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 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 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 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 观与体悟的统一。
3.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重义轻利;
4.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五、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论述)
应该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和以创新文 化的积极态度去对待;要对其进行疏导、分 析、辨别;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既 不全盘否定,也不崇古复古;批判地继承, 合理地改造,大胆地创新。这是我们对传统 文化价值取向应有的正确态度。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 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 积淀着理性
三、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 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 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 体体现。
一、你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 方式主要有哪些?
1.辩证思维 2.直觉思维 3.中和思维
二、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021/10/10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 横绝四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2021/10/10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拚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
2021/10/10
4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 会秩序的纽带
2021/10/10
10
第一、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第二、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
第三、人类求稳定、求平衡的社 会心理。
2021/10/10
11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2021/10/10
12
2021/10/10
6
三、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 利。
利者,义之和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
不立。
2021/10/107Fra bibliotek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 无义则贫 。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 值取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2021/10/10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021/10/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毛素文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的价值取向而言。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整体系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来源。
而直接提出此价值观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以“格物”为起点,层层递进,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加强自我道德完善,然后由己及人,从“格物”到“修身”都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
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案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2.中国古代主要宗教。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教的创立、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1.以仁为思想核心“仁”并非孔子首创(1)孔子之前的“仁”A.予仁若考能。
(《尚书·金滕》)B.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其人美且仁。
(《诗经·齐风》)C.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左传·僖公三十有三年》)“仁”与技巧、美、政治、道德、事功等有关,但含义单薄。
(2)孔子的“仁学”体系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奴隶制瓦解。
孔子从维护旧有制度出发,挖掘前世精神遗产,创立“仁学”体系,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儒家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那么孔子如何利用这种建立在血亲观念之上的“仁”来发挥政治功用,维系西周奴隶制呢?家国同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家)↓血缘政统道统↓外在等级制度、历史传统→内在道德伦理意识↓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那么如何衡量人的行为“仁”或不“仁”呢?2.以义为价值准绳(1)儒家普遍视“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https://img.taocdn.com/s3/m/d43197566bec0975f565e232.png)
• 动善时。时,时势。水的动静,能顺应时势。 • 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行为能与时推移,
相机而行。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二、群已、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予以更多关注,崇 尚个体价值,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庄子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庄子对生命的 关注从两方面展开:
人们通常称儒家为“入世”,称道家为 “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 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立 了“出世”的楷模。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庄子将老子的“出世”做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德之至也。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老庄把“道”看作流贯宇宙、 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 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 运行,因此是“无为”。 自然无为,便是“德”。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这是永恒的的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 值观
仁爱与和谐
仁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仁爱,即关爱和同情他人,尊重和照顾他人 的需要。这种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旨在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注重人 文精神、强调家庭观念、倡导中 庸之道、追求天人合一等。
历史背景与发展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漫长的历 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 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特点和代表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亲情
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支 持,促进家庭和睦。
勤俭
推崇勤劳节俭,培养良好的生 活态度。
忍耐
培养耐心和宽容心态,增强家 庭抗压能力。
企业文化的借鉴
和谐
倡导团队协作,促进企业内部和谐。
创新
鼓励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发展。
忠诚
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 。
诚信
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文化产业的推动与发展
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和 传承。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 ,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培育和推广文化产业品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化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案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2.中国古代主要宗教。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教的创立、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1.以仁为思想核心“仁”并非孔子首创(1)孔子之前的“仁”A.予仁若考能。
(《尚书·金滕》)B.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其人美且仁。
(《诗经·齐风》)C.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左传·僖公三十有三年》)“仁”与技巧、美、政治、道德、事功等有关,但含义单薄。
(2)孔子的“仁学”体系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奴隶制瓦解。
孔子从维护旧有制度出发,挖掘前世精神遗产,创立“仁学”体系,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儒家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那么孔子如何利用这种建立在血亲观念之上的“仁”来发挥政治功用,维系西周奴隶制呢?家国同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家)↓血缘政统道统↓外在等级制度、历史传统→内在道德伦理意识↓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那么如何衡量人的行为“仁”或不“仁”呢?2.以义为价值准绳(1)儒家普遍视“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
05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北宋•张载《西铭》
• 二、群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1、以仁为思想核心 • 《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 •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渊》)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有所待,所以幸福是相对的。
(2)无待的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无待,不依赖任何条件。
“乘天地之正”,即与道合一,体悟道, 所以无所凭恃。
三、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 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ài,咽喉闭塞)言若哇。其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毫无虚构。 • 人与人交往,所言出自至诚,重诚信,重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Ø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 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
Ø
Ø义利合一,义以为上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
•
•
•
•
•
“内圣”与“外王”相对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内圣”即对内修身养性,培养圣人的才德 。 “外王”即对外实行王道(齐家、治国、平 天下) 儒家如何实现“内圣”呢?
• 三是“处众人之所恶”,居于众人所厌恶、 不愿处的卑下地方。 • 水有这三大特征,“故几于道”。
• 人做到这三点,也就合于“自然无为”了。
• 具体讲,水有“七德”:
• 居善地。水处于低下的地位。为人处世时, 要处下、谦退、安于卑下。 • 心善渊。水渊深清明。人的心境要象水一样, 容纳百川。
• 与善仁。水施于万物而无私心。
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 章》 八
• • • • •
最善的人,具有水一样的德性。 水的德性是什么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概括讲,水有三种德性: 一是“利万物”,滋养万物。人就是要尽其 所能,为人群为社会服务。
• 二是“不争”,顺应自然而不与万物相争。 人要像水一样,淡泊功利,不与人争名夺利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人也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也。 ——《礼记〃礼运》
《周易》: Ø 参赞天地之化育
Ø
Ø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价值观类型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 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
(1)有待的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 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 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有所待,所以幸福是相对的。
(2)无待的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无待,不依赖任何条件。 “乘天地之正”,即与道合一,体悟道, 所以无所凭恃。
三、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
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à i,咽喉闭塞)言若哇。其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无己精神
庄子人生哲学是要人们按本性生活,消除 名利欲望,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即从精 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 我对立,忘记社会和自我。 老庄人生哲学中的反等级、宗法、专制思 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 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深层 结构的一部分。
• 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助长万物而不求回报。
• 言善信。水照临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 毫无虚构。 • 人与人交往,所言出自至诚,重诚信,重承 诺,不虚伪。
• 正善治。正即政、管理。水滋养万物,清除 污垢。管理者为政要象水那样公平。 • 事善能。水能方能圆。人要象水那样灵活四 通,通权达变,有极强的创新、应变能力。 • 动善时。时,时势。水的动静,能顺应时势 。 • 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行为能与时推移, 相机而行。
《史记〃庄子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 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 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 快吾志焉。” 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 刚直不阿之士无数次效仿。
•
《庄子· 天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 能害之!” 后世士大夫在志得意满时,无不以治国平 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而在心灰意冷之 日,又可以顺理成章地皈依老庄,隐入山 林。仕途上的进退自如,正体现了儒道互 补的思想。
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 “仁、智”双重品格的追求,体现了儒学人 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第二節 道家自然無為的價值取向
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Ø
Ø
Ø
Ø Ø
儒家重義,但不輕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篇》
Ø
Ø
Ø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 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 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 矣。
——(《荀子·荣辱》
Ø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Ø ——《论语·宪问篇》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 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 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 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价值意识。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 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价值取向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看 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 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 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 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 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 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 生追求。
•追求仁义的儒家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价值观
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 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 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 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 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 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 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 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 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而》) 孟子:“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
•
•
“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
•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与儒家汲汲于仁义,奔命于修齐治平的 “游方之内者”不同,道家是视功名如粪 土,视帝王如糠秕的“游方之外者”。 人们通常称儒家为“入世”,称道家为 “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 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 立了“出世”的楷模。
庄子将老子的“出世”做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 之若命,德之至也。 这在中国几乎成了超时空、超阶级的自我 解脱的精神法宝。
三、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义与利是一对矛盾,是否 可以统一?
•
• •
什么是“義”?
《中庸》:義者,宜也。 《释名》:義,宜也。裁制 事物,使各宜也。
Ø
Ø
孔子重“义” 《论语》中24次提到“义”,仅次于“仁” 和“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篇》)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
Ø 道家的“四大” Ø 道,天,地,人
“道”是宇宙的本源, 是一种自然规律。 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 于天;天要效法道,以 道为其运行的依归;而 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 性就是自然。
•
•
•
•
•
老庄把“道”看作流贯宇宙、 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 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 运行,因此是“无为”。 自然无为,便是“德”。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这是永恒的的法则。
• 在“道”的基础上,老子天人关系的核心是 “自然无为”。 • “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人的活动 必须顺应自然,不能逆自然而行,无知妄为 。 • 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无为”的 本义。 • 自然无为,是积极遵循自然规律的“善为” 。这种“善为”,老子称作“为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