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

合集下载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笔记】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这份笔记来自于,迅雷看看的纪录片有关于佛教的视屏20141231 常平佛教中国化1.中国的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而印度的佛教就不是2.佛教的教义在中国的实现的途径和方式3.佛教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化地域化时代化4.中国的佛教为什么区别于印度的佛教,因为中国的文化迫使印度佛教,想要在中国这个地方发展的话,就必须适应中国当时的国情,而适应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国当时环境的改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改造后的佛教已经和一度佛教有了区别,所以说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而且可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

5.佛教分类汉传佛教(用汉语翻译);藏传佛教(用藏族文字);南传上座部佛教(用傣文);6.汉传佛教是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僧侣乃至侨民游僧共同创造的。

7.在中国隋唐时期佛教有八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性宗);禅宗;华严宗(贤首宗);净土宗;密宗(真言宗);律宗;法相宗(瑜伽宗);8.中国佛教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9.在中国北方佛教重在修行南方佛教重在理论10.佛教在中国包含时代化的原因1.历史上不断发展的,古代的王朝更曾给佛教带来不同的挑战或机遇,要求佛教做出适应当时王朝统治需要的回应;2.不同时代的背景与特征不同,如和平与战争时代,统一与分裂的时代,繁荣或衰落的时代,开放或封闭的时代,都给社会不同人群带来了不同的宗派需求,从而要求佛教与时代气息相应,满足该时代不同人群的具体精神需要。

3.中国思想文化的潮流是不断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佛教的影响极大。

中国化佛教11.印度佛教是脱胎于印度社会的,活动在印度社会的,是印度宗教,而中国佛教虽然来源于印度,但是活动在中国,扎根在中国,是经过改造的佛教,是创新性的佛教,所以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的宗教。

12.佛教虽然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对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并没有佛教化,中国没有整体佛教化,因为中国并没有普遍接受和认同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信仰更没有以佛教作为主要的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果当中,儒家和道家还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主流。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02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一、佛教中国化的条件和途径
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传播主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体和传播客体等诸方面的因素。 (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 动力 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 (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制约和融摄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 法华经》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 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从文化本体论上指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 正是基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所谓“中国化”,就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 是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契时应机”的方式和结果。佛教的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导致传播中的独特方法论──方便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 善巧。以真俗二谛的真理论和方法论为根据,出世殊胜的佛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 中国化” 法不离世间并体现在世间生活之中。这“中国化”就其适用 范围表现为: 范围表现为: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进入异质文化圈的“本土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三根普被的“民义化”。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必须适应众生的根机而随开方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 便之门,但滥用方便,也导致了日后佛法的变质。故前者是 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 本、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究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 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演出了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一幕幕悲喜 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 剧。禅宗六祖慧能“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一语,可视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它的艺术特点是“中国化”的佛教艺术。

所谓“中国化”,就是指中国佛教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家的文化、社会思潮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形态。

首先,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在主题方面表现出了“中国化”的特点。

这是因为中国佛教艺术重视的是将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既保持了佛教文化的本原,又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

云冈石窟雕刻中呈现的内容,大多数是针对中国信众的群体。

例如,庄严的佛教神像、世俗人物像、儒家经典、文艺作品等,都与中国文化体系有关,符合当时中国人面临的社会现状和文化心理。

其次,云冈石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体现出了“中国化”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雕刻技术和造型表现上。

云冈石窟的雕刻技法以内凹雕为主,而非印度式的浮雕或立体雕塑。

这种技法以它的平面、阴阳交错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场景。

同时云冈石窟的佛教神像也渐渐去掉了欧亚民族自然特征强烈的表现形式,呈现面部圆润、肢体丰满、静态内敛,更符合中国民族的审美特点。

这些体验反映的不仅是中国雕刻技术的特点,更是传承着中国透彻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思想。

同时这种方式强调人文内涵的表现方式也满足了善解人意的审美体验,使其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标志。

最后,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中国化”得以形成,还得益于中国大地上悠久的文化史和汉族自身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明经历、文化系统挑战及润泽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史,从寺庙、塔、石窟群体雕刻,到壁画、工艺品的发展,中国佛教艺术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传统,也正因此,云冈石窟这座有岩壁的艺术品堆砌起来的上乘艺术品展现了最流畅精彩的艺术体验。

总之,云冈石窟所体现的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点,具有日益显著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

它既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实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完美融合,同时探讨了中国文化多元性和深远性的一面。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docx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docx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院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匡长福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经过碰撞与结合,最后成功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及具体表现,进而总结出其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适用的启示。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原因启示正文2000多年前,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门宗教会有一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印度到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东南亚、日本、朝鲜、欧美等,佛教在这些地区都与本土文化相碰撞,不断演化,形成本土的教派。

而在这过程中,佛教也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大国里中国化了。

首先我想大体说一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200年左右的传播,到了东汉末年,逐渐在民间普及。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佛教。

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蓬勃发展,中国本土的大乘佛教宗派纷纷建立。

其中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

须知事物的改变都是有愿因的,即佛教的中国化必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这我觉得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佛教中国化的内因更多的是与中华民族的品德有关。

一方面,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儒家法家和道家盛行,儒重礼,法家讲法治,道讲宇宙规律,这正和佛教的事理和佛法相吻合。

佛教和儒法道形成了互补的局面,佛教甚至技高一筹,从而佛教极大地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我觉得更适合于现在的一方面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的兼容并包的美好品德起了重要作用。

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其外因则更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每一个统治者都想建立一个永久的统治,要建立永久的统治,不外乎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下功夫,佛教本身的内涵,决定了中国的开明的帝王肯定选择佛教中国化,作为他精神统治的支柱。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一、译文与宣讲方式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学者在研究和讲说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时,为了便于理解,就用儒家和道家, 其中主要是老庄和玄学的名辞和术语,来比附佛教的名相概念。

这种简单而机械的对照、比附之法,对印度佛教经典发生歧解和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歧解和误读之中,那些翻译过来的经典开始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了意义,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以此为接生术或嫁接术而真正地得以植根于中国。

尽管在东晋时期有道安这样的高僧大德对格义之学颇为不满,但还是阻止不了这种研读方法的广泛运用和推行;即便是在道安本人、其高足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以及罗什门下僧肇等人的著作中,都随处可见佛教思想与老庄玄理的相互融合、相互解释。

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

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

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

这在当时和以后都是常见的现象。

佛图澄的另一个著名弟子道安,在著作中也常用格义。

他的弟子慧远善老庄,在讲经时常常借用老庄的词语进行解释。

据《高僧传.慧远传》记载,有一次慧远讲经,有人就"实相"(即"诸法实相")这个概念提出质询,他当即引用《庄子》加以说明,于是"惑者晓然"。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游览过了三亚的南山,才感受到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在南山随处可见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虔诚的人们。

当然,佛教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与它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佛教中国化。

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到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佛学与玄学合流。

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的统治意识形态占主导,所以,佛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大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

到梁武帝时达到了顶点。

梁武帝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梁武帝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

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槃》、《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主持编修了五千多卷译注经。

萧衍还三次舍身同泰寺,由群臣用重金赎回,把佛教抬到了与孔子同样的高度。

但是由于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

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太武帝崇信道教,听了大臣崔浩的意见,严厉灭佛。

根据记载“后魏时,太武帝四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殊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 求不得、五蕴炽盛。 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
14

②集谛---集,招聚之义。指造成世间人生 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 而烦恼是由‚三毒‛ [贪、瞋、痴]引起。 在大足六道轮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 蛇、鸽子。猪表‚贪‛,蛇表‚瞋‛,鸽 子表‚痴‛,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
10
大足六道轮回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 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业 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 为转移 从里至外分四圈: 中心圈: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 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二圈: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 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 道”、“饿鬼道”、“地狱道” 、“畜 生道” 。
21
教派:



大乘(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 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 区别: 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 大乘则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任何人均可通过六波罗蜜来 求得解脱。
22
2、佛教的东传: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B.C2)有“博士弟子景 卢 受 大 月 支 王 使 伊 存 口 授 《 浮 屠 经 》” ――《三国志· 魏志· 东夷传》 汉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更喜黄老学,为 浮屠斋戒祭祀”
32
(七)华严宗




因《华严经》得名。其创始人是终南山僧 人杜顺,正式创立‚华严宗‛的是法藏 。 ‚真心‛为世界本原‚尘相虚无,从心所 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 金狮子‚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 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 方生‛
33
四法界

18
④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正道”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途径: 1、正见。正确的见解,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思维。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凡一 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 )、恶口、两舌等违背佛 陀教导的话; 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 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6、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 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 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7
十二因缘
8



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 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 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 为因、果。 ‚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 今世造因,来世受果。
9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 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 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 轮回。
17




③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 根源,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 只有消除欲望,入涅槃界,才能消灭苦因, 得到解脱。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 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 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事法界:纷然杂陈的现象世界,心的具体 体现 理法界:清明纯净的本体世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指各个具体事物 。世间万事万物虽各具差别,都是同一理 体的随缘显现,故在本体上相同。世间出 世间的一切诸法都圆融无碍。
34
(八)禅宗


在唐代以及后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 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在印度,没有禅 宗,只有禅法。 禅法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小乘 和大乘之间是有区别的。禅宗所宗的是大 乘禅法,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 形成了一个独立佛教宗派。
3
诸法无我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众生因有妄想执著 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 ,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 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 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 之中。 涅槃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 思,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证到的道果。
31
一念三千

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 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 ;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 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 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 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 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 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 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 融相摄,成百法界。
16
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 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 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 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 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 、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 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佛教中要人“修行”,脱 离六道轮回,从而离苦得乐。
15


人生之所以苦,源于内心深处的渴爱,这是造 就一切欲望的根本,是形成无法满足的欲望、 人类不满的来源。 因为就像极渴的人求水时的那种切望,所以叫 做渴爱。 渴爱是欲望根源的不满足性,这是陷人类于不 幸中的原因。渴爱也叫做无明。以此渴爱、无 明为基础,从中生起种种烦恼,污染心地,从 而陷入六道轮回之苦。
26
南北朝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佛性


3、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慧远以‚法性‛谈佛性; 梁武帝以‚真神‛谈佛性;竺道生以‚理‛ 说佛性。 竺道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顿悟成 佛‛
27
隋唐二代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 国佛教的成熟期 隋唐的佛教学说逐渐渗透了儒家的学说,把 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了。
29
(五)、法相宗(唯识宗)

创始人是玄奘和他的大弟子窥基。 教义是‚心外无法(物)‛‚万法唯识‛ 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 由‚识‛变现出来的。在心识之外,世界 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30
(六)天台宗:




创始人是智顗。以天台山为中心,以调和 各派为宗旨。 其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空、假、中;《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 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提倡所谓‚止观法‛‚止观‛并重,‚定 慧‛双修。
11
大足六道轮回
第三圈: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 生、老、病、死诸般痛苦
第四圈: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 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 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宣扬人 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在轮盘上的六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 像,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
4
缘起说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 说‛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 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 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才得以成佛。 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5
缘起


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译。‚缘起‛就是‚ 依缘(一定的条件)而起(发生)‛。意思是一切 事物、现象乃至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因缘和合体, 都处于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中,依一定条件而有生 灭变化。‚缘起‛是佛教思想的起点,也是佛教各 宗派所共有的理论基础。佛教以此解释宇宙万物、 社会乃至各种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生灭变化的内在 法则。 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僧肇《肇论》引 《中论》)(万物依因缘的聚合而成,故不能说‚ 有‛;又依一定的缘而有生灭变化,故不能说‚无 6 ‛。)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与中国化佛教
1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产生: 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悉达多· 乔 达摩(约B.C565-485)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 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 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 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12
大足六道轮回
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 偈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 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 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 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13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意谓 真理或实在 ①苦谛---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 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的一切本质都是苦。 有四苦、八苦之说。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 ①无明 [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 ②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 ③识 [入胎、在胎、出胎后的识别] ④名色[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⑤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触[反应] ⑦受[苦乐等感受] ⑧爱 [贪爱、欲望] ⑨取 [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如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 恶口]⑩有[善恶业的存在] ⑾生 ⑿老死 无明为缘引起行;行为缘引起识
19
六波罗蜜


佛陀叫弟子以六波罗蜜(六度)为行动准 则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萨行。六波罗蜜就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 若 。 布施包括财施、无畏施、法施; 持戒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精进就是勤劳不懒惰,佛法中的精进是努 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