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最先与最后

合集下载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 梁。”这句话如今已成为鲁迅最为著名的名言之一,并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勇拼搏、创造辉煌。
谢谢观看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 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 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文章简介
文章简介
本文构思清晰,先用《韩非子》中的一句话入手,从书面走向现实,用生活实例进行论证铺垫,最后以一连 串的排比句与议论句结尾,铿锵有力,直接明了,体现出鲁迅杂文“投枪、匕首”的特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反对道学空谈,反对封建传统中的“明哲保身”主义及权利主义,对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者进行赞美,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重在参与”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1881.9.25~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魂”
出处
出处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的《这个与那个》,是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
原文
原文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 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 了。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 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 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

排比开头作文-技巧一、名句引入法成才的环境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话说得好,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认识呢?二、古诗切入法答案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答案呢?于是,我开始寻访春天的答案活出真我的风采“红杏枝头春意闹”,美丽的花儿只有绽放于枝头,才能吸引寻春的人们艳羡的目光,才能引发诗人由衷的赞叹。

“留连戏蝶时时舞”,缤纷的彩蝶只有张开靓丽的翅膀,才能倍受春光的抚爱,才能飞进少女多彩的梦中,成为永恒。

小草不屈从于冰雪天地的扼杀,不怕漫天野火的焚烧,一夜春风,绿了天涯。

大雁不满足于巢穴的闲适,奋翅高飞,将生命的画卷描绘在蓝天白云之间。

这,就是表现,表现自我,表现人生,表现生活的真谛。

人生需要表现,生活需要表现。

没有表现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缺乏表现的生活,是死寂的生活。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一个人都应腾跃起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浪花。

三、提问进入法若为人生故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

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

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为自己喝彩伟人,处处是歌功颂德,喝彩只是陈词;明星,时时有镁光闪烁,喝彩不过滥调;那么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呢?谁来为他们喝彩?他们又该不该得到喝彩呢?四、悬念进入法千年的.呼唤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

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2
最先 与 最后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 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 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 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 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赛马 引 做人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守旧 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欣赏下面两段话:
1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 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 纷逃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中国 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4 年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5、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1)“为”:做、争取(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

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

(2)“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

“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

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

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最先与最后》拓展阅读-鲁迅名言警句

《最先与最后》拓展阅读-鲁迅名言警句

鲁迅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5、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6、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8、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1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1、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12、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3、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14、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1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7、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18、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19、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文字犀利深刻,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刺破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而他的这篇文章,更是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我参加的是跑步比赛,站在起跑线上,心砰砰直跳,紧张得不行。

“砰!”发令枪响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我也不甘示弱,拼命地往前跑。

一开始,我跑得还挺快,处在领先的位置。

可跑着跑着,就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了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哎呀,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心里暗暗骂自己。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鲁迅在里说的那些话。

他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想到这儿,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我咬着牙,继续坚持跑着。

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流进眼睛里,辣得我睁不开眼。

每跑一步,都感觉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周围的加油声、欢呼声好像都离我远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我看到了终点线。

那一刻,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名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我用尽最后的力气,冲过了终点线。

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软得站不起来了。

同学们都跑过来,有的给我递水,有的给我擦汗,还有的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真棒,坚持跑下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鲁迅写的深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最先到达终点的那个人,但只要我们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就值得被尊重。

就像这次跑步比赛,也许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我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

我没有因为落后就放弃,而是一直努力跑下去。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跑步比赛,想起鲁迅的。

它让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最先与最后》《华盖集》中的一篇杂文。

由古人赛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妙法说起,联想到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赛马的妙法不幸被国人“奉为处世金针”,处处照用,于是不敢改革,缺少韧性的战斗精神。

文章旨在激起国人的进取心,唤醒青年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创造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感受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3、赏析作者犀利、极具讽刺性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25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末期。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

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革命潮流,加紧了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统治,用“整理国学”“尊孔读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道”的逆流。

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

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盖集》。

三、检查预习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1、读准字音恬淡(tián)卑怯(qiè)跌倒(diē)挟(xié)嗤笑(chī)鏖战(áo)脊梁(jǐ)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做人的诀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先与最后
鲁迅先生的杂文向来 以语言犀利、见解深 刻而著称,他对不良 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 心态或揭露或讽刺, 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阅读全文,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最先
最后
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最先
不为戎首、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4、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你认同作者的观 点吗?请举例说明。 点吗?请举例说明。
讨论思考课后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麻木不仁 《祝福》《药》 奴性与专制性 《阿q正传》 死要面子《孔乙己》 卑怯、懒惰、贪婪、巧滑《故乡》《阿q正传》
社会“ 社会“不易 有改革” 有改革” 国民“ 国民“日见 其卑怯” 其卑怯”

提倡敢为 最先
最后
见危机作鸟 兽散 与困难中途 放弃 对落后或坚 持的人加以 嘲讽
敌人“ 敌人“如入 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 国家有难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

赞扬敢为 最后
快速阅读,把握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提倡敢为最先, 基本观点: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说说“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 说说“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 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在文中的作用? 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承接上文,指出中国人把“ 这句话承接上文,指出中国人把“不为最 当做处世的诀窍,引出下文。 先”当做处世的诀窍,引出下文。这一句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 不幸”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从“不幸”一词也可 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这种心态的批判态度。 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这种心态的批判态度。
“不为最先,耻为最后”共同心理
——爱面子,怕输 爱面子, 爱面子
“敢为最先”,“不耻最后”以及“对坚持 到最后的人肃然不笑的看客”分别具备怎样 的精神品质? 敢为最先: 敢为最先:勇于开拓 敢于担当 不耻最后: 不耻最后:不怕落后 坚持不懈 坚毅不屈 肃然不笑的看客:尊重付出, 肃然不笑的看客:尊重付出,给予赞赏鼓励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后”?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后”
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不耻最后”,从篇幅 论述的重点放在 和结尾可见。 和结尾可见。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当艰 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有所改革, 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有所改革, 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抗”,所以把一 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抗” 轮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轮重点放在“不耻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