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沉积学的概念及解释模型
沉积相综合解释技术测井资料解释沉积相

川东双家坝 构造七里 8 井的地质应用
2-3 测井曲线形态的沉积环境意义
用于曲线形态分析的的测井类型:
自然电位-以泥岩自然电位为基线,异常 幅度反映泥质含量
自然伽马-泥质含量愈高,曲线幅度愈大。
声波时差-反映岩石孔隙度和骨架密度。 岩石愈疏松、孔隙度愈高,则 时差愈大。一般煤层的声波时 差很大;泥页岩大于砂岩和石 灰岩。
第一部分 沉积相分析
第二章 测井资料解释沉积相
2-1 沉积岩(层)测井响应
测井(油气田地球物理测井)是应用物理方法研究钻井 地质剖面和井的技术状况,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服务的一门应 用技术。
沉积岩(层)有多种物理特性,如电化学、电导、声学、 核、热、磁特性等,统称为地球物理特性。利用专门仪器沿 井孔测量、记录这些特性-测井,得到的结果-测井响应。
2-4-4 浊流砂体沉积:
浊流砂体由于沉积速度快、分选差,与深水泥岩交 互组成韵律式沉积,故在自然电位或自然伽玛曲线反映 为中低幅度齿形叠加和不同类型的齿状箱形。
2-5 不同环境沉积碳酸盐岩的测井曲线特征
由于碳酸盐岩与砂泥岩在岩性和形成机理有 很大差异,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碳酸盐岩沉 积相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碳酸盐岩的特点利用 的测井资料包括深、浅双侧向,补偿声波,补偿 中子,自然伽玛等。
2-5-3 生物礁沉积:
由于泥质含 量少,自然伽玛 值很低,为箱形 或漏斗形,孔隙 层段为高阻层段 中的块状低阻, 中子孔隙度增加, 体积密度降低。
测井资料解释沉积相实例:
平落9井沙溪庙组曲流河沉积
平落9井沙溪庙组三角洲平原沉积
白浅26井蓬莱镇组Ⅲ3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
钟 状-向上变细,底部突变;河流、潮坪、海进陆棚砂沉积
对称状-过渡的顶底部;滨外砂坝、某些海进陆棚砂、向上变 粗和向上变细的合并
测井分析沉积相

七)填积(Aggradation and Channel Filling)
主要是指河道内的充填沉积,这一过程是河流携带的大 量沉积物在流水的能量小于颗粒自身的重量时,沉积物发生 卸载并充填于河道内的堆积形式。
八)浊积(Turbidity Accretion or Deposition)
是指沉积物和水的混合物中由流体紊动向上的分力支撑 颗粒,使沉积呈县浮状态,并与上覆水体形成明显的密度差, 在密度差引起的重力作用下,沉积物沿着(水下)斜坡流动 并向前堆积的过程。
曲流河
辫状河
注意油层水淹后曲线形态畸变
曲流河环境模式及典型曲线
(2)利用梯形图或星形图进行相分析
综合分析 模式分类 模式识别
星形图
教材P136
直方图
梯形图
(3)应用地层倾角测井 进行相分析
绿模式
识别层理类型 判别古水流方向 推断砂体延伸方向
蓝模式
红模式
教材P136
第四节 碎屑岩的八大沉积作用
三)侧向加积(Lateral Accretion),简称侧积
广义的侧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堆积于一个斜坡地貌上,而整个加 积过程中并不发生改变这一斜坡的地形特征,只引起沉积物向下坡 方向进行侧向移动或堆积。这里主要是指发生在河道内部,由于河 道的弯曲使水流形成侧向运动并造成沉积物重新分布的过程,它是 形成曲流点沙坝(也称边滩)的主要成因机理。
沉积作用是形成各种沉积环境的主要成因机理,这里所 指的沉积作用是单个成因单元(砂体)形成时的沉积方式, 它是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这是由于不同的 沉积作用具有不同的非均质性响应关系。为此,在前人的基 础上,将碎屑岩的沉积作用归纳为八个字。
即:垂、前、侧、漫;筛、选、填、浊。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 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 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 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 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I型或U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 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U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U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 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 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 测井—地震—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 研究区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 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 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 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 测井资料预处理2. 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 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 分形的概念2. 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 分数维的计算4. 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 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 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 粒序模型2. 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 曲线的差异3. 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 测井响应特征值2. 测井相图的编制3. 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 岩心刻度2. 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 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 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1. 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2. 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 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 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 平卧褶曲5. 对称向斜6. 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 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 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 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 正断层2. 逆断层3. 逆掩断层4. 地层倾角测井应用--- 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 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 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 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 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 岩心裂缝的描述-- 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 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 双侧向测井3. 补偿密度测井4. 长源距声波测井5. 岩性密度测井6. 自然伽马测井7. 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 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 真、假裂缝的识别3. 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 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 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 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 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 .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 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 地层的组成2. 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 .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 密度测井⑷ 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 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 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 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 声波时差交会图3. 声波- 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 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 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 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 有效盖层识别2. 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与作用_测井相的识别与模式

油气勘探与开发始终都离不开对测井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而测井 相分析依据不同的测井资料进行沉积相的识别与研究,因此它是地 下储层沉积相识别的基础手段之一,也是进行小层对比的最基本、 最直接的依据。
一、概述
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反映了沉积条件基本一致 情况下形成的沉积岩。不同微相的沉积特征在测井资料中有所反映 和表现的观点,是测井识别沉积微相的基础。
Serra的划分为测井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 分析时,还应考虑其组合特征等。马正1981年根据我国油 田的实际情况,依据测井曲线幅度、形态、接触关系、平 滑程度以及组合关系进行了分类(图3-15),这一分类对 我国的陆相沉积更具有意义。
(四)组合类型
测井曲线的组合形式包括幅变组合与形态组合(表3-3)。幅变组 合包括加速幅变、均匀幅变和减速幅变,形态组合包括箱形-钟形组 合、漏斗形-箱形组合、指形-漏斗形组合、箱形-钟形-漏斗形组合以 及齿形-箱形-钟形-漏斗形组合等(图3-15),不同的组合特征可以 更好地反映地层的沉积环境。
表3-2 不同测井曲线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作用
测井系列
自然电位 (SP)
自然伽玛 (GR)
声波 (AC)
密度 (DEN)
中子 (CNL)
电阻率 /感应
直接作用
计算地层水电阻率 和指示渗透性
定量计算泥质含量 及地质对比
定量计算孔隙度、地震层速度 及声阻抗
计算孔隙度,间接地计算烃密度, 以及波阻抗
计算岩层的孔隙度
砂泥岩剖面,砂岩的泥质含量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高能环境, 水体强烈簸选,形成相对粒级较粗的纯净砂岩,SP/Gr幅度大;低 能环境,泥质得以沉积,形成纯泥岩,其SP/Gr幅度与基线一致, 故SP/Gr的相对高低,可判断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多少和沉积环境能 量的强弱。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_尹寿鹏

第14卷第5期1999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DV ANCE IN EARTH SCIEN CESV ol.14 No.5Oct.,1999学科发展与研究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尹寿鹏,王贵文(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北京 昌平 102200)摘 要:在总结大量国内外有关测井沉积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体会,系统总结了测井地质学领域的一门新的学科——测井沉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内容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在测井沉积学解释中的应用等问题。
测井沉积学研究采用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关键是建立沉积学特征与测井地质信息之间的解释模型,尽量使沉积学特征定量化以便于处理和预测,因此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测井沉积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概括总结了测井沉积学的发展方向及动态。
关 键 词:地球物理测井;测井沉积学;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油气中图分类号:P512.2;P631.8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5-0440-061 测井沉积学概念常规的测井评价技术主要是分析孔隙性地层中的流体成分和确定地层的岩性及界面。
自从60年代以来随着沉积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测井技术的进步,地下沉积学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而言,测井资料已是地下沉积学研究、特别是解释古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种地质信息。
最早系统整理测井资料地质应用的是Pirson〔1〕的“测井资料地质分析”,其核心是把测井资料用于油区沉积学研究,进而描述油气储集层。
用测井曲线的模式来解释沉积环境奠定了用测井曲线进行沉积学分析的基础。
沉积学研究中沉积相分析方法为测井沉积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在沉积相分析中,已发展了相的概念,成为包括沉积相、地震相和测井相的广义相,三种相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现代沉积学的功能,因此,测井沉积学可以沿用沉积学的研究成果。
沉积学研究表明,现代沉积环境是有限的,古沉积岩的沉积相也是有限的、并且是可以与现代沉积过程建立联系的(均变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相模式成为沉积学研究的指南和基础,测井相分析同样可以应用这些成果。
测井地质学-沉积-1

层序
**** **** **** ***
** ** ** ** * * ** *** **** ***
中石油研究院西北分院,师良民
测井沉积学分析-解释模型
反映岩性特征、层序特征的解释模型——利用常 规测井曲线特征及计算机处理结果
反映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古水流系统的解释模 型——利用地层倾角测井曲线及处理成果、成像测 井图像
3966.5
(五)测井地质学处理与解释
测井地质解释是在 “岩心刻度测井”基础上进行, 解释过程要注意遵循“立足地质实际”和不断进行优 化的原则。测井储层描述与测井地质解释有三个层次: ➢ 单井测井解释; ➢ 精细测井解释; ➢ 多井测井解释 按不同勘探程度和占有资料的多少决定进行哪个层次 的测井解释。
测井相-沉积相转化逻辑模型
测井沉积学分析-注意问题
测井沉积学研究-发展趋势
一、测井的沉积相标志
沉积相分析的标志: 岩性 结构 沉积构造 沉积层序
(一)岩性测井识别
岩性是沉积相分析的基本标志,主要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描 述和薄片镜下描述来描述岩性。
1、电阻率测井
电子导体:导电性好,如黄铁矿等
POR
PERM
0 中产 7.5
20 0.1
20
LLD
0 中高产 7.5
10
1000
0
高产 7.5
试 气 结 果
H3-1
2680
230000
第四讲 测井沉积学研究
概况 测井的沉积相标志 典型沉积体系测井响应 测井沉积相研究步骤及研究实例 古水流分析
测井沉积学概况
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在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与其 它学科和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的测井评价技术。
测井地质学 知识点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Ⅱ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Ⅱ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测井—地震—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研究区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测井资料预处理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分形的概念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分数维的计算4.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粒序模型2.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曲线的差异3.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测井响应特征值2.测井相图的编制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岩心刻度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1.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2.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平卧褶曲5.对称向斜6.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掩断层4. 地层倾角测井应用---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岩心裂缝的描述--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双侧向测井3.补偿密度测井4.长源距声波测井5.岩性密度测井6.自然伽马测井7.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真、假裂缝的识别3.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地层的组成2.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密度测井⑷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3.声波-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 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有效盖层识别2.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测井地质学-3储层沉积特征概论

10
20
GR(API)
0
150
CNL(%)
60
0 地层体积
分 析 ( %)
地层倾角
密 度 ( g/cm 3 )
1.7
2.7
0
20
50
潮汐作 用方向
200
• 同时多相问题:同一曲线,反映多种沉积相(由岩 心、岩屑相和沉积背景来区分。
G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100 API
GR
0
100 API
GR
0
100 API
GR
0
100 API
GI+C
GI
海底扇 (浊流沉积)
滨海砂坝
C
三角洲
GI
GI
GI+C
C
海退砂体 潮汐砂坝
三角洲分流河 道砂体
河道或三角洲 分流河道
决口扇
三角洲前缘
2480
SP
-
+
水流方向
2490
图3-2 纯53井浊积砂体矢量图特征
(据曾文冲等,1987 ) N
2500
2510
砂体走向
井 径 (in)
6
16
60
GR(API)
0
150
1.72
CNL( %)
0
密 度 (g/cm 3 )
2.7
体积 分析
(%)
地层倾角
0
20
40
200
下游方向 砂体延伸方向
300
图3-2 分流河道砂体在综合曲线上的特征
三、评价储层沉积特征
• 就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而言,测井资料已是地下沉积 学研究、特别是解释古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种地质信 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地下流 体性质等情况,在岩心观察基础上建立适应本地区的岩 性与测井信息之间的联系。
② 形态--指较厚单层曲线形态
曲线形态→可反映粒度和分选性垂向变化; →反映砂体沉积过程中水动力和物源供应变化。
▲ 单层较厚时,SP异常常呈箱形、钟形和漏斗形; ▲ 地层厚度较小时,常为齿形。
AC-COND交会图
补偿声波
320
240
声 波 160
生物灰岩
凝灰岩
80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感应
感应
商58-4井1702.4~1706.1m--凝灰岩 1706.1~1709.6m--生物灰岩
B、沉积结构的判断
粒径大小 测井显示的相标志有 分选好坏 →反映沉积环境能量大小
粒序特征
▲ GR、SP、R→均可反映粒序变化和韵律特征 ▲ SP及孔隙度测井→可判断颗粒的分选 ▲ 地层倾角测井(方位频率图)→可确定颗粒的定向性 ▲ 微扫描测井图像→可清晰显示砾岩层性质
③ 测井相标志与沉积相标志之间的关系
测井相标志与沉积相标志存在相关关系--不同的沉积 相因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差异造成测井响应不同。
两者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特别是类似古生物、 地化指标、岩石颜色等描述在测井资料中不可能确定。
在已知地质背景时,可经过统计、推理出对应关系-即所谓“解释模型”--该模型为逻辑的,而非数量的。
60
50
生物灰岩
40
30
火山岩 2
4
6
8 10 12 14 16 18会图
商74-6井取心段1829~1838m,凝灰岩 商74-12井取心段1976~2008m,砂质白云岩
GR-AC交会图
不同亚相带测井值范围不同
商58-4井取芯段: 1702.4~1732.4m 主要为: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生物灰岩
水平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
冲刷面
D、沉积层序识别
可用SP、GR等曲 线的形态、幅度及 其在纵向上的组合 变化等,也可用测 井多变量参数研究 层序变化。
体系域
渤1 0 7井层序地层分析图
② 沉积相标志--是确定沉积相中一个观察描述特征标志。
如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古生物、地 球化学以及垂向相序列等相标志。
★ 测井相与沉积相关系
在取心井中,分 析各种岩性与电 性(特征值)的关系
对取心井中进行 沉积相分析
建立测井相模 式→测井相与 沉积相对比→ 并赋予其地质 相意义(解释摸
板)--基础。
应用于未取 心井,分析 研究其测井 相;最后, 转换为沉积 相。
⑷ 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
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
A、常规组合测井曲线
① 测井曲线幅度特征 ② 测井曲线形态特征 ③ 接触关系 ④ 曲线光滑程度
柱形(箱形) 钟形 漏斗形 复合形
⑤ 齿中线
⑥ 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
B、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
A、常规组合测井曲线
① 测井曲线幅度特征
幅度--指层中点SP值与纯泥岩基线的差值。 渗透性砂岩一般为向左偏的负异常。
测井相标志
A、岩石组分的确定
岩石矿物组分可以由能谱测井、地球化学测井获得,也 可以用孔隙度测井交会图来判断。
根据自然伽马 能谱测井得出K、 Th含量,可鉴别 地层含有粘土矿 物(分区带)。
钾K、钍Th含量鉴别粘土矿物的关系图
y(GR) 120
110
泥岩
100
90
80
砂岩
70
商58-5井 1716.3~1720.3m,生物灰岩 1750.0~1760.0m,凝灰岩 1795.0~1805.0m,砂岩与泥岩
测井资料中以常规组合曲线及处理成果、地层倾角测 井曲线及其处理成果、成像测井图像,可以解释出其中主 要的基本的相标志(4个方面):
● 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 ● 判断沉积结构(垂向序列变化)的测井相标志 ● 判断沉积构造(古水流)的测井相标志 ● 识别沉积层序的测井相标志
而且,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沉积相标志的作用不同。
⑶ 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
测井相标志 沉积相标志 两者的关系
① 测井相标志 无论是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声波时差、密
度、补偿中子、……构成的一个9维向量; 还是用计算机处理获得的诸如孔隙度、饱和度、渗
透率、骨架参数及泥质含量等定量解释结果; ● 作为数据向量,每一维可称作一个测井相标志。
★ 测井相标志:
(一) 测井沉积学的概念及解释模型
1、测井相分析及地质解释模型的概念 2、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
⑴ 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 A、常规组合测井曲线 B、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
⑵ 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 ⑶ 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 3、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的测井解释模型
⑴ 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
幅度主要与岩性(沉积物粒度、分选性及泥质含量)有关, 另外还受地层厚度、所含流体性质等影响。
一般,对于颗粒粗、渗透性好的砂岩,具有高SP负 异常和低GR特征;细粒沉积物,如泥岩、粉砂质泥岩等 具有低SP幅度、高GR特征。
幅度→反映沉积特征,一般粒度粗、分选好、渗透性 好的滩砂,幅度就高,反映较强水动力条件。
颗粒支撑砾岩:表现为高阻层,对比不连续; 基质支撑砾岩:表现为泥质部分低阻,
砾石造成孤立高阻,曲线对比性差。
正粒序结构
反粒序结构
无粒序结构
互层状砾岩、 粉砂岩/泥岩
① 测井相标志
C、沉积构造的判断
● 地层倾角测井(SHDT)--可了解: 层面连续性、成层性、平整性、 上、下层面的平行性 等。
● 微扫描成像测井(FMS)--可识别: 双向交错层理、递变层理、 虫孔、生物扰动构造 等。
钟形 漏斗形 箱形
水流能量 物源供应
代表相
逐渐减弱 不断减少 曲流河点砂坝 --正韵律、水进层序
由弱渐强
不断增多
三角洲前缘砂体或岸外砂 坝--反粒序、水退层序
稳定
稳 定 风成砂丘 上、下幅度变化不大
常规组合测井(SP)曲线形态特征
齿形曲线(较薄单层):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的快速变化。 可分为:正齿形、反齿形、对称齿形, --为辫状河、冲积扇和浊积扇所具有。
正向齿形 齿 形 反向齿形
对称齿形
指形
正粒序 水下冲刷充填沉积 反粒序 水道末稍前积席状砂沉积 对称粒序 急流作用下席状沉积 均匀粗粒 强能量作用下均匀粗粒沉积--如滩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