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计算方法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3. 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
2. 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和验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竖式计算和验算方法。
3.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2. 板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计算、验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 拓展题:研究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通过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技巧,提高了计算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情况?”(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进行口算乘法以及竖式乘法的步骤。对于难点部分,如进位处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实物或计算器演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2.教学难点
(1)进位处理: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过程中3乘以4时,个位乘积为12,需要进位1,但学生可能会忘记进位或者进位处理不当。
(2)竖式计算的准确性:学生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位数对齐不准确、计算过程中遗漏或重复计算等问题。
举例:在计算23乘以4的竖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位和十位对齐不准确,或者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完整版)平均摩尔质量、方程式计算教案

一、平均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混合物所具有的质量叫做平均摩尔质量。
符号: 单位:g·mol -1平均摩尔质量不仅适用于气体,对固体和液体也同样适用二.常用方法:1. 物质的量定义法:M =n m M =nm 例1.标准状况下,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共4.48L ,测得其质量为4.3克,求:(1)该气体平均摩尔质量;(2)H 2和CO 各为多少克?(3)H 2和CO 的体积各为多少升?2.已知标况下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若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ρ,则Mr 在数值上等于M =ρ·22.4L/mol例2.混合气体含氧气和甲烷,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密度为1.00g/l ,求:(1)该气体平均摩尔质量;(2)氧气和甲烷的体积比?3.已知相对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若有两种气体A 、B 将)()(B A ρρ与的比值称为A 对B 的相对密度,记作D B ,即 D B =)()(B A ρρ,由推论三,)()()()(B A B Mr A Mr ρρ==D B ⇒ Mr(A)=D B ·Mr(B) 以气体B (Mr 已知)作基准,测出气体A 对它的相对密度,就可计算出气体A 的相对分子质量,这也是测定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基准气体一般选H 2或空气.例3.已知氧气和CO 混和气体是相同条件下H 2密度的18倍,求该混合气体中O 2与CO 2的体积比;4.已知混和气体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求混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例 等物质的量的CO 、H 2的混和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由此例推广可得到求M 的一般公式:设有A 、B 、C …诸种气体M =ΛΛΛΛ++++=总总)()()()()()(B n A n B n B M A n A M n m ⋅⋅ [推论一] M =M(A)·n(A)%+M(B)n(B)%+……[推论二] M =M(A)·V(A)%+M(B)·V(B)%+……例4.计算1molCO 2、2mol H 2、1molN 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变式练习:空气的成分N 2约占总体积的80%,O 2约占20%,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例5. H 2和C 2H 4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5,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质量之比是多少?练习:1.由CO 2与CO 组成的混和气体对H 2的相对密度为20,求混和气体中CO 2和CO 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2.某物质A 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完全分解,产物都是气体。
[电子教案]计算方法 (24)
![[电子教案]计算方法 (24)](https://img.taocdn.com/s3/m/c3902058d0d233d4b14e69d0.png)
6.4 埃尔米特(Hermite)插值❖6.4.1两点三次埃尔米特插值❖6.4.2低阶含导数项的插值6.4.1 两点三次埃尔米特插值许多实际问题不仅要求插值函数在节点上与原来的函数相等(满足插值条件),而且还要求在节点上的各阶导数值也相等。
满足这些条件的插值,称为埃尔米特(Hermite)插值。
本节讨论已知两个节点的函数值和一阶导数的情形。
10x ,x ()()1100y x f ,y x f ==()()11'00'm x f ,m x f ==()()()()0100''110011,,,,():x x f x y f x y fx m f x m H x ====已知函数在两个互异节点上的函数值和一阶导数值求一个三次插值多项式,使其满足⎩⎨⎧====11'00'1100m )x (H ,m )x (H y )x (H ,y )x (H ()1.4.6插值多项式。
称为三次这样的Herm ite )x (H 方法,可设:采用构造插值基函数的11001100m )x (H m )x (H y )x (h y )x (h )x (H +++=()2.4.61.4.6)x (H ),x (H ),x (h ),x (h 1010的取值如表都为插值基函数,它们其中1.4.6表基函数函数值一阶导数10100001001x 0x 1x 1x 0()h x 1()h x 0()H x 1()H x多项式,因此可设:(x)最多是一个三次,另外,h )x (x (x)中必有因子0所以h )(x h )(x (x),由于h 先求h 02101'100-==210100x x x x ))x x (b a ()x (h ⎪⎪⎭⎫⎝⎛---+=得:利用求导数,再,对,为确定得利用0)x (h )x (h b 1a 1)x (h 0'000===10x x 2b --=于是得:21010100)x x x x )(x x x x 21()x (h ----+=()3.4.6同理可得:2101011)x x x x )(x x x x 2(1(x)h ----+=()4.4.6'000010120100()()()0()0()()()()H x H x H x H x H x x x x x H x ===--再求,由于且,故中必有因式,另外,是一个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于是可设:210100)x x x x )(x x (a )x (H ---=,于是得:可得求导数,再利用,对是常数,为确定其中,1a 1,)(x H (x)H a a 0'00==2100)x x x x )(x x ()x (H ---=()5.4.6同理可得:21011)x x x x )(x (x (x)H ---=()6.4.6所示:形如图这四个插值基函数的图1.4.61x 1x )x (h 01x 1x )x (h 11x )x (H 00x 1x )x (H 10x ()()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优秀7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优秀7篇)周长计算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63-65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对有趣的好朋友。
它们是小兔(显示)和小狗(显示)。
今天他们俩要沿着草坪进行跑步比赛呢。
看,比赛已经开始拉。
可是刚跑完,它们却吵了起来。
(小兔:不算不算,你跑的路程比我少。
小狗:不对不对,因为我跑得比你快。
)引导:看来,如果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它们走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的呢?(指名说)你觉得它们跑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揭示课题)二、新课展开1、提问:刚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科学的办法来验证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好让大家心服口服。
预设:(1)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2)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3)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小组讨论一下,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
说说你的想法。
(用绳子绕一圈太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小狗采用了你们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45米(显示),宽是35米(显示)。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
(师巡视)3、引导:从你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4、指名说一说,并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2.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 相关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评价与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2. 板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相关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课本P36页,练习题152. 选做题:课本P37页,练习题610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效果,以及教学手段的适用性。
5.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进行复习,例如,2乘以3等于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更大的数,比如12乘以3,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让学生尝试解决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口算卡:50×9=60÷20=40×8=80÷40=300×3=120÷30=20×3=180÷60=60×4=240÷40=80×5=420÷60=50×9=240÷60=6÷2=400÷80=24÷6=720÷90=40÷8=359÷40≈90÷3=220÷18≈ 80÷4=80÷38≈60÷5=62÷20≈二、谈话: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限时5分钟)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里面有几个()。
所以用()法计算,列式是()2、研究口算方法: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因为20×()=80 所以80÷20=()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因为8÷2=()所以80÷20=()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教案(四篇)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
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
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
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3 5+ 2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