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研究进展综述
黄芪的研究进展精编

黄芪的研究进展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毕业生:孙芮芮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班级: 2013级中药临床2班指导老师:裴妙荣二0一七年七月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本品味甘,微温。
归肺、脾经。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1.1净制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
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1],其要求黄芪“去芦”。
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摘要:黄芪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理作用,而且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本文简单分析了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仅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黄芪来自于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部。
将根部与根须除去洗净,再将其晒干、切片后就可以制成黄芪。
黄芪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有黄酮、多糖和氨基酸等。
黄芪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历史悠久,而且它味甘、性质微温,能够有效的消肿、利水、补气,还能够增强人们的免疫力,具有多种功效。
1、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作用⑴有利于增强机体体液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具有抗体生成的作用,血清中含有的抗体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力;⑵有利于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在细胞免疫时,其中分化出来的效应细胞会消灭靶细胞,或者利用生成的一定数量的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⑶有利于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人体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的数量会在黄芪的药理作用下明显的增多,从而会提升机体内血清溶血素的水平。
有利于促进机体中巨噬细胞和某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提高;⑷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
黄芪中含有的多糖成分,能能够调节其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细胞表层粘附分子的表达,辅助淋巴细胞实现再循环。
2、对泌尿系统产生的作用黄芪能够维持肾小球血管内部的皮细胞结构,保证它的完整,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它的功能;黄芪还能够除去过量的氧自由基,避免肾组织受到一定的损害;除此之外,黄芪还能够利尿。
3、黄芪的抗衰老作用科学调查显示,黄芪能够通过抗氧化的作用来限制生成自由基,而且还可以消除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放缓和减少脂质过氧化,以此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
4、对血糖的作用黄芪中含有的多糖能够增强糖原合成的酶活性,以此来达到抵抗糖尿病的目的。
同时,多糖成分会有效的改善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的现象,促使血清中HDL的含量增加。
5、对血液系统产生的作用黄芪能够有效地抑制住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促使机体中血小板的含量升高,同时还有利于抑制血小板的结合。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7月第15卷第20期JPMT,July.2008,Vol.15,No.20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提炼加工科研档案信息,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当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依法办事,切实保护集体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医学院科研档案开发利用得到加强,档案的管理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关心、关注、重视和监督,管理工作者感到压力,就会迫使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做一个素质高、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的档案管理人员。
这样一来整个管理工作者的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也就会跟着更上一层楼。
3我院科研档案管理改革的初步成效我院科研档案管理事业经过长期、深入的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克服了经济不发达,底子薄,基础差,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等不利因素,加大改革力度,加深改革程度,使医学档案的收藏走向数字化、操作信息化、传递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信息存取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完整、准确、系统、安全的档案资料,为使用人员提供及时、快捷、可靠的依据,最终达到广泛、科学、高效应用医学档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1]杨清英,谭丽珍.对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143-144.[2]李天明.关于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J].机电兵船档案,2004,(2):36-38.[3]黄明蔓.试论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档案的管理问题[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9(3):115-118.[4]Grade2006,DepartmentofClinicalMedicine,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Bose,Guangxi533000,P.R.China.(收稿日期:2008-05-08)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荆丰德(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山东烟台264000)[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R9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8)20-2702-03中药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30 秦海林,等1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1药学学报,1999,34(1)∶5831 于燕丽,等1RAPD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中药材,2000,23(11)∶67832 石俊英,等1RAPD和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13733 李萍,等1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道地性研究初探1中草药,2001,32(9)∶834(2003-11-18收稿)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吴发宝 陈希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本文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在心血管、免疫、抗癌、抗衰老以及在血液、肝脏、肾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1)Bge1var1mongholicus(Beg1)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1)Bge1的干燥根。
别名绵芪、绵黄芪。
现代研究发现:蒙古黄芪的根中含有黄芪甲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膜荚黄芪根中含有黄芪甲苷、2’、4’二羟在2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而且黄芪还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将其主要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111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和高剂量(8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1〕。
XG A(黄芪甙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2、3〕,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了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因其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化学成分方面,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药理作用方面,黄芪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方面,黄芪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作用机制方面,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调节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应激、抗炎等。
然而,目前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芪在临床应用中的剂量、疗程、配伍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规范临床应用方案,提高黄芪的质量控制水平,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黄芪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黄芪,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药理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独特的治疗机制涵盖了多个方面,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黄芪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黄芪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黄芪的抗病毒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06
结论
研究总结
黄芪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其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对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 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2
黄芪抗病毒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活性成分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03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展黄芪抗病毒作用的临床试验研究,探 索黄芪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深入研究 黄芪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黄芪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如 带状疱疹、尖锐湿疣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03
黄芪的临床应用研究
黄芪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治疗感冒和流感
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和流感等 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能够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
01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黄芪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
黄芪具有抗疲劳和增强体力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疲劳和增强体力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04
黄芪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评价
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黄芪中的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可 以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
免疫调节作用
黄芪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减轻病毒感染引 起的免疫损伤。
抗氧化作用
一步评价。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黄芪抗病毒成分的深 入研究
进一步分离和鉴定黄芪中的抗病 毒活性成分,并研究其构效关系 ,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中药成分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其多糖成分因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备受关注。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以期为黄芪多糖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芪多糖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的研究进展提供基础。
接着,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调节网络等多个层面,系统阐述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然后,结合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黄芪多糖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对黄芪多糖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进一步发展。
二、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是深入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提取方法:黄芪多糖的提取通常采用水提法、醇提法、酸碱提取法以及酶解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水提法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多糖活性保持较好,被广泛应用于黄芪多糖的提取。
水提法提取黄芪多糖的关键在于温度、时间和料液比的控制,通过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多糖的提取效率。
纯化方法:提取后的黄芪多糖通常含有杂质,如蛋白质、色素等,需要进行纯化。
目前,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沉淀法、柱层析法、膜分离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其中,柱层析法以其高分离效率和纯化效果,成为黄芪多糖纯化的主要手段。
通过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洗脱条件,可以有效地分离和纯化黄芪多糖。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黄芪多糖的质量和纯度,提取与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中一种主要的活性成分是黄芪甲苷,它具有抗炎、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准确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对于评价其药效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的进展。
传统的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这些方法在黄芪甲苷的定性和定量上具有很好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这些方法在操作步骤繁琐、时间耗时长、设备成本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近年来,一些新的测定方法被开发出来,以提高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可以通过蒸馏浓缩技术,直接从黄芪中提取黄芪甲苷,并通过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的优点,但对于样品准备的要求较高。
近年来还有一些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测定方法被提出。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可以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黄芪甲苷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通过颜色反应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特点,但需要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且可能存在交叉反应的问题。
近年来还有一些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测定方法得到了发展。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可以通过黄芪甲苷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扩增和检测,并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黄芪甲苷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重复性的优势,但需要标准品的制备和PCR仪器的支持。
近年来关于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传统方法、开发新方法以及应用新技术。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而且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的测定方法,并开展黄芪甲苷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以提高黄芪的药效和质量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周春竹【摘要】黄芪为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
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
现代研兜分析发现其舍有苷类、黄嗣、多糖、氧基酸、亚油酸、生物碱和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
本文就黄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作出综述。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
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
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心脏器官的作用1.1改善心功能1.1.1 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对改善心功能具有肯定的作用。
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犬和心功能受抑制犬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4]。
王氏等[5]采用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诱发麻醉犬体内急性心衰模型的方法,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
1.1.2 减轻心脏负荷研究表明[6],黄芪扩血管作用和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d、B受体无关,而可能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促进NO产生,继而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导致血管扩张。
1.2保护心肌细胞1.2.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彭氏等[7]利用培养的心肌细胞造成缺氧模型,发现缺氧30分钟时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细胞显著增高,109/L黄芪对缺血心肌无保护作用,1009/L、10009/L的黄芪使凋亡率分别降低34.96%、37.02%,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但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且缺氧心肌细胞中TNF-otmRNA的水平和凋亡率都增高,提示TNF.a可能参与诱导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1.2.2稳定细胞膜李氏等[8]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黄芪可提高SOD活性,使MDA、CK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该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黄芪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来防止细胞受损。
1.3 心脏的保护作用采用体外兔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器官和细胞2个水平,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记、RT—PCR、生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发现该药物具有调节抗再灌注损伤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
并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不能减弱黄芪作用,说明黄芪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9]。
1.4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在大鼠体外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上[10],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
朱培成[11]等观察到斑秃患者给服黄芪多糖后可显著下调Thl型细胞因子(IFN-y,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逆转斑秃患者Thl型反应,提示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l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IO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使之向Th2型漂移。
蔡小燕[12]通过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黄芪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抗原的表达下调,Bcl2抗原的表达以及CD4/CⅨ比值上升较对照组显著,认为黄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趋于正常。
2.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体液免疫是由抗体介导的,血清中抗体水平高低为评估其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项杰[13]等通过注射黄芪多糖观察感染李斯特菌的小鼠,发现小鼠血清IgG滴度显著提高,说明黄芪多糖能够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增强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保护宿主抵抗胞内菌的感染。
2.3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黄芪胶囊能促进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作用及抗体生成细胞增殖,提高其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单核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黄芪胶囊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单核一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14]。
黄芪不仅能促进小鼠PMQ细胞因子的分泌而且还可以提高小鼠PM币细胞杀瘤活性,提示黄芪有刺激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15|。
2.4 免疫调节功能黄芪对免疫功能有着较广泛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通过提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发挥免疫增强作用。
黄芪多糖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s),黄芪多糖诱导的DCs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DCs数量增加而作用增强[16]。
有研究显示黄芪组病人治疗后TLC细胞、T细胞、CD4、CD4/CD8水平回复,而CD8、NK细胞A-PACHE 11评分下降明显,证实了黄芪注射液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增值、调节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免疫调理作用,并且改善脓毒症病人病情及预后[17]。
3 对机体代谢的影响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增强。
黄芪多糖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DNA、RNA和蛋白质的含量[18],其作用机理如下:在动物体内存在核糖核酸酶(RNase),同时还存在着抑制这种酶活性的抑制因子(RI),在正常机体内二者保持平衡状态。
多糖具有增强RI的作用,致使RNase活性下降;它在脾脏中抑制RNase作用最强,在肝脏中次之,而在血和肾中对RNase无抑制作用;RI有保护mRNA的作用,能提高转录和翻译效率,对rRNA也有保护作用,能延长聚核糖体的半衰期,因此RI活力增强,有利于蛋白质合成[19]。
黄芪多糖还能使小鼠肝脾细胞RNA含量增加,使肝脾细胞中碱性RNase活力呈显著性下降,导致组织中RNA含量累积。
从而RNA的合成代谢降低[20]。
4.抗肿瘤作用黄天风[21]实验表明,黄芪能够抑制低淋巴转移(HepA)小鼠肿瘤生长,增加免疫器官重量,促进体内IL-2的产生,提高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说明黄芪作为生物诱导剂能够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通过体外抑瘤实验证明:黄芪总提取物(TAE)20~160 mg·L“对人肝癌(Be-7404)细胞和人宫颈肿瘤(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TAE不仅在整体水平有抑瘤作用,而且对癌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22]。
5.抗衰老作用人体内自由基的增加是衰老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黄芪中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产生的过度氧化作用的影响,进而延长细胞寿命。
脂质过氧化是氧自由基引起损伤的主要机制,MDA是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实验表明,黄芪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减轻脂质过氧化,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23J。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黄芪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对血细胞数下降也有明显的回升作用。
黄芪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c脚含量,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APS对人骨髓CFU-GM 和CFU-E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浓度合适的APS在体外能促进人骨髓细胞中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祖细胞的生成。
研究发现,肿瘤化疗前应用注射用黄芪多糖,可达以下功效:(1)有效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使外周血自细胞总数化疗时高于对照组,使患者能安全度过化疗期;(2)保护骨髓,减少化疗药物对造血细胞损伤及抑制作用,减少及减轻骨髓抑制的发生;(3)随着疗程的增加,保护骨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4)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G-CSF温和且持久[24]。
7.其他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镇静等作用。
总之,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治疗疾病的黄苠新剂型也层出不穷。
如黄芪口服液、黄芪颗粒、黄芪胶囊、复方黄芪鼻腔喷雾剂、注射用黄芪多糖灭菌粉末、黄芪注射液、黄苠纳米微粒、黄芪多糖脂质体,已广泛用于I膳床治疗的各方面。
但且前对黄芪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治疗某种疾病时要多大剂量才能在血液中达到最佳浓度;何种剂型的黄芪制剂才能突破血脑屏障发挥最佳的保护脑细胞潍护脑功能等作用。
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版一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12 .[2]张娟,陈建宗,张金平,等.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J ]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 28 ( 24 ) :2291- 2293 .[3]陈国辉,黄文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 .中国新药杂志, 2008 , 17 ( 17 ) : 1482- 1485 .[4]陈颖丽,李伟,付萍,等.黄芪皂苷注射液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心衰犬心脏舒缩功能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
15(11):79—8l.[5]王琳。
李伟,杨铭,等.黄芪皂苷注射液对急性心衰犬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9,29(15):1913—1915.[6]张必棋,孙坚,胡申江,等.黄芪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缩作用及机制.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19(1):44—48.[7]彭定风,柯丽,李论,等.黄苠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 19(4):234—236.[8]李论,柯俐,彭定凤,等.黄芪对心肌细胞缺氧的作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2):79—80.[9]何蕾.黄芪注射液抗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 3(4):1366.[10]张必祺,胡申江,单绮娴,等.黄芪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1):65.[11]朱墙成,榻国维,等.黄芪多糖对斑秃患者PBMC中Thl/Th2型细胞因子、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J].广东医学,2007,28(10):1685—1687.[12]蔡小燕,许艳丽,等.黄芪对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710·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077—1079.[13]项杰,王育斌,等.黄芪多糖在宿主抵抗李斯特茵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741.743.[14]李凤文,覃辉艳,等.黄芪胶囊增强免疫力的实验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08,14(6):330-333.[15]杨小敏,徐晓武,等.黄芪皂苷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24(9):804-807.[16]邓曼,窦晓兵,等.黄芪多糖定向诱生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对T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6):539一550.[17]陈扬渡,张庚,等.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8):438-440.[18]王道苑.黄芪多糖对核酸酶及其抑制因子平衡系统的保护作用[J]. 中西药结合杂志,1987,7(2):93~96.[19]郭世宁,张克家.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1996,83(2):4l~ 43.[20]王道苑,杨蔚怡.黄芪多糖对小鼠肝细胞核酸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报,1982, 3(8):204—206.[21]黄天风.黄芪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4):431—432.[22]许杜娟,陈敏珠.黄芪总提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 21(12):77l一772.[23]葛斌,许爱霞’等·黄芪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 610-612.[24]吕伽林,孙建业,等·大肠癌化疗前应用注射用黄芪多糖预防白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24(9):804-807.细胞减少的研究(n oe_N材,2009,32(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