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文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级艺术设计姓名:史路路学号:1012553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艺术与自然关系、论典型问题摘要:歌德和席勒是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家。
他们的文艺实践折射出迥异的美学思想, 而这种美学思想的对立和联系正是西方美学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相互冲突和融合的一个缩影。
他们创作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早期创作方法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是带有典型意义的。
关键字:歌德席勒自然现实理想艺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歌德和席勒虽然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 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方发。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
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上的认识上。
一、论自然和艺术关系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要通过一种完整向世界说话,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不同时代、不同美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来说,艺术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作家的作品和他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关系,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所以,理解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应由此人手。
文学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作家只有从生活出发,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分析和认识生活,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好的作品。
并且,他的作品也只有这时才显得真实感人, 给人以美感。
如果作家依据不同的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创作方法,而他们的作品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唯心主义为基础,反对自然, 从主观出发,就会倾向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相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 看重自然,就会主张从客观出发的创作方法。
席勒主张前者,歌德主张后者。
歌德与席勒文艺思想探微

作者: 王培娟
作者机构: 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00-102页
主题词: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客观具体;主观抽象
摘要:歌德与席勒都是德国古典文学和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两人都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理论上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相比较而言,歌德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客观现实、具体性;而席勒更倾向于浪漫主义,重视主观理想、抽象性。
由于二人的亲密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将德国民族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

席勒关于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的定义是黑格尔的论断 “美 是 理 念 的 感 性 显 现 ”的 雏 形 。
雷的画像》( 以下简称《画像》) 最具代表性。《画像》的内容极为 广泛, 寓意也深奥多变。本文试图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 对其 中所蕴涵的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意象进行解读, 试图剖 析其中的唯美主义观点。
席 勒 的 美 学 思 想 则 很 系 统 。他 认 为 美 是 “现 象 中 的 自 由 ”。 第一, 它是纯粹意志的形式对感性世界的要求。纯粹意志的本 质是自由, 而感性世界则无所谓自由, 它只是在纯粹意志的作 用下, 显得是自由的, 所以是一种现象中的自由, 或者说是现 象世界的感性形式上的自由。第二, 它是事物的“自我它是一个由 于自身而存在的东西, 而不是由于物质的原因或外在目的而 存在的东西。这说明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和理性目的的东 西。第三, 规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 的。所谓法则是指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第四, 与美的本质相 关的自由是显示在直观中的自由。第五, 与美相关的自由, 又 是纯形式的自由。席勒认为, 美是感性的, 是在直观中显示出 来的自由; 美是超功利的,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 美是 纯形式的, 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漫谈歌德与席勒的友情

漫谈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漫谈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歌德与席勒,拜伦与雪莱,普希金与莱蒙托夫,兰波与魏尔伦,当然,还包括中国的李白与杜甫,白居易与元稹等等。
他们通过诗歌而缔结了伟大的友谊。
后人也经常将这一对对联袂而出的诗人相比并论。
席勒之所以与歌德齐名,还在于二人的志同道合:他们的文学经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拥有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创作轨迹。
他取材于中世纪传说的《潜士歌》,和歌德的《迷娘歌》一起,被誉为德国诗歌的珍品——这是分别镶嵌在王冠上的两颗相映成趣的明珠。
”骑士啊,侍从啊,谁有勇气,敢潜水到这深渊底? 我若是抛下一个黄金盏,黑洞口就把它吞噬。
谁能给我把这金盏找回,他就拿去吧,拿去作酒杯。
”或许,诗神也像诗中的帝王一样,把黄金盏抛入深不可测的漩涡,以悬赏勇于下海捕捞的骑士。
席勒本人仿佛也在传说的海洋里游了个来回,而又不是一无所获,他赢得了《潜士歌》那奇妙的灵感。
有人说,席勒十七岁时创作的《强盗》,和哥德的第一篇戏曲《葛兹?冯?伯里欣根》很相似的。
他们彼此都有着对方的影子,使建立深厚的友情成为可能。
一七八七年,席勒前往魏玛公国,却得不到官爵。
幸好当时歌德已担任魏玛的大臣,由于歌德出面斡旋,席勒得到了耶拿大学历史教授的席位。
正是在耶拿,他完成了向古典主义的转折。
一七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他给歌德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在这封信中席勒对歌德表现出同代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终于击中歌德尘封心底已久的梦想,令他感到遇到了一个知己。
歌德从那封信中感到了自己所缺少的理性,感觉自己需要接受席勒的思想。
从此,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著名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与经典诗剧《浮士德》跃出水面,它们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至今仍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歌德随后的作品正是他们古典主义理想的体现,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赫尔曼和多罗特亚》,就是他“从内心创造一个希腊”的尝试。
贝多芬给我的印象是个忧郁的人,可是他谱写了属于全人类的《欢乐颂》,歌词正是席勒写的。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作者:郑美鑫孙紫依丁紫薇闫梦晓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歌德作为德国古典艺术的领军者,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德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于歌德身处的语境,对其美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
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
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
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
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
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
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
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
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
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
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 理想生活,他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二: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同为诗人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席勒则抛开现实,只从主观想象出发,只求理想,而不考虑现
实用想象去勾勒生活。席勒认为观念高亍自然。他不注意从现 实中取材,而偏亍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感,不是取自外界自然, 而是取亍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空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性
人 性
人格(Person)
基 础
对立
状态(Zustand)
理性
自由 自我或理 性
时间 自我的规定或感性
变
基 础
⑨
相反力量作用的关系 感性本性 要求 实在性 理性本性要求绝对形式性 时 间 限 制 感 性 冲 动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 式” 理 形 游 性 式 戏 本 冲 说 性 动
④
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 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
所以,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在《歌德谈话录》中,他谈到古典和浪漫的问题,并明确说
明“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歌德认为如果过分迷恋浪漫,会使这种文学坚强、壮实、精干的那一面被误解或受到损害。
因此,他大力提倡古典主义,反对病态感伤的浪漫主义。
在文艺理想方面,歌德崇尚“显出特征的整体”,在创作方法上主张从特殊到一般。
歌德把显出特征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尺度。
“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
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它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恩格斯认识到他“时常发出一些浪漫的怨言”但是,“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像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
他的气质、他的经历、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行实际生活。
”恩格斯比较了席勒的重理想和歌德的重现实,说明歌德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席勒(1759—1805)青年时期也受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往自由和平等。
他常读莎士比亚、莱辛、狄德罗的作品。
对于希腊文艺精神的认识,他全盘接受了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思想,把它看作德国民族文学所应追求的理想。
1791年以后,席勒开始研究康德哲学,这使他的作品带有哲理化、抽象化色彩。
虽然席勒在后期走向了古典主义,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许多作品仍表现出理想化色彩,显现出他渴望实现美好人性、自由平等的愿望。
席勒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审美教育,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这是一种进步,使美从康德的理性王国、神秘王国中摆脱出来。
但是,他又常常深陷于“完美人性”、“善良意志”中不能自拔,沉湎于根本不能实现的浪漫理想中。
在作方法上,虽然他对客观性也有所认识,但他仍提倡从主观、抽象的一般出发的路线,这和歌德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
和歌德一样,席勒为建立新的德国民族文化而不断努力着,这使他将古代与近代相互比较,为新的文学寻求道路。
席勒根据古代和近代人性的差异,从历史的角度将诗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从质的规定性上说,所谓“素朴的诗”就
是指“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的作品;而“感伤的诗”就是近代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不过,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都既有素朴的诗,也有感伤的诗,还有交融着素朴与感伤的诗。
他
说:“现实总是落后于理想,凡是存在的东西总足有界限的,只有思想才是没有界限的。
素朴诗人要遭受一切感性东西所必须受到的限制,相反地,观念的自由力量必然要帮助感伤诗人。
诚然,素朴诗人可以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是有限的,感伤诗人固然不能彻底完成他的任务,但是他的任务却是无限的。
”可见,浪漫主义在席勒那里占了很大的成分。
歌德与席勒创作的具体道路是不同的。
基本区别在于歌德偏重于客观性、具体性,而席勒偏重于主观性、抽象性。
不过,由于歌德和席勒两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接触密切,思想上也往往受到对方的影响。
比如,席勒对希腊古典文化的追求,使歌德也向往这种古典的美;席勒对美学理论的研究,使歌德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
同时,歌德对现实的重视,也使席勒逐渐从主观走向客观,注重客观自然的美,并试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
总之,歌德与席勒都是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做出过最大贡献的人,他们堪称德国民族文学的两大旗帜,是他们时代的伟大歌手。
他们的文艺美学理论和文艺创作实践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