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性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

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

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

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三章 因果比较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第十三章  因果比较研究

二、标准组设计
选取一个变项不同的两组被试,以比较这两组被试在 其它变项的差异情形。
例(1)
标准组
自变量 拥某特征(c)
因变量 测量
参照组
标准组 参照组
自变项 有某特征1 (c1) 有某特征2 (c2)
因变量 测量 测量
工作压力 因果比较研究法范例
八、因果比较研究的步骤
•是指事实发生过后,从事探讨与此一事实 有关的先在因素的一种研究。
此种研究有时也借着比较过去存在的条件, 而探求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之原因,故属于 「非实验设计」研究领域。
例如:二十世纪初东欧移民的历史分析
三、因果比较法的研究目的
一、 由「结果」往前推「原因」 – 例如:高学业成就学生之原因 儿童偏差行为的家庭因素
(一)确认研究问题 确认包括因变量可能的原因在内的研究问题 (二)确立假设 确认可用来解释关系的假设 (三)选取比较组 就自变项不同的两组比较其因变量
八、因果比较研究步骤
(四)控制无关变项 意义:提升两组间的相等性或矫正已被认定的 差异性
(五)搜集与分析数据(将数据做整理)
(六)发现解释
九、因果比较/事后回溯研究范例
相似处:都需要至少一个类别变量, 都对不同组的被试进行比较
不同点:自变量 可控与不可控
六、因果比较研究的类型和设计
类型1:考察某个给定组别成员身份的影响(因变量) 问题: 性别对学业兴趣会有影响吗 研究假设:特教系女生多是因为女生对教育更有兴趣 类型2:考察被试属于不同组别的原因(自变量) 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加入帮派? 研究假设:加入帮派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有攻击性 类型3:考察一种干预的结果(因变量) 问题:接受探究教学法的学生对于理论物理的理解力怎样? 假设:接受探究教学法的学生对于理论物理的理解力更好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査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

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査,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

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

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査、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

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

因果关系研究例子

因果关系研究例子

因果关系研究例子【篇一:因果关系研究例子】法律教育网司法考试《每日一练》包括网校精编题目测试和历年真题测试两大部分,注册学员登录后系统记录做题结果,方便您随时查看在线测试记录,让您的复习备考更科学有效。

每天进步一点点,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单选题】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

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

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认定因果关系,意味着将结果归属于某个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本身是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结果危险的行为,所以,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危险的现实化过程。

在进行因果关系的认定时,仅仅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关联还不够,还必须证明危害结果是这个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

因此,只要行为给被害对象造成或提升了被法律所不能允许的风险并引起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可认定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至于危害行为发生的概率,不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

选项b错误。

在集资诈骗案中,“诈骗方法”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

因此,出资人有无贪利动机并不是本罪的因果关系需要考虑的内容,除非被害人明知行为人实施诈骗而出于其他原因继续交付,此时则无因果关系。

选项c错误。

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介入了第三人丙的独立行为。

这一介入行为并不是交通肇事行为通常会导致的行为,即介入因素很异常。

因此,丙的盗窃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研究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研究

因果关系研究摘要:因果关系是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因果关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因果关系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也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

因果关系并非孤立、单一、单向,而具有循环性和关联性,并与事物的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因果关系;必然性;偶然性;现实性;可能性1 因果的意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一般而言,每一种现象均是由另一种现象引起的,同时也引起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些现象。

在这种联系中,引起它的现象被称为该现象的原因,该现象被称为引起它的现象的结果。

与此同时,对于被该现象引起的其他现象,该现象又被称为原因,被引起的现象称为该现象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的基础。

”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数”、“逻各斯”、“理念”等概念,试图找出对所有事物通用的标准和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也是西方早期哲学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界定。

斯宾诺莎和发法国唯物主义者们建立了机械唯物主义因果关和决定论。

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无限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部分,原因是主动者,结果是被动者,原因是决定者,结果是被决定者。

中国早期佛教理论中也有对因果关系的相关解释。

《涅经?遗教品一》中提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宗教中最为原始朴素的因果观念。

在因果论体系并未完善且系统地建立之前,因果关系表现为各种有着时间顺序性和空间顺序性的直观现象,通过盖然偏向性体现,并作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理论基础。

早期人们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能正确判断事物之间抽象的因果关系,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多根据事物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关系,如同在一块绿色的背景板上放置一条中段被涂成背景板同色的蛇,观察者只看见蛇头蛇尾时间空间上的相关运动,却不能发现中间隐藏着的联系。

康德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是先验主义,认为人的心智形成和发展具有自主性,或是经验伴随时间的变化,并将因果关系抽象化,放置于一个纯理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确定因果关系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准确地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随机对照实验:这是推断因果关系的理想武器。

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然后观察两组的结果差异。

例如,药物研究通常采用此方法来确定新药的效果。

2.元分析:这是一个统计技术,用于整合多个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

通过元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有力地推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回归分析:这种方法用于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估计自变量的变化如何影响因变量的值。

4.格兰因果检验:这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判断两个时间序列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5.Granger因果检验:与格兰因果检验类似,但它主要用于检验多个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6.工具变量法:当研究者观察到的变量与潜在的混杂因素相关时,可以使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确定因果关系还需要考虑三个标准:
-先后性: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出现在后。

-共存性:只要原因出现,结果就出现;原因不出现,结果也不出现。

-普遍性: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先后和共存关系不是只出现一次或几次,而是普遍存在。

总之,确定因果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和标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该方法由英国统计学家格兰杰(Austin Bradford Hill)于1965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领域。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相关性: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并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的发生必须先于结果的发生。

3. 排除其他可能性:除了因果关系外,不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

4. 一致性:不同的研究结果应该具有一致性。

5.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因素的剂量增加,结果也应该随之变化。

6. 生物学合理性:因果关系应该符合生物学的合理性。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该原理来判断某种药物是否能够治疗某种疾病。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该原理来判断某种政策是否能够改善社会问题。

然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原理只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具体机制。

其次,该原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不能完全排除。

最后,该原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如果数据不足或者数据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
• (三)描述性研究中的统计资料


集中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差异量:标准差、方差、全距等

派生性分数:年龄组、年级组、百分位、标准分等
3
一、描述性研究概述
• (四)描述性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型


1、点设计
2、纵向设计

3、横向设计
4
二、描述性研究中的点设计
• (一)点设计的含义

• • •
描述某一时间点上的样本的特征
7
• 举例: • “研究某大学的本科学生对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态度的 变化。”调查每隔四年调查一次。

这里的一般总体是该地区的大学生群体,样本应
该在这个群体中随机抽取。趋势是针对群体而言,不
管群体中的个体是否变化。
8
三、描述性研究中的纵向设计
• (二)纵向设计的类型


2、群体研究
是从固定的总体中,在每个数据收集点上选择不同样 本,从而来描述变化。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一描述性研究概述?一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描述个体或教育现象的特定样本的特征?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回答诸如现状问题趋势等研究内容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回答诸如现状问题趋势等研究内容?二描述性研究的工具?量表观察表访谈表问卷调查表等?致力于研究工具的开发是研究质量的保障2一描述性研究概述?三描述性研究中的统计资料?集中量
14
研究设计分析:

要探究 “中学生兼职对其学业成绩的 影响”,如何进行研究设计?
• 某研究者采用的设计: • 选择了一个包括477名初中生的样本,这些学生 在被研究时要么没有参加工作,要么每周至少参加工
作10小时以上。然后对兼职因素可能带来的结果予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評鑑研究
評鑑研究是依據特定的效標來評估教育實際 的一種研究類型。這裡指的教育實際可能是 一種課程或方案,或教育成果,或一項特定 的教育過程。
描述性研究
❖ 1.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利用調查表、問卷、測驗、評量 表來了解現象的實況或問題的全貌。
❖ 2.觀察研究 觀察研究常由觀察者利用觀察量表,在行為 發生的現場進行實況的觀察。
圖/表整理
分享、溝通、討論
17
提出問題解決的可能方法 思考可能方法之可行性 實作與驗證 檢查結果與過程
分享、溝通、討論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提供片片斷斷\零零散散的文字
無法有系統地了解研究團隊從文獻探 討中建構了對探究議題的完整理解
文獻探討書寫建議
先對所有的文獻進行分工閱讀及重點摘要 團體分享文獻摘要,依據文獻分析架構(各節)進
行初步分類(部分文獻可運用在不同章節) 將各節可用文獻彙集後,再度分析文獻內容,思
考這些文獻資料對本文研究目的與問題的意 義,決定各節文獻可歸納出哪些重點? 將各節重點寫成一小段引言,再以統整的方式, 進行各分段的書寫,每一段落各有自己的重點.
行動性研究是以行動為取向的研究,關心的 是行動的順利推動,以收到工作的效果,而 不在證實假設,形成新的理論或學說。
文獻分析.探討與撰述
❖ 1.概覽平常所建立的文獻資料。 ❖ 2.草擬大綱。 ❖ 3.依綱目整理閱讀資料。 ❖ 4.分析、整理。 ❖ 5.依體例合理撰述。
文獻探討常見問題
大量摘錄\引用文字的剪輯與拼湊
研究設計之目的
經過文獻探討後
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
規劃設計如何順利透過有系統地探究過 程,達到研究目的,解決研究問題.
觀察:善用感官(口\手\眼\耳...) 測量:工具(問卷\訪談題綱\檢核表…)
記錄:圖像、符號(照片\錄音...)
分享、溝通、討論
16
歸類與分類 比較與找關係 排序、重複型式
研究的類別
❖ 一、依研究的方法論來區分 依一般的方法論(general methodology) 可以區分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
❖ 二、依研究的功能(functions)區分
依研究的功能可以區分其為三種類型: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與評鑑研究 (evaluation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
❖ 3.發展研究 發展研究主要在調查依時間的變化或歲月的增長, 教育事實或學習者表現的變化與成長是否呈現一 定的變化順序(sequences)與類型 (patterns),所以發展研究是對某一個體或群 體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
❖ 4.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在探討教育情境中各種變項之相互關係, 確定某一變項(variable)或某一組若干變項之 變異情形(variation)與另一變項或另一組若干 變項之間的變異情形,兩種變異情形是否形成一 定的符應關係(correspondence)及其程度如何。
因果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驗證兩個變項之 間的因果關係。研究者通常依學理大膽提出 某一項假設,認為某一變項的變化是為引出 或導致另一變項變化的決定因素。
回溯性研究
❖ 1.事後回溯研究
事後回溯研究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形成現在的結果 做研究。由現在的結果自變 項。 ❖ 2.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在客觀地與正確地重建過去事實,有時候 也在驗證一種研究假設。歷史研究可以看成是一種 人文學科的研究,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科學的研究。
詮釋性研究
任何研究都有解釋的功能,想要探討事象的 意義,所以都會用到解釋。常用的方法有: (1)參與觀察;(2)深度訪談;(3)批判分析;(4) 內容分析。
行動性研究
三、依研究的設計區分
(一)描述性研究 (二)因果性研究 (三)回溯性研究 (四)詮釋性研究 (五)行動性研究
應用研究
應用研究旨在研究知識以求實際應用,故應 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不同。應用研究是任務取 向(mission-oriented)的研究,應用研究的 目的在考驗科學理論在特定領域的可用性 (usefulness);決定在某一實際工作領域 內各種變因的徵驗關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