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总结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二、元明清戏曲是中国戏曲黄金发展时期
元曲——明清传奇——花部乱弹——京剧 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
第二节 元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来, 融合了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 是元代代表性文学。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中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 果。
1、最早见于元稹的《莺莺传》。 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念花]鼓子词
《西厢记》。 3、宋官本杂剧〈莺莺六 么〉,金院本
〈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 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
贞〈曲藻〉)“实甫《西厢》千古绝 技。”(王骥德〈曲律〉)续改《西厢》 者仅明清不下二十余家。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在杭州。 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在前期。元钟嗣成《录鬼簿》
和元明之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可证。 后期杂剧作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⑴、结构上“一本四折”的形式 ⑵、曲词与宾白的组合方式 ⑶、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的表演方式 ⑷、角色分配与科范方面的规定 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生、旦、净、末、丑。
三、元杂剧创作概况
㈠、元杂剧前期创作概况
1、康进之、高文秀的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 最优秀。
2、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忠奸斗争的历史悲剧。 3、李好古、尚仲贤的爱情神话剧。李好古《柳毅传
书》。
4、杨显之、石君宝的妇女作品。石君宝《秋胡戏 妻》。
5、白朴的爱情剧《墙头马上》。 6、马致远的《汉宫秋》及神仙道化剧, ㈡、元杂剧后期创作概况
发展规律,总结其创 3、本课程采用面向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
总体特征:文学创作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语言形式上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虽是通俗文学,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元好问
《摸鱼儿》,爱国诗人
诗歌(反映元末民不聊生,国破家亡,黎民疾苦的较为著名)
王冕
《墨梅》品格高雅
关汉卿
《窦娥冤》反映封建制度的不公
戏剧
王实甫
《西厢记》冲破世俗的爱情,女权主义
小说(《红楼梦》代表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曹雪芹
《红楼梦》
清散文以方苞、姚鼐等人最为著名。因他们是安徽桐城人,因此被称为“桐城派”。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政论文章名闻天下。
散文(救国图存的思潮散文占据了主流)
洪升
《长生殿》
戏剧
孔尚任
《桃花扇》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李贽
《童心说》
散文
于谦
《石灰吟》
诗歌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一以贯之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创作旨归,一味“拟古”,毫无创造;此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坚定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主张文学作品要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反对模拟和虚假,给诗坛的“拟古”之风以强劲涤荡,但其诗作多描写个人闲情逸致,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诗格不高,没有给诗苑留下多少芬芳。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小说(市民文学占据了主流,反映了小市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许仲琳
《封神演义》
冯梦龙等
“三言”、“二拍”
汤显祖

元明清文学讲授大纲

元明清文学讲授大纲

元明清文学讲授大纲绪论一,戏曲小说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地位1,雅文学(士大夫文学,以诗文为代表)俗文学(民间文人居多,以戏曲小说为代表)2,传统知识分类,四部之学经部:五经四书,小学(音韵训诂等);史部:正史,野史;纪传体,编年体,地理,目录等;子部:诸子百家,天文历算,艺术等,另有所谓小说家,注意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区别;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结论:戏曲小说在传统四部之学里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二,晚清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谱系的转变1,“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的自卑心理2,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移植文学观念的变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红楼梦评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现代大学体制的确立4,现代报刊的涌现第一章元杂剧概述一,中国戏曲的形成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真正的戏曲包含三要点:1,纯粹演故事,2,有现成的剧本,3,代言体而非叙事体。

他把我国戏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上古到五代,萌芽期;2,宋金,形成期;3,元代,成熟期。

中国戏曲的成熟,以元杂剧为代表,相对于西方古希腊,其戏剧成熟较早。

不同文化,无高低之分。

二,元杂剧的概念三,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1,都市经济的繁荣2,元代社会矛盾的尖锐3,文人社会地位低下4,文禁不严四,元杂剧的体制1,结构体制,一本四折2,音乐体制,3,演唱体制,一人主唱4,脚色体制,关于科泛五,杂剧重要作家作品简介1,白朴,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白居易诗立意是“止淫奔也”,故最后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梧桐雨》四折一楔子,白居易《长恨歌》“惩尤物,窒乱阶,垂戒将来。

”楔子:太真入宫,明皇不理朝政,安禄山出镇渔阳。

一折:敷演“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元明清文学》课件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教案主题:元明清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代表作品;2. 掌握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3. 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介绍;4.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引起学生对元明清时期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背景和重要影响因素;2. 介绍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文言和白话文的使用、戏曲文学的兴盛等;3. 介绍元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进行群体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风格等。

四、学生表达(1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朗读或简短演讲等形式展示。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做相关的阅读分析或写作练习,加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元明清文学概述上的收获和进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的图片展示;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3. 相关学习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2. 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记录了重要知识点和完成了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3. 学生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更多元明清文学作品;2. 分析元明清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异同;3. 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和文学家。

注:教案应根据具体教学班级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古代文学教案(元明清)

古代文学教案(元明清)

****师范学院授课教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古代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讲教师***职称讲师使用教材中国文学史文学院教案(首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第三章清代文学第二节清代戏曲清初戏曲创作有三个流派:(一)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作者身分和作品都具较强的市民色彩。

李玉早期《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被称为“一人永占”。

《清忠谱》写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党羽的真实事件。

《千钟禄》写巨大的历史变动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

苏州派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系改编宋话本,广为流传。

(二)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案头化倾向。

吴伟业的《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多是抒发亡国之悲。

尤侗的《读离骚》、《桃花源》、《吊琵琶》都是借前人故事抒写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曲的形式技巧,以戏曲的娱乐功能为最高目标。

李渔作剧10种,几乎全部是婚恋故事,大量运用偶然性、意外性、误会、认错、逆转等手法。

一、《长生殿》(一)洪升的生平、著作1、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2、先后师事诸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

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二)《长生殿》的思想1、《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2、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或说双重主题,众说纷纭。

3、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4、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

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2009语教元明清教案

2009语教元明清教案

渭南师范学院教案
2008 ~~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系中文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元明清文学
授课对象2006级语文教育专科1、2、3班授课教师王有景
职务讲师
教材名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009年2 月15日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元明清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第一编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元代文学现象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一、元朝历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206—1234)自成吉思汗统一北漠各蒙古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创立蒙古帝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

2.(1234—1279)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统一了全国。

3.(1279—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主要指后两个阶段130多年间各民族人民用汉语记事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标志为: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元代社会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的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越来越多地接受汉族文化,忽必烈采用儒士许衡等的“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但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赋税常向西城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还还不清债,元代经济掠夺江南地区尤烈,江南三省(江苏、江西、湖广)每年所征税粮近六百五十万石,占全国总数二分之一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元末农民义军韩山童的宣传口号)。

过去对元代落后、黑暗面讲得多,近来元史研究专家认为元朝也有些前代没有的积极因素。

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商人地位的提高,同时带来了某些文化“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和新的活力,也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总结
一.填空
1、北方作家传承元好问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4、马致远有“万花丛里马神仙”的美誉
5、山东作家群,善写水浒戏,有水浒双壁之称的是: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
6、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
7、反对台阁体的派别是茶陵诗派
8、前后七子的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9、唐宋派的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0、临江派的代表作家:汤显祖
11、吴江派的代表作家:沈璟
12、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3、明朝文言小说集,有“三灯”之称的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14、常州词派的代表张惠言
15、阳羡派的代表陈维崧
16、戏曲“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的作者是李玉
17、李渔有《闲情偶寄》的作品
18、《长生殿》的作者洪昇
19、《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20、“格调说”是李梦阳提出的;“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性灵说”是袁枚提出的;“神韵说”是王士禛提出的21、《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一、名解
1、南戏:它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永嘉杂剧”,它形成于南宋初年,在东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渐渐进
入杭州,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有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不似杂剧本、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南戏的曲调有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北方的杂剧。

2、散曲: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小令”又称“叶儿”,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

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没有尾声。

3、《临江四梦》:也称作《玉茗堂四梦》,是指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4、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也叫《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世称为“四大南戏”
5、竟陵派(A):晚明时期兴起的诗文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两者均是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又加以修正,提出以“深幽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又主张向古人学习,以成其“厚”
6、公安派(B):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文学主张有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性灵”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表露③推崇名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7、常州词派:嘉庆初年,张惠言的《词选》是常州一派开宗立派的旗帜,主张讲
求“尊体”将词与诗赋并列(尊词体),要求词中包含比兴寄托(重比兴),讲求“辨体”通过选词的方式说明词的源流正变(区正变)。

周济主张:讲求“寄托”,强调“空”与“寄托”的辩证结合,强调词须有实际内容,可供借鉴,提出“词史说”,主张多方师法,以纠正流派之流弊,拓宽学问的门径,提高创作水平
8、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的姜夔、张炎这一类婉约词人的作品,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灼句炼,归于醇雅”,以张炎所说的“清空”境界为词的最高标准,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及其本人的词《浙西六家词》
二、简答
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对比?答: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而《水浒传》是英雄传奇
⑵《三国演义》是以文运事,《水浒传》则是因文生事
⑶《三国演义》是特征类型化,《水浒传》则是个性典型化
⑷《三国演义》的结构是辫式结构,而《水浒传》的结构是链式结构
⑸《三国演义》是粗线条的勾勒,而《水浒传》则是精致的细节描写
⑹《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而《水浒传》的语言则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2、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答: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如《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废兴,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
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结构、语言有什么特点?
4、杜丽娘的形象
答:杜丽娘是一位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⑴苦于闺怨,乐于梦境⑵因情而死,为情再生⑶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的塑造,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5、“桐城三祖”的理论主张
答:“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的主张是⑴“义法说”⑵风格上崇尚“清真雅正”、“雅洁”;刘大櫆的主张是⑴反对文章“唯理”,提出“神气说”⑵讲求实用,主张义理、书卷、经济合一⑶提出神气、音节相结合的创作论;姚鼐的主张是⑴否认作文害道,提出“道与艺合,天与人一”⑵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济合一,以救文弊⑶“阳刚”和“阴柔”的风格论⑷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
“格、律、声、色”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
6、纳兰词的特点
答:纳兰词的特点近于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善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一以任情为主,其词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以见功力
三、论述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答:①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他的剧作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②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中,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③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入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④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特点
⑤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

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⑥关汉卿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向艺术高峰的旗帜
⑦关汉卿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为什么《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
答:一、人物塑造
⑴蔡伯喈(蔡邕):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理念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实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是从
⑵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造史上揭开新一页了
二、语言结构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将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将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语言方面,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注意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语言富于动作性
三、文学史上的地位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比较粗糙,《琵琶记》借鉴和吸引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

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
创作的固定范式。

它的曲律,成为谱选录的主要对象
4、《金瓶梅》文学史意义
答:
《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世俗”
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①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②注重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

如西门庆的凶狠毒辣,但有时他也担惊受怕等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金瓶梅》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写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瓶梅》不在于离奇曲折,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金瓶梅》大量吸收方言、行语、谚语、歇后语等,熔铸“一篇市井文字”
六、《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