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投影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二、释题启疑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2.学生自读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lǐ ) 涸辙( hé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lī)葱茏( cōng )(lóng )2.辨析字形字音暇(xiá)揠(yà)缘(yuán )遐(xiá)偃(yǎn)椽(chuán )瑕(xiá)堰(yàn )喙(huì)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邵武市第七中学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预习细读文本,对你最感兴趣的文句或文段做圈点批注,并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我们知道绿色是具生命意识的颜色,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看大屏幕读出学习目标)2、以生字注音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我们还看,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对于常人都喜爱的绿色,作者为什么要囚禁起来呢?请同学们带着这问题大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4、畅谈初读感受: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好吗?(可以有5到7人分享阅读感受)5.解题释疑: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作者为何要囚禁绿色呢?(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方框)三、理清情感思路:1、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有明显变化的,你能快速找出来这不同的称呼吗?(绿影——绿色——绿友。
)2、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情感小结之一:不管是称呼绿影、绿色还是绿友,都可可以看出作者在遇到绿和欣赏绿时的欢喜之情。
(板书:欢喜)2、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这位绿友的友爱的?(囚绿,即“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绿色象征希望,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而当绿色被囚禁,生命之色变得暗淡,枯黄之时。
我们又作何感想呢?二、理清文章抒情线索。
全文表面上是按时间顺序,但是从深层次看应该以情感流动为线索。
情感脉络:爱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三、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变化:1、阅读“爱绿”部分,思考开头第一段里包含的信息A、交代内容发生的时间。
B、指出内容属于回忆。
C、单独成段说明事情让作者难忘。
2、公寓的情况如何?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回答明确:占据高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碎的,突出其简陋初到这北方都会的陆蠡,拥有思想激情却两手空空,生活是局促的:在一丈的空间独步,丈量思想的长度;在潮湿的地面行走,和梦想跳舞;至于那墙壁、玻璃则做了落寞的看客了。
然而生活的窘困却如何浇灭理想之花呢?意气风发的青年是应朋友之邀来北平作刊物、播散革命种子的。
所以,开头的文字并不显得特别苍凉:一种自己欣赏着的诗意贫穷。
3、写公寓的格局对表达“爱绿”有何作用?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左下角是碎的,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写“爱绿”蓄势4、找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第五段直抒胸臆:“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是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第六段进一步用“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表达绿给予自己的兴奋与快乐。
5、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钟情?学生讨论回答门虽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润,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在现实的世界里,作者孤独、陌生、困倦、不快。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2、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3、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书目推荐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学习《囚绿记》,不妨先阅读散文集《囚绿记》的序言,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文本教学1、情景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在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
《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2、、文意概括(1)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提示: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确“一片绿影“情有独钟(喜爱绿色的举动).(2)作者为什么对这“一片绿影”如此倾倒?提示:因为绿色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提示:让学生了解囚绿的动因,“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喜爱绿色的举动)(4)被囚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提示: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意在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泛泛而谈而抓不住要点(喜爱绿色的举动).(5)请根据被囚常春藤的特点,尝试着归纳出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一是象征它是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二是象征着作者憎恶黑暗和罪恶、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三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二、教学设想1、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
2、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3、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3、《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文本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过程与方法:探究作者喜欢绿、囚住绿、开释绿、怀念绿的深刻内涵。
情感目标: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主动探究作者喜欢绿、囚住绿、开释绿、怀念绿的深刻内涵,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明确:“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陆蠡之死:1942年,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日本人曾提审陆蠡:日本人问他:“你爱国吗?”他大声回答:“爱国”,“赞成南京政府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刑审数月,被日寇秘密杀害。
巴金认为陆蠡之死“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
他可能为这句真话送命。
”2、字词积累瞥(piē)见涸辙(hézhé) 婆娑(suō)慰安:使人心情安适。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ùn)菌:蘑菇。
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3、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4、问题探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对下列问题的理解。
①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作者喜欢绿,为什么又要囚住绿?自私的念头,装饰房间、装饰抑郁的心情。
③作者囚住了绿,为什么又要开释绿?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
④作者开释了绿,为什么又要怀念绿?绿代表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永不屈服于黑暗。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局部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行文思路段落范围表达思路的句子感情变化表达感情的语句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局部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局部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明确:行文思路段落范围表达思路的句子感情变化表达感情的语句寻绿1—4 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
满足心情占有它。
观绿5—7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喜爱留恋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囚绿8—11 突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体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习象征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他就是陆蠡。
当代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题目是“囚绿记”,意思是“记叙囚绿的过程”,“囚绿”体现在文章的哪些章节?“绿”在被囚之前和之后又与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绿”是指什么?(常春藤)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8-12)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文章开篇就讲述了他因为爱那片绿影而选择了一间并不是很
好的房间)
4、作者最终把绿彻底“囚”牢了吗?(后来把绿释放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
5、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怀念,文章的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
我的圆窗和绿友”)
我们沿着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历程,可以将文章思路归纳为:
爱绿(1-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作者感情的深化,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他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一浪又一浪地把热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具体赏析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样喜爱呢?请
同学们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畅谈)
因为在作者眼中“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他“欢喜看草绿”“留恋于这片绿色。
”他“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而且,“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绿色,让作者如此痴迷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8—12段,“囚绿”这一
部分,找出被囚前后表现绿藤的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绿囚禁前: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囚禁后: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
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有其他的深意呢?
3、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并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写作背景的语句。
(补充介绍背景及作者生平。
)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本文写于1938年。
1937年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
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作者生活在民族衰微、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
这篇文章写作时,作者正在“孤岛”上海,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怀念起北平的常春藤,有着怎样的深意呢?或者说他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株蓬勃的、向阳的、固执的常春藤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或主题呢?
蓬勃————希望、生命
绿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托物言志(志)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和个人的愿望。
这种通过描写物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方
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文章常常要用某一物品象征某种精神或品质,“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因而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常结合在一起运用。
4、文章用“绿”象征了很多方面,因此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也有多种说法,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①抒发了对于象征着生命与自由的绿色的喜爱之情。
②以常春藤象征作家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追求光明的形象。
③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他牢牢占据。
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④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⑤……
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文章更多的是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祷并祝愿沦亡的祖国早日获得解放。
四、合作探讨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来源于作家伟大的灵魂,结合我们对文本的赏析,对主题的探究,你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常春藤角度)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作者角度)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作者角度)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角度)
作者因爱囚绿,让我们懂得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抹绿,免不了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和不屈。
使得作者离开以后也不禁要问“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五、拓展延伸
下面就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50字左右。
结语:通过同学们的描写,可以看出陆蠡的这首绿色的生命之歌已经唱进了大家的心里,体会到了这绿色所蕴含的希望,慰安,快乐,更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黄金的心”。
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
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像陆蠡一样永葆一颗高贵的
心!
板书设计:
囚绿记
象征
蓬勃————希望、生命
绿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托物言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