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哲学_稹文彦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

桢文彦对 现代建 筑的反思及其 对于聚落空 间的 文明 的标志 因此创造 出辉 煌的 超越 前人 的新作 【e ors Ur n(+ct c 0 ru om,r mi 关 注是集群 形巷理 论产 生的两 大背景 现 代建筑 的 K yw 】 a !lci m1Go p r uN t d b ll v F F y 品成 为建 筑师 中广 泛存 在的价 值观 建筑理 论 在
成 整体 话 而且 单体 建 筑和 区域 的 自律 得 以实现 的 起点 聚落 之 中丰 富的 空间感 受强化 了人对 空间 的
那么像 城市这 样的 有机形 式就可 以得到 保证
支配 并 且使人 与特定 地点之 问产生一 种锚 固的 关
从 而形 成场所 感。
从 建筑及准建筑 的集台 角度研究建筑 与城市 的关系 系
理 性主义过 于强调 功能 造成 城市 生活和 建筑实 体 创 造完 美的单体 建筑 这一 目标的促 进下 不断 发
客体 化的 危机 使人 的空 间 体价 值面 临前所未 有 主 展 进 步 然而 除此之外 却是
的挑 战 { 1 而 自然聚落 内部丰 富的空 间形态 以 我们 习’了 建筑作 为 图 ) 惯
作者 单位
收 稿 日期
东 南大 学建筑 学院 ( 京 南
20  ̄ 1 2 0 2-2
2O 9 1 O6
并非 它们彼 此独立 的组合 而是有 意义 的集群 在
这 理 论 中 桢 文彦对 新陈代谢 运动 产生 的巨构形
维普资讯
能 视 觉 空间关 系能 够建立 在简单 的二维 平面 中
桢 文彦 提 出了 带 它使 群体形 态的组 成方 式 群体 之间 的空间形
理论 。他认 为聚 落中基 于单元 组合 的居 式 以及 群体 与 城市 的关 系得 了建筑 研究 的 主体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勒.柯布西耶

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
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 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 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 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 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
(3)《阳光城》 (The Radiant City,1933年),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 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 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1922年)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 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 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 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 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
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
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 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 住宅。
(2)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 森规划(Voison):
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 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 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 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 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哦站开去。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 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
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 来的信心。”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 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 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 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 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 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 境。
槇文彦论

的作 品 《 大众 的反叛 》 中就有记载 。“ 事实 是 : 从 6世 纪欧 洲历史 开始 到 1 8 0 0年——整 个 欧洲的 总人 口数量 还不超 过 1 . 8亿 。 现如 今, 从1 8 0 0年 到
1 91 4年 , 仅1 O 0 多年 间,欧洲 的总 人 口已经 从 1 . 8亿 增 长到 4. 6亿 ! ' ’ 【 1 】 …… “ 城 镇里 、房屋 里 、 宾 馆 里、火车 上—— 甚至 沙滩 上都 挤满 了人 。以前 出 行一 般都 没有问 题, 现 在呢 , 每天 的必修课 就是 寻找 空间 。 ”[ 2 人 口急 速增 长 , 人口密度加 大标 志着现代 城市 的产生 , 这在 过去 是从未 存在 过的 。 不断 扩张 的现代 城市 也产生 了各 种各样 的问 题 , I : F ,  ̄ l l 生活状 况 恶化 、交通 堵塞 以及 空气污 染等 。 它 毁灭 了无 数 原先 存在 的亲 密群落 , 使 人与人 之 间 的关系 变得越 来 越淡薄 。诚实 的人 开始堕 落 , 陷入 孤独 的困境 。西方 世界文学 以及艺 术作 品中都反 复表达 出对城 市 的负面 理解 。例如 , 在斯 科特 ・ 菲
在讨论城 市 内个 体的主 题时 , 横文 彦常常提 及油 画 《 大 碗岛的星 期 日下午 》( 《 U n d i ma n c h e a p r  ̄ s - mi d i a I ' f l e d e I a G r a n d e J a t t e ) ) ) , 芝加
布的 一端 到 另一端 , 遍 布约 5 0名穿 着不 同风 格服 装 , 年龄 迥异 的游 玩 者。 尽管 场景 看上去 很繁 忙 , 但 除了画 中间穿 白色裙 子直 直地 望向我 们 的那位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 群集理论 ” :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 的 参考 文献 : [ 1 1 ] 詹妮 弗 ・ 泰勒 . 普 利 茨克奖得 主 系列 :桢 文彦的 建 关 系 ,以 获得 建 筑 的多 重 功 能 。 “ 场 所 形成 ” 观 念是 桢文 彦 筑— — 空 间 ・ 城 市 ・ 秩 序 和建 造 [ M】 . 北 京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最基本的建筑 观点 ,即建筑是 向场所开放的。纵 观桢 文彦 的
一
而 受 到 社 会谴 责 。在 美 国这 种 情 况 尤 为 明 显 。与 此 同 时 , 日
本 的新陈代谢运动仍然在赞美技术表 现及超级大型结构 ,而 且E t 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所 出现 难 给 人 留下 具 有 城 市 人 文 背 景 的 城 市 文化 里 ,桢文彦 名列榜首 。1 9 9 3年 ,桢文彦 获得被 称为 国际建 品 质 。 、“ 我感 到那 些 似 乎 起 源 于 美 国式 大 尺 度 的 大 型 城 市 结 筑 界 诺 贝尔 奖 的 U I A 金 奖 和 美 国 普 利 策 建 筑 奖 。 以 全 球 建 构 ,并不 是真 正的 日本现代建筑 ,因为很 难领悟到具有 E l 本 筑 时 代 的视 点 俯 视 世 界 建 筑 潮 流 ,在 多 元 浩 繁 的 建 筑 风 格 间 文 化 的情 感 的 渗透 。 ”桢 文 彦 说 道 。 隙 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这是桢文彦 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 建 筑 学 子 可 能 时常 被 问 道 是 学 什 么 专 业 的 ,回答 :建 筑 数 码 简 练 精致 地表 现 意 匠 、 尊 重人 性 、 传 达 情感 、 形成意境 , 学。 “ 哦 ,是 学 建 筑 设 计 的 啊 ” 。 嗯 ,为什 么 我 说 是 学 建 筑 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 简洁洗练的构成 、 轻快细腻的质感 、 学的 ,而他们 的回复是建筑设计呢?
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主要有三种:密集市区、杂乱无序的郊区和区域城市。
1. 密集市区:指城市中心区域,特点是建筑物高度集中,地块规模较小,道路狭窄、交通堵塞,人口密集,商业、办公、住宅等各种功能混杂在一起。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老城区,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2. 杂乱无序的郊区:指城市的远郊区域,特点是建筑物分散,地块规模较大,道路宽敞,交通便利,绿地和户外空间较多,但功能布局混乱,缺乏统一规划。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城市的扩展区域,有着较低的人口密度和较强的自然环境。
3. 区域城市:指比较独立的城市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较高的密度和较强的经济基础。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一些特大城市,具有明确的中心区域、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区域经济聚集效应,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稹文彦认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城市形态需要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和管理方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