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以及民居式建筑。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方式。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通常是为皇家或贵族所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

它们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殿式建筑均采用对称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数字和符号表达皇权神圣性。

2. 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供奉神灵崇拜和宗教仪式所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特别崇拜神灵,庙宇式建筑则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崇拜的场所。

庙宇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层层式建筑,以示神圣和庄严。

3.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中国的园林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的建筑形式。

园林通常以山石、水池、廊、亭、楼、台、阁、桥等元素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再现自然的美景,并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的民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通常采用通透的布局和合理的结构。

一般住宅的建筑风格朴实、实用,注重环境和谐。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融入了周密的天文地理知识,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宇宙万物的氛围。

建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都契合了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礼制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文化。

宫殿式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对等和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布局和设计往往顺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等级制度:中国建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有着不同的规模、形式和装饰。

这种等级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尊卑、高低、主次的认知,也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3.礼仪规范:中国建筑注重礼仪规范,建筑的空间布局、装饰和陈设都体现了礼仪的要求。

例如,宫殿、庙宇等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装饰都体现了尊卑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

4.文化传承:中国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筑的形式、材料、装饰等元素,传承了中华文
化的精髓。

例如,传统建筑中的斗拱、藻井、彩画等元素,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各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例如,南方的建筑注重通风、防潮、防晒等功能,北方的建筑则注重保暖、防风等功能。

总结,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

同时,中国建筑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等元素,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建筑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建筑原理而备受关注,成为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传统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它们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形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常包括城墙,宫殿,寺庙,园林等。

这些建筑都是根据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而设计的,以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还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注重气势恢宏和上下对称的设计,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由于其设计理念和建筑原理的独特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成为了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例如,古代的皇宫和庙宇中都有着庞大的传统建筑,它们是中国文化巨大遗产的体现,值得珍视和保护。

三、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家庭礼仪、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显著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意味着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而人类应当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然。

因此,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设计方式,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外,在传统建筑中还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例如尊重传统、勤劳、诚实、谦虚等。

四、传统建筑的现代意义传统建筑仍然拥有很大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使命,它们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文化桥梁。

借助于现代的建筑技术方法和现代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建筑实用价值得以更好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建筑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体。

它们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为灵感,展现了人类智慧和艺术水平。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极其重要,众多建筑也往往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此,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神庙以及道教建筑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采用黄土、石头、砖瓦等材料搭建而成。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风格也一直强调自然和谐、简洁朴素的美学理念。

同时,中国建筑也倡导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以及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天地玄黄四象,视自然为神灵的化身。

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人也将自然融入到了建筑中,强调和谐,讲究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也成为了与自然共存、和谐统一的典范。

神庙在中国古代,神庙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建筑,往往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神庙的建筑风格与设计也往往是代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神庙的建筑风格表现出了一种所信仰宗教的神圣和威严。

例如,中国古代道教的建筑风格常常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敬神心态。

另外,神庙的建筑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状况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神庙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各式不同的特征,如表现出典雅华丽的唐风、有严肃肃穆之感的宋风、充满富丽堂皇之气的明清建筑等,传承至今。

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宗教之一。

道教建筑的形式、结构、风格等多种元素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道教建筑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道观、素斋、道堂、殿堂和洞天福地。

其中,道观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观的布局结构往往呈南北走向,以面向南方为主,并按照教义和道家思想的要求进行设计。

道观一般以大门、山门、天王殿、兜率宫和三清殿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并采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规划和布局。

故宫建筑的建筑艺术与文化

故宫建筑的建筑艺术与文化

故宫建筑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最高象征,凝聚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结构、精巧细腻的装饰工艺以及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遗址,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式与特点、装饰工艺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体布局故宫的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以礼制为基础,将建筑群体划分为内城与外城两部分。

内城即为皇家生活区,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等建筑组成;外城则以午门为界,包括文华殿、承运殿、坤宁宫等。

整体布局严谨有序,彰显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权威与统一。

二、建筑形式与特点故宫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红墙黄瓦为主要特点,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其主要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和园林三种。

宫殿是故宫建筑的核心,它们以正殿为主,配以配殿、门楼等辅助建筑,形成宏伟的建筑群。

宫殿建筑多以单檐歇山顶为主,层层叠起,巧妙地利用各种梁架结构,形成了宏大而稳固的建筑体系。

同时,宫殿的庭院布局也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对称性,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庙宇建筑是故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太庙和神道两部分。

太庙是用于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建筑形式庄重肃穆,采用木质结构,以彰显尊贵与庄重。

神道则贯穿于故宫的正中轴线上,连接了太庙与天坛,它代表着皇帝与神灵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故宫的园林多以山水园林和翠绿的植被为主,如乾清宫、交泰殿等。

它们依附于山水之间,巧妙地利用天然的地势和水系,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给人以一种优美、舒适的感觉。

三、装饰工艺故宫建筑中的装饰工艺以木雕、石雕、铜铁镶嵌等为主,形式多样,精湛绝伦。

木雕是故宫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艺,它以精细的雕刻和细致的拼接方式,将建筑元素与装饰图案相结合,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形式。

石雕则负责雕刻建筑的柱子、扶手、台阶等部分,其精细的纹饰和精湛的技艺使得故宫建筑更加美观。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设计特点及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设计特点及传统文化内涵

唐金宝
(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 首先对古代楼阁建筑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楼阁的不同功能类别以及各自的建筑特点,同时对楼
阁的设计特点进行探讨,在与古代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古代楼阁设计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楼阁建筑,传统文化,设计特点
安的南城楼等。
中国古代传统院落建筑主要是通过群体布局的方式展
2)提示类楼阁。中国古代典型的提示类建筑为钟楼和 开整体空间序列,空间序列之间的层次感依靠院落之间的
鼓楼,在古代城市,寺庙以及宫廷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报时作 合围不断深入推进,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秩序感。而楼阁建
用。钟楼和鼓楼的建筑地点一般位于寺庙,宫廷和城市的 筑由于本身在竖向空间上具有逐层向上的层次感,所以与
将钟鼓楼下层作为佛堂,而上层采用风子脚和四柱构成高 大的梗木,为了避免上部散木掩住钟声,其散木的高度不可 过低。
3)娱乐,休闲类楼阁。楼阁建筑在宋朝开始广泛在民 间流行,由于其建筑体量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所以被各阶层人民喜爱和接受。古代常见的娱乐休闲类楼 阁建筑主要包括有观景楼、酒楼和茶楼等。这类建筑主要 是以二三层的楼阁作为主体,屋顶形式采用歇山顶,同时设 置有底座和腰檐等构造,上层空间划分为阁子雅座,周边设 计有地面和栏杆组成的外挑廊,满足客人的观景需求。
使用功能也基本涉及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 包括有古代的城防管理,休憩游玩等。不同使用功能的楼
窄,空间较为封闭,主要用来存储粮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 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差别的原因,所以不同地区
阁建筑及其特点主要如下所述:
的楼阁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地区特色,例如江浙水乡的居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也具有特殊的建筑形式。

在这种人工营构之物中,具有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即“中和”、“亲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

例如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

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霍泽华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没有可争议的。

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
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此外,四合院还内含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

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替、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鹊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的建筑设计正是符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如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
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

《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

清、宁二字都是安定、详和的意思。

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

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

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

故宫的规划与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

五种颜色中,除了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为黄色,黄为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黄色成了五色的中心。

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也就不奇怪了。

相对于中国的建筑来说,国外的古典建筑就比较分明了,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下,每个时期的建筑物都有独特的样式,风格迥异,十分鲜明,很容易辨认.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统治根深
蒂固,在建筑艺术中也鲜明得体现了出来,如有名的哥特式建筑,就几乎反映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可以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这座教堂的正面是一对高达90米的尖塔.这座建筑物的高度是惊人的,它象征着中世纪教会的无上权威,高高地凌驾于整个城市之上.尤其是它的尖塔,那尖形的拱顶,那又高又细的柱子等,都是垂直向上,直刺晴天,给教堂制造出一种上升,凌空,飘渺的艺术效果,目的是把那些饱尝人世痛苦的信徒的目光引向苍天,使他们忘却现实,憧憬天堂.进入教堂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光线的笼罩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

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著名的玫瑰花窗。

他们由不同的图案和颜色组合而成,内呈放射状,如图中这扇巨型窗户建于13世纪,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

在教堂里,彩色玻璃窗的图画就是一部无字的圣经,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息,仿佛述说与上帝同在,我们的人生会多姿多彩、美满幸福。

总的来说,建筑艺术作为名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文化的镜子,总是以直观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在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欣赏它外观的造型之美之外,更应当鉴赏它内在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从而认识时代,认识社会,
认识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