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设防

合集下载

抗震防灾知识地震基本知识抗震设防

抗震防灾知识地震基本知识抗震设防

第一部分:抗震防灾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 定,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 震级”,用字母M表示。
第一部分:抗震防灾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烈度:地震烈度是以人 的感觉、器物反应、房 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 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 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 内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 水平,由科技人员通过 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第一部分:抗震防灾知识
震前防震准备知识
二、校舍抗震安Βιβλιοθήκη 措施 1. 新建校舍的抗震设防。新建校舍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降低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产权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以及地 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 2. 已建校舍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处于不稳状的人会摔出,有抛起感,房屋大多数倒塌;道路毁坏,山石 10度 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 房屋普遍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大量山崩滑坡。
12度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 物遭毁灭。
第一部分:抗震防灾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通常所说的建筑抗震设计不是针对震级而是针对烈度。设防烈度8 度和能抗8级地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发生8级地震时,震中烈度可达11~12度。
《地县教育局基建专干培训班》
克拉玛依
校舍防灾安全知识
2015年11月
2019年9月6日3时0分
1 2
3 4
5
第一部分:抗震防灾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震源与震中、震级、烈度、抗震设防 震前防震准备知识:防震准备、校舍抗震安全、震时避震 震后救灾知识:灾后搜救、灾后卫生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掌握防震避险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防震避险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地震防护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产生的振动现象。

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应力积累,当释放能量时就会发生地震。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会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震。

3. 地震的测定方法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带动的地震波的传播。

通过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等信息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

4. 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毁坏、水电设施的破坏等严重危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地震防护知识1. 安全建筑设计地震抗震建筑设计是预防和减轻地震危害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到地震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防震设施的设置在地震多发地区,需要设置一些防震设施,如地震防护墙、减震支座、加固设施等,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安全疏散通道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安全疏散通道是防震的重要措施。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地逃生。

4. 安全避难地点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安全的避难地点躲避。

如开阔的空地、坚固的桌子下、支撑结实的门框等地方都可以作为避难点。

5. 安全用电地震发生时,电力设施可能发生故障,给人们带来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检查家庭电路是否安全,确保电源断开,避免电器故障引发火灾。

6. 安全用气地震发生时,煤气管道可能破裂导致煤气泄漏,给人们造成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关闭家中的煤气阀门,确保家中的煤气安全。

7. 安全用水地震发生后,水源可能会中断或污染,因此需要做好储水备用的准备,确保在地震后有足够的饮用水。

地震防范知识总结

地震防范知识总结

地震防范知识总结一、地震基本知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岩层的突然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地表发生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的破坏力地震的破坏力根据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而异,可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严重后果。

3. 地震的频率和分布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为微震,约10万次为有感地震,约1000次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全球板块边界地带。

二、地震防范措施1. 建立防震意识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范方法,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包括紧急疏散路线、避震场所选择、物品准备等,并进行演练。

3. 物品准备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干粮、急救包、保暖衣物等。

同时,确保家中电源、煤气等设施的安全。

4. 建筑加固对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如增设抗震墙、加固梁柱等,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 关注预警信息关注地震预警信息,掌握所在地区的紧急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防护-掩护-固定”原则,保持冷静,采取适当的避震措施。

6. 公共场所防范在公共场所,遵循安全指示,保持秩序,避免拥挤和推搡。

同时,了解公共场所的紧急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

7. 开车时的防范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地震,应立即停靠路边,远离桥梁、隧道、高架桥等高风险区域。

在停车场等地时,应远离高大建筑物,避免掉落物伤人。

8. 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关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地震相关信息,以便获取最新的预警和疏散指示。

在地震后,保持冷静和警觉,防止余震造成伤害。

防地震基本知识

防地震基本知识

防地震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的预警信号:地光是地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一旦看到地光,应立即采取措施避震。

2. 自救措施:如果身处室内,应立即打开房门,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如果无法撤离,应寻找小开间的房屋、墙角、床下桌下等处躲避,并注意保护好头部。

3. 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火灾、燃气泄露等次生灾害,应尽量预防。

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关闭电源、燃气等,以降低次生灾害的危害。

4.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时,电梯可能因电力中断而停止工作,应避免使用电梯逃生。

5. 保持镇静: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迅速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6. 准备应急物品:家中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如便携式手电筒、急救包、矿泉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7. 关注地震预报:关注地震预报,了解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8. 学习自救知识:通过学习地震自救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提高自救能力。

总之,防地震基本知识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
第1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1.2 地震基础知识
1.2.1 地球的构 造
第一层为地壳,厚约 5~40公里,主要由海 水、风化土、花岗岩 和玄武岩组成,厚薄 不均。
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这一层。
.
第1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第二层为地幔,厚约2900公里,主要由橄 榄岩组成。地幔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处于一种软 流塑状态。由于地幔内部温度的不均匀以及地 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产生加速度,故地幔中的 物质不断在产生缓慢的对流运动,导致内部不 均衡压应力的产生。
.
第1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1.3、地震活动与地震分布
1.3.1、世界地震活动 (1)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转向到日本列岛,在 经我国的东海岸到达菲律宾、新几内亚和新西兰。
(2)欧亚地震带
从大西洋的亚速岛,经过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 度的北部到我国的西部及西南地区、再过缅甸至印度尼 西亚。 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时间
地点
1994.1.17 美国,北岭
1995.1.17 日本,神户
1995.5.27 俄罗斯,
1996.2.23 中国,丽江
1997.5.10 伊朗,
1999.8.17 土尔其,
1999.9.21 中国台湾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2008.5.12 中国四川
震级
6.7 7.2 7.6 7.0 7.1 7.4 7.3 8.9 8.0
1、火灾
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 东京市内227处起火,33 处未能扑灭造成火灾蔓, 旧市区烧毁约50%;横滨 市烧毁80%,死亡10万。
.
第1章 地震基础知识、抗震设防

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1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2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震源深度:把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4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以内(世界上绝大部分是浅源地震)中源:60~300km 深源:300km以上5地震成因:构造地震(主要),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6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7体波:指通过本体内传播的波,包含纵波(p波)与横波(s波)8面波:沿介质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包含瑞雷波和乐甫波9地震波纵波最快,横波其次,面波最慢10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能有多个烈度。

11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弱的一种度量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尺度,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12地震烈度: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现象。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3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1建筑选址: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无法避开应采取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2地震灾害规律:地基刚柔并济,优先刚性。

3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场地土类型和覆盖层厚度。

4等效剪切波速: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等效剪切波速表示。

等效剪切波速是以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各层土中传播时间不变的原则定义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5抗震规范规定了部分建筑物可不用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P246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一般采用“拟静力法”7桩基抗震性能优于同类结构天然地基抗震规范规定了可不用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范围P25 单桩的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均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8 液化现象:地下水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二阶段液化判别方案: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实验判别饱和砂土和粉土对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判别:初步判别: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及其以前时,设防烈度为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2、粉土中的粘粒含量百分率,设防烈度为7、8、9度分别为不小于10、13、16时,可判为不液化。

防灾减灾工程知识要点

防灾减灾工程知识要点

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第⼀章抗震要点1地震的含义地震(英⽂名称:earthquake)⼜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地震波的⼀种⾃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的地⾯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员伤亡,能引起⽕灾、⽔灾、有毒⽓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灾害。

地震液化作⽤是指由地震使饱和松散沙⼟或未固结岩层发⽣液化的作⽤。

⼟体受地震⼒作⽤后,使⼟体积缩⼩、孔隙压⼒猛增,从⽽使有效压⼒减⼩,使⼟迅速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体像液体⼀样流动或喷出地⾯,成为地基液化。

2地震的类型根据发⽣的位置分类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板缘地震更复杂。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天然地震:指⾃然界发⽣的地震现象;⼈⼯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为因素引起的地⾯震动;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巨⼤变化⽽产⽣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附近的⼏⼗公⾥远的范围内,⽽且发⽣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座二层小学教学楼 被完全摧毁。
人员伤亡
印度地震
地表破坏
公路桥梁破坏
我国地震情况
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82.7% 20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
①1920年,宁夏海源地震,8.5级,23.4万人 ②1976年,唐山地震,7.8级,24.2万人 统计结果: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1/3;
火灾 水灾 海啸 毒气逸散等 诱发灾害:三次灾害,由前两种灾害引起的工厂
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
1.3.3.1直接灾害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滑坡塌方、 塌陷、液化等;
地面破坏
丰源市狮子会馆及水源路被断层拱起4米
滑坡塌方
砂土液化地面喷水冒砂
唐山地震喷砂
2.工程结构的破坏
下地幔:物质密度增大 地幔是地壳运动的根源: (1)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地 下200Km~700Km其温度由600℃升至2000℃ (2)地球内部的压力是不均衡的,在地幔上部约 900MPa,地幔中部为3700MPa。
1.2.1地球的构造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的压力作用 下缓慢的运动着。(地震产生的根源)
地核:地球的核心,主要构成物质是镍、铁 外核(厚2100Km)处于液态 内核(厚1400Km)处于固态 地震观测发现:地震横波不能通过外核(即不 能通过液体)。 地震仅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上部(700km)
1.2.2地震类型和成因
地震类型:按产生地震的原因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 起的地面振动。7%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发生大规模的
唐山地震
唐山市河北省矿业学院图书馆,三层高的阅览室,系装配式纯框架结构, 西头倒毁,东头框架幸存。(此处为唐山地震重点保护遗迹之一。)
唐山地震
唐山市机车车辆厂震后概貌。
台湾集集地震(1999年,2400人,94亿美元)
台湾集集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印度地震(2001年,2万人,45亿美元)
培养运用规范、标准,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和抗震计算能力;
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抗震 理论、方法 的发展趋势。
1 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1.1 概 述 地震的定义: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
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
1.2.1地球的构造
地壳:各种结构不均匀厚薄不一岩石组成。
陆地: 表面:沉积层,
上部:花岗岩岩层 平均厚度30~40km
下部:玄武岩岩层
海洋: 玄武岩岩层
平均厚度5~8km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 地壳内。
1.2.1地球的构造
地幔:主要由质地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上地幔:40~70km岩石层,和地壳成岩石圈 70~700km为厚几百公里软流层
建工出版社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第二章 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 第三章 地震作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与抗震验算 第四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六章 隔震结构简介
学习本课程目的
掌握抗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了解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律;
1900年以来,死于地震人数55万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防灾减灾的工作内容
地震的监测预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准确度?(有减灾实效的预测大概是10%。中长期年度 预测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
地震作用预测:地震强度量化为作用在结构上的作用 力,地震作用的估计相当粗糙。
十大地震区
台湾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华南地震区 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青藏高原南部 中部 北部地震区 新疆中部 北部地震区
属欧亚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 东北地震带 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1.3.3地震灾害
分类: 直接灾害:一次灾害,地面运动引起的地表破坏,
建筑物倒塌等 次生灾害:二次灾害,由直接灾害继发的地震后
灾害性自然现象。(500万次,1%,18次)
唐山地震(1976年,24.2万,100亿人民币)
唐山市文化路青年宫,为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7.8级地 震时倒塌一层,7.1级地震时除四根门柱外,全部坍塌。
唐山地震
开滦煤矿医院,为砖混结构的五层楼房(局部七层), 仅西部转角残存 。
唐山地震
唐山市开滦煤矿救护楼,为砖混结构人字木屋架的三层 楼房,墙倒顶塌。
地震作用效应分析:抗震设计
工程设计人员的责任: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可能遇到的
地震精心设防,尽量减轻震害。
1.2地震基础知识
1.2.1、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Km
的椭圆球体,由三层不同的物 体组成。 (1)表面层:很薄的地壳,
平均厚30~40Km (2)中间层:地幔,厚约2900Km (3)内层:地核,平均半径厚约 3500Km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 土建学院建工系
参考教材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主编 柳炳康 沈小璞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 编著 郭继武 建工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陷落和崩塌所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3%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
动引起的地面振动。90%,破坏性大,影响面广。
※在工程抗震设计中仅考虑构造地震的设防问题
1.2.2地震类型和成因
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 六大板块 地幔软流层对流 各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积累能量,变形应力 岩层断裂和错动,弹性波,地面振动,地震
1.3地震活动与地震分布
1.3.1世界地震活动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经我国台湾省 (2)欧亚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经我国横
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 这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 量的98%。
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之间。
1.3.2我国地震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