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论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美学精神
读《意大利游记》浅析歌德的艺术观念

他 是 逃到
暂 且 不 论他 万 花丛 中 过般 的私 生 活 格 就 极 为 自我
。
’ `
单 是旅 行 的风
念转 折 的核 心
在 此行 之 前
,
古 代艺 术 在歌 德 心 中
。
意大 利 去 的
。
之所以用 到
逃
,
”
字
,
是因 为在这
;
我 不知 道 走到广 场 然 后返 回 是不
,
是无 法达 到 与北 方 艺术 相 提并 论 的地位 的 德 意 志建 筑 》 一 文 中 的 上帝之 树
有 教 养的 欧 洲人
。
,
一 提到 希 脂
,
,
意 大利
;
艺术
;
建筑
;
古典 主 义
于 各 种 岩石 的 成分 分析 以及 形成 过程 的 推理 可 见他
就会 有 一 种 家 园之 感
正 如华 夏 民族
,
提到 炎 黄子
对 自然科 学 的 兴趣 以 及在 不 同学科 的广 泛涉 猎
一
、
。
全
孙 的起源 便 会想 到 黄河 流 域
,
《 意大 利 游 记 》 被 视 为 歌 德 的第 二部 自 传
:
’ `
研究
”
、
参 考 文献
【 ] 杨武能 1
、
体裁 上
,
该 书采 用 日记 的 形式 记 叙
岸 边村 庄 星罗 棋 布浮 光掠 影
,”ຫໍສະໝຸດ ’ `术》“
,
再则 便 是这 部 《意 大 利游 记 》 艺 术 与 自然
。
。
注释
1 ] 李 醒 尘 《 西方 美 学 史 教程 》 【 M ] 【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术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术发布:2011年10月24日浏览:17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而浪漫主义艺术依赖的是感情、直觉、冲动、热情与信仰而非理性,因而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中的哥特主义形成了一致的美学追求。
18世纪中期哥特建筑的复兴偶然,导致哥特趣味复兴的特殊情感与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浪漫主义所激发,它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在思想观念、审美旨趣以及文化重心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浪漫主义对原始神秘、奇异荒诞的崇尚,对强烈激情与狂野幻想的膜拜,对自然与上帝的虔诚信仰以及对悲怆人生的宿命情怀在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都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在与新古典主义对立冲撞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从中世纪文化土壤中汲取无穷力量与灵感。
黑暗的中世纪长久以来作为古典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他者被表征,而孕育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形式则天然秉承了强烈的非古典主义审美旨趣与批判精神。
在建筑上,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
一、哥特建筑的浪漫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重要的文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史家对哥特建筑的美学特征与本质都予以了深入的探讨。
歌德曾在《论德意志建筑》一文中以极其浪漫的笔调记录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带给他的心灵震撼。
这座哥特式教堂“像一株崇高壮观、浓密广覆的上帝之树,拔地而起,千枝纷呈,万梢涌现,树叶多如海中之沙,向着四面八方的国土宣告它的主人——上帝的荣耀”。
这种“上帝之树”的比喻正是浪漫主义所青睐的富有大自然原始神秘性的语言,它在德意志掀起了哥特建筑复兴的强烈激情。
而黑格尔则从哥特建筑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出发,明确将其归入浪漫型艺术。
在《美学》一书中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就建筑而言,浪漫型建筑要求在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精神内容。
勒柯布西耶

巴黎瑞士学生公寓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在Zurich的封建 主义与Raolu La-Feauter的影响下, Siegfried Giedion 和 Karl Moser、瑞士大 学联盟将它的委托案交由Le Corbusier(柯 布)设计。在这个校园中也有其他的现代 建筑语汇,包括了荷兰学院(W.M.Dudok 1930建)。从瑞士馆的曲面边缘延着连续 的200公尺道路直行就可到达巴西学生馆。 瑞士学生会馆在整排国际学生宿舍的东方 最底端。柯布在设计时预期参观者将会开 车由北边抵达这曲面的石墙前。而现在, 只要获得管理员的同意买门票后即可入内 参观。
他研究了模数制、标准化、批量 生产等问题,提倡由内到外的功能理 性的设计方法,进而概括出了功能主 义建筑的一致性特征:平屋顶、无装 饰化墙面、抽象的几何造型组合、规 范化、标准化的构建等等。他提倡一 种以机器美学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并 将其发展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历史背景
当时正是20世纪初期,西方世 界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牛顿时 代建立起来的力学与数学知识, 在此时应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凡是能以当时的力学与数学知识 发明的新机器、新技术爆炸式出 现,在理性主义至高无上、在强 烈的征服自然的英雄主义理念之 下,整个西方世界笼罩在一种机 器崇拜与盲目乐观的思想中。这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柯布西耶在 《走向新建筑》中,那近乎带着 宗教狂热式的机器崇拜。
坡道 螺旋楼梯
各层之间以楼梯和坡道相联,各层之间以螺旋 形的楼梯和折形的坡道相联。 柯布西耶使用动态的、开放的、非传统的空间 句法,尤其是螺旋形的楼梯和折形的坡道来组织空 间——在这里,空间成为了建筑的主角。动态的室 内外空间,在传统空间的三维度上增添了人在其中 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第四维度),使建筑 空间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吉迪翁将萨伏伊别墅作为 “空间——时间”营造的典范,指出其中蕴涵的丰 富的空间效果、视点转变以及对时间性的反映。坡 道不仅是交通设施,而且使各层空间似有相互流通
美与和谐——论歌德美学观的嬗变

071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年)是德国文学巨匠,他不仅在创作上多产,而且兴趣广泛,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亦颇有建树。
他对文学艺术的各种问题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歌德哥特式建筑观念的嬗变,反映出他美学观念不断成熟的过程。
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初发端于法国,兴盛于12世纪中叶至15世纪之间。
大量尖拱、飞扶壁及束柱的应用营造出轻盈、向上的飞升感,这种风格因其精神象征意义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
至文艺复兴晚期,哥特式风格遭到诟病,以致当时没有重要的建筑师应用其特征,“皆视其为形畸性野”[1],认为它不符合理性观念与秩序标准。
歌德最初同样持有此观点。
随着他的美学思想不断发展,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在经历了变化之后也日趋成熟。
一、 早期的哥特式建筑观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教育。
最初,他对于哥特式建筑并无好感。
他仰慕古典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2],欣赏其整体的和谐与形式的纯净。
相比之下,哥特式对他而言是杂乱无章、变幻莫测、模糊不清、矫揉造作、丑陋不堪的同义词[3]。
不难看出,歌德此时对哥特式建筑的反感,与该风格一直以来受到批判的理由相仿。
他同样认为哥特式建筑缺乏理性的“简朴”,其装饰不具备实用性和建筑结构上的必要性[4]。
这种看法建立在古典标准的基础上,即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底层逻辑。
希腊式建筑由于模仿自然而具备美的特质,哥特式建筑则并不具备这一特点。
同时,细节上的繁复和缺乏完整外观造成它如同“一首晦涩难懂的长诗”[5],没有体现出理性原则。
在斯特拉斯堡的求学经历改变了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
通过多次参观当地教堂,特别是瞻仰建筑的西立面后,他认识到,哥特式建筑并不是他未见之前所以为的无理性的形式,而是同样具有结构的逻辑性和风格的清澈性。
对此,他撰写了《德意志的建筑艺术》(Von Deutscher Baukunst,1772年),记录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对他造成的冲击。
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名词解释

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名词解释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名词解释导语:在建筑学领域,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是一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于1907年在德国成立。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宗旨是通过促进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推动高品质的设计与制造。
本文将对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包豪斯学派1. 包豪斯学派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成立于20世纪初,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动建筑与设计革新的主要力量。
2. 包豪斯学派强调功能主义与现代性,追求简约、实用与工业化生产。
它以“形式与功能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提倡建筑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并融入现代科技与工业化制造。
(二)功能主义1. 功能主义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强调建筑应当根据其使用的功能来设计和构建,实现“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
2. 德意志制造联盟提倡的功能主义建筑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与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建筑师应将功能需求与美学要求相结合,通过有机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来创造实用、舒适且美观的建筑。
(三)人文主义1. 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中的人文主义强调建筑应该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与幸福。
建筑师应通过设计创造宜居的环境,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2. 人文主义建筑关注建筑与人的互动,尊重个体需求与社会文化,通过考虑居住者的习惯、喜好与体验来进行设计。
(四)工艺美术运动1. 工艺美术运动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旨在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
2. 工艺美术运动倡导手工艺与工业制品相结合的设计风格,追求高品质、注重细节的产品制造。
它旨在振兴传统工艺,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工业化生产中。
(五)造型语言1. 造型语言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建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建筑师通过形式、线条、质感和材料等元素来表达建筑的意图与风格。
2. 造型语言强调建筑的视觉语言,通过不同的造型方式来传达建筑的特点、功能和情感。
读书笔记装饰

读书笔记装饰篇一:《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摘录: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
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
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
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
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
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
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
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歌德《论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美学精神

东方论坛2013年第2期一早在1770年初,歌德就曾在斯特拉斯堡参观了由斯坦巴哈(Erwin von Steinbach, 1244-1318)等人设计建造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而在1771年认识赫尔德之后,受到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他才开始写作论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建筑风格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年完成,后被收录在由赫尔德编辑、1773年匿名出版的文集《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中。
这部文集包括四篇文章,除歌德这篇文章外,赫尔德还收录了自己论莎士比亚和论莪相民歌的两篇文章,以及莫斯特(Justus Möster, 1720-94)的《试论哥特式建筑》。
赫尔德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德意志”这个概念到底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其更远的目标是在精神层面强化德意志的自我身份认同,为德国未来在政治上的统一奠定基础。
由是,《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侧重于从颂扬与塑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问题,因而带有极强的倾向性。
《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这篇文章在歌德的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篇重要论文。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歌德在《诗与真》中《关于德意志建筑的论文》这一节中有所总结:“我关于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的设想和描绘,曾拉杂写下来。
就中我主张最力的,就是:第一,我们应当称这种建筑为德意志式,而不是哥特式,不是外来的,而是国粹的;第二,我们不应当把它来与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术相比较,因为它的形成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原理为依据。
如果这个大教堂是建筑在和风丽日的天空下,以圆柱来支持屋顶,那么它自身自会为有空隙的墙壁所围了。
可是,我们北国的人,既必须到处绕以厚壁来御寒,所以,天才的建筑家设法把厚大的外壁弄到有种种花样,从外表看来象是有孔眼那样子,打破全体的单调,使观众对那巨大的平面产生优美之感,那是值得我们敬服的。
这个道理也可应用到塔的方面。
那个塔不是象圆顶阁那样,在内部作成穹窿之形,而是要在外部向着天际高插,并且要使设在它的底层的至圣所的存在,传达给远远的周围的地方知道。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13年第2期一早在1770年初,歌德就曾在斯特拉斯堡参观了由斯坦巴哈(Erwin von Steinbach, 1244-1318)等人设计建造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而在1771年认识赫尔德之后,受到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他才开始写作论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建筑风格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年完成,后被收录在由赫尔德编辑、1773年匿名出版的文集《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中。
这部文集包括四篇文章,除歌德这篇文章外,赫尔德还收录了自己论莎士比亚和论莪相民歌的两篇文章,以及莫斯特(Justus Möster, 1720-94)的《试论哥特式建筑》。
赫尔德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德意志”这个概念到底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其更远的目标是在精神层面强化德意志的自我身份认同,为德国未来在政治上的统一奠定基础。
由是,《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侧重于从颂扬与塑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问题,因而带有极强的倾向性。
《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这篇文章在歌德的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篇重要论文。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歌德在《诗与真》中《关于德意志建筑的论文》这一节中有所总结:“我关于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的设想和描绘,曾拉杂写下来。
就中我主张最力的,就是:第一,我们应当称这种建筑为德意志式,而不是哥特式,不是外来的,而是国粹的;第二,我们不应当把它来与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术相比较,因为它的形成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原理为依据。
如果这个大教堂是建筑在和风丽日的天空下,以圆柱来支持屋顶,那么它自身自会为有空隙的墙壁所围了。
可是,我们北国的人,既必须到处绕以厚壁来御寒,所以,天才的建筑家设法把厚大的外壁弄到有种种花样,从外表看来象是有孔眼那样子,打破全体的单调,使观众对那巨大的平面产生优美之感,那是值得我们敬服的。
这个道理也可应用到塔的方面。
那个塔不是象圆顶阁那样,在内部作成穹窿之形,而是要在外部向着天际高插,并且要使设在它的底层的至圣所的存在,传达给远远的周围的地方知道。
至于这个可贵的大建筑的内部,我只敢以诗的观点和敬虔的心情来谈论了。
”[1] (P532-533)歌德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感受到了赫尔德的影响,赫尔德在《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论歌德《论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美学精神王 静1 张 典2(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牛津大学 哲学系,英国 牛津)摘 要:歌德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从三个方面引申了其美学理论:一、对德国新古典主义的批判;二、对德意志哥特式建筑精神的重新认识;三、从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独特性角度提出特征论观点。
但歌德理解的德意志哥特式精神实际上并不是中世纪的哥特式精神,而是一种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人性内涵的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歌德;哥特式建筑;狂飙突进;赫尔德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 ( 2013 ) 02-0076-05收稿日期: 2013-01-16作者简介: 王静(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张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
76莪相民歌的文章中分析“德意志”这个名称的意义:“德意志”(deutsch)实际上接近“日耳曼人”(Germanic)或“北欧人”(Nordic),包括凯尔特人(Celtic);而“德意志民族”(deutsche Völker)则意味着哥特人(Goths)、伦巴族人( Lombards )、汪达尔人( Vandals )、盎格鲁-撒克逊人( Anglo-Saxons )等。
赫尔德从德意志民族独特的精神角度强化其与南方民族的不同,突出了风土(climate)概念在形成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植根于一个民族活生生的风土之中,民歌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活的精神;在农民那里、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那里才有民歌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赖以生长的土壤。
赫尔德之所以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因为当时的德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赫尔德倡导民歌,也是藉此反对德国贵族社会,希望新兴的中产阶级能为未来的德国在政治上的统一作好准备。
[2] (P221-222)歌德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并是不从建筑史的角度分析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风格,而是延续赫尔德的思路,主要为强调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德意志精神的集中表现,以及这种精神是独特的、有别于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
从建筑史的角度,由斯坦巴哈斯等人设计建造的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现存部分属于中世纪盛期到晚期的哥特式风格,其建筑元素与罗马建筑风格并没有一种本质的中断,哥特式建筑是在延续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罗马以北的民族与东方伊斯兰建筑等风格形成的。
歌德在这里的立论主要是基于当时对哥特式建筑的一般认识,以及自己的独特观感。
对哥特式建筑的批判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瓦萨里,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将哥特式看作是北方原始、野蛮风格的一种表现,这种观点盛行于17至18世纪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运动中。
歌德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精神取向和写作立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重申德意志精神的独特性,德意志精神是植根于德意志从中世纪以来的哥特式精神;其二、歌德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开始批判德国当时的新古典主义精神,而这正是歌德此前一直在尝试接受的精神。
德国的新古典主义由温克尔曼开创,继由莱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美学派别;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求学时代(1765-1770)一直希望自己理解并接受新古典主义,但对新古典主义的态度却由于缺乏情感上的认同而一直处于矛盾心理;赫尔德促使了歌德对温克尔曼与莱辛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的反动。
不过仔细分析歌德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到真实的情况比想象要复杂得多:歌德在反对新古典主义、强调德意志哥特式精神的独特意义时,其实已经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精神的人性内涵,尽管他在理智上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歌德著名的诗歌《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1772-1774 )是写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诗歌中表达的是人挑战神的权能的泰坦式的反叛行为,讴歌人性的高贵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样,《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也是一种建立在对启蒙时代的人性理解之上的精神表达。
因此,歌德虽然在《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中歌颂德国哥特式的建筑精神,但此时的德意志精神已不是德意志中世纪的哥特式精神;哥特式建筑也不再是敬拜神的场所,而是在歌德笔下化作人性之树向上生长的形象。
文章显然存在三个交互的视点:德国浮士德精神中的魔力、普罗米修斯的人性内涵,以及整体性的生命哲学。
歌德在写作这篇论文时还非常年轻,尚未形成稳定的精神走向,而是处于一种比较朦胧的情感波动时期,渴望开拓一条自己的道路;他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裂缝。
直到1776年到魏玛之后,歌德才开始走向狂飙突进时期的反面,努力去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着的过于强烈的魔力精神。
二鲍桑葵在《美学史》中称歌德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为18世纪最深刻的美学论文之一。
鲍桑葵认为《论德意志建筑艺术》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创新:其一、对后期文艺复兴的伪古典主义的态度。
其二、对哥特式建筑的同情以及对哥特式名称的贬义所提出的批评。
其三、一种关于显示出特征的艺术理论的征兆。
[3] (P392)鲍桑葵的分析与歌德自己在《诗与真》中的表白没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个与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德国新古典主义与德意志哥特式风格的对立,而最有价值的分析则在于第三个问题,即鲍桑葵认为歌德在文章中显示出一种特征论(Charakteristische)美学理论的迹象。
这三个问题展现的是德国当时时代精神三个紧密相连的方面:德国新古典主义、德意志哥特式风格以及德意志性格特征;这三个方面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完全分开。
温克尔曼在他1755年发表的《在绘画与雕塑中对希腊模仿的思考》长文中有这样的宣言:“让我们变得伟大的唯一一条道路,或者说,如果可能77的话,无可比拟的就是模仿古人。
”[4] (P5)这个倡导中的希腊中心主义观念造成了接下来的希腊对德国的专制,这个宣言为德国新古典主义奠定了基础。
不过,德国新古典主义模仿的对象除了希腊、罗马古代艺术,还包括受到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影响的意大利以及法国的文艺复兴、巴洛克等艺术。
从德国新古典主义的角度,哥特式艺术是原始、落后的艺术。
而在赫尔德看来,哥特式是本土的,新古典主义是外来的,外来的因子如果要扎根于本土,则必须首先在尊重本土精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功。
歌德在赫尔德的影响下,重申德国哥特式艺术的内在价值;他在《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中比较了南方古典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形式方面的不同,这种形式感的差异源于民族特性的不同;出于爱国精神,歌德呼吁大家改变对哥特式建筑的狭隘看法,而肯定哥特式建筑具有伟大的风格。
歌德在《论德意志建筑艺术》中,以这样的形式批判了新古典主义对哥特式建筑的态度:“1、对文艺复兴的态度。
(对哥特式艺术)‘低级趣味’意大利人说着走开了,‘孩子气’法国人说。
这样,你们就在给你们所需要的东西涂上一层真和美的外观。
圆柱的光辉的效果给予你们很深的印象,你们也想造几个圆柱,于是,你们把圆柱造在墙壁里面,你们想要建立柱廊,你们就在圣彼得大教堂前院的周围建筑了一些没有出口的大理石通道,结果,大自然母亲既然嫌厌和鄙视无用的和不必要的东西,也就迫使你们的人民置于公共的阴沟中,以及你们要在这座世界奇迹面前避开你们的眼睛,捏住你们的鼻子。
圆柱绝不是我们的房屋的一个要素;它同我们的一切建筑物的本质是抵触的。
我们的房屋不是覆盖在四个角的四根圆柱之上的;它们是覆盖在四面四堵墙上的。
墙壁代替了圆柱,排斥了圆柱。
你要是再添四根圆柱,圆柱就显得累赘和多余。
”[3] (P397)歌德在这里多多少少比较武断地批判了南方建筑的廊柱、长廊、拱顶等这些古典元素,认为其不适于北方的气候,而哥特式建筑更适合北方人的生活环境。
因此,他从新古典主义的偏见中走出,看到了哥特式建筑的伟大:“2、哥特式是一个贬义词。
当我最初动身去参观那座大教堂的时候,我的头脑中充满了良好趣味的笼统观念。
根据道听途说,我对部件的和谐和形式的纯粹表示尊敬,竭力反对混乱任性的哥特式装饰。
我把朱红色印体‘哥特式’当做字典一个条目,把我所想到的一切不适当的同义词都归在这个字眼下面,‘不明确的,紊乱的,不自然的,一堆零碎,千疮百孔,负担过重。
’我就象一个把全世界都叫做‘蛮族’的人一样不聪明,把一切不适合我的心意的东西都叫做哥特式的,包括我们的资产阶级贵族用来装饰他们的房屋的精致的玩偶和形象作品,直到德国古代建筑的坟墓遗迹。
……当我站在那座建筑物面前,看到那令人惊叹的景象时,我的感受又是多么出乎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