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作者: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张崇禧

摘要:目的:从黄芪的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黄芪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年有关黄芪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黄芪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黄芪在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芪研究概况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icus(Bge)His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资源分布

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奇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兰旗。满什哩、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烨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径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蔑,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日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2、生物学特性

黄芪具有喜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习性。

种子特性:种子外皮坚实而厚,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湿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自然繁殖。

根部特性:1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进展,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常畸形;土壤沙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

质量差,在适宜的土壤中,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产量高质量好。

3、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土壤;山区应选土层深厚、排水、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栽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质地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脊薄的砂砾土,不宜种植。选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耕深30cm~45cm,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

3.2 种植方法

3.2.l 种及种子处理

选种可采用水选和风选法,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多采用粗砂或磨末机轻度磨擦种皮;也可将种子置于50℃的温水中浸6~12小时,捞出后装人布袋催芽。

3.2.2 播种分春播伏播秋播

春播于4月中旬至上旬,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应注意土壤墒情,播种方法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但主要为穴播和条播,生产上多采用直播,田间管理方便,省工而产量高质量好;育苗移栽不仅费工,而且移栽时易伤主根,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

3.3 田间管理

3.3.1 中耕除草

当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或3次。当苗高7~10Cm时进行疏苗,按5~20cm 的株距定苗。以后每年在生长期视土壤板结情况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

3.3.2 追肥

1和2年生黄芪生长旺盛,根部发育较快,可在除草时适当追施磷、钾肥料。

3.3.3 灌溉和排水

出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较多,如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水,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烂根。

3.4 病虫害

3.4.1 白粉病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多在7~8月。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荚果。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生成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点,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美03度石琉合剂,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或3次。

3.4.2 根腐病

病原为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至死亡,发病期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粘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病。防治办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消毒,病穴用石灰消毒。

3.4.3 虫害

蚜虫属同翅目昆虫,多在6~8月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上部的嫩茎,从而影响正常发育。防治办法: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50%杀螟松1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豆荚螟: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一般在6至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嫩荚或花苞上,幼虫孵化后为害种子。防治方法: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3~5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4、化学成分

4.l 皂苷类

在黄芪及其同属近缘共分离出四十余种三萜皂苷,其结构为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苷的糖多为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多接于苷元3,6位。有些苷的某些羟基乙酰化,膜荚黄芪中分离出黄芪苷I、黄芪苷Ⅱ。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I(Acetytastragaloslde)、黄弃苷(Astragaloside)Ⅰ~Ⅷ、异黄芪苷(Isoastragaloside)I~Ⅱ、黄芪皂苷乙(Atramembrannin)、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yclosiversigenin)和大豆皂苷(ISoyasaponin);膜荚黄芪皂苷呆板厂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l、I、W和大豆皂苷1。

4.2 多糖类

从内蒙黄民中分得4种多糖,其中两种为葡聚糖AG-l和AG-2、另两种为杂多糖AH-1和AH-2,其中AG-1和AH-l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4.3 黄酮类

黄芪所含黄酮主要为黄酮类。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主要有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熊竹素、芝柄花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m),芒柄花黄素(for mononetm)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黄烷(2',4'-dihydroxv-5,6-dlmethoxvlsoflavan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v-9-methoxypterocarpan)及其苷类,其苷类的糖多为葡萄糖,鼠李糖,从膜荚黄芪的茎叶中分出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葡萄糖苷。

4.4 氨基酸类

黄芪根中测出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有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naraine)、脯氨酸(prolin)、精氨酸、天冬氨酸、l氨基丁酸(r-amiinnobutyricacid)等。

4.5 生物碱类

从膜荚黄芪中分离出胆碱(eholme)和甜菜碱(betaine)。

4.6 有机酸类

黄芪的有机酸主要有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及棕榈酸。

4.7 微量元素

黄芪中微量元素以铁、锰、锌和铷含量较大,另有报道其富含硒。

4.8 其他

黄芪中还含有胡萝卜苷(daucosterol)、叶酸(folicacid)。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

5、药理作用

5.l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5.1.1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芪多糖(APS)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与l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GE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5.1.2 对体液免疫作用

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黄芪在体液免疫,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

噬活性,对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诱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表现出多种生理活性。其抗病毒的原理之一可能是提高患者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正常人服用黄芪全草浸膏片后IgE3显著增加。黄芪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并且抑制总补体活性。对白细胞介素的产生有诱生作用,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黄芪多糖是黄芪中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它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牌及胸腺重量,溶血素,血凝素以及脾细胞总数及空斑形成细胞测定看出,黄芪多糖,红芪多糖均能对环磷酸胺或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完全及部分对抗作用。

5.1.3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黄芪可促进体细胞免疫功能。其增强人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部分地降低了抑制性T细胞活性的结果。黄芪多糖可通过调节含量以及促进磷脂酚肌醇代谢,进而提高创伤后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mRNA及IL-2RmRNA的基因转录表达,这可能是黄芪多糖纠正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之一。黄芪对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IgG亚类的产生有关。

5.1.4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黄芪可保护靶细胞抵抗T细胞活性,但其程度不如对T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强。它提高的NK细胞活性效果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介导素。因而认为NK细胞可能是T细胞的前体细胞,黄芪对NK细胞的影响同它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是一致的。

5.1.5 对诱生干扰素的影响

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等3个方面。黄芪自身有一定的抗肿瘤的作用,黄芪多糖(5mg/kg)与IL-2/LAK的抗肿瘤作用相似,对IL-2/LAK 的抗肿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2 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5.2.l 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通过观察人胎肾细胞,人胎肺二倍体细胞及小鼠肾细胞在含黄芪的营养液中生长发现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小鼠水煎液及正常人服用黄芪干浸膏片后,血浆CAMp含量均明显提高。小鼠SC黄芪注射液,可显著增加白细胞总数和多核白细胞数。黄芪还能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成熟过程,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体外培养肝细胞,黄芪能促进RNA及蛋白质合成,提示其能延长细胞寿命,增强细胞代谢推迟老化。

5.2.2 对核酸代谢的影响

黄芪多糖(ASP)抑制游离RN-ase的活力的程度是:肾<肝<肺<脾,此结果应用平衡反应的相对增加速度来解释,APS的作用在低RI组织表现显著。黄芪对人肺二倍体细胞的RNA代谢有抑制作用,黄芪煎剂可显著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过程。黄芪皂苷能使再生肝DNA含量明显增加,黄芪多糖对DNA的代谢无明显的影响。

5.2.3 对内环核昔酸的影响黄芪煎剂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血浆和组织的内环核苷酸(cAMP 和Cgmp)的含量,而它对各器官的影响是不同的;给药对CAMP升高,CGMP下降;肝脏则与之相反;而脾脏内均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黄芪对CAMP的影响是由于其抑制了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而引起的。

5.2.4 对蛋白质及其它代谢的影响

给小鼠用黄芪煎剂连续灌胃10天,能显著增加H-亮氨酸掺人血清、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的含量无影响,即黄芪可促进小鼠血清和蛋白质更新,并认为其中的多糖很可能是促进蛋白质更新的有效成分。黄芪皂昔100g/kg灌胃也有类似作用。黄芪对胰岛素性低血糖动物,有升高血糖水平的趋势,但提高幅度较小。

5.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3.1 对心脏的作用

黄芪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无明显作用,醇提液可使离体蛙或赡蛛心脏收缩增强,振幅明显扩大,大剂量时则产生抑制。因此黄芪皂苷可能是通过NA、K-A TP酶实现强心作用的。据报道,黄芪能使人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有不同的增高。以上提示黄芪具有钙桔抗作用,可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CA内流量,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继发性CA损伤,且对细胞中病毒RNA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显示了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价值。但单剂量黄蔑对CWh性心肌炎没有预防作用。黄芪皂苷对心肌有正性肌力的作用,与强心苷类药物相似。实验证明:黄芪总皂苷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犬的心脏收缩力,增强冠脉流量,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黄芪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是强心作用机制之一。黄芪芳Ⅳ注射液是非洋地黄类的有效正性肌力药物。

5.3.2 对血管、血压的影响

黄芪有扩张血管和扩张冠脉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作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而与心脏并无依存关系,与组织胺释放或’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也无关系。说明黄芪对血压的影响同中枢神经肽,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肌肽释放酶-肌肽系统,以及羟脯氨酸等方面均有关系。黄芪的降压成分曾认为系一碱性物质,但后来发现黄芪属植物根含有氨基丁酸,其含量高低与降压作用强弱几乎完全平行,故认为是降压有效成分。在血管效应方面,氨基丁酸并不能完全代表黄芪。黄芪能不同程度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游走与增殖,有利于促进血管生成过程。膜荚黄芪中的黄芪皂苷ⅡⅢⅣ等皂苷类及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对孵化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膜荚黄芪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重要机理,黄芪对人红细胞膜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能是保护人红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

5.4 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5.4.1 抗疲劳作用

黄芪多糖25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和氢化可的松所致“阳虚”小鼠,常温游泳时间均有显著延长作用,并增加应激状态下小鼠肾上腺重量。黄芪提取液对游泳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肾上腺重量和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类脂质空泡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作用。两侧颈动脉结扎所致的脑缺氧,均有显著对抗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5.4.2 耐低温、高温作用

黄芪多糖25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饥饿小鼠和氢化可的松处理的小鼠的耐低温作用,使生存时间明显提高;但无明显耐高温作用。

5.43 抗辐射作用

黄芪总黄酮对这种辐射所致的免疫系统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黄芪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性及清除自由基作用,使免疫细胞避免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有关,同时黄芪总黄酮可能还具有改变免疫细胞能量代谢和促进淋巴细胞分裂的功能。

5.5 抗衰老作用

长期服用黄芪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的意义。体外培养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成活至52代,而含0.2%黄芪制取液的培养细胞成活至77代,用药组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与对照组细胞的衰老变比规律基本相同,但其改变程度轻,变化速率相对缓慢,特别是用药组细胞之高尔基复合体特别发达,虽然细胞已衰老而它们却不甚衰老。研究证明黄芪有延寿的良好效应,以其作为抗衰益寿的药物,值得高度重视和开发。

5.6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能使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血清白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并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丝的血运,对阴囊水肿和腹水亦有明显减轻作用,给药组动物的饮食和精神状态亦较对照组好;黄芪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病理观察亦证明,黄芪组病变减轻,对肾炎的这种阻抑作用可能与黄芪增强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黄芪通过免疫调节作

用,可以减轻自发狼疮小鼠的肾脏病变。

5.7 保肝作用

黄芪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两种黄芪昔ASI和SK能对抗D-半乳糖胶和醋氨酚引起的肝损伤,黄芪芳是黄芪抗肝毒损伤的有效成分,其机理除抗生物氧化外,尚与代谢调节有关。另有研究认为,黄芪对防止肝纤维化有一定作用。

5.8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给小鼠皮下注射黄芪可维持数小时的镇静作用。小鼠饮用30%黄芪水煎液15天,有加强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实验表明黄芪有利于小鼠大脑对信息的贮存作用。

5.9 对平滑肌的作用

5%和10%黄芪煎液可使在体兔肠管紧张度明显增加,蠕动变慢,振幅增大;对免离体肠管、子宫则有抑制作用。黄芪皂苷能使豚鼠离体回肠的张力下降。

5.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浸膏中黄芪内酯和黄芪固醇对大鼠、小鼠体重、提肛肌或肾脏等重量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无同化激素或雄性激素样作用。

5.11 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黄芪多糖对结核菌感染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已发现其它成分如氨基酸、生物碱。黄酮等具有显著抗滤泡生口腔炎病毒的作用。动物及传化细胞实验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小鼠乳鼠体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阻断作用。黄芪对体外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a-活血链球菌、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6、质量评价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瓶颈是质量不可控,安全不可靠。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主要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但近年来黄芪资源逐年锐减,蒙古黄芪已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录,导致黄芪质量更加难以评价。把黄芪选为中药质量国际化标准的示范中药材,具有代表性和必要性,黄芪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仅以黄芪皂苷的含量作为质量标准的惟一指标,并不能代表黄芪的质量。黄芪中含有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类以及微量元素等五大类主要成分,其中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专属性较强,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成分。因此对它们进行含量测定,可作为探讨评价黄芪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马英丽等对不同产地黄芪的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18个黄芪样品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系统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三类,根据传统中药生态学鉴定的结果,黄芪质量将分为三类即较好、一般、较差三等。由聚类结果看出,大多数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聚力一类,质量较好或一般,其结果与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列为正品相一致。徐青等用反相高效液相一紫外一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的总提取物各类成分得到很好的分离,通过紫外和质谱两种检测器可对不同特性化合物的检测进行互补,获得相对充分的指纹图谱信息,为进一步研究黄芪的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张子忠等把醇总提取物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在反相液相色谱上用两组溶剂梯度系统分别对两组成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并在质和量两方面提出了黄芪质量控制的新方法。胡之壁等从药效学的角度对黄芪化学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HPLC-ELS 和RP-HPLC分别对黄芪皂苷、总黄酮、总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即根据药材的不同药效作用选取相关的有效成分进行比较,确定其质量,为黄芪的化学质量标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自:《人参研究》2004年第1期

黄芪研究进展综述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 周春竹 【摘要】黄芪为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兜分析发现其舍有苷类、黄嗣、多糖、氧基酸、亚油酸、生物碱和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本文就黄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作出综述。【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心脏器官的作用 1.1改善心功能 1.1.1 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对改善心功能具有肯定的作用。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犬和心功能受抑制犬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4]。王氏等[5]采用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诱发麻醉犬体内急性心衰模型的方法,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 1.1.2 减轻心脏负荷研究表明[6],黄芪扩血管作用和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d、B受体无关,而可能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促进NO产生,继而激活血

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导致血管扩张。 1.2保护心肌细胞 1.2.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彭氏等[7]利用培养的心肌细胞造成缺氧模型,发现缺氧30分钟时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细胞显著增高,109/L黄芪对缺血心肌无保护作用,1009/L、10009/L的黄芪使凋亡率分别降低34.96%、37.02%,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但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且缺氧心肌细胞中TNF-otmRNA的水平和凋亡率都增高,提示TNF.a可能参与诱导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1.2.2稳定细胞膜李氏等[8]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黄芪可提高SOD活性,使MDA、CK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该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黄芪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来防止细胞受损。 1.3 心脏的保护作用采用体外兔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器官和细胞2个水平,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记、RT—PCR、生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发现该药物具有调节抗再灌注损伤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并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不能减弱黄芪作用,说明黄芪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9]。 1.4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大鼠体外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上[10],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朱培成[11]等观察到斑秃患者给服黄芪多糖后可显著下调Thl型细胞因子(IFN-y,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逆转斑秃患者Thl型反应,提示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l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IO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使之向Th2型漂移。蔡小燕[12]通过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黄芪治

黄芪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4762780.html, 黄芪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作者:甄芳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 【摘要】黄芪做为一种大宗滋补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国内外 市场对黄芪产品的需求加大,黄芪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对黄芪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分析目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客观的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黄芪产业;发展;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法》的颁布,以及中药材崛起工程的推进,中药材产业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中药材产业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快车道前进。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看到制约黄芪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探讨解决方式,寻求合理机制,不断提升黄芪产业发展水平。 一、黄芪概况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历史上黄芪商品以野生为主,但由于人们大量无序的采挖,到20世纪50年代,野生资源骤减几近枯竭,目前市场上多为栽培黄芪,且产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甘肃、山西。黄芪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蒙古黄芪主要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膜荚黄芪主要在四川、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地种植。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中后期至2000年初,此期甘肃陇西、定西、岷县等地大力发展黄芪种植,使甘肃省黄芪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跃居为栽培黄芪的“新主产区”。第三阶段是2000年初至今,山西和内蒙的黄芪产量逐步回升,基本上形成了山西、甘肃、内蒙古三大黄芪主产区,除此之外,东北、宁夏和河北等地有部分黄芪栽培。黄芪道地产区也发生了逐渐变迁,黄芪始载于《神龙本草经》、在《别录》、《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籍上均有记 载。历史上黄芪的产区,由四川向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直至东北黑龙江逐渐迁移。产品方面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为主,甘肃为佳。宋代以后则以山西产者为优。清代以后除山西外,又扩大到内蒙古,两地产品皆为道地药材。 二、黄芪产业发展现状 (一)黄芪的种植现状 在这几大主产黄芪区中,内蒙古的种植现状是规模集中,单户种植面积较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主要以农户种植为主,种植方式传统,每户种植面积较小,西

黄芪的研究进展讲解学习

黄芪的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毕业生:孙芮芮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班级: 2013级中药临床2班指导老师:裴妙荣

二0一七年七月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 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 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1.1净制 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1],其要求黄芪“去芦”。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1.2切制

黄芪的研究现状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毕业论文 黄芪的研究现状 专业:生物制药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摘要 黄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黄芪属内蒙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传统中医多配以不同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之中。在中药生产中运用超微粉碎技术、先进的逆渗浸提、超滤膜浓缩精制技术及原理,有效解决中药工业化生产中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时间长,药效损失大的问题,形成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工艺技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这些都与黄芪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有关。黄芪所含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皂甙和黄酮等。本文就黄芪近期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 关键词:黄芪;黄芪多糖;免疫调节;抗肿瘤 目录 1引言 (1) 1.1药理作用 (2) 1.1.1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3) 1.1.2免疫调节作用 (4) 1.1.3抗糖尿病作用 (5) 1.1.4抗肿瘤作用 (6) 2 临床应用 (7) 2.1收缩性心力衰竭(CHF) (8) 2.2病毒性心肌 (9) 2.3脑血管疾病 (3) 2.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 2.5肾脏疾病 (3)

2.6恶性肿瘤 (3) 3黄芪在心血管系统反方面的应用 (3) 4黄芪在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 (2) 5黄芪在呼吸系统方面的应用 (2) 6其他应用 (2) 引言 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主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别名绵芪或绵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温,味甘,具补气固表,气、活血、升阳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含有黄芪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苦味酸、胆碱、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黄芪的药理研究一般采用黄芪水煎液或是黄芪的单体成分,单体中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研究较多 1.1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对正常及受损的大鼠:黄芪总皂苷小剂量可加重心力衰竭,而中等剂量和大剂量则有抗心力衰竭作用,对心肌的收缩舒张均有增强作用,且不增加心肌的耗氧量。黄芪苷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质量浓度为20~50g/ml 时对可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黄芪苷通过调节钙调蛋白活性,从而抑制磷酸二酯酶 (PDE)的活性,另一方面可能抑制Na-K-ATP 酶活性,增加心肌细胞膜的β受体的数目,增强钙调素对Ca2+的敏感性。在体外实验中,黄芪总皂甙能降低过氧化氢处理的小鼠心肌细胞NO、NOS 的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黄芪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 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调节血压,保护血管:黄芪对血压具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利尿降压,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的前负荷,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动脉压,同时还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可能机制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生成,增加NO 的生成,继而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引起血管扩张。黄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APS 还能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血管中粥 样斑块的形成。 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小鼠非麻醉状态下Ⅲ度烧伤模型,经腹腔注射APS( 250mg/k 体重,每天1 次,连续5d) ,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烧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基本恢复正常。APS 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主要是促进浆细胞的大量生成,以成熟浆细胞为主,增加抗体形成细胞的数量。黄芪中提取物红芪多糖(RHPS)也可明显增加小鼠脾重;且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黄芪制剂无明显毒性,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在动物实验中,黄芪能增强刺激引起的T 细胞增殖和IL-2 产生,增强T 细胞功能,加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增加抗体的生成。但对LPS 刺激的B 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体外实验中,低剂量黄芪提取物(5%)能增强,中等剂量(10%)和高剂量(20%)黄芪反而抑制刺激引起的T 细胞增殖和IL-2 的产生。APS 能增加T、B细胞的转化能力,克隆形成率,增加抗体水平,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 抗糖尿病作用黄芪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在常用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中黄芪使用频率最高。黄芪复方提取物能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高血糖小鼠模型的空腹血糖,提高小鼠糖耐量水平。APS 对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饲喂诱导的糖尿病SD 大鼠的血糖也有明显降低作用,并增加大鼠的IRS-1、IR 的表达水平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芪对能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可通过抑制肾脏NO 的合成,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血液的高凝状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作者: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张崇禧 摘要:目的:从黄芪的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黄芪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年有关黄芪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黄芪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黄芪在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芪研究概况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icus(Bge)His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资源分布 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奇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兰旗。满什哩、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烨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径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蔑,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日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2、生物学特性 黄芪具有喜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习性。 种子特性:种子外皮坚实而厚,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湿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自然繁殖。 根部特性:1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进展,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常畸形;土壤沙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

最新黄芪的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毕业生:孙芮芮 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 班级:2013级中药临床2班 指导老师:裴妙荣

二0一七年七月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 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 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1.1净制 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 [1],其要求黄芪“去芦”。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1.2切制 黄芪的切制技术始记载于《雷公炮炙论》[2],其要求“手劈令细,剉用”。宋代又提出“薄切、柞为细末、细切”等切制方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探讨性分析中药黄芪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及疗效。方法:笔者阅读大量参考文献,从中总结中药黄芪的药理、药效。结果:黄芪不仅是大补脾肺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之功,而且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并且经文献报道在ICU中予较大剂量生黄芪以补气为主,配伍他药治疗部分危重病例。 【关键词】黄芪;现代药理学;综述 黄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是补气中的要药。具有补气开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肺虚咳喘、气虚水停之水肿、气血不足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黄芪认识的逐步深入,植物黄芪中主要涉及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等,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黄芪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了肾小球早期高灌注、高滤过的发生,长期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引起肾小球损伤[3]。 1增强免疫功能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类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它们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5]。 2保肝、降压作用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6],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压作用[7]. 3心血管系统作用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对此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主要源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9]。 4托脓生机:黄芪补气而具有良好的托脓生机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气虚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10]。如与当归、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配白芍、丹参、生没药、生乳香、花粉[11]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皂苷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1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3]。而黄芪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组成“补中益气汤”[14]。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脱

黄芪的一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黄芪的一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进展,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率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研究

黄芪Huangqi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 的根【1】。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为补气要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胆碱、叶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使黄芪的研究走向定量化、标准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综合有效地利用黄芪资源,下面就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高剂量(8 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2】。XGA(黄芪苷IV)是黄其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u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力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2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 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3】。 1.3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要我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小时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早

中兽药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兽药研究现状与进展 宁康健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受化药的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的影响及入世后对仿制新药的限制,中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新亮点备受青眯。我国是一个中药材资源大国,具有11 000多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常用药物在1000种以上,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但我国仅占市场份额的4%,而日本、韩国分别占到60%和20%,这与我国的中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日本国内流通的生药共有390种,其中植物来源的有361种,占92.6%。日本自己栽培的生药有70种,其余大部分靠进口(约占75%)。日本用我国的“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几乎与我国中成药总出口创汇额相当。为什么人家这么少的资源可创造那么大的效益?我们的问题在那里?现就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化、管理规范化等提出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1中兽药研究现状 1.l 兽药典与中兽药企业 1.1.1 药典 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共收载有183个中药成方制剂,其中散剂、配剂、浸膏、流浸膏剂、片剂等10个剂型占总数的94%,全部药典共收录剂型11个,以散剂为主(占80.3%)。而人药有43个剂型,5000余个品种。《日本药局方》已收录生药179种,汉方药方剂469个,剂型共27个。由此可见,中兽药与人用中药、与日本的药局方差距甚大。 1.1.2 中兽药企业 我国约有3000家兽药企业,90%以上属中小型,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O多家,大部分企业缺乏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力。2001 年人用中药工业企业共有1100多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余种,品种8000余个。日本95年在册的汉方药生产及销售厂家共82家,制剂生产厂家42家。其中以律村、钟纺药品、大杉制药、帝国汉方、本草等 10家生产厂为主,其销售额占日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邱勇波

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第20卷第5期Chin J Convalescent Med,M ay2011,Vol.20,No.5 文章编号:1005-619X(2011)05-0435-02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010010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邱勇波 010059内蒙古医学院刘锦 010000内蒙古宇航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武飞 【摘要】黄芪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黄芪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黄芪含有多糖、黄酮类及皂苷类等化学成分,在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保肝、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广泛的抗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关于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芪;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Abstract】Astragal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ith a wide range of medicinal value,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Astragalus.Through access to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found that Astragalu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flavonoids and saponins such as chemical composition,in enhancing immune function,anti-tumor,liver,enhanced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and a wide range of antimicrobial,etc.,play an important role.This paper review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stra-galus,pharmac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gress. 【Key words】Astragalus;Chemical composition;Research;Review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类及皂苷类等[4],其中多糖类成分以葡聚糖和杂多糖为主[3];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异黄烷和紫檀烷四大类;皂苷类化合物有黄芪皂苷及其大豆皂苷。此外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尼克酸、维生素D、亚油酸、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羽扇豆醇、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微量元素等成分[5-6]。 1.1多糖类成分黄芪的多糖成分主要有葡聚糖和杂多糖[3]。黄芪中所含的杂多糖多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少量含有糖醛酸,由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而有些杂多糖仅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7]。研究发现,蒙古黄芪中发现3种多糖成分,分别为黄芪多糖Ⅰ、Ⅱ、Ⅲ,黄芪多糖Ⅰ由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的杂多糖[8]。黄芪多糖中葡聚糖又有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分别是α(1→4) (1→6)葡聚糖和α(1→4)葡聚糖[3]。 1.2黄酮类成分研究表明,至今大概分离得到将近40种黄酮类化合物[9]。其中包括黄酮(5种)、异黄酮(12种)、异黄烷(12种)和紫檀烷(4种)、二氢异黄酮、紫檀烯等六大类,主要有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熊竹素、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二甲氧基异黄酮、异黄烷苷、二甲氧基二氢异黄酮、红芪木脂素、异甘草素、二甲氧基异黄烷、二异戌烯基异黄酮[10]。1.3皂苷类成分目前已从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中分离出40多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主要有黄芪皂苷、乙酰基 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大豆皂苷等四大类[11]。其中,黄芪皂苷Ⅳ(亦称黄芪甲苷)是一种羊毛酯醇形的四环三萜皂苷,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药材的定性定量指标[12]。1.4其他类成分黄芪中含有γ-氨基丁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25种氨基酸。此外,黄芪中还含有生物碱、甾醇类物质、叶酸、亚麻酸、亚油酸、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P及无机元素(如Sc、Se、Cr、M n、Co、Cu、Zn)等成分[10]。涂天智等[13]从内蒙黄芪根中首次分离得到了软脂酸甘油脂、软脂肪酸等化学成分。 2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中医学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黄芪生用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里排脓,敛疮生肌,可用于体弱卫虚、肌表不固,自汗盗汗,或易感外邪;气虚水肿,疮痈难溃,或久溃不敛;及气虚血瘀,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等症[14]。” 正如黄芪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一样,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保肝、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广泛的抗菌等药理作用。 2.1黄芪的抗肿瘤作用黄芪提取物及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伦永志等[15]发现腹腔注射黄芪成分F 3 新制剂能显著延长腹水荷瘤小鼠的 生命延长率,对U 14 、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达71.29%、70.97%。杨丽娟等[16]研究发现黄芪对S180肿瘤有免疫抑制作用。 彭佳明等[17]对黄芪注射液治疗62例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有效率可达89%,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曾健[18]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对顺铂造成的肾损伤有很好的减轻作用。苗利军等[19]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能增强荷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减轻脾及胸腺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程度。肖顺汉等[20]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提高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黄芪可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能防止化疗药物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从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 435 ·· DOI:10.13517/https://www.360docs.net/doc/174762780.html,m.2011.05.024

当归研究现状综述

当归研究现状综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当归研究现状综述 1当归简介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未干归、马尾当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等。当归主要类型有欧当归、东当归、云南野当归、兴安白芷、紫花前胡、独活、大独活。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等功效。当归常用于治疗肠燥便难、痈疽疮疡、跌扑损伤经不调、痛经、崩漏、肌肤麻木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节机体免疫、抗癌护肤美容、抑菌、抗动脉硬化等作用.媚I本草》记载:“当归苗有二种'于内一种似大叶芎穷,一种似细叶芎穷推茎叶卑下于芎穷也。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名蚕头当归,大叶者名马尾当归,今用多是马尾当归,蚕头者不如,此不复用,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本草汇言》已载:“风寒未清,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 【2化学成分 当归主要含挥发油类藁本内脂、正丁酰内酯,以及阿魏酸、多糖类、油脂类等成分。 挥发油类 含藁本内酯,占生药的%,挥发油的45%。正丁酰内酯为当归的特异香气。还含倍半萜烯、邻羧基苯正戊酮,共有30多种。 水溶性成分 主要为阿魏酸,占生药的%~%。 多糖类

岷县产当归含当归多糖为主生药的%,由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组成。还含鼠李糖、岩藻糖、甘露糖、各种糖醛酸。 维生索类和油脂类 维生素A类、维生素B类、维生素E、菸酸、叶酸、亚叶酸;以及油脂类,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其他 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尿嘧啶,腺嘌呤,生物素,丁二酸,当归根素,D-谷甾醇等。 {2013年文献中新增: 香豆素类:香豆素的主要成分为简单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及双香豆素等 氨基酸:研究发现当归中含有19种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其中精氨酸的含量最多,其次是谷氨酸,其余还有赖氨酸,色氨酸等几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 维生素类:研究发现多种微量元素,包括钾、钠、钙、镁、铝、硅,锰,磷,铁,镍,锌、铜,砷、钼、硼、锡等二十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6种是人体所必需的。除此之外,当归中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磷酯等多种化学成分,今年的研究表明,当归中的微量元素拥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 3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 3.1.1增强巨噬细胞的作用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30 秦海林,等1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1药学学报,1999,34(1)∶ 58 31 于燕丽,等1RAPD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中药材,2000,23(11)∶ 678 32 石俊英,等1RAPD和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 中的应用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 137 33 李萍,等1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道地性研究初探1中草药,2001,32(9)∶ 834 (2003-11-18收稿)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吴发宝 陈希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本文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在心血管、免疫、抗癌、抗衰老以及在血液、肝脏、肾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1)Bge1var1mongholicus(Beg1)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1)Bge1的干燥根。别名绵芪、绵黄芪。现代研究发现:蒙古黄芪的根中含有黄芪甲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膜荚黄芪根中含有黄芪甲苷、2’、4’二羟在2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而且黄芪还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将其主要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1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和高剂量(8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1〕。XG A(黄芪甙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2、3〕,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了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12 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2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4〕。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5〕。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6〕。 113 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药物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h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7〕。郭棋〔8〕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及光敏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杂交方法,结果发现黄芪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与钙拮抗作用有关。早期使用药物可改善感染细胞的Ca2+平衡,从而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Ca2+继发性损伤,又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核酸的复制〔9〕。 114 对血压及血管的影响 ①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通过N02sG C2 cG 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 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血流及控制动脉硬化〔10〕。②黄芪具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肠血管的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 ③此外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理化因素所致的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 115 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参数,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11〕,已证实黄芪皂甙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超射、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还能使其静息电位减少10mv,洗脱后恢复,这表明黄芪皂甙能抑制Na+2K+2ATP酶的活性〔12〕。 2 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 ? 2 3 2 ?中药材第27卷第3期2004年3月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资料

摘要 近年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芪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等;其药理作用为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作用, 保护心脑血管、肝脏、肾脏和肺脏作用, 保护脑细胞、提高记忆力, 舒张血管平滑肌, 激素样作用, 抗菌及抑制病毒作用, 降血脂、降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等;临床上黄芪广泛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上未见明显肝肾毒性,但有妊娠晚期误用致难产, 静滴黄芪制剂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等临床报道。文中对近年来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黄芪,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nclude Radixastragali polysaccharide, saponin categories and amino acid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can imp- rove immune function; enhance resist an cetooxidation; exertanti-radiation and antic- ancer effects; protect cardiovascular, liver, kidney, lung, and braincells; improve me- mory; relax blood vessel smooth muscle; possess the hormone-like,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effects; exert thehypolipidemic and hypoglycemic effects,And reduce comp- lications of diabetes. In clinic,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s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ci- rculation, nerve, digestion, respiration, endocrine and blood diseases. Astragalus me- mbranaceus shows noobvious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butoccasionally causes dysto- cia after misuse in late pregnancy, and mild allergic reactions due to application of the intravenous for mulation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Key words;Astragalus membranaceus,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

黄芪的药理研究及进展

98内蒙古中医药第37卷2018年3月第3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 ol.37 No.3 2018 黄芪的药理研究及进展 朱莉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摘 要 中药黄芪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在免疫、呼吸、消化、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及研究。关键词 黄芪;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79(2018)03-0098-02 Pharmacology research progres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ZHU Li-ping (Affiliated Longhua Hospital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0032) [Abstract]Astragalus membranaceus (TCM)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as important therapeutic effects on many diseases such as immunity, respiration, digestion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study.[Key word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中药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Bge.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生用或蜜制用,常用量是9~30g,蜜制可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本草汇言》中关于黄芪的描述是“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黄芪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素有“补气圣药”之称,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1]。现代药理学证明黄芪主要化学成分是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心肌缺血、双向调节血压、抗肿瘤、抗衰老以 及降血糖等作用[2] 。近些年关于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多,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1 免疫系统 黄芪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对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黄芪多糖作用尤为明显[3]。刘印华[4]等将4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依次是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3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灌服浓度为5、10、20.mg/ml 的黄芪多糖溶液0.2ml/d,正常对照组一日灌服0.9%氯化钠溶液0.2.ml/d,疗程10日,疗程结束后处死,测定小鼠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器官等免疫指数。实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3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左右后足重量差、以及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提示黄芪多糖可以通过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器官等途径对机体的固有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显著提高的作用。史晶晶[5]等通过对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灌服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溶血素溶血空斑形成的情况及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情况为观察指标评价黄芪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免疫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转化率以及促进溶血素、溶血空斑的形成(P <0.01),提示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环磷酰胺所致兔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兔疫功能。2 呼吸系统 沈悦等[6]将18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及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抗生素加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疗程7天左右。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8.75%;对照组总有效率53.00%。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1)。提示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生素应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疗效上优于双黄连注射液联合抗生素应用,且不良反应较低。黄茂等[7]应用黄芪颗粒和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治疗治疗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80例。另设对照组(80例)使用常规方式治疗。疗程60天。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免疫学指标IgG、IgA、IgM 以及CD4+、CD8+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 <0.05)。说明黄芪颗粒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对患儿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肖芸等[8]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观察其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MDA、SOD)和炎性介质(CRP、IL-6)的影响。设3组,分别是A 组(24例患者)、B 组(23例患者)以及C 组(18例健康人),A 组给予综合治疗联合周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B 组仅予综合治疗,C 组未予治疗。结果显示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的MDA、CRP、IL-6水平明显高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OD 显著低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 组治疗后的MDA、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OD 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黄芪注射液对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状态能起到改善作用。3 消化系统 魏晏[9]等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40例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督脉灸方法治疗;另设对照组40例,应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均为6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组在躯体疼痛、躯体职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心理健康评分、SDS、SAS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督脉灸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起到明显的疗效,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明显的提高和缓解作用。魏乙锋等[10]将18篇文献、2030例患者被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 分析结果提示黄芪建中汤治疗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