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下册 第7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下册 第7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下册 第7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7课。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生物进行设计的体验活动,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方法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体会到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神奇的倒钩”、活动2“能粘连的搭扣”、活动3“模仿生物的设计”等4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以波波在郊游时衣裤粘了苍耳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其原理的兴趣。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结构,了解苍耳能反复粘连在动物皮毛的原因。活动2引导学生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活动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模仿生物的产品设计,知道人类的许多伟大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体会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二、学情分析

对苍耳黏附衣物的自然现象,六年级的学生觉得有趣且很好奇。不少学生还可能有衣物被一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粘住的经历。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知道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能通过表面的钩刺黏附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去。他们可能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尼龙搭扣的发明与某种类似苍耳的植物有关。这些经历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苍耳能反复黏附动物皮毛或者衣物的原理。但在认知上,不少学生认为苍耳能反复黏附衣物或动物皮毛只跟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而忽略了衣物的表面结构等因素。因此,在学生探究苍耳黏附衣物原理的过程中,还需教师对他们的观察活动进行引导:①不仅要观察苍耳表面钩刺的结构特点,还要观察衣物的表面结构特点;②把苍耳与衣物进行反复几次粘连,不仅要观察两者是怎样互相粘连的,还要观察在苍耳与衣物分离过

程中倒钩的变化。制作一个能反复粘连的搭扣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这是一个比较精细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其次,不少同学可能没有使用过热熔胶,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

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举例说出工程师模仿生物的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

3.能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4.知道从古到今许多模仿生物的设计对人类的生活、生产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模仿苍耳粘住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简单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尼龙搭扣。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苍耳、毛巾、剪刀、镊子、热熔胶、尼龙线、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仿生设计资料(提前准备,并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彬彬、波波和家人一起去郊游,彬彬发现波波的裤子上粘了许多苍耳。

提问:为什么苍耳会粘住波波的裤子?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神奇的倒钩

引导:我们知道苍耳能依靠表面的特殊结构粘在动物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苍耳能粘在衣服上,除了与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还可能与什么

有关?

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提问:苍耳不仅能粘在衣服上,而且还可以反复多次粘贴。这又与什么有关?

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任务: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苍耳和毛巾,找出其中的奥秘吧。

要求:①分别观察苍耳、毛巾的表面结构;②将苍耳和毛巾粘在一起,观察两者通过什么方式粘在一起;③反复粘连、解开苍耳和毛巾,观察在解开过程中苍耳表面的结构有什么变化。将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中。

交流:各组汇报观察发现,讨论苍耳能反复粘贴衣服的原理。

小结: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了苍耳能反复粘贴衣服的原理。衣服的表面具有环状的纤维,苍耳的表面有细小的倒钩结构。当两者接触时,苍耳倒钩就能勾住衣服表面的环状纤维,两者就粘连在一起。苍耳的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在被拉伸后恢复原状。所以,苍耳可以反复粘贴在衣服上。

2.活动2能粘连的搭扣

问题:苍耳与衣服搭扣的方式与哪种日常用品很相似?

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

任务:模仿苍耳与动物皮毛的结构特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自制一个尼龙搭扣。

媒体:展示毛巾、剪刀、镊子、热熔胶、尼龙线、塑料片等日常材料和工具。

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镊子和热熔枪将尼龙绳末端加工成倒钩的形状,模拟苍耳表面的倒钩。然后把这些尼龙小倒钩用热熔胶粘在塑料片上。等热熔干后,用粘有尼龙倒钩的塑料片接触毛巾,测试其粘连效果。再根据效果进行改进。

媒体:播放尼龙搭扣的制作方法、热熔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制作尼龙搭扣。

交流:各组学生展示自制的尼龙搭扣,介绍制作过程与测试效果。

问题:我们从看到波波的裤子粘有苍耳到成功自制尼龙搭扣,经历了什么过程?

交流: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回答问题。

小结:我们先是对苍耳粘在衣服上的现象感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其原理,接着再模仿它们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制作出尼龙搭扣。

引导:尼龙搭扣是一种常见的黏合工具。这种小小的工具非常实用,它广泛应用于生活、医疗以及航空等领域。它的发明与苍耳有关吗?

任务:阅读《尼龙搭扣的发明》资料,说说乔治·德·梅斯特拉尔是怎样发明尼龙搭扣的。

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资料《尼龙搭扣的发明》。

交流: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发明尼龙搭扣的过程。

小结:看来,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发明尼龙搭扣的过程与我们制作尼龙搭扣的过程是相似的,都经历了:对某种生物现象感到好奇,然后观察发现原理,接着根据原理进行模仿设计和制作,最后就发明了能方便人们生活或生产的新物品。

3.活动3模仿生物的设计

引导:除了牛蒡,人们还从其他生物上得到很多启示,设计了很多实用的产品。

任务: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相关资料。让我们来分享更多人类模仿生物的设计吧。

交流:各组学生交流彼此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模仿生物设计的案例。

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你又了解了哪些模仿生物设计的案例?

汇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小结:从尼龙搭扣到飞机,都是人类模仿生物设计的产品。它们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与拓展

引导:看来,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问题:如果我们也想进行模仿生物的设计,可以怎么做?

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可以观察身边更多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并从中得到设计的启示。

问题:波波也对模仿生物的设计很感兴趣,他观察到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

产生了什么设计想法?

媒体:展示资料,波波观察壁虎在墙壁和天花板自由行走,然后查阅资料了解其原理,产生设计一种可以爬墙的清洁机器人的想法。

交流:学生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问题:你观察过身边哪些关于生物的有趣现象?你得到了什么设计的启示?交流: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讲述: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多留意身边有趣的自然现象,也尝试进行一些模仿生物的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

七、板书设计7.大自然的启示

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发现现象揭示原理模仿设计

并制作发明实用物品

六年级科学 环境和我们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教案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课堂小结: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 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3.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想一想,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2.明确目标。 (1)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3)指名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随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练读。强调“扫帚”的读音。 2.分别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学生如一时说得不够简练,师应适当提示概括方法。如:《“打扫”森林》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则可以直接引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学习《“打扫”森林》。

(1)自由读一读,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交流。 ①适时出示“大自然电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回答,师画食物链: ②齐读《“打扫”森林》最后一自然段。 (3)资料拓展。 师补充资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蛇与庄稼》。 听后简单说说明白了什么。 齐读“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生:要保护大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2.学习《人类的老师》。 (1)总结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 (2)小组内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二篇短文《人类的老师》。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结果。 ①人类从蜻蜓、鲸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造福人类;蜻蜒、鲸都是人类的老师…… ②师适时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流线型”。 (4)你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全班交流。(大自然带给人类很多有益的启示。) 齐读“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打扫”森林》让我们知道了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人类要虚心向大自然学习,从中得到启示,造福人类。其实大自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细小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讲述

1.常见的建筑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订试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手机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 3.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4.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下册 第7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7课。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生物进行设计的体验活动,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方法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体会到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神奇的倒钩”、活动2“能粘连的搭扣”、活动3“模仿生物的设计”等4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以波波在郊游时衣裤粘了苍耳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其原理的兴趣。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结构,了解苍耳能反复粘连在动物皮毛的原因。活动2引导学生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活动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模仿生物的产品设计,知道人类的许多伟大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体会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二、学情分析 对苍耳黏附衣物的自然现象,六年级的学生觉得有趣且很好奇。不少学生还可能有衣物被一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粘住的经历。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知道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能通过表面的钩刺黏附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去。他们可能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尼龙搭扣的发明与某种类似苍耳的植物有关。这些经历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苍耳能反复黏附动物皮毛或者衣物的原理。但在认知上,不少学生认为苍耳能反复黏附衣物或动物皮毛只跟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而忽略了衣物的表面结构等因素。因此,在学生探究苍耳黏附衣物原理的过程中,还需教师对他们的观察活动进行引导:①不仅要观察苍耳表面钩刺的结构特点,还要观察衣物的表面结构特点;②把苍耳与衣物进行反复几次粘连,不仅要观察两者是怎样互相粘连的,还要观察在苍耳与衣物分离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指导及例文

大自然的确是人类的老师。只要留心观察,你就能从中有所发现并得到启示: 例如: 1.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那是告诉我们不要张扬。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3.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 4.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 5 .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处处留心皆学问 清晨,我在自家的墙角边发现了一张蜘蛛网,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捉来一只小蚂蚱放在蜘蛛网上。 不一会儿,从墙缝里爬出一只蜘蛛,它在蚂蚱身边吐出一股白色的丝,把蚂蚱缠了起来,便回洞了。我百思不解:蜘蛛为什么回洞了,怎么不吃掉蚂蚱呢?我又继续观察起来。可等了好久,蜘蛛就是不出来。 第二天,我惊奇的发现蜘蛛已经把小蚂蚱吃了,网上只留下一只空壳。我极为奇怪,蜘蛛为什么不吃壳呢?为了找到答案,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蜘蛛捕到猎物后,先将猎物用丝缠绕起来,再吐出一种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这种消化液可以溶解由蛋白质组成的昆虫的内部组织,待昆虫一命呜呼后,就会变成汁液。蜘蛛就可大口大口地吮吸了。因为昆虫的外壳不是蛋白质组成的,所以蚂蚱的外壳被完整地留在网上。 通过这次意外的发现,我知道了蜘蛛吃食的奥秘。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发现,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处处留心皆学问。看似平拉凡凡的大自然,实际上有无穷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会给我们启示。这不,在我观察蚂蚁时,我就得到了一个启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悠然自得地坐在小区里的石凳上享受清晨的美景。正当我不经意低头时,突然发现一块白色的东西在缓缓地移动着。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几只蚂蚁在搬一块小小的面包屑。我想:这附近一定有蚁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便四周找了起来。不一会儿,隐蔽在花丛下的蚁巢被我找了出来。 我继续观察蚂蚁的搬运情况。只见那几只小小的蚂蚁扛着一块面包屑,爬得还比较快,真要把蚂蚁称为“大力士”!过了一会儿,一只小蚂蚁从面包屑下跑了出来,急忙钻进蚁巢,接着,一只大而强壮的蚂蚁跟着小蚂蚁爬了出来。看来,小蚂蚁是去找帮手的。有了大蚂蚁的帮忙,小蚂蚁的速度快了许多,我猜它们当时肯定也像我们玩课间活动那样,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过了一会儿,蚂蚁来到了一个最辛苦的阶段——上小土坡!小土坡上就是蚁巢。只见蚂蚁们努力地一步步往上抬,其中有一两只蚂蚁还会轮流跑到队伍的后面支援,哦,多有灵性的小家伙!看着蚂蚁那么辛苦,我的爱心不禁爆发了!我用一根小树枝把蚂蚁们向上推动了一下,眨眼间,蚂蚁们就到达巢口了!最后,经过大家的同心协力,蚂蚁们终于把面包屑运到了蚁巢内。 蚂蚁虽然是小小的昆虫,但是,这不起眼的小家伙却给了我启示:团结就是力量。 蚌的血液是淡蓝色的 我和汪强、汪诚都喜欢玩小动物,也喜欢解剖动物。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伯把几只蚌用砖头砸开了,准备带回家做成菜,据说很好吃。我看见从敲碎的蚌壳里流出一种淡蓝色液体,就问:“这是什么东西?”伯伯说:“是蚌的血.”我听了感到很奇怪。心想,血都是红的呀,蚌的血怎么会是淡蓝的呢?” 这天下午,我们到河里去摸蚌, 不一会儿,就摸到了许多.我们选了一只最大的,决定做一次实验.我们把蚌养在脸盆里,等它张开了蚌壳,就把一根木棍插进去,使两片蚌壳之间留有一条缝隙;然后我看到一颗轻轻跳动的浅蓝色的心脏.我们就用锋利的刀,小心地把它剖开,看到从里面流出一种淡蓝色的液体. 我们终于相信了那们农民伯伯的话:蚌的血液的确是淡蓝色的,这说明,动物的血并不都是红色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强土壤肥力多森林、灌木、野草多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吃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第1课《使用工具》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使用工具》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而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为以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使用过的工具;第二部分,选用什么工具好。这两部分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①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②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③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科学探究 ①尝试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

②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科学态度 ①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 ②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的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主题丛书:《盯住动物的眼睛》、课外拓展《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学习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并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教学准备: 师:导学案、课件。 生:搜集有关动物的眼睛很神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单元目标迁引,导入新课——导 1、出示单元目标。 师: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神奇的大自然。它是我们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个单元我们就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今天学习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自读自悟。(板书课题) 2、课题的含义。 师:这篇课文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分别是《“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二、初读感知,认记生词 1、自由读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本课的生词,指名读。 3、积累多音字“扫”。

三、问题启学,自主研习——学 1、根据《自学单》自主学习。 (1)想想这篇短文写了什么? 汇报格式: A、林务官下了一个的命令,要求把、,导致森林。 B、因为林务官下了一个的命令,所以导致森林。 ——引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秘诀之一:利用过渡句。 (2)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哪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请你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汇报格式: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在文中的第…段。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灾难,是因为。 ——引出本文的第一个启示。 (3)假如你就是这次灾难中存活下来的树根(小鸟)(害虫),你想说些什么? 汇报格式:假如我是……我想说:“……。” (4)A、画出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写上你的体会。 B、在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小记号。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3、迁移学法,巩固运用。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打扫”森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接着老师再给你们一个关于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秘诀——利用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出的自学单的学习提示和秘诀自主学习《人类的老师》。 4、根据《自学单》自主学习。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 汇报格式: A、这篇课文写的是人类通过从,找到避免的方法。通过设计而提高了。 B、 ○1因为人们从的方法,所以是人类的老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最新六年级科学《珍贵的淡水》教学设计

《珍贵的淡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珍贵的淡水》这篇文章是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文章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点滴浪费水的事情无处不在,可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又是如此匮乏,你有何感想,我们该怎么做? 2)虽然淡水如此匮乏,可是由于不节约用水、乱排乱放造成的水污染又随处可见,生活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提示我们该怎样用水,同时我们还应提醒全社 会都应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比一、二、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但注意力仍然容易分散。参加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喜欢的活动都愿意参加。特别是集体活动,:非常乐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理念 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水无处不在,地球上的水很多所以,我们要通过教材及教师的引导,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约97.5%是咸水,淡水只占2.5%。在淡水中,约99.7%是极地冰川和其他难以利用的淡水,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为0.3%!从而意识到要节约用水。 四、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五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六、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的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 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 七、教学准备 1、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地球仪、烧杯、量筒。 2、学具准备:书本,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笔各一支。 八、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设计意图 第6课《珍贵的淡水》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 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使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加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l“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走进水世界》一课,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但为什么还要保护水资源呢?教材通过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