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同时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关系,但是对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有一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2.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集合的表示方法来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准备一些集合的卡片,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苹果,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用集合图表示集合的方法,以及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集合知识时,学生可能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感到抽象难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用集合图表示集合的方法,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用集合图表示集合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能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集合知识。
2.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集合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集合的实例和集合图。
2.学习材料:准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集合实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表示集合元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动物园里的动物”,引入集合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哪些动物属于同一个集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物园里的动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鸟类、哺乳动物等。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集合的概念。
2.学习使用符号表示集合。
3.学习集合的分类和求解。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
2.集合的表示方法。
3.集合的分类。
4.求解集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集合的基本概念,学生提出各自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将其纠正。
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 集合的概念1.给出生活中的例子,如五颜六色的小球、学校所有的学生、各种图形、动物等,并从中引导出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教师理清集合和元素的关系,并让学生能够表述。
3.通过展示不同集合中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集合。
3. 集合的表示方法1.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
2.指出集合的元素个数的表示方法。
3.引导学生能够将各种图形、动物等按照集合的方式进行表示和分类。
4. 集合的分类1.教师提出分类的目的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分类对集合的管理和使用容易起到很好的帮助。
2.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讲解常见的集合分类方法。
3.让学生按照分类的方式将所汇集的全部元素重新分类,进行分类练习。
5. 求解集合1.讲解如何求解集合,如取交、并、补、差集等。
2.教师以生活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集合的求解,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集合的求解。
3.带领学生练习集合的求解,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
四、教学要点1.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并能表述集合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集合的常见表示方法。
3.掌握集合分类的方法,并能够进行各种元素分类。
4.掌握集合的求解方法,如取交、并、补、差集等。
五、教学资源1.五彩小球、各种图形、学校所有的学生、教师未来要讲的课程等。
2.讲解PPT、黑板白板等。
六、教学评价1.教师可在课后布置集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对集合的不同求解方法进行掌握和练习。
2.教师可随时巡查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将学生的集合分类练习作品展示出来,进行评审和互评。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运用集合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具,识别集合的元素,并尝试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表示集合,并交流分享。
5. 活动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操作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标题: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2.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探究(10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一个元素只能属于一个集合。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如将一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所有人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学生都是人”。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概念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五篇材料][修改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五篇材料][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559637d5bbfd0a78567382.png)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一、排队问题引入重复问题1、出示:小亮从左数是第3个,从右数是第4个,这一队共有多少个学生?预设:生:7个 6个8个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
2、结合图一起数一数多少人。
结合学生列的算式 3+4=7(个)7—1=6(个),在图上找一找,3在哪儿?4在哪儿?圈一圈。
发现了什么?一个人重复算了两次,怎么办?让学生估计一下,可能会有几个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出示名单)发现了什么?怎样表示才能清楚的看出来呢?预设: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圈起来。
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
2、给参加比赛的同学都编个号,对号入座。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跳绳的和踢毽的,找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对号入座,男生完成跳绳的,女生完成踢毽的。
)预设:男生把2号和3号拿来放在自己处,女生又抢了回去。
出现矛盾冲突,请大家思考,怎么办?最后达成一致把2号、3号放在中间。
3、抛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来,哪是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哪是参加踢毽的人?预设:把跳绳的圈在一起,把踢毽的也圈在一起。
4、结合集合圈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三、重复问题计算方法探究。
1、看图求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列算式看看。
教师巡视,找几种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最多四种)。
2、交流分享。
结合图形看算式。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算式:7+5=12(人) 12-2=10(人)7在哪里?圈一圈,表示什么意思?5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2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减2?看第二位同学算式:7-2=5(人) 5+5=10(人),7减2得到的5在哪里?指一指,这个5表示什么意思?(只参加跳绳的人),再加上踢毽的人,就是总人数.这种想法还可以怎么列式?5-2=3(人),3+7=10(人);3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看第三位学生算式:5+2+3=10(人),5在哪里? 2在哪里?3在哪里?把这群人分了3部分,5人只参加了跳绳比赛,3人只参加了踢毽比赛,2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集合
郴州市第十六完小廖海云【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游戏引入问题
1、两个爸爸带着两个儿子去博物馆参观,他们只买了三张票就进去了,为什么?(强调爸爸身份的双重性--身份“重复”了)
2、从前数,我排第三,从后数,我排第四,请问共有多少人排队?(我“重复”了,画图更直观的示意出来)
二、新授
例题:下表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观察名单,发现“重复”人名,再提出集合图表表示法。
跳绳组踢毽组
跳绳组踢毽组
两项都参加的
引导两种列算式求总数的方法:
法一:6 + 3 + 5 =14(人)
法二:8 + 9 -3 =14(人)
三、做一做
1、教材P105 1
2、统计人数:(模仿例题进行统计并回答问题)
(1)喜欢足班和篮球的分别有多少人?
(2)统计表中一共有多少人?
3、思考题(难度提升题,此题根据时间可选讲或留课后作业)
三年级(1)班的部分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2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