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口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及建议
航运业港口设施建设建议书

航运业港口设施建设建议书温馨提示:根据您的要求,本文将按照建议书的格式来进行写作。
尊敬的有关部门:首先,我代表航运业界向贵部门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航运业港口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关键的物流环节,港口设施的建设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的港口设施在规模、效率以及环境友好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几点建议来改进港口设施的建设情况。
1. 提高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当前全球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港口作为贸易的枢纽,需要具备高效的基础设施来应对日益增长的货物流量。
因此,建议贵部门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包括码头、船坞、堤防等,以扩大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运输效率。
2. 优化港口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港口物流管理是保障货物流通顺畅的重要环节。
建议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管理中,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货物的快速追踪和准确配送。
此外,为提升整体物流效率,还应配备合适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装卸设施,以减少人工劳动,提高操作效率。
3. 加强港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港口设施建设需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议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体系,确保港口运营过程中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建设,采用清洁能源与环保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噪音污染,实现港口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4. 推动港口与城市融合发展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港口与周边城市的协调规划,促进港口及其周边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加强港口城市的基础设施连接,提高港口的陆路和水路运输能力,方便货物进出港口。
5. 深化国际合作,推进港口设施标准化航运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国际合作对于推进港口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建议深化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港口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
根据国际最佳实践,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港口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总结而言,航运业港口设施建设需要贵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武汉发展临港产业的SWOT分析与建议

略, 如完善基础设施 、 统一监 管机构 、 兼顾环保 、 人 才建设和配套服务产业等等。
关键词 : 武汉港 口; 临港 工业; 区域经济;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1 8 9 0 ( 2 0 1 3 ) 0 4— 0 0 2 2 —0 3
广高铁 、 汉宜高铁 、 规划的西武高铁等把武汉到中 国重要城市的半径缩短到 4 个小时以内, 除此之 外武汉还建设 了多条城际铁路 , 连接武汉地区建
纪的初期 , 经济发展 的总量曾经一度跌到全 国城
8 + 1 ” 城市 圈; 公路方面有 中国的高速公路 市排名的 2 0 名左右。随着武汉新一届政府 的发 设 的“ 展思路, 国家的宏观的经济政策 , 武汉最近几年的 十字架沪渝高速 、 京港澳高速在武汉交汇, 还有多 经济发展迅速 , 努力在追赶其他发达的城市 , 经济 条高速公路连接省内外 ; 水运方面, 汉江和长江在 武汉交汇, 武汉港 口 水深条件优 良, 长江中部航运 中心正在推进中; 武汉 的航空吞吐量也屡创新高 , 为了加快武汉地 区的航运货运的发展 , 正在筹建
国际上著名的航运中心 , 如新加坡港 、 荷兰的 鹿特丹、 日 本的东京等 , 无不例外都拥有发达的临 港产业群 , 通过港 V I 和远洋运输这个便捷 的物流
通道 , 带动 区域 的经济 发展 , 成为世 界上 最发达 的
重新排到全国的 l O 强。 2 . 武汉新 港立 项规 划 , 开工建设 武汉新港是武汉 “ 十二五” 的重要项 目, 武汉 政府深知港 口作为城市基础交通与物流设施的重 要性 , 重新发掘水运的潜在价值 , 把港口经济与区
武汉港口调研报告

武汉港口调研报告武汉港口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武汉港口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鄂西腹部和鄂东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
武汉港口是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枢纽港口,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地和商贸中心,是连接南北大运河和长江的咽喉,具有极高的交通地位。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武汉港口的发展潜力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港口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1. 港口规模:调研了港口的总面积、码头数量、泊位数量等基本信息。
我们了解到,武汉港口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有80个码头,超过300个泊位,具备很大的货物处理能力。
2. 港口设施:我们仔细调研了港口的各种设施,如集装箱装卸设施、集装箱储存设施、货物堆场、仓库等。
我们发现,武汉港口的设施齐全,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装卸和储运需求。
3. 港口吞吐量:通过对港口的近期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武汉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逐年增长,目前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港口的吞吐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也显示出该港口的巨大潜力。
4. 货物种类:我们对港口的主要货物种类进行了详细研究。
武汉港口主要运输的货物包括煤炭、原油、化工产品、钢铁、粮食等。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武汉港口的货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宗商品上,与湖北省资源结构相符。
5.化解瓶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武汉港口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瓶颈。
例如,港口进出口大型货船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港口水深的治理和改善力度。
此外,港口的后勤配套设施和交通运输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发展建议:基于我们对武汉港口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 提高港口的装卸效率:增加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升卸车速度和装卸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需求。
2. 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改善港口的设施和设备,提高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和中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市正迅速崛起为内陆开放型城市。
作为武汉市重要的开放门户,武汉新港在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吸引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武汉新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武汉新港位于中国中部、长江黄金水道,距长江一线仅30公里,是湖北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作为一个多功能、高效、现代化港口,武汉新港在货物集散、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武汉新港已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进出口通道和国内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地,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武汉新港在货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根据最新数据,武汉新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内陆港口中唯一实现这一规模的港口之一。
其丰富的航线网络以及高效的物流系统,使得武汉新港成为中部地区一站式的国际物流中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物流企业的投资。
其次,武汉新港的港区发展迅速。
港区规划以多式联运为基础,重点发展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紧密的物流网络。
与此同时,武汉新港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提高装卸效率和服务质量,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其中,武汉新港国际航运物流产业园成为港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武汉新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作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的枢纽,武汉新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长江黄金水道为武汉新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便捷联结也使得港口货物运输更为便利。
同时,武汉新港紧邻武汉天然深水航道,具备发展大型船舶和国际航运的条件,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贸易的需求。
展望未来,武汉新港有望继续发挥其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武汉新港未来趋势的一些观点:首先,武汉新港将继续推动港口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和装卸技术的提升将变得更加重要。
航运业发展建议书

航运业发展建议书尊敬的相关部门:航运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促进航运业的发展,提高航运业的竞争力,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航运业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港口建设与管理1.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
加大对港口设施的投资,改善港口内的码头、堤岸等设施,同时加强港口设施的维护,确保其完好运行。
此外,建议注重港口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港口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性。
2. 优化港口管理体制。
建议加强对港口管理机构的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港口经营领域,推动港口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二、加强航运安全管理1. 建立健全航运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监督与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航运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
2. 提高船舶安全标准。
加强对船舶的安全检查与监管,规范船舶的建造和维护标准,确保船舶的安全性能,减少潜在安全风险。
三、推动航运产业的创新发展1. 加强科技创新。
鼓励航运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航运业与先进科技的融合,提高航运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 发展绿色航运。
鼓励航运企业使用环保燃料、减少排放,推动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船舶废弃物的管理,减少海洋污染。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航运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 提供优良工作环境。
重视航运从业人员的劳动条件与权益保护,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航运行业。
总结:航运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港口建设与管理、加强航运安全管理、推动航运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航运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航运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谢谢!此致,敬礼。
航运业的堵点与整改措施

航运业的堵点与整改措施一、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堵点分析1. 中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和我国内外贸需求的提升,中国航运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国家加大对航运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应政策措施得到落实,港口建设和物流网络不断完善。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严重影响该行业健康发展的“堵点”。
2. 频繁涨跌的市场波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性增加,使得航运市场时常出现价格剧烈波动。
这种市场不稳定特征使得投资者很难进行准确预测和决策,给中国航运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 船队老化导致高能耗排放我国部分公务用途货轮年限被限制在30年以上,导致我国公务用途货轮平均使用年限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老化船队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其能耗较高、排放量也较大,给环境保护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 港口拥堵问题严重我国港口拥堵现象严重。
一方面,由于进出港手续复杂、办理时间较长,导致货物流转速度慢,使得船只停留时间增加。
另一方面,在部分繁忙港口周边缺乏足够停泊和装卸设施,进一步加大了港口的运输阻力。
二、改善航运业发展的整改措施1.加强与国际航运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与国际航运企业合作交流以及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组织会议、展览和培训等活动,促进双方在技术创新、信息共享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入合作。
同时,在政府层面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海外优秀航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2. 提高公务用途货轮更新换代速度推动老化船队更新换代,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对于公务用途货轮,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年限管理规定,并提供相应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船队更新换代。
此外,在公务用途货轮出口市场推荐、旧船拆解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船队优化结构和降低环境污染。
3. 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港口的装卸能力,增加停泊泊位和配套设施。
同时要优化港口运营流程,完善进出港手续,减少货物流转时间。
另外,在重点港口周边地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新码头建设。
基于武汉新港建设的武汉港口物流发展建议

l 建 设 武 汉 新 港 的 背 景 及 必
要 性
20 0 8年 5月 . 共 湖 北 省 委 书 记 罗 中 清 泉 提 出 突 破 狭 隘 的 区 域 概 念 . 设 武 建
益 的港 1航 运 行业 . 这新 一 轮 的发 展 2 1 在 港 . 一步 稳 固了武 汉 城市 圈 以及 华 中 进
综合 的运输 体 系, 完善通 畅 的信 息交 易平 台 , 注重人 才 的建设 等 。
关 键 词 : 汉 新 港 ; 口 产 业 ; 口物 流 ; 展 建 议 武 港 港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0 1 F6 .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坐 拥长 江 汉 江交 汇 点 的武汉 . 交 通地 在
地 区 的 水 运 中转 中 心 . 善 武 汉 地 区 的 完
理 上 占有 得天 独 厚 的优 势 . 口经 济理 机 遇 面 前 , 要 迎 头 赶 上 。 建 设 武 汉 新 港 更
应 得 到 重 视 和 发 展 建 设 武 汉 新 港 。 进
一
步 完 善 武 汉 以及 城 市 圈 的 交 通 集 疏
性 、 域 性 机 构 布 点 武 汉 。 武 汉 新 港 的 流
境 为依 托 . 强化 其 对港 1 周边 物 流 活动 2 1 的辐 射 能力 。 出港 口集货 、 货 、 突 存 配货
于长 江 黄金水 道 中游 . 由原 武汉 港 和黄 核 心 是 深 达 7 的 阳逻 港 .它 是 长 江 中 m
业 纷 纷扩 大水 运 . 接拉 动 城市 经 济发 直
展 武 汉 新 港 对 武 汉 城 市 固 有 强 烈 的 拉 动 效 应 。港 区范 围 由 武 汉 、 州 、 冈 等 鄂 黄
风 、 家渡 、 口、 唐 金 青菱 、 山 、 青 白浒 山 、 葛店 、 江 、 运 、 三 客 青锋 、 落 口 、 甸 、 舵 蔡 永 安 堂 、 家垮 、 叶 2 张 杨 2个 港 区 。武 汉
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缺陷及相关对策分析

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缺陷及相关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港口和航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我国在港口和航运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港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力不足、港口运营效率低下等方面。
我国航运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船舶安全管理不到位、船舶污染治理不力、航道安全管理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港口和航运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研究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为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也可以促进我国港口与航运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港口与航运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 问题提出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效、港口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
具体来说,我国港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管理手段不够灵活等;我国航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管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港口设施建设,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完善港口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人员素质等。
只有这样,我国港口与航运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地位。
2. 正文2.1 我国港口管理存在的问题1. 港口效率低下:我国部分港口存在着货物装卸效率低下、作业效率低、堆存时间长的问题,导致货物流通速度慢,影响了物流效率。
2. 港口设施老化:部分港口的设施老化严重,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支持,无法满足现代航运业务的需求,影响了港口的竞争力。
3. 港口管理不规范:部分港口管理方式滞后,管理机制不够科学、规范,导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影响了港口的运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港口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及建议最近,我们对我市航运业进行了调研并与长江港口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武汉港口航运业现状(一)港口分布及基础设施现状武汉港口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内河的主要港口和一类开放口岸,是长江干线四大枢纽港口(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之一。
港口位于以长江和汉江为主要骨架构成的“y”字交汇处,同时也位于黄金水运与京广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处。
主支贯通,与周边地区连接成一条紧密的水域网带,通航里程达5500多公里:武汉段长江南岸由双窑至白浒山91.2公里,长江北岸由水洪至大埠145.5公里;汉江南岸从谢八家至汉江口61.3公里;汉江北岸从新沟至汉江口51.6公里,两江四岸水域自然岸线总长为349.6公里。
港口现有各类港区31个,生产性泊位367个。
其中分布长江上的港区有23个,汉江上的有8个。
在长江港区中,杨泗港、阳逻港为大型集装箱港区,现有集装箱泊位3个,靠泊能力为3000-5000吨级。
在生产性泊位中,固定性泊位195个,靠泊能力5000吨,年货物通过能力4819万吨。
港区现有水域面积131.8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25.1万平方米,仓库面积22.6万平方米,堆场面积269.7万平方米。
武汉境内现有大小河流350余条,汇水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5个。
其中,通航河流22条,通航里程(除长江外)504.4公里,包括全年通航里程201.4公里和季节性通航里程303公里。
长江航运上溯重庆,全年可航行3000吨级单轮和万吨级船队;下至上海,全年可航行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以上载重量的大型船队;汉江上1000吨级船舶可直达蔡甸,500吨级船舶可通达襄樊。
截至2005年止,全市共有水运企业79户,其中,国有企业占17%,民营企业占83%。
水运服务企业69户。
全市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58艘,其中内河运输船舶314艘,沿海运输船舶44艘。
(二)港口运输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市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由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四大运输方式组成的主体运输体系,成为全国内地最大交通枢纽,运输体系渐趋完备,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全市各类运输综合货运量19611.7万吨,货物周转量1277.7亿吨公里,货物吞吐量494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3.0%和15.6%。
在全市货运总量中,水运2629.05万吨,占全市综合货运量的13.41%,较上年减少737.25万吨,同比下降21.89%。
在全市货物周转量中,水运223.57亿吨公里,占全市货物周转量的17.49%,较上年减少14.4亿吨公里,同比下降6.1%。
全市水运企业完成货物吞吐量4939万吨,较上年增加658万吨,同比增长15.4%,。
从2005年交通运输的三项主要运量指标来看,其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水运三项指标数为二降一升,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下降,货物吞吐量上升。
从调查情况分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航运基础设施欠完善,不能达到规定要求,通达率较低;二是航运成本虽低,但运速过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量货源弃水走陆,使得水上货运量处于下降。
由此可见,我市航运业在竞争力、通达率、直达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货物吞吐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杨泗港、阳逻港两大港区集装箱新增能力所为。
2005年武汉沿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3.81万TEU(标箱),较上年增加7.65万TEU(标箱),同比增长47%。
二、武汉港口运输结构和航运业位次比较(一)港口运输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市航运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发挥水路货运规模优势,积极进行运输结构调整。
在利用港口、航运全方位吸引货源的前提下,还根据我市沿江港口自身条件,实行收缩灵活战略,逐步将经营重点转向集装箱货运市场,采取国内、国外航线并举,长、短、中线兼用,以吞吐补货运、补周转的方式,增强海运,货代、船代三位一体一条龙服务功能。
使全市综合运力、运量指标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航运业在长江沿线城市中位次偏后据长江干线2004年城市资料显示,我市货运总量为17044万吨,低于上海(63564万吨)、重庆(38168万吨),高于南通(7859万吨)、南京(16929万吨)、苏州(9001万吨)、无锡(2431万吨)、南昌(4195万吨)和长沙(11066万吨)等八大城市,在上述九大城市中居第4位。
我市货运总量的增幅为2.6%,排在九大城市的最后一位,低于上海(7.7%)、重庆(11.9%)、南通(7.8%)、南京(11.8%)、苏州(19.7%)、无锡(4.7%)、南昌(6.9%)和长沙(4.1%),与增幅排第1位的苏州相差17.1个百分点。
在货运总量中,我市水运货运量为3366万吨,排在九大城市的第3位,低于上海(30148万吨)、南京(6206万吨),高于重庆(2918万吨)、南通(91537万吨)、苏州(1892万吨)、无锡(1070万吨)、南昌(205万吨)和长沙(1035万吨)。
我市水运货运量的增幅为12.4%,排在九大城市的第7位,低于上海(13.2%)、重庆(31.8%)、南京(33.3%)、南昌(17.9%)和长沙(19.3%),高于(南通9.2%)、苏州(-3.7%)、无锡(4.1%),与增幅第1位的南京相比相差20.9个百分点。
<BR< p>2004年,我市水运业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5.6%,在长江沿线22城市中居第16位,仅高于黄州、铜陵、城陵矶、江阴、重庆、芜湖等6城市,除重庆外,其余5城市均为市县级城市。
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我市为3542万吨,低于重庆(4539万吨)、南通(7218万吨)、南京(10428万吨)、苏州(13088万吨)和无锡(3453万吨),高于南昌(594万吨)、长沙(453万吨),在八城市中排第6位。
(三)航运业在长江干线四大枢纽中位次基本居中2005年,我市水运货运量为2629.1万吨,高于重庆(2149.2万吨),低于南京(9105.5万吨)、上海(30148万吨);货物周转量223.6亿吨公里,高于重庆(199.1亿吨公里)、南京(133.3亿吨公里),低于上海(9899亿吨公里);货物吞吐量完成4939万吨,高于重庆(3213万吨)、南京(3188.7万吨),低于上海(37896万吨)。
从三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武汉水运位次基本居中。
三、武汉港口航运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港区整体布局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长期以来,由于武汉港在岸线利用、港区整体布局、港口水域利用和岸线与陆域整体协调上不够,造成港区设置混乱、功能混杂,难以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以及按作业货种归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的通过能力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另外,由于近几年投资重点基本放在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上,而用于港口、航道的改造和建设资金仍显不足,形成了航运业相关服务设施缺乏,不能全面适应大宗货物及特种货物装卸要求。
目前50%左右的港口设施是以自然坡岸为主的简易码头,功能单一,专业化大型的泊位少,装卸设备老化,机械化水平低,在水运“中转”功能上,门对门、点对点的直接运输方式及运量也都受到相当制约。
通航能力和航道等级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影响了港口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完美港区的发展,除了自身条件外,还需外部环境的支撑。
据调查,我市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港区用地的拓展空间有限。
许多大型老港区需要进行改建和扩建,但其堤内陆域用地空间严重不足,影响了港区的发展;二是港口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有待衔接。
2003年,为加强城市建设,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中心城区内两江四岸所有货运码头先后被关闭拆除,港口货运泊位减少67个,堆场面积减少16.8万平方米,仓库面积减少3万平方米,港口货物吞吐量减少近1000万吨,限制了港口的发展。
(三)港口信息化建设滞后近年来,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努力,完成了“武汉港航政务网”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但全市港口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港区信息没有实时监控和互通互连,港区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处于起步阶段,网上货源组织和港口物流化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这些直接影响了港口运输现代化进程,客观上限制了航运企业的经营范围,经常出现有船找不到货,有货找不到船的脱节现象。
四、建立武汉长江航运中心的比较优势和基本构想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长江航运业发展,而且建设长江航运中心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武汉居中得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1、区位优势武汉是长江流域四个特大中心城市之一。
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均在距武汉1200公里范围以内,交通便捷,具有很强的运输辐射能力。
武汉港口是长江中游地区实力较强的特大通商口岸,贸易发达,资源丰富。
具有通江达海的航运网、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道路运输网以及层次分明、换乘方便、通达性强的公共交通网。
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是国内水域岸线最长的城市。
铁路三纵二横,公路绕城连接辐射,航空直航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国内外航线达126条。
2、政策优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
国家将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提到了议事日程,指出要以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主要突出内河建设。
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武汉航运中心的建设,在湖北省委八届五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特别强调:“从促进长江航运入手,积极推进长江航运中心?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从而形成三大航运中心的合理布局”。
市委、市政府为贯彻国家、全省的指示精神,将实现我市交通与城市圈内城市的对接,建立完善多种运输方式,多航线、多渠道的城市圈交通体系也纳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体系。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投资优势国家十分重视长江航道建设。
交通部已经批准的《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内投资160亿元,用来整冶建设长江航运流域,我市长江航运将会注入新的活力,迎来更新的发展时期。
“十一五”期间,根据《武汉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全市港口建设将投资35亿元,重点建设阳泗、阳逻、北湖、武钢工业港区,初步建立港口EDI系统。
新建35个泊位,其中5000吨级泊位14个,改扩建、迁建30个泊位,其中5000吨级的泊位9个。
2006年,我市将加大港口航道建设力度,全市港口航道建设投资计划为6.4亿元,其中港口重点建设项目投资4.8亿元。
(二)基本构想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将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汉江为两翼,通过10到15年的建设,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管理先进的港口和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使武汉成为华中城区最大的物流中心,集装箱中心和外贸进出口运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