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
下面就是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比例》数学教1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什么叫做解比例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①24032=160(厘米)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3=2402=24023=160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二)、关键点拨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解下面的比例:10=:0.4:=1.2:2=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
(板书:比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生动手写比、求比值)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比例的意义(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小练习,课件出示)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自学比例的名称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案(8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案(8篇)学校数学六班级《比例的应用》教案篇1设计说明1、注意培育同学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是切实可行的,对同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行估量的重要作用。
本设计通过让同学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同学的学习热忱,使同学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育同学的解题力量。
本设计以扶代讲,奇妙地引导同学主动探究,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把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使同学的解题力量、合作力量及归纳力量得到提高。
课前预备老师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学问。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消失物质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
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学问就从“物物交换”开头。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同学的爱好,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同学学习的热忱,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老师引导同学沟通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方法一14÷4=3。
5,3。
5×10=35〔本〕。
方法二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性质,能正确写出两个量的比。
2.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比例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意义、比的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PPT、图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比?谁能举个例子?(二)探究比的意义1.出示图片:一个苹果和两个橙子,提问: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两个量的关系?2.学生回答: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两个橙子重量的1/2。
3.引导: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这个关系,写作1:2。
4.出示更多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三)探究比的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2:3,求a和b的值。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的性质告诉我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
3.学生得出结论:a=2x,b=3x,其中x为任意数。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复习导入1.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
2.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比例的意义1.出示实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8平方单位,求长和宽的值。
2.学生回答:设长为2x,宽为x,则2xx=8,解得x=2,长为4,宽为2。
3.引导:这里我们用到了比例,比例就是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c:d,求a、b、c、d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例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两个比的内项乘积等于外项乘积。
3.学生得出结论:ad=bc。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情况:(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一)同类量的比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六下《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课 题比和比例 设计者 执教者 课 型复习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节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比例意义的理解和对基本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3、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流 程 调 控 措 施一、知识点: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3÷8=3:8(比有两个项:3是比的前项,8是比的后项)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3:8可以写成83读作3比8 2、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2:3=6:9(比例有四个项,2和9是比例的两个外项,3和6是比例的两个内项。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也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也就是解比例。
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解比例(举例):=χ:18 :15=:χ =6、求比值和化简比(1)、求比值的方法:根据比值的意义(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用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
(整数、小数、分数)如:9:3=9÷3=3(3就是这个比的比值,)(2)、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如:9:3=(9÷3):(3÷3)=3:17、分数、除法、比之间的关系:名称 相当的部分 不同点 分数 分子 分母 分数线 分数值 是一个数 除法被除数 除数 除号 商 是一种运算 比前项 后项 比号 比值 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案设计:《比例》数学教案六年级五篇

《比例》数学教案六年级五篇[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授课教师:XXXX实验学校《比例》数学教案六年级五篇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比例》数学教案, 希望大家喜欢。
《比例》数学教案1知识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二、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2、出示例题(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 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案例编写工作,教学案例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案例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
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
师:课前我们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
(生画师巡视)(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
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案例
贾玲利
清海希望小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P97。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等相关内容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是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做准备。
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应用题学习中反复强调过的。
但要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比例关系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是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大纲、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诺曼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体会正、反比例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什么是不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教学个案:
片断一:(复习了成正比、反比例的量后)
师: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家里铺地板砖时,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
因为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x需要的块数。
2、家里用同一种小麦磨面时,面粉和小麦重量成正比例,因为出粉率(一定)=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生活发现还真不少,如:通过常见的家庭装修铺地板砖和家庭磨面时出粉率等问题准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充分挖掘生活这一课程资源。
)
师:你能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生:能。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了解还真不少,为了更系统地滓,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①比值(商)一定
②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
①成比例的量
②成反例的量
1、表格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点: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同点:
(1)、比值(商)一定
(2)、积一定x×y=k(一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
生,学生参与率很高。
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 片断二
1、热身训练
课件展示P97做一做1-4题
(本节课,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我让学生大量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后,又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四、案例评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的情境。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既充分挖掘比和比例这块教内容的资源,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