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掌握制冷系统的优化方法。
3. 掌握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制冷原理分析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效率。
2. 能够运用制冷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一个小型制冷系统的设计,并进行性能分析。
3. 能够熟练使用制冷相关软件,如CAD、REFPROP等,进行制冷系统设计与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制冷领域新知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制冷基础知识,对制冷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冷系统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制冷循环的基本类型,如蒸气压缩循环、吸收式循环等,重点讲解制冷剂在循环中的作用及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一章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2.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详细介绍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各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系统设计:讲解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制冷系统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制冷系统设计4. 制冷系统性能分析:介绍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制冷系统效率的途径。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工作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并解释其热力学特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空调制冷系统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实物演示,分析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流程,正确解读系统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计算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功率消耗。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模拟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调制冷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培养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空调制冷系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从直观的操作体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概述:包括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循环关键部件:深入讲解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制冷剂的压力-温度图、焓-熵图,以及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制冷剂及其热力学性质”4.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与效率:包括能效比(COP)的计算,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分析。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成员:《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一、设计要求要求一:分别对三种不同制冷剂(R12, R22, R134a, R123, R717,R600a 中任选三种)的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进行计算(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取10°C),并分析对比不同循环性能(q0, qv, w, qk,ε,εc, η);要求二:任选一种制冷剂,对不同蒸发温度(至少 3 组)、不同冷凝温度(至少 3 组)下的任意一种循环的性能进行计算分析。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项目计算要求一我们选择了R22、R134a 和R717三种制冷剂,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10°C ,分别计算四种循环并分析;对项目计算要求二我们选择计算并分析R134a 工质,固定蒸发温度-10°C,冷凝温度分别为20°C、30°C、40°C和5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以及固定冷凝温度40°C,蒸发温度分别为-20°C、-10°C、0°C和1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I)项目计算要求一为方便计算表达,该项目计算中所涉及的四种循环的循环图如下所示理论循环有效过热与有害过热回热循环根据图中各个状态点的参数值即可计算出制冷工况,具体计算结果如下:I-I)R22 制冷剂各点参数值=410kJ/kg, =445kJ/kg, =405kJ/kg, =435kJ/kg, =256kJ/kg,ρ1=20kg/, ρ1’=19kg/。
计算过程1)理论循环:=405-256=149kJ/kg; =149/(1/20)=2980);=435-405=30kJ/kg;=435-256=179kJ/kg;=1241h h h h --=30149=4.97;=4515.2730-+=6.07=07.697.4=0.818 。
制冷课程设计完整版

目录1.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 1 -1.1设计要求................................................ - 1 -1.2热力设计计算............................................ - 1 -1.2.1制冷循环计算...................................... - 2 -1.2.2 供热循环计算...................................... - 3 -2.压缩机的选择.................................................. - 4 -2.1压缩机型号的选择........................................ - 4 -3.蒸发、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 5 -3.1室内机.................................................. - 5 -3.2室外机.................................................. - 9 -4.制冷工艺管路及阀件........................................... - 14 -4.1管路设计............................................... - 14 -4.2节流阀................................................. - 16 -4.3截止阀手动膨胀阀....................................... - 17 -4.4 浮球阀................................................. - 17 -4.5热力膨胀阀............................................. - 17 -4.6 电磁四通阀............................................. - 18 -5其它辅助设备................................................. - 18 -5.1贮液罐................................................. - 18 -5.2气液分离器............................................. - 18 -5.3过滤器................................................. - 18 -5.4干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工程课程设计方案

制冷工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制冷工程是一门涉及制冷技术、制冷设备、制冷系统及相关控制技术的专业课程。
随着工业、农业、商业和家庭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制冷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而,制冷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制冷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制冷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设备、系统、技术和应用;2.培养学生掌握制冷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3.提高学生对于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4.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1.课程名称:制冷工程2.授课对象:本科生3.学时安排:48学时4.课程内容1.制冷工程概论内容包括:制冷工程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制冷循环、制冷剂、能源需求等。
2.制冷材料内容包括:冷冻、冷藏食品、化学制冷剂、冷冻设备和生产加工、传送冷却。
3.制冷系统内容包括: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蒸汽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等。
4.制冷设备内容包括:制冷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特点。
5.制冷控制技术内容包括: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冷冻系统控制技术、冷气系统控制技术。
6.制冷设备维护与检修内容包括:制冷设备的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性能调试和检测。
7.制冷系统节能技术内容包括:节能制冷技术措施、能效评价方法、节能改造技术。
8.制冷系统安全与环保内容包括:制冷系统相关安全规范、设备操作安全、环保要求和措施。
5.课程教学方式1.理论课程:讲授制冷工程的基本理论、原理、设备和系统;2.实验课程:开展制冷设备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实践能力;3.案例分析:分析真实制冷工程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设计:开展制冷工程设计项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教材选用《制冷工程》(韦进力,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制冷技术》(王大伟,机械工业出版社)7.教学条件1.教师有制冷工程专业背景,熟悉制冷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2.教室应具备实验台和制冷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3.学校应有制冷工程实验室,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环境;4.可邀请制冷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

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制冷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食品、医药、化工、天然气、航空、汽车、家电等。
因此,对制冷装置设计及制冷系统的控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冷原理和制冷装置的设计及优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成为制冷工程师以及相关行业的实用技能。
二、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制冷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熟悉制冷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选型及性能参数计算;3.能够完成制冷装置结构方案设计和性能评估;4.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计内容1.制冷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工作过程;2.制冷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选型及性能参数计算;3.制冷装置的结构设计;4.制冷系统的运行控制及优化;5.制冷装置行业标准的学习和应用。
四、课程设计要求1.确定一种对应的制冷载荷(如制冷柜、冷库、冷水机组、空调等);2.初步确定制冷系统的类型,选择该制冷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品牌和型号,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性能参数;3.完成制冷装置结构设计,包括各种热交换器的数量、布局、尺寸等详细设计;4.运用MATLAB或其他相关软件编写程序,完成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计算,包括制冷效率、制冷量、功率等参数的计算;5.运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行控制模型,模拟制冷装置的运行状态,优化系统控制,改变参数,提高系统效率;6.学生需撰写完整的设计方案和性能评估报告,包括技术参数、图纸、流程图、经济评估等。
五、参考教材1.《制冷与空调设备》李玉贞著2.《制冷设备的选型与运行》杨厚根著3.《制冷空调技术》施时泰、高洪远著4.《制冷及空调志》吴克勤著5.《制冷技术与应用》许国枢著六、课程设计评价本课程设计评价主要考核以下方面: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3.学生的性能评估是否合理、准确;4.学生表述能力是否清晰明了、符合工程学报告规范。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2)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原理、方法和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1.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2.制冷与空调装置控制器的选型和参数设置;3.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策略和实现方法;4.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应用案例。
本课程适合空调、制冷、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也适用于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和自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概述1.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2.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3.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分类与应用。
第二章制冷与空调装置控制器1.制冷与空调装置控制器的种类;2.制冷与空调装置控制器的选型和参数设置;3.制冷与空调装置控制器的原理和特点。
第三章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策略和实现方法1.温度自动控制策略;2.湿度自动控制策略;3.相关控制策略;4.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实现方法。
第四章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应用案例1.家庭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2.商业建筑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3.工业制冷设备自动控制系统。
三、课程设计要求1.选取制冷与空调装置的一种自动控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决;2.设计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3.选取适当的控制器,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4.设计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策略,并进行实现;5.编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设计过程和实验结果,包括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讲解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为核心,理论教学和课堂讲解为支撑,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价本课程的学习评价以课程设计和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现效果的好坏、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
同时,课堂考试也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最终评价结果以以上三个部分综合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设计题目200 吨土建果蔬冷藏库姓名何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专业班级热能091学号 2指导教师邓玉艳时间 2012.11.25目录1目录 (2)2原始资料 (4)2.1建筑概况 (4)2.2设计依据 (4)2.2.1气象参数 (4)2.2.2设计参数 (4)2.3 主要符号、单位说明 (4)3 制冷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12)3.1制冷系统流程…………………………………………………………………………3.2蒸发温度回路的划分 (12)3.3系统的供液方式 (12)3.4冷却水方式 (12)3.5 融霜方式 (13)3.6自动控制方法………………………………………………………….4 机房的机器、设备的布置情况………………………………………………………………5 库房特征………………………………………………………………………………6 设计计算书………………………………………………………………………6.1 设计依据…………………………………………………………………………6.2制冷负荷计算…………………………………………………………………6.3库房冷却设备负荷Qq…………………………………………………………………………6.4机械负荷Qj…………………………………………………………………………7机器设备的选型计算………………………………………………………………………7.1制冷循环参数的确定…………………………………………………………………7.2制冷压缩机的选型计算…………………………………………………………………7.3冷却水系统的选型计算…………………………………………………………………7.4冷却设备的选型计算…………………………………………………………………7.5节流阀的选型计算…………………………………………………………………7.6辅助设备的选型计算…………………………………………………………………8系统管道设计…………………………………………………………………8.1管径的选择…………………………………………………………………8.2管材的选用…………………………………………………………………8.3管道的伸缩和补偿…………………………………………………………………8.4管道的隔热…………………………………………………………………9 设计总结…………………………………………………………………10 参考文献…………………………………………………………………2原始资料2.1建筑概况土建库的主体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混合结构。
其维护结构属于重体性结构,热惰性大,易于稳定。
地点在广州市,冷库仅含冷却物冷藏间,用于冷藏水果和蔬菜,设计室温要求为+3℃。
冷间要求设置均匀送风管。
货物纸箱包装。
所以只需设计冷藏库,相对较简单。
在设计中有确定冷库容积及尺寸;确定各围护结构层;冷负荷计算;制冷系统各设备选型;以及库房平面图及制冷系统原理图。
设计中采用的是压缩式制冷,它是根据制冷原理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以及为了使制冷效能更高、运行更安全的辅助设备(如油分离器、贮液器、气液分离器、集油器、放空气器、阀件、仪表等)用管道连接组成的一个闭合制冷循环。
2.2设计依据2.2.1气象参数2.2.2设计参数冷藏间设计温度:+3℃2.3 主要符号、单位说明符号名称国际单位常用单位F冷(热)负荷W /kCal hK 传热系数2/()w m k×2/()kCal m h k鬃N 功率wpD压差Pa G流量/kg ht 温度 C ow 流速 /m se 动力粘滞系数 3/kg ml 导热率()/o w m C ×r 密度 3/kg md 直径 mL 长度 m g 重力加速度 2/m sC 比热/kj kg C ×of 相对湿度 % A 面积 2m h 效率h 焓值 /kj kg s 厚度 ma 围护结构温度修正系数u 比容 3/m h3 制冷系统设计方案概述3.1 制冷系统流程由空气分离器出来的低压蒸汽被低压制冷剂压缩机吸入后压缩至中间压力,被压缩后的过热蒸汽进入中间冷却器,被来自膨胀阀的液态制冷剂冷却至饱和状态,在经过高压制冷剂压缩机继续压缩。
经高压压缩机出来的氨气经过油分离器,分离出氨气和油。
其中油就进入到集油箱里面。
氨气则进入到冷凝器中,两个冷凝器与高压贮液器中设置了均压管(平衡管)使两个设备压力平衡利用液位差将冷凝器的液体流入贮液器。
放空管和放油管分别与空气分离器和集油器相连通。
一部分压缩至低压压缩机压缩。
一部分进入到回液器中,经过回液器中的热氨冲霜供气管在进入到冷凝器中形成一个循环。
经过冷凝器出来的高压的氨液利用液位差将液体压入高压贮液器中,其中高压贮液器中设置了有压力表、安全阀、泄氨口等。
其中来自冷凝器的混合气体就进入到了空气分离器中,经过中间冷却器出来氨液经过节流阀进入空气分离器。
经分离的氨气通过低压贮液器循环桶进入到低压压缩机。
其中低压贮液循环桶中设置了出气管、出液管(它与集油箱连通)、安全阀、压力表。
其中一部分经回气管进入到氨泵中,从中间冷却器中出来的氨液经过过滤器进入到低压贮液循环桶中,其中的氨液通过热氨冲霜回气管进入到分液器中。
而从低压贮液循环器中排液的经过滤器进入到氨泵中,最后在进入到分液器中。
3.2蒸发温度回路的划分库房为单一的冷却物冷藏间,系统就只有一个温度回路,不用划分。
3.3系统的供液方式氨泵供液系统的特点:(1)由于蒸发器内氨液流量远大于蒸发量。
制冷剂有较高的流速和更大的湿周,在蒸发器内制冷剂大体上呈“雾环流”,这样既加强了蒸发器内表面的热交换强度又减轻了润滑油对管壁的污染程度,从而使蒸发器全部换热面积得以比较充分的发挥作用。
提高了蒸发器的实际换热量。
(2)氨泵强制输送氨液,蒸发器内制冷剂流量大,进液压力高,对蒸发回路复杂、流程长、蒸发器高差大的情况仍能够确保蒸发器有比较均匀的供液。
(3)循环桶的体积大,提供了充分的气液分离条件,虽然进气管有数倍于蒸发量的二次液体进入,压缩机仍然能够吸入干饱和蒸汽,在确保循环桶正常工作液面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湿压缩。
(4)循环桶可以兼做排液桶,简化了系统和融霜操作程序,通过融霜过程自蒸发器冲霜回的润滑油与由供液管中的氨液带入的润滑油大部分在循环桶中沉积下来,由循环桶下部的放油管放出,减少了进入蒸发器的机会。
(5)设备和调节站均集中于制冷机房内,便于操作和集中管理。
由于循环桶直径大、液面稳定,加之氨泵启闭和保护简单很容易实现自动控制。
直接膨胀式供液的特点:1.利用了高压液体能量,减少了无功损耗。
2.由于设备少,系统简单,一次投资低于其他系统。
3.高压液体节流过程中的闪发气体被送入蒸发器内影响传热效果。
重力供液的特点:1.高压氨液节流后产生的闪发气体被彻底分离,进入蒸发器的是完全的液体,避免了闪发气体对传热的影响。
2.液柱高度影响蒸发温度。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氨泵供液制冷系统比直接膨胀供液或重力供液系统要优越的多,所以,选用这种供液方式。
3.4冷却水方式采用一般生活用水并进行循环流动,节约用水。
3.5 融霜方式冻结间和冷藏间设有热氨融霜,平时采用人工扫霜。
热氨融霜前应停止向融霜冷间供液,以减少蒸发器的排液量。
冲霜时,蒸发器内的氨液全部排入排液桶,冲霜完毕后液体可通过加压,使氨液进入低压循环桶继续向冷间供液。
3.6 自动控制方法(1)液位控制每个低压循环桶装设两套UQK-40型遥控液位计,如下图所示,其中一套UQK-40与供液电磁阀ZCL-25YB配套,以维持低压循环桶的正常液面(30%~35%)。
另一套UQK-40起安全保护作用,当桶内液位内超过高液位(70%)时报警,并与压缩机电机线路连锁,经延时切断电源,做事故停车。
图3-1(2)流量旁通氨泵排出管道上装设ZZRP-32旁通阀,以旁通多余的流量,避免出现蒸发器中液面升高,库房温度反而难以降温,又增加动力消耗的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根据经验,一般把旁通阀调至泵的排出管压力表读数与低压循环桶的压力表读数的差值为0.24~0.27MPa,当泵的排除压力超高时,旁通阀开启。
(3)氨泵保护屏蔽泵不能断液,并且对气体特别敏感,液位波动或压力剥夺能引起气蚀而导致断液。
因此,须设置压差保护器(CWK-11),用以控制进出口压差,压差(压差取50~60kPa)低于某一调定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停止氨泵运转。
4 机房的机器、设备的布置情况机房分成机器间和设备间两部分。
1.制冷压缩机安装在机房内,仪表盘应面向主要操作通道;2.油分离器可随压缩机安装;3.冷凝器安装在室外离机房出入门较近的地方;4.高压贮液器布置在室外靠近冷凝器,且安装高度应与冷凝器配合,保证液体自流进入;5.油分离器应根据冷凝器和高压贮液器的标高来布置;6.总调节站设在机器间便于观察、操作的地方;7.液氨分离器设在机房之上;8.低压循环桶设在设备间利用金属固定的平台上;9.氨泵布置在低压循环桶的下面近处;10.其余设备均按照有关资料的要求布置。
5 库房特征5.1.库房温湿度条件室外计算温度tw=30℃,夏季通风室外设计计算温度31℃,冷间设计温度nt=+3℃,冷间设计相对湿度85%.5.2冷却设备形式冷藏间采用干式冷风机配均匀送风道,送风道由水平送风主管和喷嘴组成。
表3-2自然对流与有组织的冷风循环的对比5.3气流组织形式采用送风管上的喷咀往两边喷射,由下部回到中间通道,然后回风至门口的回风口。
6 设计计算书6.1 设计依据6.1.1冷库的平面布置该冷库的冷藏吨位为200吨,冷藏间的容量不宜太小,一般取400吨左右,且布置近似为方形,所以只需一间冷藏间即可。
据公式:10001∑=ηγSV G式中: G —各冷库计算吨位(t );V1—各冷藏间的公称体积(m3); η—冷藏间的容积利用系数;γs —食品的计算密度(kg/m3)根据《制冷装置设计》表2-1-4查得水果的密度(箱装)为γs =300 kg/m3,其中η=0.55。
根据上式得,公称容积:3i m 121255.03002001000=⨯⨯=V冷库高度的确定:净高为4.8m ,堆码高度为3.5m 。
冷间的堆货有效容积为1212*60%=727.2m3,则有效使用面积为727.2/3.5=207.77㎡,则冷却物冷藏间使用面积为207.77/0.8=259.71㎡(式中0.8为修正系数)则净长和净宽分别为20m 和13m 。
6.1.2设计参数6.2制冷负荷计算6.2.1维护结构传入热Q1根据公式:)(n w t t a F K Q -••=式中 K —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W/㎡·K ; F —维护结构传热面积,㎡;a —维护结构两侧温差修正系数,查《制冷装置设计》表2-2-2可得;tw —维护结构外侧计算温度℃,当计算外墙、顶棚时,按规定值取;当计算内墙地坪时,按邻室温度规定值取;tn —冷间设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