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作者:曾繁仁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点击数:433 更新时间:2008-4-9德国古典美学有三个基本命题,即“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弄通弄懂这三个基本命题是研究德国古典美学的关键。
一、关于“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是统一真与善、知与意、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的桥梁,这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要观点,成为贯串康德美学思想的中心线索。
从美学史本身来看,美是真与善的矛盾统一成为由古典美到近代美的重要过渡。
从此,美学领域的“和谐”就不是无冲突的、形式的、平板的和谐,而是充满着矛盾的(二律背反)、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立体的和谐。
而近代的崇高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真与善的对立与统一中提出。
按照康德的理解,崇高是真与善的对立,最后善压倒真,统一于善。
对此,黑格尔说,康德“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句合理的话”。
从康德本身的哲学体系看,这一命题使《判断力批判》成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这个命题本身比较深奥。
要理解它的含义必须弄清楚两点。
一是,康德认为纯粹理性世界与实践理性世界是对立的;二是,只有通过审美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才能将两者加以统一。
康德说道:“现在,在自然概念的领域,作为感觉界,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做为超感觉界之间虽然固定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从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论运用为媒介)不可能有过渡,好像是那样分开的两个世界,前者对后者绝不能施加影响;但后者却应该对前者具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此,自然界必须能够这样地被思考着: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对于那些按照自由规律在自然中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互相协应的。
”(1)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通过下表说明:真美善领域自然(现象界)艺术自由(物自体)凭借能力知性力判断力理性力最后目的先验原理合规律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心理机能认识(知)情欲求(意)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在康德的理论中,将纯粹理性世界与实践理性世界统一起来的必要性何在呢?康德认为,这首先是由实践理性的基本品格决定的。
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特点是:
•
•
•
• 第一、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二、美的艺术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五)康德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
康德思想在西方哲 学史、美学史、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以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的观点为己任,开 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的文艺理论。以后的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都进一步完成康德所 开创的这一综合大业。
•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区别在于: 自然活动没有理性意图,只是活动中自 然产生结果。而没有理性的意图不能叫 艺术;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区别在于: 科学是知晓了就能做,而艺术属于实践 技能,突出了艺术的技巧性;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是 自由的,后者是雇佣的。前者看起来象 游戏,后者的劳动是困苦的,不愉快的。
•
•
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
• (一)康德的生平
•
康德,1724—1804年,
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 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
•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 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M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第六、七讲 德国古典美

•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康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感”: • “对快适的愉悦”是包含“利害感”的,因为“快适” 是对感官的满足。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官能上的利害 感”。 人们常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人在饥饿的 时候吃什么都觉得“快适”,这恰恰说明“快适”的判 断是不自由的。 • “对于善的愉悦”也是包含“利害感”的,比如“好 的”、“有益的”对象所带来的满足。相对而言,这是 一种“理性上的利害感”,这种判断也是不自由的。 • “美”所带来的愉悦,只是使人“喜欢”。审美愉悦 不是一种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 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 不关注。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 质的规定。
• 但是,“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 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 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 比如:世界在时间里有没有开始?在空间里有没有界限? • 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超越 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甚 至认为,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 事物的表象。人所谓的“实在”,其实只不过是心灵结 构的限度。 • 柏拉图,感觉是理念的“摹本”;休谟,“观念”被颠 倒为“感觉印象”的“模糊的复制”。相比之下,康德 的认识论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逆转:在此之前,人们让 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 齐, 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人的知识不是与 对象相一致,却是对象与人的认识能力相一致。因此, “世界”被限定为“人的世界”:知性为自然立法。这 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
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
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精]
![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1f78323af12d2af90242e6be.png)
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古典哲 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
18世纪末的德国社会腐朽落后、缺乏生气,所 以无法造就勇于革命的资产阶级,只能形成要 求改变现状实现理想却迟于行动的市民阶级。
康德先是接受大论理性主义,他说;是 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
2、卢梭的影响
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系去重建 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文科学的殿堂 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造的的人文精神, 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 这方面。康德从卢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 养。
在我上者 璀璨星空
道德准则 在我心中
康德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770
年以前是前批判时期,主要关心的自然科
学,提出了“星云假说”;1770年以后进
入到批判时期,写出了三部批判著作。即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 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康德的生活史是难于叙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 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 堡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几 乎是抽象的独身生活。就连城里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 象它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按部就班 地完成它每日的表面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 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邻居们清楚地知 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 家门口出来,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就是下 午三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还把这条路叫做 哲学家路。
这种情况表现为德国的思想领袖普遍表示出对 法国革命理论的向往,对早期法国大革命的热 情,以及对后期大革命的恐惧与排斥。
西方文论第九章德国古典美1

康德的文艺理论观点3:
3.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 定法规……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素质,通过 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
康德的文艺理论观点4:
4.康德进一步分析了构成天才的各种心灵的能 力。 “结合起来构成天才的各种心灵的能力,是想像 力和理解力。想像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 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如果说,想像力在认识的活动中,要受到理解 力的束缚,要受到概念的限制,那么,在审美的 活动中,它却是自由的,它超出概念之外,与理 解力提供丰富的未经开拓过的材料。” 想像力与理解力的自由活动产生艺术的灵魂。
第一节
概况 2
从总体上看,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具有以 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以唯心主义为主要潮流和倾向。 2 .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 义的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3.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 4.从康德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 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康德的文论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 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 美学著作是《判断力批判》(1790)。他的 文艺理论观点也主要出自该书。
康德的文艺理论观点5:
审美意象的特点: 1灌注生气。 2直觉形象。 3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4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5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康德的文论观点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九章 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
第一节 概况 德国古典美学是产生于18世纪末(以1790年康德 的《判断力批判》出版为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 (以1838年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 声),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席勒、歌 德,到黑格尔集大成,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德 国美学流派。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的幻象

德 国 古 典 美 学 审 美 解 放 的 幻 象
奠 运 平
( 浙江大学 中文系 , 浙江 杭J 3o2) 州 1 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 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 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 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 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 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 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 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知识要点
1德国古典美学的含义 2 德国古典美学具备现代性的几个维度 3 康德的美学思想 4歌德和席勒的艺术经验总结 5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知识背景
1 何谓德国古典美学? 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以 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 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一个美学流派。这 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 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 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量)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量) 康德认为,从量 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 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关于审美判断的第 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 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 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关系)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关系) 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 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 的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 的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既无客观的 也无主观的目的” 也无主观的目的”。他对审美判断的第三 契机作了如下总结:“ 契机作了如下总结:“美是一个对象的符 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 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席勒的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他认为,要实现 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 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席勒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 却植根于人性。“ 却植根于人性。“要确定美的概念,只能用抽象 的方法,从感性─ 的方法,从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 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条件” 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条件”。
在席勒看来,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实质上是人性的完成,是自由。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 精神,因此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象,生命受感性需 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 命与形象,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 如同康德一样,席勒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力求避免历史上 经验派与理性派的片面性,而对二者加以调和。他把美放 在人性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努力从真、 善、美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客观性。
二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 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 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 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康德认为,判断力 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 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 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理论 崇高论(与朗基努斯、席勒的比较) 艺术的本质特征——游戏说 艺术的本质特征——游戏说 审美观念 天才论
第二节 歌德和席勒
一 歌德的美学思想 歌德(Johann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Goethe,1749— 1832)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 1832)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 和美学家。 歌德对美学的兴趣曾受到康德的启发。但是, 歌德并不是康德的忠实信徒,如果说康德更多面 向抽象理论,那么歌德就是更多地面向实际。 歌 德的美学思想并不否认外部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他十分重视实践和感性经验的 作用。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 征、内容和意蕴方面。所以,歌德认为,艺术或艺术美应 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歌德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他认为,艺术 不但要服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艺术并不是机械的摹 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 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对自然的最称职的解 释者” 释者”。艺术应当把自己的美加到自然身上,使题材得到 升华,通过个别表现出一般。 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 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 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这 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 的自然” 的自然”。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在《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 展》一文中,曾经这样加以论述: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 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 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 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 维以来,还从未有过象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 系。 从恩格斯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康德到黑格 尔所进行的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其体系的广大和包罗万 象,是人类自有哲学以来,还从未有过的。
二 席勒的文艺思想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诗人、剧作家、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诗人、剧作家、 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 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论秀美与尊 严》(1793)、《美育书简》(1793-1794)、《论崇高》 (1793)、 美育书简》(1793-1794)、 论崇高》 (1793-1794)、 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 (1793-1794)、《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 (1793-1795)和 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等。 (1793-1795)和《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等。 在美学史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向黑格尔 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转变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历史地 位。 《美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 美育书简》 27封信。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席勒认 27封信。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 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
歌德故居
歌德在谈到美学和艺术问题时,一贯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 注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关于美,歌德认为,美是自然的 一种“本原现象” 一种“本原现象”或者说,美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也就是 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 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 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 出来。 歌德所讲的自然,是指包围着人的外部客观世界,既包 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但他并不认为自然的一 切表现都是美的,只有那些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 自然发展的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美的。
三他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 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质)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质) 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 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 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 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 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 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由于要实现这两种要求,我们便受到两种相反力 量的推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他来自人的感性本 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 一种是形式冲动,他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 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则建立起一般原则, 这两种要求和冲动都是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人 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他们各 自的界限,使之互不侵犯,相得益彰。
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
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
宽泛地讲,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 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 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语言论关注“我们如何言说世界” 语言论关注“我们如何言说世界”? 这三个阶段是一种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包涵 关系。
(4)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方式) (4)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方式) 从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 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 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也就 是说,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 感,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关于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康 德总结说:“ 德总结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 对象。”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共同感” 对象。”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共同感”的假定 上面,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鲜明突出了美 的本质和特性问题,使这一问题的探讨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确提出了美感经验的理性基础和社会性问题,从而把美 的问题同人的全部心理和人类整体联结起来。
他从康德的观点出发,首先把人性分成感性和理 性两个部份,认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的因素, 一是人格(Person),一是状态(Zustand),人格 一是人格(Person),一是状态(Zustand),人格 即自我或理性,状态则是自我的诸规定或感性。 人格的基础是自由,状态的基础是时间,有如花 开花落,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 开花落,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花开、 花落) 花落)则随时而变。这就是说,人既有超越时间的 一面,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人既是有限存在 又是绝对存在,既有感性本性又有理性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