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9-12课、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导学案含课文同步知识点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9-12课、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导学案含课文同步知识点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9-12课、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导学案含课文同步知识点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12课、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导学案及知识点9.《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出示: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2.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5.(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屠、苏、魂、酒”等7个生字。

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能分别讲述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旧jiù符fú 欲yù 魂hún 借jiè 酒jiǔ何hé 牧mù 兄xiōng 独dú 异yì 佳jiā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更换) 借(借书) 异(异形) 佳(佳节)唤(呼唤) 惜(可惜) 导(指导) 挂(悬挂)(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新——旧 异——同(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春天来了》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

第二课:《植树造林》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植树的意义和环保的重要性。

第三课:《我的家乡》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环保意识的培养。

难点1. 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天来了》1. 导入:通过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4.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植树造林》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植树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出示:本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知识。

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发明创造,抑或是艺术作品,其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继续领略本单元的“风景”吧。

2.板书课题:语文园地三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

3.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3.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回顾,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指导(一)交流平台出示课文第45页的内容:课文中有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得很清楚。

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1.问题引领:(1)读了以上内容,你知道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吗?(2)除了以上文段,你还能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文段吗?2.学习提示:(1)齐读这两段话,边读边思考。

(2)画出这两段话中举的例子。

(3)分小组读句子,交流自己的理解。

(4)再读《赵州桥》中的文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指导: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语文园地三》是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教材突出语言环境的构建、意义篇章的拼接以及学科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和未来学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材篇章内容,掌握里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

(2)学会使用语言工具,如拼音、词语、句子等,进行纯熟的积累和运用。

(3)学会阅读理解,识别篇章结构和意义,抓住关键词语来参透文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2)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拓宽学习视野。

(2)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3)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和巩固知识。

2.问答互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现场答题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突出情感鲜活生动、形象感性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min)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播放优美的音乐,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并引入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了解这节课程做出相关介绍。

2.新课讲解(20min)(1)课件展示教材内容。

(2)解说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知识。

(3)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3.教师引导(10min)教师给出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同时,教师要在教育作业中安排有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发言互动(15min)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集体分享观点和谈论学术问题,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精美教学设计1.(课件出示)(1)读句子,寻找共同点。

共同点一:都是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段式。

共同点二:都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

(2)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有的;有的;还有的。

(3)总结:除了运用上面总结的表达方法外,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课件出示)(1)读流程图和造纸的过程,思考:课文是怎样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运用连续的动词按照顺序或步骤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一、指导思想: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状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学习努力,进取心强。

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潜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构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三、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200个;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300;词语表的词语325个。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

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通过诵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3.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2.能够正确诵读三首古诗,并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和语调。

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利用照片或视频展示名胜古迹,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请学生谈谈自己曾经去过的或想要去的名胜古迹,与学生一起探讨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正文环节2.1 学生阅读三首古诗1.请学生阅读《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了解其意思;2.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2 学生诵读三首古诗1.学生个别诵读,老师和同学评价和纠正;2.班级齐诵三首古诗,鼓励学生配合发音、语调、停顿等,增强诗歌语言表达能力。

2.3 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1.请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不同版朗诵、音乐和影像,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2.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朗诵并录制,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4 学生创作诗歌1.给学生提供创作条件,例如选定主题、限制字数等;2.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收尾环节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古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教师做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发掘、理解、欣赏和创作。

四、课堂活动和评价1. 课堂活动1.答题抢答,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2.个别诵读,强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4.学生欣赏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视听感受。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一、全册教材分析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全册教学目标三、全册教学计划四、全册教学设计五、全册教学反思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一)择取内涵丰富的课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本册教材精心挑选各种主题、各种体裁的课文,力求通过内涵丰富的文本,全方位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有的课文,以榜样人物的言行,给学生以优秀品质的示范。

比如,《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童年时代信守诺言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诚信重诺的生活态度;《蜜蜂》表现了科学家法布尔严谨求实的态度,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格物致知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有的课文,语言生动、鲜活、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燕子》一文,语言充满诗意,把寻常的小动物描摹得美丽动人,并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昆虫备忘录》一文,思维跳跃,用闲谈式的语句,表现自由的乐趣;《肥皂泡》一文,语言唯美多变,情感细腻。

教材希望通过这些独具韵味的课文,初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修养。

还有的课文,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儿童情趣。

比如,《童年的水墨画》描述了儿童课外生活的自由与欢愉;《剃头大师》讲述了诙谐的儿童故事,其中的幽默之处,能让三年级学生产生共鸣。

编排这些课文,能保护学生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二)多种路径形成合力,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编排传统文化内容,力图由此形成合力,提供充足的传统文化养分。

教材安排了两次古诗课文。

第一单元中的古诗课文,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鸳”等美丽的图景,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细腻的感受,还有梅子黄时山林中的自然恬淡,总体格调是轻快明朗的,能够丰富学生对季节的感受。

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表现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安排了文言文课文《守株待兔》,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哲学思辨的深度。

(部编版)统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2.你们喜欢过节吗?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节日)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12课、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导学案及知识点9.《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出示: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2.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5.(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屠、苏、魂、酒”等7个生字。

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能分别讲述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旧jiù符fú 欲yù 魂hún 借jiè 酒jiǔ何hé 牧mù 兄xiōng 独dú 异yì 佳jiā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更换) 借(借书) 异(异形) 佳(佳节)唤(呼唤) 惜(可惜) 导(指导) 挂(悬挂)(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新——旧 异——同(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一)从题入手,质疑释题1.问题引领:(1)这三首诗分别讲了哪几个传统节日?(2)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吗?2.学习过程提示:学生把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梳理小结:(1)三首古诗分别讲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三个传统节日。

(2)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期间,人们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张灯结彩,吃年夜饭,燃放烟花鞭炮,长辈发“压岁钱”给晚辈,“守岁”,互相拜年,等等。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有: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得名于节气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

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

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二)初步理解诗意,读出节奏1.问题引领:(1)你能把这三首古诗按照节奏朗读吗?(2)联系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习过程提示:(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2)自由朗读,给古诗划分好节奏。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把理解的诗句串联,尝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梳理小结:(1)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日》这首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们过新年时的情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整首诗的意思是: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

向当地人询问,附近哪里有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首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家乡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身上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六、精读感悟(一)想象画面,赏析《元日》1.问题引领: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习过程提示:(1)在诗中圈出所描写的场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说一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练习背诵《元日》。

3.梳理小结:燃竹子、饮屠苏、迎朝阳、换旧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赏析《清明》(1)诗里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怎么样?行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2)你能展开想象,给古诗绘一幅插图吗?2.学习过程提示:(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雨纷纷)(2)圈出最能体现当时行人特点的词。

(欲断魂)(3)结合当时的天气和“欲断魂”一词,说说你体会到的行人的心情?(4)请你把这种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朗读《清明》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读出细雨纷纷而下,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体会牧童与诗人的对话,读后两句的时候,“借问”轻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读得要清晰。

(5)小组合作,根据想象,给这首诗绘一幅插图。

(6)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解插图。

(7)练习配乐诵读,背诵全诗。

3.梳理小结:“纷纷”一词说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断魂”一词写出了行人心情的惆怅。

清明时节,本是家人团聚,共同悼念已逝亲人的时候,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三)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2)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2.学习过程提示:(1)了解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

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倍感孤独,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

(2)题目中哪个字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忆)(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独”)“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4)请你把这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练习配乐有感情朗诵诗句)(5)默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

)(6)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并背诵。

3.梳理小结: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异乡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自己一个人。

在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前两句要读出孤独之情;后两句要读出思亲之意。

七、巩固练习1.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屠苏(sū shū)更换(huàn kuàn)牧(múmù)童独(túdú)自佳节(zhā jiā)兄(shōng xiōng)弟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3.根据课文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比较阅读(一)秋夕[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C)节的场景,我是从诗中卧看牵牛织女星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B)。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C)。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九、检测反馈(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元日》写的是春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

(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第一、二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哪些活动来表现元日热闹欢快的景象?燃竹子、饮屠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