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代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佛教意识_马德

合集下载

唐代敦煌文化对古代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代敦煌文化对古代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代敦煌文化对古代佛教文化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佛教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

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其中之一就是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是指在甘肃敦煌所发现的一系列佛教文化,它不仅汇聚了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民间信仰的独特风貌,更是让佛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得以有更加深刻的发展和影响。

首先,敦煌文化对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

在敦煌,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开滦寺,鸠摩罗什翻译的《俱舍论》就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印记。

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时称之为“和合文化”。

东汉末年以来,印度佛教和中原佛教之间一直存在交流和融合。

直到此时期,这种交流和融合达到了巅峰。

敦煌文化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古代佛教文化遗产。

其次,敦煌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佛教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佛教文化中,艺术表现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唐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代里,不仅仅是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刻的发展,更加是它自己的文化特点,例如佛教寺庙、佛教教义、佛教经典等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敦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就是壁画。

这些壁画通过绚丽多样的颜色、独具匠心的设计构图、生动的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佛教教义和文化内涵。

可以看出,敦煌壁画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影响了整个佛教艺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

最后,敦煌文化对知识的传承和整合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敦煌壁画所表达的佛教文化是非常复杂和深刻的,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敦煌文化的发掘增加了我们对唐代佛教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丰富的印度佛教文献,是当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些文献,既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文献传承和整合的过程,既有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有本土文化的融合。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信仰

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信仰

汇报人:日期:•敦煌民间信仰的起源与背景•敦煌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敦煌民间信仰的社会影响•敦煌民间信仰的演变与传承•敦煌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敦煌民间信仰的起源与背景敦煌地理位置敦煌历史沿革敦煌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早期民间信仰佛教在敦煌的传播敦煌民间信仰的起源敦煌民间信仰的发展背景社会动荡与民众寻求精神寄托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经常处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民众面临着种种困境和苦难。

在这种背景下,民间信仰成为了他们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的重要途径。

官方对民间信仰的政策支持在唐五代宋初时期,官方对民间信仰的政策支持也是敦煌民间信仰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02敦煌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对象信仰类型敦煌民间信仰的仪式主要包括祭祀、祈愿、超度等。

其中,祭祀是敦煌民间信仰中最常见的仪式之一,主要是向神祇献上供品,祈求保佑。

祈愿则是向神祇表达愿望,希望神祇能够满足自己的心愿。

超度则是为死者或亡灵进行的仪式,希望通过神祇的力量使死者得以超度。

活动敦煌民间信仰的活动主要包括庙会、朝山、进香等。

庙会是敦煌地区最为盛行的民间活动之一,主要是到寺庙中朝拜佛像、烧香祈福。

朝山则是到山上的寺庙中朝拜、祈福。

进香则是到寺庙中献上香火,表达对神祇的敬意。

仪式VS敦煌民间信仰的信仰体系03敦煌民间信仰的社会影响地方自治在敦煌地区,民间信仰组织在地方自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组织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有效地弥补了官方行政管理的不足。

政治稳定敦煌民间信仰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种信仰活动和仪式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有助于防止社会动荡和冲突。

宗教政策唐五代宋初时期,中央政府对宗教持宽容态度,敦煌民间信仰得以自由发展。

同时,敦煌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宗教政策,保护和支持各种宗教活动。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经济发展01社会分工02土地占有与使用03文化交流与传承民间传说与故事社会风俗04敦煌民间信仰的演变与传承敦煌民间信仰的形成敦煌民间信仰的演变家庭传承社会传承艺术传承敦煌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历史文化价值人类学价值艺术价值05敦煌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敦煌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敦煌文献的发现宗教信仰研究文化交流研究敦煌民间信仰的研究展望010203深入挖掘敦煌文献加强宗教信仰研究关注文化交流对民间信仰的影响0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敦煌本梦书》《敦煌遗书》《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资料》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敦煌阴氏家族与莫高窟阴家窟研究

敦煌阴氏家族与莫高窟阴家窟研究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日期:边也是业论文作者签名:盈雄。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 ‘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译文作者签名:衅导师签名/●●、一中文摘要敦煌阴氏家族由迁徙中原内地的移民而构成,其家族源自南阳新野,先迁徙到始平、武威,而后迁徙至敦煌的。

前?张轨统治敦煌时期,家族势力开始不断膨胀,阴氏家族在武威、敦煌得到发展,张俊时期遭到打击,阴澹弟鉴被杀,阴澹回到敦煌,阴氏家族在北朝前期销声匿迹。

阴氏家族再次出现在莫高窟第窟,阴安归等阴氏家族供养人绘制于莫高窟第窟的北壁。

由于阴氏家族与粟特史氏通婚,粟特人善于经营商业, 这就使阴氏家族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又紧随当地的统治者,使其地位得以恢复。

阴氏家族积极参与佛教活动,并作为主要的赞助人之一参加开凿了莫高窟第窟的营建。

唐代是阴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此时活动在敦煌的阴氏家族主要是阴稠和阴祖家族。

特别是在武周时期,阴氏家族表现的最为活跃。

他们积极加入到为武则天称帝造大像、献祥瑞的行列之中。

阴氏家鼍族的逢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给其家族也带来莫大的荣耀。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 中国的艺术和文学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哲 学思想,引入了 佛教哲学,为中 国的哲学体系注 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的传入也带 来了新的艺术形 式和风格,影响 了中国的绘画、 雕塑和建筑等艺 术领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也是深远 的,它不仅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作 品,还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新的题 材和风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 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 印度
佛教的教义以四圣谛、八正 道、十二因缘为核心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 印度境外传播
佛教传入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传入方式:由印度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传入地区:最早在甘肃敦煌一带开始传播 传入影响: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 步
增加了社会就业机 会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贸易往来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
佛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融 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绘画: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绘画带来了 新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技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第二类是原标明部类和页码之经叶。原经叶上先是按藏文字母顺序分为KA、KHA、GA、NGA等22部,每一部下又分若干页。其中KA部(第一部)和KHA部(第二部)各有五至六份页码相同但内容不同的经叶,每份存数十页至数百页不等。编号中接第一类按部、页、卷、品之顺序进行,有一品一号的,有连接在一起的数品一号的;品段有完整者也有不完整者;断页则一页一号。
这次整理的甘肃各地藏敦煌藏文文献,共编3370号(件),其中敦煌市博物馆2890号,甘肃省图书馆351号,敦煌研究院82号,甘肃省博物馆36件,酒泉博物馆19件,敦煌市档案馆12件,张掖博物馆2件,高台县博物馆2件,武威市博物馆2件,兰州籍山东人兰山范氏私人藏20件。这部分文献基本是写经,主要分为卷式《大乘无量寿经》与贝叶式《般若经》,也有一少部分是社会文书。另外,敦煌市博物馆藏第351号还有3144页梵夹装经页尚待再行编目。
同汉文经卷一样,藏经洞开启以来,先后有一部分藏文经卷、经页也流失到民间。1944年以来,甘肃省各收藏单位不断接受私人捐赠并多方访求,陆续征集到一部分汉、藏文经卷和经页。如敦博0080—0303号是敦煌人殷登明1951年将敦煌民众教育馆所存捐赠敦煌县政府后移交县文化馆保存的;敦博0307、0790号是敦煌县博物馆在调查三危山文物点时在三危山王母宫处征集入藏的;敦博1530、1531号是敦煌市博物馆求购所藏。又如张掖博物馆藏2件《大乘无量寿经》,一件为1981年7月于张掖西街一唐姓人家征集,另一件为1988年4月离休老干部赵奉翱捐赠。敦煌研究院所藏一部分为敦煌当地人士捐赠,有一部分是1964年本院副研究员霍熙亮先生从敦煌民间征集而来。一直到近年,还不断有捐赠和征集。如1993年敦煌市博物馆从市属五墩乡文化站征集到数件,2002年敦煌市三危乡农民李永德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的数件,等。另据了解,还有一部分敦煌藏文文献尚保存于敦煌以及甘肃各地民间个人手中。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重440余斤的94捆卷式写经,即使把我们这次搜集到的全部卷式写经统计在一起,可能还不足这个重量的一半。所以,日后继续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敦煌藏文文献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与禅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两个主要宗教信仰以及禅修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的内涵与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以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为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觉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如佛像、经书、卷轴等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元素。

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合乎佛教思想的理想追求。

二、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炼方式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式。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追求道的境界,通过修炼来达到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道家修炼方式主要包括内观和外观两方面。

内观是通过静坐冥想、打坐修行来提升个体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外观则是通过身体锻炼、气功功法等来强化身体素质,以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教的修炼方式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禅修的精髓与价值禅修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禅修强调个体内心的觉察和修炼,通过坐禅、静心冥想等方法,达到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平和与觉醒的目的。

禅修注重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直接觉知,通过对思维和感官体验的觉察,实现对自己和环境的深刻洞察。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超越分析性思维的局限,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从而达到超越欲望束缚的境地。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佛教对文化交流的贡献: 增进国际友谊、促进文 化多样性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佛教对现代人心理健康 的积极影响
佛教对现代人生活方式 的启示
佛教对现代社会道德伦 理的启示
佛教对现代人价值观的 影响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佛教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推动社会 和谐发展。
章节副标题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 节日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信仰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间 习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民俗信仰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儒教的融合 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佛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民间传播和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对中国民俗信仰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包括对鬼神观念、祭祀仪式等方面的影响。
02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章节副标题
佛教的派别和宗派
佛教派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注重修行和领悟,强调普度众生 小乘佛教:注重戒律和禅定,强调个人解脱 宗派: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 径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 艺术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民 俗的相互融合
添加标题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
添加标题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添加标题
佛教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 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添加标题
佛教与印度教、耆那教为印度古代三大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延 筵



大 启 千 灯之夜

二 月 八 曰

当 二月

景 在八晨 在

菩 萨厌
王宫 之时 白 饭

如 来逾城 之




都入
人 仕女

执盖 悬 幡


之 城 似 访 朱 聪 踪 之迹
, ,

二 月

十五


仲春二 月


十五半 旬



林 入 灭之 时 诸 行 无 常 之
宗 教 与 民族
敦 煌 古 代 民 间 信 仰 活 动 中 的 佛 教 意识



佛 教 在 中 国 属 于 外 来 宗 教 但 她 为 中 国 人所 接 受 在 中 国 大 地 上 生 根 开
, ,
花结 果 应 该 说 是 与 中 国 民 间 信 仰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如正月 十 五


二月 八 日



二月
四月 八



七月 十五


腊月 八


当然 佛教的 节

年 中 远 不 止这 些

这只是

篇 文 章 所记
述 的部 分
说明了 民间节
对 佛教 的 依赖
三 佛 教 诸神 与 民 间 诸 神 共 处

公元
8

1
0
世 纪 佛 教 是敦 煌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 主 体




六道冥
3

官 善

, ,
恶 童 子 更 愿 有 天 限者 遥见 有 天耳 者 遥 闻 证诸 弟 子 转读

4

大 乘经 典


伏 愿 真 身 化佛

常 住世 间

宝 字 金 经恒 流 沙 界


悲菩 萨 拥护
5

道 场 小 果 声 闻 住持 法 藏 天 仙 垂 诱 佛 入 人 光 林 临


个联
合体

如 敦煌 文 书
1



1
9 2 4
等 写 卷 之 《 设道 场 发 愿 文 》
国 土之中






尽虚 空 遍 法 界微 尘

十 方 诸佛

诸大 菩 萨 罗

汉 圣 僧 天 龙 八部
2




显 神衹 闽 罗 天 子 五 道 大 神

太 山 府君 察命司 录 天 曹 地
潜蓠




下鞠



之辰

冬 吳 晷 移 长 庆 气改 周 正 复釙 别 生 于
更纵 于 曱 子
温 室之时

阳 黄钟


腊月

八 日
时属 风 寒 月


景 在 八 辰 如 来说


只试
树 浴 众僧 之 日


故得 诸垢 已 尽 无 复烦

恼之 痕 虚 净 法 身 皆 沾 功 德 之 水
三尊之时

七 月 十五

盂 兰 大启


宝供宏 开






青提 免 八 难 之

故得 家 家 烈



处 处 敷延






千 种之 花 非 开 春



陈 百 严 之味 正 在 香 盆


九月 九


将 菊 初 繁 香 英正 嫩 桓景 登 高 之
; , ;


在 敦 煌 石 窟 早 期 的 壁 画 中 出 现过


些 似 乎 是 非 佛 教题 材 的 画 面


贤 曾 对 此 做 过 不 少 的 研 究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是 段 文 杰先 生 提 出 的 道 教 题 材 进

入 佛教 石窟 之说 ?

而史 苇 湘 先 生则 认 为 是 佛教 表 现 其 内 容 而 借 用 了 还 有 很多 研究 者 们 提 出 过种 种 观点
、 、 、
种宗 教 的 神 而 是

广 泛流 行 于 中 国 民 间 的



然崇拜与 信仰 没有任何宗教的 印 迹
, ,

至于所谓
的 东 王公 西王母 实 际 上 是 佛 教 的 帝 释 天 与 梵 天
贺世哲先生 已 有精辟 的


论 述?

当 然 帝 释 天 和 梵 天 在 形 象 上 也可 能 借 鉴 了 东 王 公 西 王 母 的 形 象

2 0 0 7




敦 煌 历史 与 莫 高 窟 艺 术 研 究 》 甘 肃 教 育 出 版 社


2 0 0 2


敦 煌古 代 民 间 信仰 活 动 中 的 佛教 意 识
反映

己 的内容 这


点 是无 可 非 议 的


但 这 些题 材 都 来

于民 间 是 中国




如 阎 罗 王 五 道 大神 等 是 中 国 民 间 的 鬼 神 信 仰 的 内 容 中 国 和 尚 改 编

, ,
的 伪经



佛 说 十 王 经 》 将 这 些 内 容 也 写 了 进 来 在 敦煌 广 泛 流 播 敦 煌 石 窟


壁 画 中 大量 出 现 地 藏与 十 王 厅 内 容




点 我们可以通过敦

煌 历史 上 民 间 信 仰 活 动 来 说 明


历史 上 的 敦 煌 佛 教 文 化 现 象 与 当 时 的 民

间 信仰 的 关 系 也 十 分 密 切 内 容 也 非 常 丰 富



民 间 信 仰 因 素 在 佛 窟 中 的 体现


而 许多古 老 又传

录 文 参 见 黄 征 吴伟



敦 煌 愿 文 集 岳 麓 书 社

1
9 9
5


笔 者 依原 件 图 片 分 行

敦煌 古 代 民

信 仰 活 动 中 的 佛教 意 识
统 的 民 间 的 信仰 活 动 都 与 佛 教 和 睦 相 处 民 间 诸 神 与 佛 教 诸 神 成 为


性 的 佛 教 石窟 中 表 现 的 绝 对 不 是 那 些 道 教 之神

佛 教 借用 了 其 他 的 题 材来
0
1


0 2


来源 国 家社会 科学 基 金 西 部 项





名称


敦 煌佛 教 社会 史 研究




编号

2
XZJ 0
② ③
段文杰 史苇湘


敦 煌 石窟 艺 术 论 集 》



传 统 的 绘 画 题 材?


但截至 目 前 还没

有 见 到 能 够 有 人从 中 国 民 间 信 仰 的 角 度 去 研 究 这

问题

道 教题 材 是 不 可


能 进 人 佛 教石 窟 的 不 管 是 东 王 公 西 王 母 还 是 什 么 仙 人 上 士 之 类 原 创




见愿 聋
1
4

者得 闻 音 响 跛 者 能 步 能行 哑 者 无滞 语言
, ,

愚 者 速 逢辖 惠
黠慧

1
5

师 僧 父 母 各保 安 宁


过往 先 灵 神 游 净 土 宿 业



过 总愿

7
6 6
宗 教与 民 族
消除

此世 来 生 常 逢 佛
, ,
但 东 王 公 和 西王 母 也 并 不 完 全 是 属 于 道 教 的 神 祇 也 是 民 间 信 仰 的 因 素 居


这些 说明 了 当 时 中 原 民 间 信 仰 对 石 窟 的 渗 人 也 是 佛 教 界 为 争 取 更 多

的 信众 而 采 取 的 相 关 措 施




1
1

下 临幽府 刀 山 落 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