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合集下载

3 简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3 简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3 简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摘要: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背景与内容概述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三、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正文: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背景与内容概述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美学思想。

在这些书信中,席勒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希望借此弥补现代社会中人性分裂的状况。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人被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所支配,而古希腊人则是完整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上层腐朽,下层粗野,人们处于分裂的状态。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和谐,从而达到人性的完善。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审美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源于人性的分裂。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使感性与人性的其他方面达到和谐。

席勒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认为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

三、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为后来的美育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席勒的美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德国古典美学,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其次,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席勒的美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王国维、朱光潜等学者都曾对席勒的美育理论进行过探讨。

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也将席勒的美育观念应用于美术教育实践中。

最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

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0.02.004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王小西(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指出了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与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克服人性的异化与分裂。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对于当代美育理论的形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育书简》;美育思想;审美;席勒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0)02-0020-05收稿日期:2020-03-05作者简介:王小西(2000-),女(满族),沈阳人。

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抑或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把这种疑惑放置在当下社会文化的驳杂状态上,把这种提问的眼光投向人性的种种变异上,以及艺术的低俗化格调上的时候,就不难发现重读的意义是那么现实,又那么富有未来性。

一、席勒美育思想构建中对人性的分析席勒的《美育书简》不仅在德国美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被美学界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首倡美育思想,并主张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高尚的工具,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

《美育书简》也是一本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索的重要著述。

他的“游戏冲动论”对于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审美生存”的意义极为深刻。

他不但对康德哲学做出了辨析和继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积合理内核。

对于这样一部经典,我们完全有必要重读、重解,并把它视为理直气壮进行美育教育、审美生存的一种理论基石。

席勒的美育思想从康德哲学出发,但他对康德哲学还是存有很多异议的。

比如,他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反对康德提出的主观化“美”的观念。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自由,历来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席勒的必生追求,我们在席勒那个时空中去把握席勒,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美学思想,“游戏的冲动”“人性的和谐”以及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都对现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从了解席勒其人了解其美学思想,了解美育。

通过了解发现其实席勒是一个具有过渡意义的人物,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中心環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席勒他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自小就热爱戏剧,席勒和康德一样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德国青年,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毕业后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7年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活,使席勒形成了反专制的思想,并于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1、以法国革命的时代背景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正如所说那样一定时代的作品总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席勒作为创造主体,总属于于一定的民族,席勒的美学思想必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的美学思想必然受政治的因素影响。

席勒他开始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他期望革命会带来他理想中一种“自由”状态。

然而法国革命胜利后,他看到的是法国革命党人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权力斗争,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使“自由、平等、博爱”成了穿着华丽衣服的谎言,反对革命的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

就是大革命暴露的种种资产阶级的缺点,让他产生了些思考,逐渐使席勒追寻的自由脱离了物质基础,转而精神层面的追求。

2、席勒对康徳思想的继承发展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席勒的思想产生于法国大革命。

席勒的美育思想尤其是继承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席勒逝世时,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人生难得一挚友啊,可见席勒和歌德感情颇深。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一封信中就提到他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席勒的文学创作也有歌德的功劳,在席勒的美学思想调和中性就是继承了歌德的思想,并且这一点席勒并不讳言。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

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

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想的直接来源。

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

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席勒美育思想评析

席勒美育思想评析

席勒美育思想评析席勒美育思想是西方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艺术形象进行阐释,为美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席勒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类健全的心灵、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的必经之路。

因此,他明确提出了美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他指出:“只有心灵在审美活动中感到满足时,精神才能完全得到升华”;“人的天性和谐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美。

人具有创造一切和欣赏一切的潜在力量,只有通过美的熏陶,才能使这种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活动。

美育就是培养青年这种转化为现实活动的潜在力量的一种手段。

”席勒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

在生理机制方面,他认为,视觉功能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审美判断的发展。

从生理机制的角度看,审美判断的发展应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席勒把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并赋予人以更多的内在价值,因而也赋予了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高级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

由此可见,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道德品质,陶冶情操。

这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点对后世美学思想影响巨大。

康德曾经说过:“美是理智所要求的善,是人联系外部世界和内心体验,向外部世界显示自己能力和愿望的冲动。

”柏拉图也认为:“对美的欣赏,即对美本身的欣赏,决不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是对艺术品包含的美的内在价值的欣赏。

”后来,莱辛还提出了“美感”的概念,认为美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存在于各种官能里,在这种官能的表现中产生美,即‘美’的体验。

”因此,美育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为载体。

可以说,没有知识技能作为载体,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总之,席勒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奠定了美育的理论基础。

而且,他明确提出了美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灵、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推动了美育理论的发展。

同时,他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指出审美是德育和智育的媒介。

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启示:追求人性的完满

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启示:追求人性的完满

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启示:追求人性的完满作者:许洪帅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2期摘要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明确要求,回顾借鉴席勒“追求人性完满”的美育思想,全面改进美育教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美育的根本目的,找到学校美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学校美育评价的基本标尺。

关键词席勒;席勒美育思想;人性;审美作者简介许洪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一、席勒美育思想聚焦在人性的完满美育思想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已历经数千年,而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却仅有200多年历史。

大多数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基本确认,“美育”的概念是由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这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领域的诞生。

为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寻求创新发展,重新回顾与理解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改进美育教学所需的美育价值观、质量观和公平观,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关照人的丰满存在和独立自由席勒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

席勒认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人一方面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成为人的物质存在;另一种是“理性冲动”,即人从另一方面又要求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使人在无限变化的客观世界中保持和谐的人格并遵从真理、法则和正义。

在席勒看来,当面对这两种在本性上相互矛盾的要求时,“如果人孤立地去满足其中一种要求,或者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满足这两种要求,他绝不会懂得怎样才是充分而有意义的人”[1]84。

在席勒眼里,只有在人生存的完善状态中才能很好地解决二者的矛盾关系,并在经验世界中通过文化教养,这两种特性才能得到充分结合,实现平衡发展并使二者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同时意识到他的自由并感觉到他的存在,同时作为素材感觉到而又作为精神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人才具有人性的完整的直观”[1]84,“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与自由”[1]80。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美育,即美术教育,是一种将艺术和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

席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美育思想家,他提出的美育思想被认为对现代美育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索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并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

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席勒的美育思想主张“教学在于教育人类”,即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身体强健、有思想深化、有能力实践、有审美眼光的人。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断追求美的,艺术可以满足人类的感性需求,并且可以通过艺术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美育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五个例子,它们均可证明席勒的美育思想的价值。

例子一:巴特奈的音乐教育理念巴特奈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之一,他承袭了席勒关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微妙关联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

他认为,如果音乐教育只是培养某种技能,那么这种教育就是远不够的。

巴特奈强调,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精神素质,让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和心灵启示。

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与席勒的美育思想不谋而合,都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

例子二:梵高的绘画艺术梵高是荷兰19世纪画家,他的绘画作品鲜艳、动人,通过色彩上的各种巧妙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梵高的美育观认为,美学乃是绘画中的灵魂,绘画应该是有感染力的,具有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和触动心灵的作用。

这点与席勒的观点非常相似。

席勒认为,艺术不应只是一种技能或者娱乐,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的心灵和性格塑造的文化活动。

例子三:莫兰代的种树运动法国作家莫兰代倡导的种树运动以其自然和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广受欢迎。

莫兰代认为,种树运动可以呼唤人们的自然敬畏之情,同时也可以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自然元素的美感。

这一观点也是席勒美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席勒认为美育应该是贯穿人类生活的整个领域,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美学上的某种水平,而应该是从生态、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角度出发,将艺术贯穿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美学家,沿着西方传统的人性论以及美育理论的道路,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对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到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地运用“游戏”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

席勒以古希腊文明为榜样,找到了美和审美为工具来恢复在现代文明中破裂的人性,他试图以艺术家的力量在更高的文明中通过艺术品,审美教育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审美教育书简》这一著作较完整地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思想。

奠定他在西方美学史上重要地位:正是席勒首次把美育的理念提高到了哲学的层面,为美育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到一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席勒的人性论不仅构成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

从西方传统来看,在古希腊,理性被看作人性的基础,是决定人性的基本要素。

到了中世纪,人的理性被上帝的神性所取代。

直到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才得到了高扬。

事实上,席勒正是在康德哲学、美学的引导下,重视人性,从审美的角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在对人性最基本的、概念化的阐述中,席勒使用了康德分析人性的观点:从高度抽象的形式中得出了两个终极概念,即在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东西(人格)和--种经常变动的东西(状态)。

而他所提出的“人格”与“状态”在经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脱离了康德所有经验的普遍前提是知觉的先验统一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即使只能有限地把握无限的事物,但在时间中,人一方面逐渐地把这种无限性转化成自身人格显现的需要。

另一方面,让持久的人格赋予了无限的事物以形式,最终使两者达到感性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一目的的达到离不开康德有关“自我”的概念,正是这个“自我”引出了人性的核心——“自由”。

在意志自由原则的支配下,人格使无限的事物形式化,进而保持了它的永久性。

这种来自人格本性的一种需要,就构成了人性两种基本法则中的一种。

但是席勒并没有继续沿着康德先验道路走下去,而是把自我的存在规则转换成一种心理的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4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4.2007J OURNAL OF GU I Y ANG UN I VERSI T Y(总第8期)Social Sc ience(Quarterly)(G enera lNo.8)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刘继平(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人性;游戏;乌托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7)04-0028-04A R ealistic Consi deration of Schiller s Conception of A esthetic EducationLIU Ji p i n g(1.G u i yang U niversity,G uiyang G uizhou,550005,Ch i na;2.Co llege of Ch i 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H ua z hong N orma lU n i ve rsity,W uhan H ube,i430079,Chi na)Abstrac t:T h i s text analyzes Sch ill er,s concep tion o f aesthe ti c educati on fro m theo re ti ca l and realistic ang l es and ex p l ores its theo re tica l feasi b ility.H owever,due t o idea liza ti on o f educa ti onists and educa ti on approaches,the comp l ex ity o f actual soc i e t y and stability of hu m an na t ure,Schiller s Concepti on of A est hetic Educa tion is on l y a castl e i n Spa i n cau s i ng people to crave for,w hich can never be rea lized in rea l life.K ey word s:Sch ill er;thought o f aest hetic educa ti on;hu m an nature;ga m e;U top ia席勒的人性论美育思想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形式,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

其美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康德过渡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美学起了桥梁作用,其主要美学思想体现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一书中。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统治者穷奢极欲,席勒深切体验到封建专制的残暴,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实行共和主义的自由。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但作者并不赞同暴力革命。

他希望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完美的人性,通过审美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尖锐对立,解决人性的异化、理性对感性的压抑等问题,他说: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1]P48-49在席勒看来,这种完美人性的全面发展,惟一的通道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 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则与此相收稿日期:2007-08-15作者简介:刘继平(1969-),男,湖南邵阳人,贵阳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教学和行政工作。

反。

[1]P66通过审美,使人心既有松弛的解放也有专注的紧张,理想和现实、感性和理性、激情与理智均在审美鉴赏的愉悦中和谐一致。

人自身得到完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席勒美育思想的目的是要通过解决人性问题,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为此,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自然的人和理性的人,认为要达到理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的手段。

与此相对应,论述了两种冲动:认为 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的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作准备。

[2]P5-6席勒美育观理论上的可行性首先,席勒认为,美育能够解决下层社会的粗野: 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2]P25这种冲动通过审美是可以得到净化和陶冶的,特别是通过艺术。

在席勒看来:艺术虽与时代有联系,但因艺术家心中有一个由可能与必然性结合而产生的理想,他的创作是发自他心中纯正的理想性格,因而高尚的艺术不沾染任何时代的腐败,它超越时代,通过 幻觉 塑造一个优美的境界,使人脱离现实中粗野的世界,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优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心中感觉舒畅无比,在此过程中人性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因此,下层阶级的粗野是可以通过审美加以升华的。

其次,上流社会的腐败也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克服: 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幅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 高贵的事物一旦败坏就更为可恶 若是自然之子,超出常规,充其量变成一个疯子,而有教养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卑鄙之徒。

[2]P25在这里,席勒认为教养并不能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完善,上流社会的懒散和性格败坏惟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得以解决,通过塑造理想化的形象,能够使这些人懒散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其美好的典型所感动,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

总之,审美教育能够 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振奋,并以这样方式本诸它的本性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带回到绝对状态,使人成为一个他自身就是完整的整体。

[2]P88因此,只有在审美中,人的心灵才是真正得到了自由。

这种自由,席勒是通过游戏冲动来解决的,他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游戏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即审美假象来感化现实世界中人性之不足。

在席勒眼中艺术成为一个脱离现实实在的自觉世界,是一个具有 活的形象 的主客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想世界,在审美假象中,人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自由中无拘无束的翱翔。

由于 游戏 的自由特征,使得其对象具有了审美的因素。

在游戏冲动中人的想像力具有绝对的立法权,它自由地发挥作用,创造出独立于实体之外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感性形象,通过形象的感染,人性得到净化和升华。

席勒美育的现实性思考席勒美育为人性的改善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无论从教育者来源,教育的方式,还是从人性本身及现实的实况来说,都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而已。

就连席勒自己也怀疑: 真的存在着这样一个美的假象国家吗?在哪里可以找到它?按照需要,它存在于任何一个心绪高尚的灵魂之中;而按照实际,就象纯粹的教会或共和国一样,人们大概只能在个别少数卓越出众的人当中找到。

[2]P154所以我们说其审美思想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的实质席勒认为, 艺术家固然是时代之子,但如若他同时又是时代的学徒或时代的宠儿,那对他来说就糟了。

一个仁慈的神及时地把婴儿从他母亲的怀中夺走,用更好时代的乳汁来喂养他,让他在远方希腊的天空下长大成人。

当他变成成人之后,他 一个陌生的人 又回到他的世纪 他虽然取材于现在,但形式却取自更高贵的时代,甚至超越一切时代。

[2]P45所以在席勒看来,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脱离现实世界的。

而我们所谓的艺术家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同样受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制约,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成长起来的。

席勒之所以希望从外在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是由于席勒不满当时社会现状,但又不赞同暴力革命,希望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国家和平的结果。

他把古希腊人认为是人类的典范,但其实就是他认为的标准的希腊人, 它既不能够长期坚持在这个阶段上,也不可能进一步提高。

[2]P32故席勒的教育者其实质是宗教中的 神 ,只能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之中。

2.教育者的态度席勒在第九封信中说, 但是,艺术家是如何防范从各方面包围他的那个时代的腐败的呢?他蔑视时代的判断。

他是向上仰望他的尊严和法则,而不是向下瞧着幸福和需要。

他既摆脱了那种乐于在转瞬即逝的瞬间留下自己痕迹的虚夸的 经营 ,也摆脱了那种急不可待地要把绝对的尺度运用到贫乏的时代产物上面的热狂,他把现实的领域交给以此为家的知性,但是,他也努力从可能与必然的联系中创造理想。

他的这种理想,是用 幻觉 和真理塑造的,是用他想象力的游戏和他事业的严肃铸造的,是用一切感官的和精神的形式刻划出来的,并且不声不响地把它投入无限的时间之中。

[2]P46在席勒看来,不仅艺术家是来源于外界,他们的美育思想也是与这个世界隔隔不入的,他们对这个时代的一切采取蔑视的态度,完全用所谓 完美的神 那一套来教育改善人们,并以希腊的人作为完美人类的特征。

席勒认为, 理想的艺术必须脱离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所以,席勒的理想化教育在现实社会只能给人一种空虚的幻想。

3.教育的方式其具体的美育思想是以 游戏 来净化人的思想的,在席勒看来,人存在感性和理性两种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

它扬弃了人的人格性,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存在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人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