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选⼀、填空1、《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
(把《史记》中的“本纪”省称“纪”,“书”改称“志”,不⽤“世家”,“列传”简称“传”。
)2、《艺⽂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隋书》是第⼆部。
3、《三国志》分载三国史事,共六⼗五卷。
其中《魏书》三⼗卷,《蜀书》⼗五卷,《吴书》⼆⼗卷。
4、南朝宋⼈裴松之(372-451),为《三国志》做了详细的注解与补充。
从补缺、备异、纠谬、论辩等四个⽅⾯为之做注。
5、《晋书》由唐房⽞龄等⼈撰写,因唐太宗撰写了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卷末的“论”,故旧本亦题“唐太宗⽂皇帝御撰”。
参撰⼈除了房⽞龄、诸遂良等⼆⼗余⼈奉敕编撰外,参撰⼈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均是当时的⼀流⼈选。
《晋书》在唐代所修的⼋部“正史”(《梁书》、《陈书》、《南史》、《北史》、《晋书》、《隋书》、《北齐书》、《周书》)中占重要地位,是官修史书的⼀部典型范例。
5)南朝梁刘孝标曾为《世说新语》作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最好的。
6)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经注》并称优秀注本。
7)《隋书》的⼗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作,称“五代史志”。
(《隋书》⼗志包括:《仪礼志》7卷,《⾳乐志》、《律历志》、《天⽂志》各3卷,《五⾏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货志》、《刑法志》各1卷,《经籍志》4卷。
)8)《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部史志⽬录。
按经、史、⼦、集四部四⼗类著录,后附佛、道⼆录。
9)《隋书?经籍志》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次以经、史、⼦、集类⽬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图书的内容性质。
对后来公、私家⽬录的修撰产⽣重⼤影响。
10)三通:《通志》、《通典》、《⽂献通考》11)⼗通:《通典》、《通志》、《⽂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献通考》、《清朝续⽂献通考》12)《通典》是我国第⼀部典章制度的通史,这部书绝不仅仅是⼀部制度史。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陈苏镇、张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新史学》(台) 《汉学研究通讯》(台)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文史考古论丛》,陈直,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10—11卷)《汉诗篇》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10—11卷)《汉诗篇》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国先秦至隋的诗歌总集。
今人逯钦立(1910~1973)编。
共135卷。
除《诗经》、《楚辞》外,凡先秦魏晋南北朝各代的诗歌谣谚概予收录,详注出处及版本异文,每位诗作者前均列小传,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书。
裒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的总集,明代有冯惟讷的《诗纪》,近代有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前者失之芜杂,真伪不辨;后者虽然力纠前失,但匡谬未尽,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
二书均不标注引录出处。
此书的优点是:①取材广博。
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②出处详明。
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
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
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
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
该书在同类总集中是最完善和使用最方便的一部。
大汉帝国“汉朝”一般是指“大汉帝国(汉朝)”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
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中国历史文选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历史文选2

第七单元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解题】《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长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刘向在校录宫廷藏书时,发现这些不同的写本,始删除重复,取长补短,合编成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
《战国策》主要录存了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其中暴露了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大量情况,也透露了彼此搞阴谋诡计的不少真相。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但书中也有一些说词并不真实,引用时须加以考辨。
对《战国策》进行研究注释的学者,最早有东汉人高诱。
今本《战国策》是北宋人曾巩访求士大夫家藏本而补充重编的,其中有几十则内容与《史记》雷同。
继曾巩之后,宋人姚宏、鲍彪等又续为校注,元人吴师道再对鲍注加以校正,成《战国策校注》,是为当今通行版本。
《秦围赵之邯郸》,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本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末年鲁仲连和辛垣衍两名策士的一场辩论,而辩论的胜负直接影响了赵国对秦国的和战决策,并进而影响了秦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
【原文】秦围赵之邯郸秦围赵之邯郸[1],魏安釐王[2]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3],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4],因平原君谓赵王[5]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6]。
今齐闵王益弱[7],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1]秦围赵之邯郸:事在公元前259—前257年,当秦昭襄王四十八至五十年,赵孝成王七至九年。
前二五九年十月,秦国趁长平大战消灭赵军主力的余威,进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故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双方相持两年,这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大战。
[2]魏安釐王:魏国国君,名圉(yǔ),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三国志》1.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文学名著。
共65卷,西晋陈寿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2.分《魏书》正统30卷(设本纪、列传,前4卷帝纪,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和匈奴)《蜀书》15卷《吴书》20卷。
作者从天下三分角度修史,分国记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3.以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开端,从汉末军阀割据到归晋近百年历史写成系统全面的史书。
文笔简洁,议论渊雅。
(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人物;受时代风气影响,作者还注重品评人物,大都从大处着手,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4.其他书目:①裴松之《三国志注》(《上三国志注表》)历史主义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观点评价人物,主“近实”反“虚妄”)编撰学、史料学成就:注重史源、分析史料、探寻史法史例、频频史识高下、追求史料完备、注重采访资料,熟悉史实、考证娴熟不足:直笔、反对神秘主义、简洁行文的不彻底性②卢弼《三国志集解》《世说新语·任诞(任性放纵)》1.本名《世说》,唐朝改为《世说新书》,北宋改为《世说新语》。
是一部笔记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
2.《世说新书》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一千两百多则。
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习惯和特性。
3.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帝王将相、士庶僧道的生活情趣、思想状态。
还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起秦末陈婴,下至南朝宋谢灵运及孔淳之,而以东汉末至刘宋初为主。
4.价值:①保存了东汉末至刘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②展现了清谈、饮酒、服药等魏晋风度,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历史脉络的珍贵史料。
③记载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对玄学思想及儒释道思想都有所表现。
5.注解:①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四大名注”之一(《三国志注》《水经注》《资治通鉴注》))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思考题:1、“竹林七贤”是个怎样的团体?他们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哪些2、任诞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类型?其本质是什么3、俭啬的行为与任诞行为有关系吗?俭啬的本质是什么?4、谈谈酒在魏晋士人生活中的作用5、谈谈对“语体”文献的感觉6、谈谈对魏晋文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的认识《文心雕龙·史传》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作者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约465-532),字彦和)。
中国历史文选(上)

第一单元纪传体一、通论(一):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1.正史: (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
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 确定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正史的判断标准: ①用纪传体编写②记录军国大事③由皇帝诏定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 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 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1)结构: ①“本纪”: 以序帝王②“世家”: 以记侯国③“表”: 以系时事④“书”: 以详制度⑤“列传”: 以志人物(2)特点: 体大思精体大, 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 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思精, 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纪传体史书的价值和缺点:(1)价值: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 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 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③从编纂学的角度看, 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2)缺点: ①记述人物活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宣扬英雄史观。
②纪传史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 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③纪传史制造所谓的“正统”的理论, 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④因事立目, 褒贬人物, 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二、文章选讲【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 字子长。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 又称《太史公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1.《秦始皇本纪》:(1)矫王玉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 盗用(2)即令国中: 通令(3)车裂以徇, 灭其宗: 示众(4)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 家房陵:定居, 安家(5)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坐: 因某事而犯罪;免: 免职(6)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劝说(7)恐诸侯闻之, 由此倍秦也:通“背”, 违背。
(8)于是使斯下韩: 使…降服(9)韩王患之, 与韩非谋弱秦: 使…弱(10)臣但恐诸侯和从, 翕(xì)而出不意:但:只是;翕:迅速(11)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的原因(12)不过亡三十金: 损失(13)得志易亲食人: 同“噬”, 伤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是兴修水利所费甚巨。“作者数万,各历二三朝, 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除本篇记载之外,还可 参看《河渠书》。 五是救荒赈灾,动辄“其费以亿万计,不可胜数。” 六是富豪奸商垄断商品,囤积居奇,将财富用于自已 的奢侈生活而不为国家的财政开支出力,追求个人利 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平准书》中记载的卜式是一 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 助费”,他还多次将财物捐给国家。可是,虽然他被 树立为“模范人物”,“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愿 意为国家贡献财物的人极少
第一节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谈。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前86或90年) 写作时间:前104年,中经李陵之祸,前后大 约15年。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古代史上著 名的史学双子之一。
历史考察与《史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 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 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归。” 司马迁注重社会历史考察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对其史 学思想和《史记》的写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肖黎 先生总结为:第一,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采 访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第二,“司马迁在 游历中掌握了大量的、生动的历史材料。” 第三, “这次漫游活动对于形成司马迁的写作风格,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第四,“培养了司马迁热爱山河、 热爱祖国的感情。”。
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秦内史腾俘韩王安。 公元前228年,王翦灭赵,燕推行荆轲刺秦计划。 公元前225年,水淹大梁,灭魏。 公元前222年,王翦、蒙武俘楚王负刍,楚亡。 公元前222年,灭燕、赵。王贲攻取代地,俘代 王嘉。 公元前221年,王贲、李信,齐王建投降。
焚书令---前213年(始皇34)
《史记· 平准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 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 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 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 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 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 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 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 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 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 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内容上:汉武帝以前的内容多采用《史记》旧 文,是为继承; 增载了许多诏令、奏疏、对策、著作和书信, 是其发展; 续写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编篡方法上:比《史记》整齐和严密,《史记》 列传的篇目,无一定的标法。 《史记》有的以姓标,有的以姓名标,有的以 官名标,有的以爵名标,不统一。 《汉书》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 再少数民族外国传;各传名称,概以姓或姓名 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 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 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 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 被戮,岂有悔哉?
儒家学说的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2)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3)尊孔子为师 (4)主张德治和仁政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无 逾矩。 《论语· 为政》
独创体例,后世宗法。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具有世界史的 性质。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 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少数 民族以及各色重要人物的材料,莫不涉及。 识见高明。记载翔实。 论人评事,公允科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 文笔生动,语言精练,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名著。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坑儒”实质辨析
韩众、侯生、卢生、徐福都是方士,其群体是 方士群,460多人中,主体是方士。 始皇愤怒的原因,“坑儒”之原因不是任何政 治主张或学术争论。 间接证据 《贾谊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毁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器聚 之咸阳。
“焚书与坑儒”
《剑桥中国秦汉史》一个虚构的传说。
1、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 版社1963年版。 2、肖黎《司马迁评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年版。 3、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史记平准书》讲读
《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 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 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 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 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 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 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对于整个 封建制度,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教益。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历史观的变化是纪传体史书产生的重要因素。 春秋以来,天命、鬼神思想衰退,“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想发展。七国之间的强弱变化无一不说明人的主观 能动性作用。 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不大集中体现一个人一生的贡 献。史学要发展,体例要创新。 3、纪传体-----以记载各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便于突出各类人物的活动,从中总结得失、经验、 教训。纪传体史书正是适应了秦汉时代的要求。 4、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奋斗。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祠墓
《史记》的注释
三家注:南朝宋人裴姻《史记集解》;唐司马 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今人张大可《史记研究》
秦始皇本纪
《史记· 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 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 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 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 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 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始皇的功过。
《史记 · 儒林列传》:焚诗书,以坑术士,六 艺从此缺焉。 《汉书 · 儒林列传》:燔诗书,杀术士,六学 从此缺焉。 引起误解的表面原因:诸生皆颂法孔子。
思考题:参考书
名词:纪传体、史记三家注 司马迁、褚少孙 试述纪传体史书产生的原因 分析《史记》的编著宗旨、体例、内容和成就 翻译《史记· 秦始皇本纪》第三、第四段。 如何评价秦朝的“焚书” 辩证秦始皇“坑儒”之实质
《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记事时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约 三千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十二本纪;2、十表;3、八 书;4、三十世家;5、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 完整的史书体例,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
《史记》的成就
文学上:黄庭坚:久不读《汉书》,便觉俗气 逼人;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语,语言亦无 味也。 注释:唐代颜师古《汉书注》 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 今人杨树达《汉书管窥》
《汉书艺文志》选读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 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 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 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 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 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中国历史文选(二)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读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 绍及选文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序言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时期。主 要标志有二: 1、是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司马迁的《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又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书确立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 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
“焚书”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 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 秦始皇焚书这件事的起因,是关于淳于越提出 要恢复分封制引起,而不是其他原因,所以, 在事情起因上秦始皇焚书,不是为了愚民。
2、史学独立。经史分家,史学独立,取得仅次
于经学的地位。史官职责明确,陈寿为西晋著作郎,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专职史官。 重要历史资料: 1、纪传体史书; 2、编年体史书; 3、方 志地理书; 4、简册类:《睡虎地秦墓竹简》、 《流沙坠简》、《居延汉简考释》等;5、政治哲学 著作:《春秋繁露》、《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