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范文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①以接种环沾取无菌水于洁净载玻片上,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少许,制成均匀涂片,自然或微温,再通过火焰2~3次干燥使固定。
②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③滴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以滤纸吸干余水。
④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色,水洗。
⑤滴加沙黄染液,复染1min,待干后,镜检。
1.3.1.2.2 染色结果应是:革兰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一、目的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菌种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保障实验室菌种质量。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实验室对菌种进行检定的操作。
三、设备和试剂
1. 必备设备:无菌工作台、培养箱、平板计数器等。
2. 必备试剂: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甘油等。
四、菌种检定操作流程
1. 取样准备:将待检菌种进行悬浮液制备或直接取样,保证单一菌种在接种时的质量。
2. 培养基接种:将取样溶液均匀涂敷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将琼脂培养基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
3. 孵化:将接种后的琼脂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的培养。
4. 菌落计数:使用平板计数器对菌落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5. 结果分析:根据计数结果,对菌种进行鉴别和鉴定。
五、结果确认与报告
1. 只有经过两名以上实验人员的确认,结果方可出具。
2. 将检定结果填写在检定记录表上,并进行备份存储。
六、质量控制
1.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和试剂进行检验、校正。
2.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对检定结果进行复核和比对。
七、附则
1. 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出现异常结果时,要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处理过程。
2. 本规程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进行详细规定。
以上即为《菌种检定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各实验室严格按照此规程进行菌种检定工作,确保实验室菌种质量及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职责:内容:1整体操作步骤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2挑取纯化后的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的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
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
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 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和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 Coryne或其他试剂条进行鉴定。
1.6选定正确的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的API试剂条的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的名称均可。
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
2革兰氏染色2.1染色剂的配制2.1.1结晶紫染色液:甲液:结晶紫 1.0g95%的酒精20ml乙液:草酸铵0.8g水80ml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
2.1.2碘液:碘 1.0g碘化钾 2.0g水300ml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2.1.3稀石碳酸红溶液:碱性品红 1.0g石碳酸 5.0ml95%乙醇10.0ml配制时用乙醇溶解碱性品红,然后加入石碳酸溶液,使用时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
2.2操作:2.2.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1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经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003] 枯草芽抱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 [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CMCC(B)10104] 生抱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 [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抱等特征应相似。
1.2.2 菌种的特性确认1.2.2.1 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
根据此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的试验即为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1.3 菌种的确定方法用无菌接种环粘取培养物,在相应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单个菌落,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培养后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
再做生化试验或使用菌种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菌种。
1.3.1 大肠埃希菌的确认131.1 菌落形态1.3.1.1.1 取大肠埃希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 C培养18〜24h后,形成菌膜,管底有粘液状沉淀,培养物有粪臭味。
131.1.2 取上述培养物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EMB)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5C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①曙红亚甲蓝琼脂(EMB)平板上菌落形态呈紫黑色、浅紫色、蓝紫色或粉红色,菌落中心呈深紫色或无明显暗色中心,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有金属光泽。
②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呈鲜桃红色或微红色,菌落中心呈深桃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1.3.1.2 革兰染色、镜检1.3.1.2.1 革兰染色①以接种环沾取无菌水于洁净载玻片上,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少许,制成均匀涂片,自然或微温,再通过火焰2〜3次干燥使固定。
②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 n,水洗。
③滴加碘液,媒染1mi n,水洗,以滤纸吸干余水。
④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色,水洗。
⑤滴加沙黄染液,复染1min,待干后,镜检。
1.3.1.2.2 染色结果应是:革兰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1.3.1.2.3 镜检结果应是:两端钝圆的短小直杆菌,单个或成对,革兰阴性,无芽抱,多有鞭毛,以周身鞭毛运动或不运动,许多菌株有荚膜和微荚膜。
1.3.1.3 生化试验13131 靛基质试验(I ):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培养24-48h ,沿管壁加入靛基质试液数滴,轻轻摇动试管,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阴性。
1.3.1.3.2 甲基红试验(M):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中,培养48土2h,于培养液中加入甲基红指示液2〜3滴(约1ml培养液加指示液1滴),轻微摇动,立即观察,呈鲜红色或橘红色为阳性,呈黄色为阴性。
1.3.1.3.3 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V-P):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中,培养48 土2h ,于2ml培养液中加入a -萘酚乙醇试液1ml,混匀,再加40%氢氧化钾试液0.4ml,充分振摇,在4h (通常在30min)内出现红色应判为阳性,无红色反应为阴性。
1.3.1.3.4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枸橼酸盐培养基斜面上,培养2-4天,培养基斜面有菌苔生成,培养基由绿色变为蓝色时为阳性,培养基颜色无改变、无菌苔生长为阴性。
13135 乳糖发酵试验: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乳糖发酵管,培养24-48h,观察产酸(指示剂为酸性品红者为红色:指示剂为溴麝香草酚蓝者为黄色),产气(小倒管内有气泡,气泡无论大小都是产气)。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确认1.321 菌落形态1.321.1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 C培养18〜24h后,呈均匀浑浊生长,繁殖较多时易产生沉淀,沉淀易被摇散。
1.3.2.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上培养24〜27h观察结果。
①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黄色环,菌落直径0.7-1mm。
②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卵磷脂分解的乳浊圈,菌落直径1-2mm1.3.2.2 革兰染色、镜检1.3.2.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5.3.1.2 )1.3.2.2.2 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球形或略呈椭圆形,菌体较小,菌体大小不一。
无芽抱,一般不产生荚膜。
排列呈不规则的葡萄状,亦可呈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1.3.2.3 生化试验1.323.1 血浆凝固酶试验试管法:取无菌试管(10mm< 10mm 2支,各加入血浆和0.9%无菌氯化钠溶液(1: 1)0.5ml , 1支加入营养肉汤培养液0.5ml作为阳性对照:另一支加入无菌营养肉汤0.5ml作为阴性对照。
两管同时置37C水浴或恒温培养箱,3h后开始检查,以后每隔适当时间观察一次,直至24h。
检查时,轻轻将试管倾斜(动作勿大),仔细观察。
①阳性对照管:血浆和无菌水混合液加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肉汤培养物,在3h后开始观察直至24h o结果:血浆凝固。
②阴性对照管:血浆和无菌水混合液加稀释液,在3h后开始观察直至24h o结果:血浆流动自如。
1.3.3 枯草芽抱杆菌的确认1.3.3.1 菌落形态1.3.3.1.1 取枯草芽抱杆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 C培养18〜24h后,呈浑浊生长。
1.3.3.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24〜27h观察结果:菌落为灰色、干燥、皱缩、无典型卷发状。
1.3.3.2 革兰染色、镜检1.3.3.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5.3.1.2 )1.3.3.2.2 镜检结果:革兰阳性芽抱杆菌芽抱为椭圆到柱状,位於菌体中央或稍偏,芽抱形成后菌体不膨大。
1.3.4 白色念珠菌的确认1.341 菌落形态1.341.1 取白色念珠菌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经35C 培养24〜48h后,呈浑浊生长。
1.34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经30〜35C培养24〜48h (必要时延长至72小时)观察结果:呈乳白色偶见淡黄色,表面光滑有浓酵母气味,培养时间稍久则菌落增大,颜色变深、质地变硬或有皱摺。
1.3.4.1.3 取上述(5.3.4.1.2 )培养物接种至白色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经30〜35 C培养24〜48h (必要时延长至72小时)观察结果:平板上为绿色或翠绿色的菌落生长。
1.3.4.2 革兰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取上述(5.3.4.1.3 )培养物接种至1%聚山梨酯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48h。
取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1.3.4.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 5.3.1.2 )1.3.4.2.2 芽管试验:挑取1%聚山梨酯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加有一滴血清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湿润的平皿内,置35〜37C培养1〜3h,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由抱子长出短小芽管。
1.3.4.2.3 镜检结果:革兰阳性芽抱杆菌芽抱为厚膜抱子、菌丝、芽管。
1.3.5 黑曲霉菌的确认1.3.5.1 镜检:可见抱子,菌丝。
1.3.6 铜绿假单胞菌的确认1.361 取铜绿假单胞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 C培养18〜24h后,液面可形成菌膜,细菌在深层发育不良,呈微浑浊或透明状,菌液上层为蓝绿色。
1.361.1 取上述培养物接种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呈扁平、无定形、周边扩散、表面湿润,灰白色,周围时有蓝绿色素扩散。
1.3.6.2 革兰染色、镜检1.3.6.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3.1.2 )1.3.6.2.2 镜检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
单个,成对或成短链排列。
1.3.6.3 氧化酶试验取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取斜面培养物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制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秒内若培养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若斜面培养物为非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或氧化酶试验阴性,均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抱菌。
否则,应进行绿侬菌素试验。
1.3.6.4绿侬菌素(Pyocyanin)试验取斜面培养物接种于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24小时,加三氯甲烷3~5ml至培养管中,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
静置片刻,将三氯甲烷相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试液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
若盐酸溶液呈粉红色,为绿侬菌素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同时用未接种的PDF琼脂培养基斜面同法做阴性对照,阴性对照试验应呈阴性。
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侬菌素试验阳性,判断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