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文学作业
课时作业10:5.2土壤

第二节土壤一、选择题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
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湿粘壤土B.②—湿沙壤土C.③—干沙壤土D.④—干粘壤土2.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长,土壤的入渗率大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大,土壤的入渗率大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
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
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
据此回答3~4题。
3.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A.高温多雨B.低温多雨C.高温少雨D.低温少雨4.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迎风坡易发育深厚的土壤B.阳坡土壤淋溶作用比阴坡快C.阳坡土壤有机质分解比阴坡快D.迎风坡矿物养分流失比背风坡慢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水文学复习题作业题与答案

水文学复习题绪论复习题:1、水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①萌芽阶段——水文现象定性描述阶段②奠基阶段——水文科学体系形成阶段③应用水文学兴起时期④现代水文学阶段作业题:1、水文现象有哪些特点?①水循环永无止尽(境)②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总之,任何水文现象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均同时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性质。
第一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复习题:2、淡水的最大密度温度是多少度?3.98 C (约4 C)时,最大密度为13、我国湖泊冰情如何?我国的湖泊,大约以28° N为界,①此界以南的平原区和云贵高原区湖泊不结冰;②我国结冰的湖泊,又可分为常结冰湖和不常结冰湖:a.常结冰湖,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这类湖泊每年都要结冰。
b.不常结冰湖,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28° N以北地区。
这些地区的湖泊不是每年冬季都结冰,而是遇到强寒潮南下才结冰。
4、测量水色和透明度的常用仪器是什么?1 )测量水色常用水色计2)测量透明度常用透明度盘作业题:2、海水表面温度的水平分布有何特点?总趋势如何?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有何特点?(1)海水表面温度的水平分布有何特点:①北半球高于南半球②在南北纬0°- 30 °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③在南北纬50°- 60 °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2)总趋势:①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南半球高纬区,等温线几乎与纬线平行。
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水温水平梯度较小,等温线较疏。
而在南北回归线以外的海区等温线变密,水平梯度增大,到南北纬40°- 50 °水温水平梯度达最大值;南北纬40°- 50 °以外地区,等温线又变疏,水温水平梯度又减小。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23

第三节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教学目标: 土水势中各分势和总势。 滞后现象 分析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
一、土水势
1、土水势:土壤水的势能称土水势。 它是土壤水与标准参照状态下的水相比较所具有的
特定势能。 说明:标准参照状态:一定高度处,与土壤同温度
下承受一个标准大气压或当地大气压的状态。 土水势是一个表示土壤水势能的相对指标。
毛管力的方向,因土壤颗粒的排列十分复杂,故可能具 有任何方向。
H不大于3~4米
毛细管的直径在0.1~0.001mm最明显。
(三)重力
重力 土壤中水分受到的地心引力称为重力,其 作用方向总是指向地心,近似地可认为垂直向下。
二、土壤水类型
土壤中存在的液态水分,根据作用力的情况,可 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类。
1. 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此值时,毛管悬着水就能向土
壤水分的消失点或消失面转移,
2. 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此值,连续输移水分就会遭到
破坏,并将变为以薄膜水和水汽的形式进行。
3. 一般来说,毛管断裂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65
%。
Hale Waihona Puke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均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特点:
1. 若用容积含水率表示饱和含水量,则此时也等于孔隙度。 2. 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受重力支配的自由重
1、最大吸湿量
在水汽达到饱和的空气中,干燥土壤的吸湿水达到 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又称吸 湿系数。 (1)被吸附的水分子层的厚度相当于15—20个 水分子厚,约4—5um,其最外层的水分子所受到 的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为31个大气压。 (2)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的最大吸湿量不同。
2、最大分子持水量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水势4.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5.土壤水分剖面 6.下渗7. 下渗率 8.下渗强度(容量)下渗曲线9.累积下渗曲线二、填空题1. 组成土壤的固体颗粒的主要粒径或粒径范围称为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_。
2.图5-1 土壤质地三角形目前使用的土壤名称基本上都是根据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比重来命名的。
3. 某种土壤中砂粒占10%、粉粒占70%、粘粒占20%,根据图5-1的土壤质地三角形,则该土壤为_________________。
4. 土壤中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排列方向和团聚状态,或者土壤孔隙的几何形状与大小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5. 土壤的固体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土壤的干容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土壤的孔隙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土壤的容积含水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土壤中的水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力的作用。
10. 毛管上升高度与毛管的内径有关,其近似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土壤水存在的液态水分,根据作用力的情况,可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类。
束缚水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自由水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
12. 土壤水分常数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水文学原理 作业讲解

其次,查图并线性内差
桃树岭 时段 13:44 14:00 14:10 14:40 15:20 15:45 17:00 18:00 累积(mm)
100.0 120.0
0.0 14.1 19.0 70.8 89.8 97.0 97.6 98.6
0.0 13:30 14:00 14:30 15:00 15:30 16:00 16:30 17:00 17:30 18:00 20.0 60.0 80.0
3. 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作业借给其他同学参考。
等雨量 线 权重 ai/A (%)
<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
9.61
19.35
12.08
17.92
15.97
10.65
14.42
第三题:等雨量线方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
等雨量绘图
初步图
趋势外延
分析
第四题:降雨强度历时曲线
根据上面题目二中所求得的平均降水量过程线,绘制 平均强度历时曲线。
x = ∑ xi ⋅ f i / F
得出流域平均降水量累积过程(Δt=0.5h ),并画出过程线 要求:画出泰森多边形,利用所提供的权重系数进 行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各站权重系数:
站名 权重 fi/F (%)
高坞岭 蒋家村 和睦桥 姜湾站 庄边站 桃树岭 里蛟坞 范坞里
佛堂
葛岭
6.2
15.9
13.1
第七题:土水势的计算
一个均匀装填的U型土 柱,其一端悬在盛水容 器中,容器中水位保持 一定,土壤中的水分达 静态平衡,求土柱中各 点的总势、重力势、压 力势、基模势。
21 cm
D
E15 cmຫໍສະໝຸດ 18 cmC F15 cm
水 文 学 原 理(五土壤水)

第五章
土壤水
本 章 内 容
1 2 3 4
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风化的散碎外壳。是一种 由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集合而成的具有空隙或孔 隙的散粒体,属多孔介质。 “土壤水”则是指包含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地 球表面的土壤覆盖层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 全球蓄于土壤中的水量估计有16500km3 ,约为河 道蓄水量的8倍。 在水文循环中,土壤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和分配 水量的作用。 问题:水分是怎样被吸收到土壤中去的?进入土壤 中的水分是怎样储存、变化和运动的?
2 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吸力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称为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获得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从干燥土壤
开始,在土壤吸收水分的过程中测定;二是从饱和土壤开 始,在土壤脱水过程中测定。
实验表明,在脱水过程中测定的土壤水分特性曲线位于上
方,在吸水过程中测定的土壤水分特性曲线位于下方,两 条曲线首尾大体重叠,但中间差别明显,犹如一个绳套。
3 非饱和水流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V K ( )
V t
[ K ( ) ] [ K ( ) ] [ K ( ) ] t x x y y z z
只考虑垂向时:
[ K ( ) ] t z z
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全部孔隙都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最大吸湿量
在水汽达到饱和的空气中,干燥土壤的吸湿水达
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又
土壤水文学20093

E E0 k
E E0 a b c k
• 由H =1(H,E)关系和H =2(E0,E)关系联立并消去H ,最 后可得出E=f(E0,H)的关系。因此,对于一种确定的土壤, 潜水稳定蒸发强度E完全可由水面蒸发强度E0和地下水位埋 深H来确定。
经验公式
•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主要有:
如果未知函数该用土壤水吸力s,相应于上面的方程和条 件为:
K (s) ds 1 E dz s 0 z 0
(4.7a) (4.7b)
由方程(4.7a),可知土壤水吸力分布应满足:
z
1
E
1 /K
(s)
ds
(4.8)
当已知K(s)和E后,利用(4.7b)的条件,亦可由数值积 分求出土壤水的吸力分布Z~s。
• 地下水位一定,非均质层状土壤的稳定蒸发分析方法基本同均 质土壤稳定蒸发问题。并有下列假定:
(1) 大气蒸发能力足够大,蒸发主要受土壤输水能力控制。潜水蒸 发强度、各层的土壤水分运动通量和地表蒸发强度相等,即:
E=q1=q2==qi= (2) 层间界面处土壤水吸力s是连续的。第I层土壤上界面处吸力以
2
z
2
1
6
ln
2 (
s s )2
s
1 3
arc tan
2
s
3
33
1
积分常数c 1 3 3
3.m 2时,式(4.10)积分结果为
z 1 arctan(s / ) c
积分常数c 0
4.m 3时,令3 ,则式(4.10)积分结果为
z
1
1
6
2
ln
(
2
s)2
s s
工程水文学作业答案(老师答案)

P=
m ×100% n 1
1、影响年径流量的因素有哪些?各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因素: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对年径流的影响。在气候因素中,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对年径流量的 影响程度,随流域所在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流域下垫面因素对年径流的影响。流域下垫面因素包括地形、土壤、地质、植 被、湖泊、沼泽和流域面积等。这些因素对年径流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流域蓄水 能力上,另一方面通过对降水和蒸发等气候条件的改变间接地影响年径流。 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 面。直接影响如跨流域引水,将本流域的水量引到另一流域,或将另一流域的水引 到本流域,都直接影响河川的年径流量。间接影响如修建水库、塘堰等水利工程, 旱地改水田,坡地改梯田,浅耕改深耕,植树造林等措施,这些主要是通过改造下 垫面的性质而影响年径流量。一般地说,这些措施都将使蒸发增加,从而使年径流 量减少。 2、何谓前期影响雨量?它对径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计算前期影响雨量? 答: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即流域降水前土壤的含水量。对于设计情况,为简便起见,常用前 期影响雨量 Pa 作为衡量流域干湿程度的指标,反映流域蓄水量的大小。 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本次降雨径流量的大小,前期影响雨量愈大,则本次的降雨径流 量就愈大。 前期影响雨量 Pa 的计算式为:
第 2 时段末 t=2△τ 时, 最初降落在 2△τ 线上的净雨在向下流动 过程中,沿途不断地汇集 F2 上持续的净雨,当它到达 1△τ 线 位置时,净雨停止,所以再继续向下运动中,将不继续汇集雨 水。在第 2 时段末流量为:
第 3 时段末 t=3△τ 时,与上面同样的道理,此时的流量为:
图 7.6.2-2
正好汇集了F1上沿途产生的地面净雨。 此时的流量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水文学》结课作业
一、问题
潜水位未知,地表积融雪与冻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点尺度上温度为2.1℃降水的最可能入渗、产流及土壤含水量过程。
请配以必要的插图。
二、方法
通过查阅科技论文,检索相关文献,加上老师上课关于相关方面的讲解,同时结合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名词查阅相关书籍进行理解,初步解答该问题。
三、结论
降水最可能入渗过程是结合积融雪融化和积累的过程,同时冻土的解冻过程,不断反复的入渗。
产流量由于冻土和积融雪的存在总体量较大,土壤含水量在土壤较深处较小,在近地表处较大。
四、讨论
首先由于是跨学科选修课程,我得先了解问题中涉及到的各个名词的基本概念。
通过查阅资料,潜水位是指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高程,潜水位是进行水文地质计算时的重要数据之一。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下图1为冻土。
产流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净雨的过程。
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
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
计。
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
从水分的迁移规律来看,积雪的低导热性能防止土壤的过度降温,影响土壤的冻结深度、冻结速度、冻胀量和热质迁移状况,积雪深度的分布常常控制着冻土带的分布。
通过查询文献,魏丹等人进行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冻土与积雪融化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并且是循序渐进的,较深处的冻土融化,同时由于表层积雪的融化,水分是向冻土层迁移下渗的,温度降低,冻土深度不断加大。
魏丹等人通过实验获得的2004年各区不同时间体积含水率随时间深度变化的对比曲线如下图。
由图3可见,在冻结过程中,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各区土壤水分向冻层迁移,随冻结深度逐渐增大,冻结带含水量增大比较明显。
随水分逐渐向冻结带迁移,在冻结面下方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水分低含量带。
1月9日到2月2日70—110cm各区含水率变化较大,总含水率增大了约5%,主要是因为温度下降多,冻结速度快,导致水分迅速向冻结带迁移,使总含水率增大。
在冻结土壤融化过程中,3月19日到5月5日0~50 cm总含水率下降了约7%,50~103 cm下降了约4%,这是由于积雪全部融化,因受太阳辐射影响土壤表面温度升高较快,而中部土壤相对缓慢,冻土段内的水分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从高温端向冻土层内迁移。
在冻结过程中,由于积雪的覆盖,保持了地温,减缓了土壤冻结速度,影响了水分迁移过程。
地温是影响水分迁移的主导因素,气温降低引起部分液态相变成冰,土壤冻结,冻结带土壤水势降低,由此产生的土水势梯度使水分由高土水势未冻带向低土水势的冻结带迁移。
土壤在冻结过程中水分向冻结界面迁移的现象十分明显,土温越低,冻结速度越快,原位冻结的水分越多,向冷端迁移水量减少;反之,土温越高,冻结速度越慢,原位冻结的水分越少,向冷端迁移水量增多。
通过裸地和有积雪覆盖的情况对比可知,由于裸地无积雪覆盖保护,表层土壤温度急剧下降,表层土壤的大部分水分未来得及迁移就原位冻结,因此,总含水量明显比有雪覆盖的处理低,但是裸地处理的冻结深度远远大于有雪覆盖的处理,加上较深土层
处的冻土层温度不低,只是稍低于0℃,因此,其较深冻土层中的总含水量明显高于有雪覆盖的处理。
从冻土和水分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北方寒区的水文特性进行研究。
北方寒区的流域下垫面由于冻土的存在, 从性质上改变了土壤水份运动的物理状态, 造成了产汇流的不稳定, 给流域的径流模拟带来很大的困难。
从图4中可以看到, 整个过程主要可分为封冻、融冻和无冻三个时期.在封冻初期,气温和地表温度在0℃上下波动, 冻土时冻时融, 存在不稳定封冻期.当气温和地表温度稳定降至0℃以下时,才进入稳定封冻期.此时冻土增厚,地表覆雪.至翌年春季,气温和地表温度上升到0℃以上时, 先是积雪融化,积雪化尽后冻土受热解冻.冻土初融时,由于气温的波动,也存在一段时间的不稳定融冻期,当温度高到一定后,才会进入稳定融冻期.此时,冻土层从上、下两个界面融冻.上界面热交换大于下界面,融冻速度大于下界面。
当冻土化通后,即进入无冻期。
由于这种冻融过程,使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更加复杂化。
在无冻期,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受基质势和重力势作用,由高势能向低势能运移。
冻结期、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除受基质势作用外,主要受温度势影响,冻结土壤剖面温度变化大,由温度梯度差形成水分运移。
水分向上运移,聚集于冻结界面。
冻层内水分运动微弱, 向上基本不蒸发,向下基本不补给潜水。
此期间,潜水只蒸发,蒸发的水量向冻层聚集,以霜和冰晶的形式填充于土壤空隙中。
在低平地段,当封冻土壤含水量较大, 潜水位较高时,因冻结滞留向上运移水分和接收不稳定封冻期向下入渗的降水与融雪水分,往往冻结层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或达到饱和与过饱必状况。
整个冻结期,冻层土壤水分呈增加趋势。
融冻期, 融冻层水分运动受基质势、重力势和温度势共同作用,但以基质势为主。
在冻结界面上以融冻层内,水分向上运移蒸发,重力水下移在融冻界面聚集滞留,并填充于土壤空隙, 饱和后形成冻层上水。
冻土层的存在使流域下垫面的下渗具有显著的阻挡作用。
经田间实验证明,土壤封冻期近地层形成相对不透水层,入渗能力极小。
融冻期,包气带厚度随融化增加,入渗能力随之增加,至冻土完全融解,入渗能力达到最大。
可见冻土影响下的入渗量小于同条件下的无冻地区。
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土壤表层含水量会显著增加,其增加的原因除与降雨融雪的入渗补给有关外,主要与冻结起始土壤含水量、潜水埋深(雷志栋,1999)有关,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相同条件下,冻结前的起始土壤含水量越小,冻融后的含水量增值越大;潜水位埋深越浅,冻融后的含水量增值越大。
融冻期土壤水分消退缓慢,融雪和降雨入渗受冻土不透水层的阻隔聚集于融冻锋面以上形成冻层以上的自由水面。
当遇到较大降雨入渗后,水位上涨接近地表,致使土壤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杨广云等,2007)。
冻融期间冻土蒸发能力改变。
冻土存在期
土壤蒸发能力显著降低,随着冻层深度向下延伸,土壤表层蒸发几乎为零。
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显著降低,解文艳。
樊贵盛等(2004)研究了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能力和Kostiakov-Lewis三参数模型参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显著;土壤结构由密室变疏松,土壤入渗能力增强。
同时,冻融期间产流方式和径流系数发生了改变。
降水入渗根据冻土与积雪的冻融变化而变,由于积雪和冻土的反复作用,最终将在土层较深处一直形成冻土区域,此处含水量将一直较大。
对冻土区产流模式目前还不清楚,根据初步研究,认为在多年冻土区存在饱和产流和壤中流两种主要产流模式,还需迸一步试验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彻底解释清楚多年冻十区的水文循环规律。
参考文献:
不同积雪覆盖下土壤冻结状况及水分的迁移规律,魏丹、陈晓飞等;
长江江源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水文环境影响研究综述,梁川、赵莉花等;
长江源典型多年冻土区小流域径流过程特征研究,李太兵;
北方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规律分析及水文特性模拟,王晓巍;
寒区流域水文模拟研究,关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