药一-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中药品种表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表按化学成分分类法一、含糖类成分的生药黄芪、党参、黄精、白及、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二、含苷类成分的生药1. 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白芍、天麻、板蓝根、大青叶、牡丹皮、枇杷叶、苦杏仁2. 蒽苷类及醌类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3. 黄酮类及其苷类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红花、蒲黄、雪莲、石韦、淫羊藿、罗布麻叶4. 皂苷类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远志、桔梗、山药、土茯苓、知母、酸枣仁、菟丝子5. 强心苷类香加皮、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6. 香豆素及其苷类白芷、防风、南沙参、北沙参、菊花、蛇床子、秦皮、穿心莲、青蒿、茵陈7. 环烯醚萜苷类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生药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四、含挥发油类成分的生药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五、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生药有机胺类(Amines)麻黄、益母草吡啶类(Pyridine)北豆根、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喹啉类(Quinoline)白藓皮、伸筋草异喹啉类(Isoquinoline)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吲哚类(Indole)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长春花、麦角莨菪烷类(Tropane)洋金花、颠茄草甾体类(Steroid)川贝、浙贝萜类(Terpenoids)川乌、附子其他类百部六、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生药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七、含甾体成分的生药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八、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成分的生药半夏、天花粉、瓜蒌、冬虫夏草、灵芝、雷丸、全蝎、僵蚕、鹿茸、羚羊角、水蛭、龟甲、阿胶、蛤蚧、蝉蜕九、含有机酸成分的生药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十、含无机化合物成分的生药琥珀、珍珠、牡蛎、海螵蛸、朱砂、石膏、赭石、雄黄、芒硝、炉甘石、硫黄、滑石、信石十一、含脂类成分的生药巴豆、薏苡十二、含其它类成分的生药白头翁、川楝子、紫花地丁、金钱草、天南星、大蒜、泽泻、桑寄生、鸡血藤、肉苁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肉苁蓉、松萝、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斑蝥、金钱白花蛇、鸡内金。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多糖、挥发油、酚酸、皂苷、甾醇、多肽等。
具体的化学成分以不同中药材为准,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1.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2. 阿胶:主要成分是由驴皮经水解制得的胶蛋白。
3. 人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g2、
Rg3、Rf、Re、Rb1、Rb2、Rb3等。
4.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甜素二酸等。
5. 三七: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三七甙、三七皂苷酸等。
6.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成分。
因此,中药的药效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中药鉴定学化学成分归类

化学成分归类一、含糖类成分的品种糖主山枸黄,海蜂猪伏党。
1 黄芪:①皂苷类成分:如黄芪甲苷,并含乙苷和丙苷等,具有降压、利尿和强心作用。
②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等。
③多糖类:黄芪多糖,具显著免疫促进活性。
④多种氨基酸及香豆素、甜菜碱等。
2 党参:①糖类成分:菊糖、果糖、党参酸性多糖。
②皂苷类成分:党参苷I、丁香苷等。
③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萜醇、蒲公英萜醇乙酸酯,,木栓糖等。
④另含微量生物碱,植物甾醇,17种氨基酸及14种无机元素。
3 山药:含盐酸多巴胺、含淀粉(16%)、粘液质、胆甾醇、麦角醇、β-谷甾醇、糖蛋白、多酚氧化酶、尿囊素,粘液质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16种氨基酸等。
4 枸杞子:①含多糖:由酸性杂多糖与多肽或蛋白质构成的复多糖,为其活性成分。
②含胡萝卜素。
③脂肪酸。
④多种游离氨基酸。
⑤生物碱,如甜菜碱等。
⑥微量元素等。
5 茯苓:①主含β-茯苓聚糖,②多种四环萜酸类化合物:茯苓酸、齿孔酸、块苓酸、松苓酸等,③麦角甾醇。
④胆碱,腺嘌呤。
⑤卵磷脂等。
茯苓聚糖无抗肿瘤活性;茯苓次聚糖抗肿瘤则显活性。
6 猪苓:①含水溶性多聚糖化合物猪苓聚糖I。
②麦角甾醇。
③α-羟基二十四碳酸、生物素(维生素H)、粗蛋白等。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7 海藻: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及马尾藻多糖等成分。
8 蜂蜜:① 糖类葡萄糖及果糖约70%,两者含量相近,“油性大”、质量好的蜂蜜果糖含量较高。
另含少量这趟。
② 酶类(转化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③ 挥发油。
④ 多种维生素。
⑤ 其他:有机酸、乙酰胆碱、无机元素及花粉、蜡质。
二、含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品种蓼大青板含靛蓝,桃仁苦杏苦杏苷,赤白二芍芍药苷,徐牡酚苷天麻苷。
1 白芍:①苷类成分:芍药根含多量芍药苷,可达10.72% ,经加工为白芍后,含量显著减少,约在1% 以下;并含少量羟基芍药苷,芍药内脂苷,苯甲酰芍药苷。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80495d82cc58bd63186bd8e.png)
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全是精华、全是心血赶紧背吧!迫在眉睫啊!!!中药化学各成份的定义一、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三、苷: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四、醌:具有aβ-a‵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五、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
六、香豆素:母核为苯骈a-吡喃酮。
七、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八、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九、萜:由甲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2个或以上异戌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十、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十一、皂苷: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十二、甾体:具有环戌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十三、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十四、鞣质:为复杂的多元酚类。
一、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外,仅在少数碱性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那可丁。
绝大数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盐。
一、分类:可分为吡啶类、茛菪类、异喹啉类、吲哚类、有机胺类五种:1、吡啶类:多来源于赖氨酸,分简单与双稠两类。
a、简单吡啶类: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多呈液态。
B、双稠吡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2、茛菪类: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茛菪烷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茛菪碱、古柯碱。
3、异喹啉类:多来源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可分为简单类、苄基类和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四种:a、简单异喹啉类:如:萨苏林。
b、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汉防已甲素。
c、原小檗碱类:如: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d、吗啡烷类:如:吗啡、可待因。
4、吲哚类:来源于色胺酸,结构复杂,数目较多,大多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中药一,化学结构

中药一,化学结构
中药一的化学结构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药一般是由多种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等制成,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举例来说,常见的中药川芎(Angelica sinensis)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素(C12H14O3),化学结构如下:
HO
|||
-O-C-C(CH3)2
|||
O
川芎素是一种半合成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且存在互相作用的情况,化学结构的描述只能代表其中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可能尚未被完全鉴定出来。
因此,中药的药理作用通常是由多种成分共同发挥的结果。
药一-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一、生物碱分类及举例1、吡啶类生物碱(1)简单吡啶类:烟碱、槟榔碱、槟榔次碱(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3、异喹啉类生物碱:(1)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2)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多为季铵碱)(黄连)、原小檗碱(多为叔铵碱)(延胡索)(3)吗啡烷类:吗啡碱、可待因4、有机胺类生物碱(生物碱的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麻黄碱、秋水仙碱5、其他类生物碱:(1)吡咯类生物碱:如党参中党参碱;(2)吲哚生物碱:如麦角新碱、毒扁豆碱;(3)喹啉衍生物:如喜树碱;(4)萜类生物碱:如乌头中乌头碱;(5)甾体类生物碱:贝母中的贝母碱。
苦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山豆根(奎诺里西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黄连(原小檗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防己(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喹啉碱)、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洋金花(莨菪烷类)、天仙子(莨菪碱、东莨菪碱)、马钱子(士的宁-番木虌碱、马钱子碱)、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类)二、糖类分类及举例1、单糖(1)五碳醛糖:D-木糖、L-阿拉伯糖(2)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3)六碳醛糖:D-葡糖糖、D-甘露糖、D-半乳糖(4)六碳酮糖:D-果糖(5)糖醛酸:D-葡糖糖醛酸2、低聚糖(1)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2)还原糖:槐糖、樱草糖3、多糖(1)水溶:淀粉(2)水不溶:纤维素、甲壳素三、苷类分类及举例1、氧苷(1)醇苷:红景天苷(2)酚苷:天麻苷(3)氰苷:苦杏仁苷(4)酯苷:山慈菇苷(5)吲哚苷:靛苷2、硫苷:萝卜苷、芥子苷3、氮苷:巴豆苷4、碳苷:牡荆素、芦荟苷四、醌类分类及举例1、苯醌2、萘醌类:紫草3、菲醌类:丹参4、蒽醌类(1)单蒽核类①蒽醌及苷类A、大黄素型B、茜草素型②氧化蒽酚类③蒽酚或蒽酮(2)双蒽核类①二蒽酮类:番泻苷A、B、C、D②二蒽醌类大黄(蒽醌类)、虎杖(蒽醌)、何首乌(蒽醌)、芦荟(蒽醌)、决明子(蒽醌)、丹参(菲醌)、紫草(萘醌)五、香豆素分类及举例1、简单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2、呋喃香豆素(1)6,7-呋喃骈香豆素(线形):补骨脂内酯(2)7,8-呋喃骈香豆素(线形):白芷内脂(异补骨脂内酯)3、吡喃香豆素(1)6,7-吡喃型香豆素(线形):花椒内酯(2)7,8-吡喃型香豆素(角形):邪蒿内脂4、异香豆素类:茵陈炔内脂5、其他香豆素类:秦皮(七叶内酯、七叶苷、秦皮素)、前胡、肿节风(草珊瑚)、补骨脂六、木脂素分类及举例五味子(联苯环辛烯型木酯素)、厚朴、连翘(双环氧)、细辛七、黄酮分类及举例1、黄酮类2、黄酮醇类3、二氢黄酮类4、异黄酮类5、查尔酮类6、花色素类黄芩(黄芩苷-水解邻三酚羟基氧化变绿)、葛根(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异黄酮)、银杏叶(槲皮素及其苷、山奈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槐花(芦丁-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暗褐色)、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满山红(杜鹃素)八、萜类分类及举例1、单萜(1)单环单萜:薄荷(薄荷脑)(2)双环单萜:龙脑(冰片)2、环烯醚萜(1)环烯醚萜苷①C-4有取代的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②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梓醇(2)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3、倍半萜①单环倍半萜:青蒿素②双环倍半萜:yu类4、二萜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及银杏总黄酮②三环二萜:雷公藤内脂③四环二萜:甜菊苷穿心莲(二萜内脂)、青蒿(青蒿素倍半萜)、龙胆(裂环环烯醚萜苷)、九、挥发油分类及举例(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1、芳香族化合物2、脂肪族化合物:人参炔醇(人参)、癸酰乙醇(鱼腥草素)薄荷(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莪术(倍半萜)、艾叶(桉油精)、肉桂(桂皮醛)十、皂苷分类及举例1、三萜皂苷(1)四环三萜皂苷①羊毛脂甾烷型:猪苓酸A②达玛烷型:人参二醇(2)五环三萜皂苷①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烷型②乌苏烷型:β-香树脂烷型或熊果烷型③羽扇豆烷型2、甾体皂苷(1)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2)呋甾烷醇型三萜皂苷:人参、三七、甘草(甘草酸)、黄芪(黄芪甲苷)、合欢皮、商路、柴胡、甾体皂苷:麦冬、知母十一、强心苷分类及举例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五元不饱和内酯环)2、乙型强心苷(海葱甾二烯或蟾蜍甾二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香加皮(甲型强心苷)、罗布麻叶(甲型强心苷)、C-2上有无羟基:1、α-羟基糖2、α-去氧糖(1)2,6-二去氧糖:D-洋地黄毒糖(2)2,6二去氧糖甲醚:D-加拿大麻糖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 :紫花洋地黄苷A和洋地黄毒苷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真地吉他林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绿海葱苷。
《中药学课件》-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及应用

《中药学课件》-中药化 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及 应用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药化学成分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分析和应用。通过深入研 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神奇之处,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新药研 发。
什么是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草药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它们是中药药效的基础,对中 药的功效和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治疗各种疾病提 供了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
中药药理学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新药的发现和研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力的新药物。
什么是中药多效复方?
中药多效复方是由多个中药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效果,适用于治疗复杂疾病。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举例
生物碱
例如:黄连素、洋地黄素
多糖类
例如:枸杞多糖、人参多糖
黄酮类
例如:柚皮苷、芍药苷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 法
1 浸提法
通过溶剂将中药成分悉数溶 解,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方法 将其中目标成分分离出来。
2 萃取法
通过溶剂将中药成分部分溶 解,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方法 将其中目标成分分离出来。
中药药理学的常见药效
抗炎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 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症 状。
免疫调节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调 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
抗氧化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 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 损伤。
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 药理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生物碱类
1、生物碱:旧称植物碱,一般指植物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除蛋白质、肽、氨基酸及维生素B1外)。
2、结构:大多由C、H、O、N元素组成,结构复杂,类型较多。
结构中的氮原子有多种形态,如游离状态和与酸结合状态。
此外,结构中除烷烃、羟基取代外还有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及脂键的取代。
3、理化性质:大多数生物碱成分极性较小,游离状态下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醚、乙醇、丙酮及苯等有机溶剂,与酸结合生成生物碱盐后水溶性增加,但与生物碱结合的酸不同,生成的盐水溶性也有差异,一般含氧无机酸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生物碱盐水溶性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一、生物碱分类及举例
1、吡啶类生物碱
(1)简单吡啶类:烟碱、槟榔碱、槟榔次碱
(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
3、异喹啉类生物碱:
(1)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2)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多为季铵碱)(黄连)、原小檗碱(多为叔铵碱)(延胡索)(3)吗啡烷类:吗啡碱、可待因
4、有机胺类生物碱(生物碱的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麻黄碱、秋水仙碱
5、其他类生物碱:
(1)吡咯类生物碱:如党参中党参碱;
(2)吲哚生物碱:如麦角新碱、毒扁豆碱;
(3)喹啉衍生物:如喜树碱;
(4)萜类生物碱:如乌头中乌头碱;
(5)甾体类生物碱:贝母中的贝母碱。
苦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山豆根(奎诺里西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黄连(原小檗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防己(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喹啉碱)、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洋金花(莨菪烷类)、天仙子(莨菪碱、东莨菪碱)、马钱子(士的宁-番木虌碱、马钱子碱)、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类)
二、糖类分类及举例
1、单糖
(1)五碳醛糖:D-木糖、L-阿拉伯糖
(2)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3)六碳醛糖:D-葡糖糖、D-甘露糖、D-半乳糖
(4)六碳酮糖:D-果糖
(5)糖醛酸:D-葡糖糖醛酸
2、低聚糖
(1)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
(2)还原糖:槐糖、樱草糖
3、多糖
(1)水溶:淀粉
(2)水不溶:纤维素、甲壳素
三、苷类分类及举例
1、氧苷
(1)醇苷:红景天苷
(2)酚苷:天麻苷
(3)氰苷:苦杏仁苷
(4)酯苷:山慈菇苷
(5)吲哚苷:靛苷
2、硫苷:萝卜苷、芥子苷
3、氮苷:巴豆苷
4、碳苷:牡荆素、芦荟苷
四、醌类分类及举例
1、苯醌
2、萘醌类:紫草
3、菲醌类:丹参
4、蒽醌类
(1)单蒽核类
①蒽醌及苷类
A、大黄素型
B、茜草素型
②氧化蒽酚类
③蒽酚或蒽酮
(2)双蒽核类
①二蒽酮类:番泻苷A、B、C、D
②二蒽醌类
大黄(蒽醌类)、虎杖(蒽醌)、何首乌(蒽醌)、芦荟(蒽醌)、决明子(蒽醌)、丹参(菲醌)、紫草(萘醌)
五、香豆素分类及举例
1、简单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
2、呋喃香豆素
(1)6,7-呋喃骈香豆素(线形):补骨脂内酯
(2)7,8-呋喃骈香豆素(线形):白芷内脂(异补骨脂内酯)
3、吡喃香豆素
(1)6,7-吡喃型香豆素(线形):花椒内酯
(2)7,8-吡喃型香豆素(角形):邪蒿内脂
4、异香豆素类:茵陈炔内脂
5、其他香豆素类:
秦皮(七叶内酯、七叶苷、秦皮素)、前胡、肿节风(草珊瑚)、补骨脂
六、木脂素分类及举例
五味子(联苯环辛烯型木酯素)、厚朴、连翘(双环氧)、细辛
七、黄酮分类及举例
1、黄酮类
2、黄酮醇类
3、二氢黄酮类
4、异黄酮类
5、查尔酮类
6、花色素类
黄芩(黄芩苷-水解邻三酚羟基氧化变绿)、葛根(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异黄酮)、银杏叶(槲皮素及其苷、山奈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槐花(芦丁-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暗褐色)、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满山红(杜鹃素)
八、萜类分类及举例
1、单萜
(1)单环单萜:薄荷(薄荷脑)
(2)双环单萜:龙脑(冰片)
2、环烯醚萜
(1)环烯醚萜苷
①C-4有取代的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
②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梓醇
(2)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
3、倍半萜
①单环倍半萜:青蒿素
②双环倍半萜:yu类
4、二萜
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及银杏总黄酮
②三环二萜:雷公藤内脂
③四环二萜:甜菊苷
穿心莲(二萜内脂)、青蒿(青蒿素倍半萜)、龙胆(裂环环烯醚萜苷)、
九、挥发油分类及举例(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
1、芳香族化合物
2、脂肪族化合物:人参炔醇(人参)、癸酰乙醇(鱼腥草素)
薄荷(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莪术(倍半萜)、艾叶(桉油精)、肉桂(桂皮醛)
十、皂苷分类及举例
1、三萜皂苷
(1)四环三萜皂苷
①羊毛脂甾烷型:猪苓酸A
②达玛烷型:人参二醇
(2)五环三萜皂苷
①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烷型
②乌苏烷型:β-香树脂烷型或熊果烷型
③羽扇豆烷型
2、甾体皂苷
(1)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
(2)呋甾烷醇型
三萜皂苷:人参、三七、甘草(甘草酸)、黄芪(黄芪甲苷)、合欢皮、商路、柴胡、
甾体皂苷:麦冬、知母
十一、强心苷分类及举例
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
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2、乙型强心苷(海葱甾二烯或蟾蜍甾二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香加皮(甲型强心苷)、罗布麻叶(甲型强心苷)、
C-2上有无羟基:
1、α-羟基糖
2、α-去氧糖
(1)2,6-二去氧糖:D-洋地黄毒糖
(2)2,6二去氧糖甲醚:D-加拿大麻糖
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
Ⅰ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 :紫花洋地黄苷A和洋地黄毒苷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真地吉他林
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绿海葱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