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1. 引言1.1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康德美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美学理论,被视为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康德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哲学,它使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美感有意识地去体验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审美判断力”展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是一种对无用的事物的欣赏,美的标准是“无目的的目的”。
康德将美学划分为纯粹美学和应用美学两个方面。
纯粹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的理论,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无意义性;而应用美学则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实践的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康德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唤起我们内心的潜能和情感,使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美的价值在于其无用性和无意义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概述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主张通过感知和经验来理解艺术作品和美的审美体验。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起源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强调通过感官直接经验来感知美丽和艺术作品的特质。
经验主义美学着重于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感知,在认为美感致我们感到愉悦和喜悦的也认为美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
经验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在观者感知和体验中的作用,强调审美是个体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结果,注重艺术作品与人的直接互动和情感共鸣。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得出的结论,从而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
2. 正文2.1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康德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康德的前期美学中,他主要关注审美经验中的感知和情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认为每个人对美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个人感知和情感的影响。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作者:胡小东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法国大革命给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德国的大多大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坚持唯心主义观点,歌德作为一名诗人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他的美学思想,但是从歌德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的创作态度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歌德;美学思想;唯物主义一、歌德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青年时期的歌德曾反对封建专制,对法国革命怀有极大的热情,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并写下了许多带有叛逆精神的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普洛米修斯》等,在歌德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了他对革命的向往,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改变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
到了其创作后期便表现出了对法国革命的反感、厌恶和失望。
恩格斯曾经指出:“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象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
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很是可怜的。
”[1]我们可以看出歌德的创作思想与同时期的相比更加偏重于实际。
歌德是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反对空洞的想法,同时对主观的创作态度持反对的态度。
他说:“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达到活的知识。
”[2]对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超自然主义观,歌德并不是完全否定。
歌德更加关注“现在”即“行动”。
席勒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上却与歌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歌德的影响下席勒停滞许久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开始.通过歌德和席勒的关系及其对席勒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歌德的美学思想在德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观点的坚持者。
只有歌德虽然没有完全的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但他开始尝试探索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歌德早年曾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他早年的作品与思想主要是反对古典主义,倾向精神的解放。
歌德简介资料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 通过作品反映了德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 传播了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 为德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CREATE TOGETHER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的主题
• 探讨了成长、人性、道德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03
歌德的思想与哲学观念
歌德的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
歌德的启蒙思想
歌德的人文主义精神
• 倡导理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 故事以维特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反映了歌德青年时代的情
感经历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题
• 探讨了爱情、生命、自由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小说创作与《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浮士德》的主题
• 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浮士德》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戏剧创作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的戏剧创作
• 戏剧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
• 戏剧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歌德的文艺思想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歌德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为,‚我们一生下来, 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要发生 下去,直到我们过完了这一生。除掉精力、气力和意 志以外,还有什么叫做我们自己的呢?如果我能算一 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 下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一个脱离了现实的人是贫乏 的人,贫乏的人和独创性是无缘的。独创性必须建立 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获得了足够的 养料,象歌德那样贴近生活,才有可能去谈艺术的独 创性。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6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2)
2 一个人接触自然通常会有自己的选择,他往往 从自己的个性、爱好、需要出发去和自然打交道,这 种‚自然倾向‛在歌德看来必须得到克服。歌德认为, ‚大多数德国青年作家的唯一的缺点,就在于他们的 主观世界里既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能到客观世 界里去找材料。他们至多也只能找到合自己胃口、与 主观世界相契合的材料,至于对本身自在价值、也就 是本来具有诗意的材料,也须契合主观世界才被采用。 如果它不契合主观世界,那就用不着对它进行思考了。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0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3 现实生活不仅提供作诗的材料,提 供诗人作诗的动机,而且形成诗人本身。 一个人要成为诗人,他就不能脱离现实 生活。歌德说,‚我们固然生下来就有 一些能力,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归功于广 大世界千丝万缕地影响。在这些影响中, 我们吸收我们能够吸收的和对我们有用 的那一部分。‛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1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歌德以自己为例,说他有许多东西要 归功于古希腊人和法国人,并说‚莎士 比亚、斯泰恩和哥尔斯蜜给我们的好处 更是说不尽的。‛有一些人认为,艺术 讲究独创,因而艺术家为了保持自己的 特性,就应该远离生活。在他们看来, 似乎现实是对艺术家表现其独创性的一 种妨碍和束缚。
美学散z步

第 九 章
主讲人:
引言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1724—1804 年),德国资产阶级 的学者,德国古典 唯心主义哲学的第 一个著名代表。康 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世纪初的德国唯 心主义哲学的奠基 人,也是德国唯心 主义美学体系的奠 基人。
(2)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 (3)审美判断中的第三个契机看到的“目的的关系”考察 审美判断。 (4)第四个契机“情状”的范畴来考察,即按照对于对象 所感到愉快的情状来看。
五.康德美学的主要目标
1.数学的壮美,想象力伴随着的情调是数学,即 联系于量的评价。 2.力学的壮美,想象力伴随着的情调是力的较量, 即是产生于力的较量。
宗白华先生说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这一种光 明。他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 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你看那自然何等 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
思想者(The Thinker) “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 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 件。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 大诗人 ――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 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巨人,痛苦地俯首坐在 那里沉思,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 嘴唇,审视着下边发生的所有悲剧而陷入绝对 的冥想之中。那压弯的肋骨和紧张的肌肉似乎 要被智慧的火花爆炸开来,然而,除了沉思, 只有内心的压抑和隐藏的痛苦。作品丰富的内 涵充分体现了雕塑家思想的深沉 、苦闷和丰富。
再见
2.荷姆(Home)
荷姆从心理学的理解来把审美的愉快归隐到最单纯的元 素即无利益感的情绪,亦即从这里不产生出欲求来的情 绪,因此逐渐发展出关于情绪作为心灵生活的一个独立 区域的学说,后来康德继承了他而把这个学说系统化。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作者:郑美鑫孙紫依丁紫薇闫梦晓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歌德作为德国古典艺术的领军者,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德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于歌德身处的语境,对其美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
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
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
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
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
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
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
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
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
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 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 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 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 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 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
• 歌德还把这种分别看作“寓意”和“象征 ”的分别:
•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 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 就可以表现出来。
•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感性的形象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 又不可捉摸
• 民族文学: • 一个古典性的民族作家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
地方成长起来的呢?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在他的民族历史中碰上了伟大事件及其后
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他在他的同胞们的 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 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 贯一致处;
• 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由于内在 的天才、自觉对过去和现在都能共鸣;他
• 在歌德以前,人们往往从形式的角度看整体 概念,但歌德所强调的整体是与内容联为一 体的。
• “如果形式特别是天才的事,它就须是经过 认识和思考的;这就要求灵心妙运,使形式 、材料和意蕴互相适合,互相结合,互相渗 透。”
• 综上所述
• 歌德的“显出特征的整体”说,着重从客观 现实和具体事物出发,要求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所以 他的文艺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 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 ,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 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 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 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 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 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息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的结果。
• “寓意”“为一般而找特殊”,特殊就只 能表现这一般,而无言外之意,一般就局 限在这特殊里,不能冲破这局限而另发挥 作用。
• “象征”“在特殊中显出一般”,从有限 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 如果特殊表现了一般,不是把它表现为梦 或影子而是把它表现为奥秘不可测的东西 在一瞬间的生动的显现,那里就有了真正 的象征。
正逢他的民族处在高度文化中,自己在教 养中不会有什么困难;他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前人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尝试都摆在他眼 前;
• 这许多外在的和内在的机缘都汇合在一起 ,使他无须付很高昂的学费,就可以趁他
生平最好的时光来思考和安排一部伟大的
作品,而且一心一意地把它完成。只有具
备这些条件,一个古典性的作家,特别是 散文作家,才可能形成。
• 概括为以下三点
• 第一,民族文学的建立不能只靠一些孤立 的各走各路的个别作家,而要靠全民族, 它须反映全民族思想的伟大、情感的深刻 以及行动的坚强和融贯一致;
• 我们过去曾谈到一种微细的分歧,席勒的 通信中有一段又提醒我想起这个分歧,我 现在提出以下的看法。”
•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 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 。
• 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 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 种程序才将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 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 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 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事后才 意识到。”
• 类型化导致为一般而牺牲特殊,文艺作品走 向公式化。
• 希尔特提出“特征”来与之对抗。他认为“ 古代艺术的原则不在客观的美和表情的冲淡 (标准化),而是只在个性化方面有意义的 或显出特征的东西”
• 歌德正处在“特征”与“理想”对抗的时代
• 德国文艺界当时特别关心理想与特征的对 立:因为这是文艺应从主观概念还是应从 客观现实事物出发的问题;是典型应理解 为抽象化和普泛化,还是应理解为具体化 和个性化的问题;
• 奥秘不可测的东西——普遍真理
• 一瞬间的生动的显现——个别具体形象
• 为什么歌德如此关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这关系到典型化的问题和艺术家对艺术与 现实关系的看法。
• 典型问题:
• 亚里士多德提出诗虽是描写个别事物,但 要表现出普遍性。但这个观点逐渐被遗忘 。贺拉斯提出的把典型狭窄为类型、平均 数的思想统治了文艺界。
• 特征是最本质的东西,只能在表现得最完满 的个别代表上才可见出。
• 因此,歌德认为艺术应该从显现出特征的 个别的东西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理想或概 念出发。
• 席勒与歌德的分别也在此。
艺术与自然
• 典型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在典型问题上, 歌德主张从特殊出发,席勒主张从一般出发 。二人的分歧源于席勒侧重唯心主义,歌德 侧重唯物主义。
• 观点概括: • 古典与浪漫 • 特殊与一般 • 艺术与自然 •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浪漫的与古典的
• 歌德为了挽救走向消极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德国文学 的影响,对浪漫主义表现出批判的态度。
• “我说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态的。就 这个意义来说,《尼泊龙根之歌》之为古典的,并 不亚于《伊利亚特》,因为这两部诗都是强旺的、 健康的。近代许多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非因为 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感伤的、病 态的;古代作品之所以是古典的,也并非因为它们 是古的,而是因为它们是强壮的、新鲜的、欢乐的 健康的。”
• 走完了一个圈子: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成为既显出特征 又显出理想的个别形象。
• 结论:我们应该从显出特征的开始,以便 达到美的。
• 回到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首先要处理歌德关于“特征”的概念。
• 他评论古希腊的艺术作品说“这些崇高的 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人按照真实的自然规律 创造出来的最崇高的自然作品,一切随意 任性的幻想的东西(偶然的东西)全抛开 了,这里就是必然,就是上帝”这里的上 帝即是理性,理性带来特征。
• 自然:
• 从唯物主义出发,歌德强调,要“爱真实” 并且遵守自然,模仿自然,创造毕肖自然的 作品。
• “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 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 必须全是即兴的诗,这就是说,现实生活必 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 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 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应 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 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 诗。”
• 较高的意旨:道德意旨
• 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同时涉 及自然和道德两方面的对象才是最适宜于艺 术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自然的东西单 就它的自然性来说,还不是艺术的对象;要成 为艺术的对象,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社会性, 即必须显出它和人的关系。
• 整体的概念
•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完整就等于健全。但歌 德的整体性的概念,包括理性与感性,主观 与客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及艺术 与自然的统一。
• “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功于衷,理想把 我们提高到超越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还不满 足于此;我们要求回到个别的东西进行完满 的欣赏,同时不抛弃有意蕴的或是崇高的 东西。
• 这个谜语只有美才能解答。美使科学的东 西具有生命和热力,使有意蕴的和崇高的 东西受到缓和。因此,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走完了一个圈子,又成为一种个别的东西 ,这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 并非所有同类事物都能显现出特征
• 只有合目的的事物才能显现特征:“要达 到这种性格(事物自然发展的顶峰)的完 全发展,还需要一种事物的各部分肢体构 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说,符合 它的目的。”
• 只有最充分最有效地显出同类事物特征的 那一种才适合艺术表现。
• 传统的类型说都以为统计全类事物而求得其 平均数,就可以得到“类型”或“常态”。 但歌德认为,这样不但不能抓住特征,而且 会模糊和歪曲特征。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并不一律否定近代的浪 漫的创作方法,而是要求它与古典主义达到结合。
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 歌德与席勒在“一般”与“特殊”关系上 看法不同
• 歌德认为诗是在特殊中显现出一般,席勒 认为诗是在为一般而找特殊。
• “我和席勒的关系建立在两人的明确方向 都在同一个目的上,我们的活动是共同的 ,但是我们设法达到这目的所用的手段却 不相同。
• 歌德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作了一个表:
• 古典的: • 纯朴的,异教的,英雄的,现实的,必然,职责
• 近代的: • 感伤的,基督教的,浪漫的,理想的,自由,意愿
• 歌德指出: • “在古代诗中突出的是职责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在
近代诗中突出的却是意愿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 而“莎士比亚的独特处在于以充沛的方式把古代诗 和近代诗结合起来,在他的剧本中始终力求意愿与 职责达到平衡。”
•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理想也就在这 个问题上见出分水岭。所以歌德对文艺的 思索也集中在这个中心问题上。
• 歌德也注意到“特征”的概念,并且发展 了这个概念。
• 他不满意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类型(平均 化),认为它不能表现出本质;也不满意 文克尔曼所提出的“理想”(抽象化), 认为理想化缺乏有血有肉的生动性和丰满 性。他在这二者之上加上特征。
• 推崇自然,反对自然主义。
• 由于坚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原则,歌德特别 强调显出特征的理性内容必须获得个别具体 的感性形象。但是歌德虽强调艺术须根据自 然,却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然与艺术之 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把它们分开”,“对自 然的全盘摹仿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能的” 。
• 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 古典的与客观的相关 • 浪漫的与主观的相关 • 客观的文学与进步时代相关 • 浪漫的文学与倒退的时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