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残缺美”的艺术内涵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是指在事物的不完整、不完美的状态中所蕴含的美感。
它不追求完美的形态和完整的结构,而是通过留白和不足来体现独特的美学价值。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在艺术、文学、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存在,并且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体现了事物的动态和变化。
完美的事物往往是静止的,没有可以让人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而残缺的事物则通过留白和不足来诱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在古代中国的山水画中,艺术家常常会通过不完整的山峰或流水来表达大自然的辽阔和变幻。
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还给予了观者更多的参与和想象的空间。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提醒人们珍惜和欣赏生命中的不完美之美。
人们往往倾向于追求完美和完整,但是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和不足。
而残缺美则是对这些不完美的肯定和赞美。
残缺之处往往是经历和沧桑的象征,它们赋予了事物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在美学上,人们可以通过欣赏残缺美来提醒自己珍惜生活中的不完美之美,从而更好地与世界和周围的人建立联系。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还反映了人类对于完美的向往和不断追求的矛盾心理。
完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追求中人们会不断地挑战自己,并渴望超越现实的限制。
完美又是无法实现的,它始终存在于理论和理想的层面上。
残缺美是对完美的一种妥协和接受,是人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承认不完美的一种表现。
它给予人们一种平衡和安慰,使人们不再陷入无尽的追求之中,而是学会欣赏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反映了人类对于时间流逝和存在的反思。
时间是无法逆转的,它会带走事物的一部分,使之变得不再完整。
而残缺美正是对这种时间流逝和存在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在艺术中,人们经常运用破碎、残缺的元素来表达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这种残缺的美感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和眼前的一切,不再追求过去和未来的完美,而是专注于当前的存在和体验。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在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残缺美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意蕴,它源自于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不完美的接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残缺美的事物,比如一幅破损的画作、一个破碎的花瓶,甚至是一个身体上的疤痕。
这些看似不完美的事物,却往往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
残缺美不同于传统的美学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完美与完整的标准。
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意蕴,残缺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发了人们对美的新的思考和感悟。
残缺美是对现实的接纳和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残缺和不完美。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瑕疵和缺陷。
正是这些残缺和不完美,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这种意义上,残缺美是一种对现实的真实呈现,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包容心态。
残缺美是对个体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体现。
每个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痕和创伤。
这些伤痕和创伤不仅是个体经历的痕迹,也是内心世界的镜像。
在这种意义上,残缺美是一种对个体经历和内心世界的认同和表达,是一种对人生苦难和坚韧的赞美和歌颂。
残缺美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它包含了成长、衰老、疾病、死亡等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过程。
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现象和过程构成了生命的丰富多彩。
在这种意义上,残缺美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是一种对生命多姿多彩的颂歌和礼赞。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残缺美的认知和体验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对残缺美的接纳和欣赏程度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以往被认为是“不完美”的事物,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和对残缺的接纳之间存在着新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残缺美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引领着人们对美的新的思考和感悟。
对于个体而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残缺美,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残缺美反映了生命存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提出了“美的目的论”,认为美对于人们而言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精神活动,而非理性的认识或评判。
残缺美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残缺之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完美,但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瑕疵和缺陷,才使得人们在审美时有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这种联想和想象,是一种思想的超越,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审美者可以自由地赋予残缺之物更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美的意蕴。
残缺美并不是对完美的否定,而是一种对复杂世界的认识和包容。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残缺美反映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审美追求和表达方式。
在西方美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残缺美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高度真实主义的绘画风格,而在此时期,有些艺术家却故意在作品中留下“残缺”,使得作品更有张力和韵味。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她的微笑和眼神虽然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画中的蒙娜丽莎却显得有些阴郁和神秘,这种矛盾美正是残缺美所具有的审美意蕴。
在东方艺术中,象征主义的中国山水画也常常通过留白、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这些手法都是在强调事物的“不完美”,但却又由此产生了更有深意的审美情感和意境。
残缺美在艺术中是一种审美手法和思想表达的方式,它不仅展示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追求,也启发了观者在审美时的思考和超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残缺美与人们的情感、情绪密切相关。
学者认为,人们在面对一些不完美、有缺陷的事物时,会激发起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和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不完美的接纳和理解。
正是因为这种认同感,人们才更容易对残缺之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出一种超乎常规审美体验的情感交流。
一些残缺美的古董艺术品,虽然历经岁月,但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反而更受人们的青睐。
人们在欣赏这些古董艺术品时,会产生一种与历史、文化交融的情感体验,这正是其中所蕴含的残缺美的心理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残缺美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艺术作品或人物中,不完美、不完整、甚至是破碎的部分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它突破了传统美学追求完美和完整的范畴,使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更加全面和多维。
残缺美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古代的瓷器。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破损或瑕疵,但这并没有使瓷器丧失价值,反而增添了它们独特的美感。
一种常见的瓷器修复方式是用金属填补破损的地方,形成金瓷效果,从而使瓷器的残缺处显得更加特别和美丽。
这种修复方式并没有掩盖瓷器的破损痕迹,而是将损伤部分与原有的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残缺美也可以体现在人物形象中。
有些人因为身体的缺陷或受伤导致外表不完美,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散发出的魅力和美丽。
残缺的身体壮烈、受伤的面孔透露出坚强和勇气,使人们对其产生共鸣和敬佩。
中国古代的残疾诗人陆游就以其一只只残缺的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他对生活坚持的态度和对美的独特感悟。
残缺美还可以在音乐作品中得到凸显。
音乐作品中的某些不和谐、短暂或不完整的音符或音乐元素,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
它们给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节奏感和情感色彩,使作品更加丰富、生动和深入人心。
例如某些著名的钢琴曲,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中的不完美和遗憾,正是这种残缺带来的痛苦和欢乐,使这些曲子变得令人难以忘怀。
残缺美揭示了美学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审美观。
它告诉人们,美并不完全是指完美和完整,而是可以在缺憾和瑕疵中找到,更是一种超越表面的内在魅力和独特性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完美,但残缺美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美的角度,使我们更加理解和欣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看似不完美的事物和人群,从而使我们的审美境界更加丰富和开阔。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美丽,不仅是完美的美,还有残缺的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残缺的事物,但我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它们。
残缺的美,并不代表它不值得被欣赏,而是它在不完美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残缺美的内涵与意义。
残缺美是一种独特的美。
相比于完美无瑕的事物,残缺的美更具有独特性和个性。
一朵盛开的花,可能因为受到风吹雨打而残缺不全,但这并不妨碍它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残缺的美,往往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和魅力。
我们不能否认完美的魅力,但残缺的美更显得别树一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赞叹。
残缺美是一种韵味的体现。
很多时候,一些残缺的事物反而因为它的残缺而显得更有味道。
就像一幅古老的画,虽然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和残缺的痕迹,但却在残缺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正是这些残缺,丰富了它的层次和内涵,使得它更具有艺术感和历史感。
同样,在人的性格和气质中,也会有一些残缺和不完美的地方,但正是这些残缺,让我们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残缺美是一种成长的象征。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人们也会渐渐明白,事物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残缺的美同样值得被欣赏和珍惜。
在风雨的洗礼中,我们懂得了成长和坚强,正是因为残缺的存在,我们才懂得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所以,残缺美其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坚韧和勇敢。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残缺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它强调对于不完美、残缺和缺失的事物或形象,所蕴含的独特美感。
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中,传递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和意蕴。
残缺美通过艺术的创作手法展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完美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残缺,则是与现实相对应的反面形态。
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带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完美,而艺术家通过对这些缺陷和不完美的表现,让观者更真实地感知和理解生活的本质。
残缺美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形式和结构,而是那种在人们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的情感和思考。
残缺美还表现出对于失去和离别的思考和感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分别和损失的情况,这种不完整的状态引起了我们对于珍惜和怀念之情的回忆。
残缺的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感,又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残缺美通过艺术的手法去咀嚼这种痛苦和伤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离别和再次相遇带来的强烈情感,进而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残缺美还表现出对于人性和情感的关注。
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中,总有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些缺失和不足恰恰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共鸣的根源。
通过表现这些残缺和缺失,艺术家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和体验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呼唤人们对于情感的包容和理解。
残缺美还寄托了一种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残缺意味着未完成、待修复,而修复则带给人们希望的光芒。
残缺的事物通过艺术的呈现,使观者在感受美的也能思考如何去填补缺失和改变未来。
这种寄托美好的追求,使残缺美成为了一种向前看、积极向上的美学表达。
残缺美是一种以不完美、失去和缺失为基础的美学观念。
它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表达了对于失去和离别的思考和感慨,关注了人性和情感,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通过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意蕴,残缺美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体验生命的本质,并引导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形容残缺美

形容残缺美
摘要:
1.引言:介绍残缺美的概念和意义
2.残缺美的表现形式
3.残缺美的价值和影响
4.结论:总结残缺美的特点和意义
正文:
一、引言
残缺美,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于不完整、不完美事物的审美体验。
这种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残缺美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引导我们正视生活中的不完美,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美好。
二、残缺美的表现形式
1.艺术作品中的残缺美
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家们常常刻意塑造不完整、不完美的形象。
比如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绘画《格尔尼卡》等,都以残缺的形式传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生活中的残缺美
生活中,残缺美表现在事物的不完整、不完美。
比如断壁残垣的古城,残缺的月亮,未完成的画作等,都能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三、残缺美的价值和影响
1.残缺美的价值
残缺美让我们正视事物的不完美,从而更加珍惜事物的美好。
同时,残缺美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残缺美的影响
残缺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我们的坚韧品质。
四、结论
残缺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也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残缺美,源于日本的“不完美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
在这种美学中,缺陷,不完整和不完美被视为一种美感。
这个概念反驳了传统美学中“完美”的观念,它将美学
和自然主义相融合,把恰当的缺陷和美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残缺美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日本的陶瓷艺术。
在陶瓷艺术中,由于高温烧制、形变等原因,陶瓷件常常会出现瑕疵。
但这些瑕疵被视为一种美感,它们成为艺术品中的亮点,表
达着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这种不完美构成了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表现力,使作品在艺
术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残缺美中,看似缺陷的部分常常成为作品的亮点,给作品增添了一些情感和想象力。
例如,一幅画可能有瑕疵的笔划和不完美的色彩,但这恰恰是让这幅画更加生动和有灵气
的地方。
同样地,在建筑艺术中,残缺美意味着建筑的完整性被打破,但这一点给建筑本
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和诗意,因此许多建筑艺术家在设计中会加入残缺美的元素。
残缺美还可以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缺陷和不完美被视为人类生命的
一部分,它们让个体变得更加美丽和有趣。
在这种哲学中,一个人的缺陷不是他们的缺点,而是他们的独特之处,应当被珍视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残缺美”的艺术内涵
【摘要】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
在艺术家的眼中,残缺也可以是美的,但“残缺美”绝不是美的残缺。
残缺美是哲理之美,和而不同,大成若缺,虚中有实。
残缺美能够寄托情感,启迪智慧,带来力量,增加活力。
体会和欣赏残缺美的过程,本身就是奇妙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残缺美;艺术内涵;表现形式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花好月圆终非长久,足赤黄金世上皆无,盛世繁华如过眼云烟,残缺可说是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
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
但残缺也有自身的美,是超越肤浅、震颤心灵、更加鲜活的美。
黛玉的病态美更加惹人怜爱;玉环一点瑕疵,称誉美人痣。
换一种心态和角度,不再纠结于审美疲劳,或许又是天空海阔,月白风清。
一、残缺美的本源探析
先从词源着手来看看“残缺”的概念,《说文解字》云:“残,贼也。
贼也,败也。
缺,器破也。
”古往今来,残缺大抵都是指缺少、缺陷,鉴于对它的研究太少,我们大胆从
反面着手,探究一下“圆满”的美学内涵。
圆,周而复始,阴阳循环,永无止境,是生命的开端,孕育的象征。
佛教有圆融思想的至高境界,也有圆寂、圆觉的功德圆满。
中国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家人相聚叫团圆,夫妻合葬叫圆坟。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无可挑剔的完美历来为人孜孜以求。
奈何圆满不常在,残缺处处有,欠缺、破损、遗憾、矛盾、毁灭等,注定了其悲剧的基调。
残缺就是空白和缺失的部分,但剖析残缺,也要跟丑陋相区别。
丑毕竟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词,我们也不想走到真善美的对立面。
丑在艺术上不是绝对的,美丑可以互换,残缺和丑也许是形式上的不和谐,但却可能是价值上的和谐,甚至美丑对照都能获得新的价值,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
残缺亦有不同的层次和分类。
有容貌、肢体等外在形象的欠缺,也有性格、气质等内在精神的欠缺;有自然的残缺,如天生畸形,也有人为的残缺,如道德沦丧。
外在的兴许一眼洞穿,内在的却必须经历曲折和繁复才能发现。
要说明一点,“残缺美”不是美的残缺,前者是另类的、新颖的、反常规的审美心理,是从残缺之中发现美,后者则是因为残缺而造成美的破坏、美的中断,最终导致不美,二者有着本质不同。
残缺美虽美中不足,但心之所向是美的,是不完美之美,
所以不是所有残缺都是美的,现实形象的残而不美、反叛变异只能招致厌恶,而只有具备艺术感召力、生命力的残缺方可产生美感。
断臂的维纳斯之美在于舍弃部分获得完整,有是唯一存在,无却是千变万化,通过观者反复品味思索,没有双臂就孕育出无尽的可能,最终赋予其生命的灵性。
对残缺顶礼膜拜,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由此可见艺术家把握的“度”,不能太深太浅,也不能太远太近,迷茫徘徊抑或是柳暗花明,就在一念之间。
二、残缺美的表现形式
通常人们视对称、统一为美,各部分比例协调、规整,比如皇家建筑的严格对称布局,威严至尊无上。
对于残缺,儒家讲求“中庸和谐,温柔敦厚,和而不同”,不走极端,不过分强调完美,认为残缺和完整是不同的元素,适度平衡才美,过犹不及,矫枉过正都会产生动荡和消极。
所以孔子说安贫乐道,面对苦难不是妥协而是巧妙适应、乐观向上、不屈不挠。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抱残守缺”,残缺美更是发展到极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不为外物所累,不以物伤身费神,摒弃外形之偏见,注重精神的圆满。
老子讲“无中生有”,庄子说“无用之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就是有无相生、弦外之音的典型。
相比孔子的伦理之德,庄子是自然之德,是天道,在于忘却残的不足,以忘求全,所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残,不妄自菲薄,坦坦荡荡;缺,仍自强不息,潇潇洒洒。
自古艺术就有容纳的力量,也不排斥残缺。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就是残缺美的表现。
李白说“丹青能令丑者妍”,艺术家就是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通过艺术的手法,挖掘深层次的神情气韵、活力生机。
宁拙毋巧、宁朴勿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品中的残缺或是瑕疵,在别样的审美眼光下,忽视各种规则、各种束缚,展示出新的精神内涵。
残缺是情感的最好寄托。
《庄子》中有一系列“残缺”的人物,虽体格不健全却人格高洁,右师、支离疏、哀驼它、子舆、佝偻丈人等,他们身残德全或身残才全,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造成了巨大反差。
就像许多古诗中的残缺意象,美的不可方物,黛玉葬花,柔弱女子黯然伤神,凄美的爱情故事何等哀怨!还有残荷落花,苍山余晖,残阳薄暮,把诸多伤怀如泣如诉,人生的忧伤化为景致的残缺,演绎得美轮美奂。
中国画中典型的留白也是有意为之的残缺,空白的地方看似无形却透着灵气,体现了禅的精神,使主体更加清晰。
艺术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用画中之虚,引万千景入,犹如城门的一面帅旗,代表了千军万马。
此处的残缺,增加了整体的节奏感和层次感,意蕴绵长。
书法也
有布白,如“计白当黑”等,戏剧也常用虚空,如“刁窗”等,可以说,都是以虚代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典型,奇哉妙哉!
三、残缺美的艺术价值
残缺美给人以启迪和希望。
残缺似乎随处可见,一般难为人所正视,当触及到残缺之时,一种撕扯心扉的阵痛会让人思索感悟,这是通往异域的另一扇大门,超越自然的桎梏,只有反思后的心灵震撼才更真实可贵。
不完满是悲观失望的,但也能苦中作乐,纵有酸楚,用笑缓和。
堂吉诃德是个残缺的人物,无论遭遇还是性格都具有宿命的缺陷,为了理想去拯救大众,尽管出尽洋相、灰头土脸,仍旧策马向前、九死不悔。
我们不会嘲笑他,甚至能够明白作者的意图,堂吉诃德不是神,是个牺牲品,注定无法拯救世界,但他个人的残缺映射了全社会的弊病,他的顽强也是黑暗中闪现的一丝光明,即使苦难和阳光同在。
残缺美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落花流水繁华若梦,人的一生幸福苦痛终将烟消云散。
如何辩证地看待诸多遭遇并勇于面对,不在绝望中沉沦,不在残缺中迷失,不能不说是个严肃的话题。
孙子膑脚,司马身腐,左丘无目,韩非囚秦,困境会毁灭人,也能带给人超越的力量,此为人之不朽的所在。
这是一剂强心针,把沉溺于泥潭深渊的人唤醒,那种坚强、尊严、力量,是顺境无法赋予的,即
使是一瞬间的挣扎,也好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残缺美给人以活力和惊喜。
飞蛾扑火振翅一跃的刹那芳华,肥皂泡膨大破灭前的流光溢彩,都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体验。
新颖独特的形式更能吸引人,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就是把事物提供为可观可见,而非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把形式艰深化,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因为感受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当使之延长”。
实践中的确如此,略微偏离正轨的不对称、无组织的图案往往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感,好奇的眼光伴随着艺术欣赏,心理上弥补残缺之后,顿悟成为美妙的体验过程。
剖析残缺美,涉及历史、文化、审美、艺术等多重领域,它有着哲学的内核,是美学的另一副面孔。
世上风景无数,但残荷滞水比柳岸莺啼更引人遐想,秋风萧瑟比春花似锦更触动心弦,美丑的二元对立似乎迷糊了界限,因为残缺之美是来自生命的真实之美,读懂了它,能够获得智慧、慰藉、希望,更能学会珍惜、感恩和淡然。
【吴密,桂林市同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