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课文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重点字词重点实词: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尖山(jiān)萧瑟(xiāo sè)瑟索(sè suǒ)重点虚词: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至于夏水襄陵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
《次北固山下》是他的诗作。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理解探究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互文见义,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出沧海连天,星汉灿烂的景象。
2.《次北固山下》中哪些诗句能看出作者深深的乡愁?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借归雁传递书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主旨是什么?答:这首小令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人格化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四、课外探究1.这四首诗中,《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都是写景诗,但前者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后者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试着再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答:《使至塞上》和《登鹳雀楼》都是写景诗,前者描写了塞外壮丽辽阔的景象,后者则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两首诗在写景方面都有壮丽、开阔的气势,但《使至塞上》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登鹳雀楼》则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 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次北固 山下》P PT
诗歌鉴赏
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
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
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
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 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烘铺 托垫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 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合作.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 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课反省本学期我担当初一( 12)、( 13)两个班的语文教课工作,近期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特做反省以下:一、课前反省在课前,我认真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课过程中花大批时间议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诵中领会乡愁。
固然,颈联作为备受夸赞的名句,认真商讨无可非议,但作为初一重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需,而应切合近来发展区理论。
事实证明,教课目的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应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讲堂中感觉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孔之见,教课目的基本完成。
在备课时,我认识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激烈的好奇,因此在讲《天净沙秋思》时,专门将从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吃惊状,讲堂氛围出现热潮,而这都在我的料想以内。
二、课中反省在讲《天净沙秋思》时,原来按课前拟订的教课方案是剖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一剖析领会乡愁。
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课方案,紧抓“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纳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简单理解。
三、课后反省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1、容上,“意象”这个观点能够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不然就离开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授课时遗漏的。
2、序次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而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经过朗诵剖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要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衬着出特定的情。
4、发问上,集体回答许多,个别发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正直,并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约的教课成效,但也反应出了好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此后工作中再接再砺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观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七年级语文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一、《观沧海》第一部分: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
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两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

一样的主题
1.两首诗歌思乡的季节是否相同? 2.找出诗歌中扣住“思乡”这一主题的字眼。
不一样心境
《次北固山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 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 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 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天净沙 秋思》
诗韵绵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吟诵时,遵守音长的一般规矩:韵脚 上的平声字最长,平声字次长,仄声字较短, 入声字最短。 (2)吟诵时还要遵守音高的一般规矩,即 平声字高于仄声字。 (3)当区分仄声字与入声字不具备实际意 义的时候,二者的音长根据具体语境处理, 不必刻意纠缠为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温馨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
荒凉
凄冷
古道西风瘦马
灵魂的延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成长过程中是多么崇高而 又神秘莫测呀!没有痛苦就没有诗歌,每一首 诗几乎都是由一份高兴,一份希望和两份痛苦 所组成的!只有痛苦才能在生命中给你留下深 深的印象。那萌发出冷气的祈祷的,湿润的泪 痕就是人们称之为信仰,希望和仁慈这三个高 尚姊妹的母亲。啊,痛苦,让诗人都赞美你吧!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 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 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 生 。 于 是 在 羁 旅 途 中 , 写 下 了 这 首 《 天 净 沙 ·秋 思 》 。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1《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趋势正在转变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注重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更加多元、全面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本文将以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两篇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给出一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表层意义,抓住文章的主旨2.发现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3.阅读作品,并感受文章的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这两篇代表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和对文学理解的方法、思路的锻炼,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为学生传达出一种淡远、恬静的清雅和怡人的感受。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信息收集:请抓住本篇的句子从中获取林则徐的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背诵林则徐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4.课外阅读挖掘:通过查询资料和延伸阅读,对本篇作品以及作者林则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探讨与本篇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因后果。
5.拓展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问答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讲述绿柳如烟、红桥印水的美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剖析:讲授文学修辞手法、并请学生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
4.直指人心:通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第4课《次北固山下》(26张PPT)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初读古诗,梳理字词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内容上: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上: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其妙在何处。(3分)
4.画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风和日丽
和煦明媚(或:春意盎然)
(意思对即可)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作者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首联:叙事。船上想像,暗含旅途奔波劳苦之意
颔联:写景。写船上所见之景。恢宏阔大之景。对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 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 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 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群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3分钟时间到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 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 思想感情。
小结: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
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
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
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
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 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 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 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当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 (1)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主 旨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丰 富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 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 扁舟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 天上。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
2、完成课外练习
次北固山下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 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 江上已流露春意。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 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自学导航二:赏析
请找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用得精妙的字,请说说妙在何处。
(提示:从修辞的角度找出精妙的字并分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 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 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 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 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 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均系为此作铺垫。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 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自学导航二:赏析
这首散曲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描绘的 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方法提示:请有感情的诵读本文,并且 认真进行分析。) 独学:2分钟
倒 计 时 2分钟时间到
群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3分钟时间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学会赏析,感悟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哲理,理解诗词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停留
山名
次北固山下
作者生平馆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 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 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 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 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 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 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自学导航一:理解
朗诵这首元曲 ,用现代汉语来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方法提示:读一句原文,用现代 汉语翻译一句。)
对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天净沙〃秋思
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
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萧瑟的秋风中 行走着一匹疲惫的马。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 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 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 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 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 的。
析妙处。) 独学:2分钟
倒 计 时 2分钟时间到
群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3分钟时间到
明确:“生”“入”采用拟人手法, 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 人的意志和情感。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中蕴含哲理。
自学导航三:情感把握
此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独学:3分钟
自学导航一:理解
朗诵这首律诗 ,用现代汉语来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方法提示:读一句原文,用现代汉语 翻译一句。)
对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王湾 首联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 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 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 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关于元曲
元曲
杂 剧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
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只 散 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 曲 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 唱的文字,就有不同的曲 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 叫曲牌。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 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 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 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 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 了《天净沙〃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