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传入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逐渐传入中原。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融入当地宗教氛围。
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禅宗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宗法门融合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佛教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发展。
教义传承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与套用,而是在传承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了普世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之道相得益彰。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既展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跨文化交融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结: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一、佛教中国化的条件和途径
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传播主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 动力 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 (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制约和融摄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 法华经》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从文化本体论上指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就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佛教的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出世殊胜的佛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 中国化”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这“中国化”就其适用 范围表现为: 范围表现为: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必须适应众生的根机而随开方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故前者是 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 本、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究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演出了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一幕幕悲喜 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 剧。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可视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浅析佛教中国化

浅析佛教中国化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一种外来文化向佛教一样,冲击着中国本土宗教信仰,同时,它又经过长期磨合,逐步被吸收,最终成为组成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文化上多以老庄思想文化为主题,在这一系思想建制中,对于祭祀、阴阳五行、黄老也很普遍,佛教作为外教传入中国并得以扎根实属不易,他的发展必然需要适应中国社会,与各种正统思想相结合,实现中国的演变。
隋唐时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话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佛教中国话对中国社会有何启示呢
首先,体现了哲学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属于印度式的佛教,而当进入中国后,在中国多种条件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这就告诉我们,要用特殊性的普变存在观点看世界看问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质,这鲜明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场上来。
“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体现出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主张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广阔胸襟与气概,接纳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与其交融渗透,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要从佛教中国化中明白,中国文化虽然经历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但都最终将其融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中,体现出了“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容、佛道相同,以至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容忍和吸收”这都是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正因如此,中国文化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渊源化的过程及原因

佛教中国化的渊源摘要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之后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逐渐传播开来,终于实现了中国化。
而其中国化的历程又可以较为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至于每个阶段的传播情况及原因又各有不同。
统治者的态度,人们的态度,更为关键的是佛教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佛教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一、佛教初传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封建宗法制度和忠孝为核心,宣扬三纲五常的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主流思想支柱。
佛教传入后,当政者面对其的到来,无需扶植其发展以有利于政治统治,也不会允许佛教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抗衡朝廷的社会势力与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开始总是不完善的。
“佛教初输入时,或只输入其仪式,而未曾输入其教义”。
①这样一个新的教派,在异国风情中,在儒学居于不可撼动的地位下,加之自身的不完善,佛教也只能缓慢且范围极小地进行渗透着。
二、佛教大发展时期(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迎来了它的春天。
“佛教的传播与名僧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名僧传教又得到了各种统治力量的支持。
”②该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开始了胡人的统治。
此时儒道学说依然盛行,但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并不中意儒道。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行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但居于统治与霸占的心理,又不肯亦不能采用汉人的信仰。
此时,佛教便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统治的救命稻草。
加之,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苦,共有生、老。
病、死等八苦,而这八苦的原因不是阶级压迫与剥削,是“业”。
人们想要超脱苦难,就得忍耐,修行,而至“涅槃”。
这一套学说恰恰迎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心理,它掩盖了阶级压迫的实质,麻醉民众,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极力宣传佛教,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延请西域高僧大德来东土传教译经说法,修建佛寺。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入长安,大乘经纶才次第流传,佛教遂放万丈的光焰。
论佛教中国化

论佛教中国化文/杨爽佛教中国化历程漫长,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某些话语解为汉地人士所掌握并大众化。
佛教的思维模式及取向也深深内化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心理倾向。
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实现,充满了对儒家魔法信仰的怀疑与消解,对盲目信仰的批判。
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理性化以及性格塑造有积极意义。
同时,佛教在其中国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
佛教讲究“业报”,“业”,一般而言,分为身、口、意三业。
我们可以发现,“业”在大乘有宗看来主要是在思的作用下产生的,并由此而赋予“业”以形而上学的色彩,来解释宇宙、人生中的因果缘起。
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以业感缘起作为其理论基础,业及缘起学说内化为普通信众的心理倾向。
业感论的生命整体理解模式仍旧与气论的神秘色彩共存于当今人们的思维与信念世界中。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宇宙秩序是要以‘道’的概念加以阐发的,这种概念在儒家以及大多数其他学派中都是共同的,要么是儒生那样以世俗的方式‘适应’社会领域里的世界秩序,要么就是道教徒那样的玄妙深思的离尘脱俗的态度。
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同样有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是大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佛教的佛学中国化的代表是禅宗。
这最能突出中国化佛学的思维批判之特色。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 ,诸如体、用、能、所、天、人、阴、阳等等一些术语的对立组合模式已渗入到民族心理的积淀中去,形神论争不过是在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时所激起的思维上的一朵浪花而已。
佛教精神的反本质主义,是对反对自我、事物乃至对世界的本质探求。
如果有人认为有本质的存在,便会陷入两种困境中去,一是进入神秘主义,另一个就是可能对社会共同体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导致伦理的虚无化。
因为佛教文化自身也有问题,有学者指出“对宇宙人生之苦的感受与说教,一方面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仍然重复着佛教的基本教义。
基于人生之苦的解脱论引导禅僧追求虚幻的精神自由,造成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中的无奈妥协【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可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封建社会建构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一体化结构。
而佛教这一异域文化来到中国之后,与一体化结构多有矛盾,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佛教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最终臣服于一体化结构并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
【关键字】佛教,中国化,一体化结构一,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实现了大一统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
中国封建大国以其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绚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然而不论是统一或是分裂,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是中国特色的建立、维护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的一体化结构。
下文简称“一体化”。
首先分析一下一体化结构。
“统一的信仰和国家学说是意识形态结构中的组织力量,而官僚机构是政治结构中的组织力量。
”《在历史的表象中国封建社会利用儒生阶层组织官僚结构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第14页实现管理国家,这就使得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实现了一体化。
“在儒家国家学说指导下,各级官员都以‘忠君保民’为首要的政治素质,分处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上,执行统一的中央政府的号令。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其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官员也几乎由清一色的儒生所组成。
这就将儒学和官僚统治阶层捆绑在了一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自发趋势。
一种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所导致的封建主统治权力和土地所有权的日益紧密的结合,从而出现贵族化和分裂割据地方势力的猖獗;另一种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者,也会因为封建主对土地的管理权变为占有权而造成农奴化,即封建主对生产者的经济剥削和人身控制合而为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