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下面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和建筑功能等方面,来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从北方的宫殿式建筑到南方的园林式建筑,都有独特的气质和风貌。
宫殿式建筑以宫门、殿堂和楼阁为主,它们均以黄色琉璃瓦为盖面,三重明间结构,重心低沉。
而园林式建筑则以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观相结合,注重营造空间层次和错落有致的布局。
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水平,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丰富多样,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如木材、石头、土壤等,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例如,建筑中常用的木结构和石构件,以及彩绘、雕刻、飞檐、角廊等装饰技术,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美术价值。
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件,以其高度精湛的工艺和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被誉为“中国的木雕艺术”。
再次,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注重中轴线和几何比例,追求平衡、和谐和稳定。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大多呈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并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从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天人合一和宇宙秩序的追求。
另外,建筑的大小和高矮也遵循严格的几何比例,如“一进三开间”、“黄金分割”等,从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和舒适的感觉。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还承担了社会、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功能。
例如,宫殿作为帝王居住和事务处理的地方,不仅体现了政治权力的象征,还举办了大量的宴会和仪式;庙宇作为祭祀神明和陈列文物的场所,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和赏景的场所,不仅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还传承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浅谈中国古建筑保护和开发

浅谈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开发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来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古代文明的有效载体,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发展建设不断加快,由于经济建设理念的差异和市场利益驱使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散布城市中的古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永久消失,这对古文化和古代文明是很大的损失。
一、古建筑的生存现状早在二十世纪初,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从史学的角度以梳理古建筑发展脉络的方式,拉开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序幕。
但是面对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依然堪忧。
一是古建筑大量损毁,随着城市发展和地产开发商对古建筑不负责任的态度,大量的古建筑人为破坏,有些地方甚至将原来的保护区逐渐蚕食或随意取消,使本来该保护的古建筑永远消失;二是古建筑周边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即使有部分古建筑保留了下来,但古建筑周边布局混乱,各种高楼建在古建筑周边,破坏古建筑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历史风貌;三是城市独有特色逐渐消失,随着古建筑的消失,城市的大多数地方已看不到历史的影子,独有的城市特色被和品味也逐渐消失,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损失。
二、古建筑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古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古建筑才能真正地保存下来。
本文探索了古建筑的利用和开发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古建筑的功能延续和利用1.发掘古建资源寻找独有特色。
对古建筑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古建筑的独有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挖掘古建筑的价值。
现今文化多样,有了独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2.注重古为今用。
现阶段对古建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要建立新的开发利用理念,探求新的文化内容,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经济效益和保护利用很好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一、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住宅、塔楼等类型。
这些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重功能和不同用途。
二、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建筑风格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常见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唐风、宋风、明清风格等。
三、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符合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也逐渐发展变化,如宋代的砖瓦技术为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精湛,主要体现在木结构技术、砖瓦技术、建筑雕刻等方面。
其中,木结构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精巧的构造方式,实现了建筑的稳固和美观。
同时,砖瓦技术和建筑雕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底蕴。
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上。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常常寓意吉祥、祈福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浅谈中国宫廷古建筑的特征

; 故宫是 一处豪华壮丽 的殿 宇之海 ,这处宏 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 ,充分显示 了我 国宫殿建 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 j 艺术特征 郑顺利 临海市广顺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l 中国宫 廷建 筑具 有审 美价值 的特 征形 式 j 和风格 。 自先秦 至 l世 纪中叶 以前 基本上 是 9 个封 闭的独立的体系 ,20多年 间风格变化 00 9 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 、汉 A玉台基 、 不大 , l世纪 中叶以后 ,随着社会性 质的改 薯 我国有着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 的 变,外 国建筑 ,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 , 建筑也在历 史的长河 中形成 了自己的特 色,而我 栏板、梁柱 ,以及周 围的建筑小品 ,以显示宫 中国建筑 与世 界建筑 有了较多的接触和 交流, 国的 宫廷建 筑 更 具有 代 表性 ,每 个朝 代 都 有 自己 殿 的豪华富贵 ,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 { 建筑风格发生 了急剧变化 ,中国的宫廷建筑在 : 一座 豪华的 古建筑物 。 独特 的风 格 ,但都 具有 规 模 大 , 气势宏 伟 、 富丽 艺术风格上也发生 了变化。 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 :长乐宫 ,未央 堂 皇的特 点 。 中国古 代建 筑艺 术在封 建社 会 中发展成 宫、建章 富 ,合称 “ 汉三宫” 。长乐宫是 由四 0 ≯ ;宫 建筑 ; 廷古 特征; 术 ! 艺 价值 熟 ,它以汉 族木结构建 筑为主体 , 也包括 各少 组 宫殿 ( 长信、长秋 、永寿 、永宁 )组成 。当 j 是 时 ,刘邦就 在这 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 数 民族的优 秀建筑 , 世界上延续 历史最长 、 宫殿建筑 又称 宫廷建筑 ,是皇帝为 了巩 固 分布地域最广 、风格非常 显明的一 个独特 的艺 有一 万米 。 自己的统治 ,突出皇权的威严 ,满足精神生活 术体系 。中国古代 宫廷对于 日 、朝鲜和越南 本 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 和物 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 巨大 、气势雄 i 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 响,l世纪 以后,也对欧 7 方 ,汉高帝 七年 ( 元前20 )由丞 相萧何 公 0年 伟的建筑物 。这些 建筑大都金玉交辉 、巍峨壮 f 洲产生过影 响。 和欧洲古 代建筑艺术比较 , 主持所筑 的皇宫。当时 未央宫建造极 为豪华 , 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 它建 在一 个高台地 上 ,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 宫廷古建筑的概述 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 值的统一,艺 术价 成 ,周围约8 0 米 。 90 从 秦朝 开始 ,宫 成 为皇帝 及皇 族居 住的 值高的建筑 ,也 同时发挥 着维 系、加 强社会政 建章宫是 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 地方 ,宫殿 则成为皇帝处 理朝政的地方 。宫殿 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植根于深厚的 群组成的 。殿 宇台阁林 立,号 称千门万户”。 建筑 的规模 在以后 的岁月里不断加大 ,其典型 } 传统文化 ,表现出鲜 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 它平地崛起 ,殿 比未央 它还 高。东西有2 多丈 j O 特征是斗拱硕大 ,以金黄 色的琉璃瓦铺顶 ,有 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 ,如尺度 、节奏 、构 图、 高的凤阈 。由于建章 宫建筑在 建章门以西 ,所 绚丽的彩 画、雕镂细腻 的天花藻井 、汉白玉台 形式、性格、风格等 ,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 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 对。 基 、栏板 、梁柱 ,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 理 出发 ,为人所 能 欣赏和 理解 ,没 有大起 大 “ 三宫 ”距 今 已有两 千 多年的 历史 , l 汉 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落、怪异诡谲 、不可理解的形象 ;总体性 、综 当时 的建筑早 巳无踪影 了,但是 ,我们从现 存 为 了体现 皇 权的 至高 无上 ,表现 以 皇权 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 ,几乎都是动 的遗址看 ,还可以想象 出整个建筑 的规 模和布 i 为核心 的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采取严 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 因素和手法 局。 } 格的 中轴对称 的布局 方式 :中轴 线上的建筑高 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 ,从总体环境到单座 在西 安城 东南 部 ,有 一 个兴庆 宫 公园 , 大华丽 ,轴线两侧的建筑相 对低 小简单 。 由于 房屋 ,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 ,从色彩装饰到 它的前身就是 17 多年以前唐朝一处 宫廷—— 20 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 含着 崇敬祖先 、 倡孝道 提 附 属艺术 ,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抽 兴庆宫的 旧址。兴庆宫 占地面积大约20亩 。 16 和重五谷 、祭土地神的 内容 ,中国宫殿 的左前 掉 了其 中一项 ,也就损害 了整体效果。 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 园林结合在一起 。在 方通常设祖庙 ( 也称太庙 )供帝王 祭拜祖先 , 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唐朝的长安城里 ,有三大宫廷建筑 :太极宫 、 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 王祭祀土地 神和粮食神 中 国古代建 筑艺 术 的政治 伦理 内容 ,要 大 明宫 、兴庆富 ,而兴庆 宫是规模最大 、最 豪 ( 为土 地 ,稷为 粮 食 ),这种 格局 被称 为 社 求 它表 现出鲜 明的性 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 ,为 华富丽的一处 。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 香 l 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 自身也 被分 为两部 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 亭 ,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坏欣赏牡 分 ,即前朝后寝 :前朝是帝 王上朝冶政 、举行 染 出不同情调 和气氛 ,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 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 向不远有一个椭 圆 大典之处 ,后寝是皇帝与后 ̄ ( 住生活 的所 A 居 P1 感受 ;其次 是规 定不 同的 建筑 等级 ,包括 体 形 的大水池 ,面积 l 3 0 8 0 平方米 ,名 叫龙池 。 在。 量 、色彩 、式样 、装 饰等 ,用以表 现社会制度 池水 很深 ,池面碧波荡漾 ,池边树木葱郁 ,风 i 中国宫殿 建筑 以北京 的故宫 为代表 。故宫 和建筑 内容;同时还 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 属 景十 分优 美 。可以看出当年的兴庆官就是这样 又名紫禁城 ,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 ,先 后有 i 艺术,直 至匾联、碑刻的文字 ,来揭示、说明 座殿宇和园林结 合的大宫廷 。 2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 占地面 积7万 平方 j 4 2 建筑 的性格和 内容。重要的建筑 ,如宫殿 、坛 北京故 宫又名 紫禁城 ,是我 国古代宫廷建 米 ,有 房屋9 多间 ,故宫 周 围是数 米高的红 : 千 筑 保留最完整的一处 。故宫是 明、清两朝皇帝 庙、寺观等 ,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色围墙 ,周长3 0 多米 ,墙外是护城河 。故宫 40 结论 : 的宫廷。明朝先后 曾有 l个皇帝在这里居住 , 4 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 、陈设之华丽 、建筑之 总 之 中国宫廷 古建 筑形 成干 中 国的封 建 清朝 先后 1 个 皇帝 在这里 居住 。故 宫规模 之 i 0 辉煌,在 世界 宫殿建筑 中极为罕见 。 社会 ,不但代表统冶阶 级至高无上 的权利和地 大 ,风格 之类。建筑之辉煌 ,陈设之豪华 ,是 故 宫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 位 。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 色,对于研 究我国古建 世界上 宫殿所 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万平方 2 重大典礼 、发布命令的地方 ,主要建筑有太和 筑具有正要的作用。 米 ,建筑面 积 l万 平方米 ,有房屋9 多间 。 ! 5 千 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些建筑都建在汉 白玉 故 宫周围是 周米高的红围墙 ,周长3 0 多米 , 』 40 砌成的8 米高的台 基上 ,远 望犹如神话 中的琼 城外 是护城 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 ,故宫可 宫仙阙 ,建筑形 象严肃、庄严 ,壮丽 雄伟 , j 分为前后 两个部分 : 前部 分称 “ 外朝” ,主要 三个大殿 的内部 均装饰得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 建筑有 “ 三大殿 ” ,&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 参考文献 : 部分 内廷是 皇帝处理 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 殿 。三大殿两侧是 文华殿 和武英 殿。 “ 外朝” : 【 袁凌坤. 1 】 中国古代建筑 文化的特 色[. J魅 】 方 ,这一部分 的主要建 筑乾 清宫坤宁宫 、御花 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 中国, 0 力 2 9 0 园等都 富有浓 郁 的生活 气息 ,建 筑 多包括 花 “ 外朝”后面部分是 “ 内廷” ,也叫 “ 后 【】 2中国建 筑史编 写组. 中国建 筑史 ( 三 第 园、书斋 、馆榭 、山石等 ,它们均 自成院落 。 停 ” 。这 一 部分 的主 要建筑 有乾 清宫 、交 泰 版 )[ . M】 中国建筑工业 出 版社, 0. 20 0 宫廷古建筑 历史特征 殿 、坤宁宫和御花 园。内廷 的东西两 侧是东大 【】 3李方方. 中国古建 筑的装饰特点[. 论 J西 ]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 、 官和西六官 ,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 居住 的 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然科学版)02 自 ,0 . 2 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 ,绚丽 的彩画、高大的盘 。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一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浅谈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浅谈古建筑保护的意义摘要: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
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因此如何对这些稀缺古建筑给予保护和修复,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和建筑工程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论证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引言: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
人类历史长廊中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脉,并作为其历史见证。
该类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往往以其当时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忠实的反应着人类的历史。
现代人类应将该类古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因破坏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
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通过古建可以更好的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变迁,从中汲取民族营养。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了解古建筑可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其可见证所在城市的沧桑变化,而被认为是该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发展的链条”,一旦其被破坏则难以恢复和接续。
同时由于古建筑是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诞生的,因而其是最为直接的历史实物例证,其可真实的反应当时的技术工艺水平、艺术风格、生活习惯、聚集模式和人居环境等,这也是无数工匠们在长期侵淫并参与到建筑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因而其对现代的建筑工程师们而言具有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因此说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的真正意义主要是可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并可对古代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和梳理,可透过外在的美学特征研究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2021年第5期(总第401期)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侯艳芳1宋方方2郭靖1张艳1(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6)摘要: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客观而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面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将木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榫卯;斗拱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HOU Yan-fang SONG Fang-fang GUO Jing ZHANG YanAbstract: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contain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objectively and faithful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dominated by wood structures,and the wood technology has been extreme.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and complete system,presenting a unique style in the picture scroll of world architecture.Key Words:ancient building,wooden structure,mortise-tenon,bracket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刘杨 05102253
资源学院水文10-1班摘要: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
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古代建筑亲和木构架布局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
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
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
“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
”①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
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
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
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
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
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
“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
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
”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
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
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
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
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
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
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
“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
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
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
”③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
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
右对称的空间格局。
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
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
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
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
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
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93.
②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77.
③王镇华.华夏意象——中国建筑的具体手法与内涵.中国文化新论·艺术篇·美感与造型,三
联书店.1992,P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