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新方法
浅谈校舍教学楼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为 了贯彻《 福建省 中小学校 舍安全 工程 实施方 案 》 在全 , 省 中小学校开展抗 震加 固和提高综 合 防灾能力 建设 , 校舍 使 达到重 点设 防类 抗震设 防标准 , 符合对 山体滑 坡 、 塌 、 崩 泥石 流、 地面塌陷 、 地面沉降 和洪水 、 台风 、 灾 、 电等 灾害 的防 火 雷 灾避 险安全要 求 。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 覆盖全省城市和农 村、 公办和 民办 、 教育 系统 和非教 育系统 的所有小学 、 九年一
侧横 墙普通 中学 、 特教学校和 中职 学校 。我省开展对全省
的校 舍进 行 安全排 查 , 对必 须委 托鉴 定 的校舍 , 出具鉴 定报
告, 为抗震加 固提供依据 , 并进行科学合 理的加固设计 。笔者
有幸参 与了福州某小学教 学楼 的抗震 鉴定加 固工作 , 以此工 程 为例浅谈抗震鉴定 、 固的过程和 内容 。 加
A s r c :Thi p p rd s rb s t e p o e s o s im a i a p a s l a d sr n t e ig o c o lb i i g o lme t r c o li bt t a s a e e c i e h r c s f a es t p r ia n t e g h n n f a s h o u l n f ee n a y s h o n c d F z o . I e c i e h a i r c s e f a es tc a p as l n d ie o i p e a d f a i l t o s f r s c c o l u h u td s r s t e b sc p o e s s o s ima i p r ia ,a d a v s d s me sm l n e sb e me h d o u h s h o b
浅谈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新方法

浅谈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新方法摘要:抗震规范对中小学校舍的设防烈度提高,使得一些平面不规则、超高超限的已建中小学校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一些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也不能改变其高度或高宽比超限的致命弱点,本文提出了一些抗震加固新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小学抗震加固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加固改造、隔震、耗能减震Abstract: With th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house improved in seismic code, the built schoolhouses with irregualr plane design and height and number exceeding can not be satisfactory, and some traditional 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s do not work. In this paper, some new 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future reinforc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Key words: reinforcement; seismic isolation; seismic absorbing by energy dissipation0 引言四川5·12大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伤痛不已,此次地震造成许多砌体结构的中小学教学楼倒塌,众多学生遇难,在此次地震中仅四川省就有7 千余间校舍倒塌,很多学校成了灾区孩子们的共同坟墓,现状之惨烈让人触目惊心。
汶川地震后,国家的抗震规范快速做了调整。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按照“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某些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保护。
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摘要:中小学校舍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具备重要功能意义,实现其在中大地震下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某小中学校舍为案例,浅析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对学校类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作出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舍;框架结构;抗震加固设计; 1.背景和意义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21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和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我市接到省建设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计划,对经鉴定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的校舍,应委托具有甲、乙级设计资质,且在市建设局备案登记并取得《信用手册》的设计单位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施工图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方可施工。
2.工程案例
2.1工程概况:某教学楼,四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竣工时间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校舍防震整改措施

校舍防震整改措施校舍防震整改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保障学生的安全,校舍防震整改工作势在必行。
下面,我将就校舍防震整改措施做一简要介绍。
首先,应进行校舍结构评估。
对现有校舍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了解校舍的结构强度、抗震性能等指标,确定是否具备防震能力。
评估结果可以分为安全、基本安全和不安全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
其次,加强校舍结构加固。
对于已经达到或接近安全等级的校舍,可以进行适度的加固措施,提高其抗震性能。
加固方法有加固柱、加固墙、加装钢板等。
同时,还可以针对校舍的结构特点,进行局部加固,如加固梁柱节点等,从而提高校舍的整体稳定性。
除了校舍的结构加固,还应加强校舍的非结构防震措施。
非结构防震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固定设备、防震器的使用和加强储藏物固定等。
固定设备可以采用螺栓固定、焊接等方式,确保设备在地震中不会发生脱落或倾斜。
防震器可以有效减震,减少地震力对校舍的影响。
此外,加固储藏物固定也可以防止校舍内的物品在地震中产生飞溅或倒塌,给学生带来伤害。
此外,应加强校舍的疏散通道和应急设施建设。
校舍防震整改不仅要考虑校舍抗震能力,还需要保证学生在地震中能够安全快速地疏散。
因此,应确保校舍内的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防止发生拥挤和堵塞。
同时,还要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应急灯具和应急包等设施,以备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时使用。
最后,进行校舍防震意识培养。
防震整改不仅仅是技术措施,还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防震意识培养。
学校可以开展防震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防震应急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师生的防震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总之,校舍防震整改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校舍结构的评估和加固,加强非结构防震措施,完善疏散通道和应急设施建设,以及加强防震意识培养,可以有效提高校舍的抗震能力,保障师生的安全。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浅谈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中小学楼是国家重点投入建造的建筑,其安全抗震性能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到建筑本身的使用和维护的成本以及建筑的安全性,更是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安全。
因此,设计和施工中学校教学楼的抗震性设计非常重要。
砌体结构教学楼是当前常见的地震加固改造方法之一,其砌体结构抗震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设计围护框架来提高抗震性能。
在设计围护框架时,需要考虑砌体结构材料及其组合方式和构造形式,同时充分考虑砌体地基和结构构造形式的变形规律及其地震反应特性,并应充分考虑地震行程的加速度,进行抗震设计。
首先,抗震设计应根据场地调查来确定设计抗震烈度,按照规范设计要求,满足砌体结构本身的耐震性和地震行程的加速度要求,根据设计烈度进行相应的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调整。
其次,要根据砌体结构材料的性能和地震行程的加速度进行设计,分析砌体结构及其围护框架的抗震性能的变形规律,确定受力状况和抗震性能,施加参考地震波调整设计,充分考虑基础地基的抗震性。
此外,需要注意设计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抗侧向地震力,改善节点处的抗震性能,强化墙体的钢筋加固,改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的损坏。
最后,抗震设计应考虑施工特性,满足施工质量,把握施工质量,做到施工质量抗震设计的要求,使砌体结构楼的抗震水平逐步提升。
以上是中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的简要分析,不同的设计因素构成设计思路,并与地震行程的加速度以及抗震设计的要求紧密结合,以保证中小学砌体结构楼的抗震性能。
由此可见,抗震性能好的教学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更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范,充分考虑地震行程加速度,采取合理的设计技术,设计合理的抗震结构,开展合理的施工工艺,才能实现抗震性能的提高。
浅谈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的方法 钱浩

浅谈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的方法钱浩摘要:“2008.5.12”汶川地震后,国家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修订,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水平。
国务院及各地政府在三年内完成对现有校舍的安全排查、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工作,确保校舍的安全及抗震能力,这充分说明校舍抗震加固的重要性。
文章以实际案例解读校舍抗震加固的方法。
关键词:抗震加固、校舍、方法汶川地震后,国家对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能力高度重视,下面就校舍抗震加固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1.抗震加固的特点现有中小学校舍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礼堂等,从结构类型上分,多以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食堂与礼堂多为单层空旷房屋。
早期建成的校舍多为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校舍越来越多。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具有年度跨度大,工期紧张、结构形式复杂、鉴定加固工作量任务紧,周期短的特点。
1.1年度跨度大,工期紧张:由于各地校舍加固、重建工程工作量大,短期内周转安置闲难,工程工期相当紧张。
1.2结构形式复杂:近些年建设的新校舍主要采用框架结构,而老建筑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这些房屋由于当时建造标准低,且使用年限较长,部分材料老化,结构整体性较差。
1.3加固工作量任务紧,周期短: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施工可能安排在学期中间,也可能安排在假期中。
无论安排在哪个时间段,施工周期一般都要求比较紧。
安排在学期中间,为了尽量减少影响教学、确保施工时的安全,一般要求尽快完成加固施工;安排在假期,由于假期的时间是确定的,工期也比较紧。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间施工,都要面临施工周期短的问题。
这是校舍抗震加固建设中所特有并且不可避免的特点。
2.抗震加因设计原则2.1先鉴定后加固的原则抗震加固是抗震鉴定的延续。
未进行抗震鉴定,则抗震加固缺乏基本的依据,成为盲目加固。
2.2加固方案的优化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综合确定,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使方案有所优化:⑴针对鉴定结果和房屋的实际情况,弄清使房屋总体抗震能力达到规定设防要求的关键,是采用房屋整体加固还是区段加固或是构建加固。
浅谈学校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

浅谈学校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摘要: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建筑物是上个世纪建成,有些已经进入老年期,由于当时的设计水平限制,相当一部分建筑物没有地震加固设备。
再加上历经多次地震的侵害,部分建筑物已经出现严重的裂纹,对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如今将这些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建在当前的中国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对学校建筑物的加固就显得尤其重要。
而建筑物的加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有的加固技术。
现在就建筑物加固技术做一系统总结。
关键词: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技术1.传统加固技术1.1混凝土构件加固方法1.1.1增加截面面积法:即在原混凝土构件上面,盖浇新的钢筋混凝土,增加结构的截面积和配筋数量,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教学楼的混凝土主梁,柱等结构。
1.1.2外包钢加固法:是在被加固结构的周围包以角钢,从而提高构件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分干式和湿式两种形式。
干式外包钢法,是把角钢直接包于被加固构件的四周。
湿式外包钢法,是指在角钢和被加固构件之间注入乳胶水泥砂浆并填实。
该法几乎不改变构建的截面尺寸,能够有效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增大构件延性和刚度。
1.2改变构建受力加固法:即适当增加混凝土抗震墙、钢结构支撑等。
使地震发生时的作用力转由加固的抗震墙或钢支撑承担。
即改变构件在地震情况下的受力方式,使原构件承受较小的地震破坏力,在地震中构件不至于超过承载力的范围,从而达到对原建筑加固的目的。
1.3砌体结构加固方法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钢筋网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形成砌体-混凝土组合墙体,从而大幅的提高墙体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同时,墙体的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也均得到较大改善。
该法尤适用于静力加固和抗震加固。
1.4包角或镶边加固法:在柱、墙角或门窗边用型钢、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柱、墙垛用现浇混凝土套加固;以此方法来提高学校校舍和教学楼的抗震承载力。
二.现代加固法2.1圈梁构造柱加固法:其具体做法是采用机械法切割和电刨凿除法拟设圈梁。
中小学抗震加固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

中小学抗震加固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概述中小学抗震加固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是为了提高中小学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抗震加固施工技术包括结构加固、消能减振和地基处理等方面,而现场管理则包括施工计划制定、材料选取、施工质量监督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抗震加固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的相关内容。
结构加固结构加固是中小学抗震加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校舍的结构体系进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常用的结构加固措施包括梁柱加固、墙体加固和板材增加等。
在进行结构加固时,应根据校舍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状况,合理选择加固措施,确保施工效果。
梁柱加固梁柱加固是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之一。
通常通过对梁柱进行加固钢筋混凝土包裹、外加剪力墙或增加钢板等措施来提高其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加固效果达到预期。
墙体加固墙体加固是另一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
墙体在地震中承受较大的水平力,因此加固墙体可以提高校舍的整体抗震性能。
常用的墙体加固方法包括加固剪力墙、加固空心砖墙和加固红砖墙等。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固材料的选取和施工工艺的控制,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板材增加板材增加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通过在校舍结构中增加横向和纵向的钢板、木板等材料,提高其整体刚度和抗震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板材的选择、焊接或连接方法,确保板材与原结构之间的协调和一致。
消能减振消能减振是中小学抗震加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在校舍结构中引入减震装置,减小地震产生的震动对校舍的破坏。
常用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摆锤装置和高弹性橡胶垫等。
在进行消能减振施工时,应注意减震装置的选取和布置,确保其良好的减震效果。
减震支座减震支座是一种常用的消能减振装置,通过在柱子和地基等接触面之间放置减震支座,减小地震产生的冲击力。
减震支座的选取应根据校舍的结构特点和地震作用的要求来确定,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支座的安装和调试。
摆锤装置摆锤装置是一种利用重锤的惯性来吸收地震能量的减震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新方法摘要:抗震规范对中小学校舍的设防烈度提高,使得一些平面不规则、超高超限的已建中小学校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一些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也不能改变其高度或高宽比超限的致命弱点,本文提出了一些抗震加固新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小学抗震加固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加固改造、隔震、耗能减震
abstract: with th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house improved in seismic code, the built schoolhouses with irregualr plane design and height and number exceeding can not be satisfactory, and some traditional 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s do not work. in this paper, some new 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future reinforc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reinforcement; seismic isolation; seismic absorbing by energy dissipation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四川5·12大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伤痛不已,此次地震造成许多砌体结构的中小学教学楼倒塌,众多学生遇难,在此次地震中仅四
川省就有7 千余间校舍倒塌,很多学校成了灾区孩子们的共同坟墓,现状之惨烈让人触目惊心。
汶川地震后,国家的抗震规范快速做了调整。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按照“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某些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保护。
规范第6.0.8中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本次局部修订,为在发生地震灾害时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我国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对所有幼儿儿、小学和中学(包括普通中小学和有未成年人的各类初级、中级学校)的教学用房的设防类别均予以提高。
本次修改后,扩大了教育建筑中提高设防标准的范围【1】。
鉴于中小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提高,一些已建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明显不满足规范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工作迫在眉睫。
1 抗震加固新技术种类
中小学校舍结构建筑形式大多活泼开放,比如采用一些u型l
型的平面不规则结构,存在高宽比超限或高度超限或竖向刚度突变等问题。
对这些结构利用传统的加固方法也难以改变其高度或高宽
比超限的致命弱点,必须采用隔震减震等抗震加固新技术来加强其抗震性能来满足规范要求。
抗震加固新技术主要包括隔震、耗能减震、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等技术。
2 隔震技术
目前结构控制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最为成熟的就是基础隔震技术。
隔震加固是在结构基础部位设置专门的隔离层,阻止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
从抗震原理来看,实际上是增大结构周期,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响应,这是一种间接抗震加固方法。
并且,由于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水平刚度,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将从传统抗震结构的“放大晃动型”变为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从有较大的层间变位变为只有微小的层间变位,因而上部结构在强地震中仍处于弹性状态,不需要另行采取加固措施。
建筑物隔震技术应用具有较长的历史。
例如紫禁城地下的“煮过的糯米拌石灰”,又如日本的“横竖交错的多层圆木”等都是所谓的隔震装置【2】。
而现代隔震技术可追溯到1881年日本学者河合浩藏的文章《地震时不遭受大震动的结构》,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滚木隔震方法。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对橡胶隔震垫的研究。
广州大学周福霖教授率先进行橡胶垫的隔震研究,并于1993年9月在广东汕头建成首栋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的房屋建筑。
此后,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教授在文献[3]中,在我国首次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的发展史,隔震器与阻尼器力学性能的
设计与实验及建筑结构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
周福霖在文献[4]中完整地介绍了建筑基础隔震的动力反应分析、振动台实验、地震考验和工程使用计算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
采用橡胶隔震支座进行隔震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物隔震方式。
对建筑物破坏最大的水平地震运动,橡胶支座可以通过大幅度扭曲,大大的削弱传播到建筑物上的能量,从而有效降低水平地震作用达80%以上。
这样,在碰到一般地震时,可以使建筑物结构本身不被破坏,还能使室内设备、贵重物品及信息系统安然无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及服务活动不会被中断。
我国己颁布了叠层橡胶垫隔震建筑的设计规范,这必将加快隔震技术在我国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为使隔震层造价更为经济合理,采用由滑动摩擦隔震支座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并联组成混合隔震体系也做了相应研究,并取得了较大发展。
相信这种技术应用于中小学的加固改造中会逐渐增多并不断完善。
3.消能减震技术
结构消能减震加固主要是通过增加结构阻尼来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响应的目的。
属于一种间接抗震加固方法。
这种加固方法通常不需对原结构构件进行较多的加固处理,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在风或小震时,这些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当出现大震或大风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
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其消耗的能量瓦最大可达到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或风振能量的的90%,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5】。
我国的一些科研院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研制出加劲阻尼装置、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性流体阻尼器等,这些耗能装置正被愈来愈多地应用于抗震加固工程中。
如沈阳市政府大楼采用了摩擦阻尼进行了加固,粘性阻尼器则己用在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展览馆等工程的抗震加固上。
经大量实践经验证明,消能减震技术能有效的减轻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这种加耗能支撑的做法在日本建筑中大量普及。
如果设计得当,不仅美观更能提高校舍的抗震安全性。
4 结语
通过对隔震减震新技术的介绍,本文提出了对一些不规则的已
建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中小学抗震加固工作提供思路。
5 参考文献
【1】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2】.唐家祥,刘再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社,1993
【4】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5】唐家祥等.建筑结构基础隔震[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6】张蔚.减震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n]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