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作者:朱明忠来源:《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3期朱明忠摘要: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

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

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

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

7世纪,佛教密教化。

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密教收稿日期:2021-01-23作者简介:朱明忠(194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印度哲学与宗教。

在印度文化史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大约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化,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即被印度教(古称婆罗门教)所同化。

与此同时,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小乘佛教和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却蓬勃发展,真可谓是中国人所说的“墙内开花墙外红”。

今天的印度佛教是印度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产物,尤其是1956年印度教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组织50万贱民宣布脱离印度教,而改信佛教,从此逐渐壮大,发展至今有佛教徒近800万,在印度仍然是个小的宗教。

本文主要探讨佛教在印度本土为什么会产生和发展,为什么后来又被印度教所同化?佛教与古代的婆罗门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是如何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初期佛教的许多思想来源于奥义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各种奴隶制国家普遍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列国时代”。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在印度教与佛教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个宗教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千年漫长的历史中一度成为印度文化的核心;而佛教作为一种在印度教之内发源的宗教,曾经在印度及其周边地区兴起并传播,但最终在印度的衰落与佛教传入东亚的兴盛之间找到了平衡。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衰原因以及影响。

一、印度教的兴盛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约1500年的古印度,其发展充满传奇色彩。

最初的印度教是多神教,崇拜自然力量与一些神祇,以赫拉、梵天和印度三主神为主要神明。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印度教逐渐演变成复杂的教派体系和宗教文化。

印度教作为一种合乎人性需求的宗教,注重个体的解脱和灵魂的归宿。

其信仰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仪式与祭祀,教派林立,逐渐形成了宗教圣地与瑜伽、冥想等修行方法。

此外,印度社会向来重视宗教的地位,印度教成为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特殊的背景使得印度教深受印度人民的热爱与崇拜,促使其在印度深厚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在印度教社会中寻求精神自由,并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等教义,以引导人们超越生老病死的苦难。

佛教传播的契机是佛陀的弟子阿育王,阿育王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并倡导佛教为国教,这使佛教在印度社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佛教舍利寺、修道院等建筑的兴建,以及佛教经典的整理与翻译工作,为佛教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佛教在印度的衰退佛教虽然在印度社会中曾经有着辉煌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力逐渐衰落。

佛教衰落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佛教内部的争斗与分裂。

佛教作为一个开放的宗教体系,吸纳了来自各个阶层的信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佛教教派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分歧,严重削弱了佛教在印度社会中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其次是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败北。

佛教曾在阿育王时期成为印度国教,因而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印度的佛教兴盛之后又逐渐败亡。

下面是分享的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一起来看看吧。

一、佛教的初期传扬1) 佛陀的十大弟子,又称为释迦十大弟子,释迦十圣。

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其带领目犍连归顺佛陀,目犍连率领几百人同时归顺,壮大了佛教的势力。

他曾经用智慧说服500比丘,让他们返回归依佛陀。

他死在佛陀涅磐前3个月。

2、“神通第一”的目犍Jian连。

因能听任何声音,不分远近;眼能看所有的事物,不分内外,所以称为神通第一。

又一次,他去传播佛法,结果被人用乱石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3、“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个堂弟,甘露饭王的儿子。

他是盲人,却称为天眼第一。

能够把大千世界看的清楚明白。

4、“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汉译“庆喜”,因其在佛陀成道之日诞生,所以取这个名字。

其父为白饭王,是释迦牟尼生父净饭王的弟弟。

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

因其平时听佛陀讲法,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因他的博闻强记,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据说他一人就诵出了佛陀所讲的全部经藏。

5、“密行第一”的罗喉罗。

他是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从此佛教有了沙弥(小和尚)之称呼。

他是十八罗汉之一。

6、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

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天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深受佛陀得信赖。

头陀是苦修僧的一种。

佛陀涅磐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

结集出了经、律、论三藏,对佛典的流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对佛教做了重大贡献。

当时佛陀的言论都没有文字记录,都是弟子们在佛陀涅磐后,口诵出来,再记录下来成为经典。

7、“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善于分别诸经,分析法义,擅长说法,所以称为“议论第一”他主张姓氏平等,还主张老年和青年平等。

8、“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他向听众宣讲佛法,有说有唱,抑扬顿挫,还穿插民间故事和传说,讲的生动有趣,使听众信服归依佛门。

据说听他说法归依的有90000人。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陆梅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印度佛教却逐渐衰落和最终消失.究其根源是佛教取代不了印度的传统的根底--种娃制度.种姓制
度虽然严酷,但是对经常处在动乱和纷争之中的印度次大陆的百姓,最起码给了人的
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也意味着人生的安顿.何况印度教比起婆罗门教而言,它既提出了种种维护种姓差别的办法,也设计了使这种差别免遭破坏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佛
教最终淹没在印度教的洪流之中.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陆梅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351
【相关文献】
1.印度佛教讲座:印度佛教的产生 [J], 方广锠
2.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J], 宫治昭;王云
3.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J], 宫治昭[日];王云(译)
4.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J], 宫治昭;王云(译)
5.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兼谈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关系 [J], 朱锡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

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

《世界文明史》期中论文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摘要:公元前6世纪,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宗教出现在印度的历史舞台上。

释迦牟尼,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亦称佛或佛陀(Buddha)是这个宗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创立佛教,布道四十余年,八十而终。

之后,佛教在阿育王王朝走向鼎盛。

然而,五百年后,佛教在它诞生的土地中衰弱了下去,却在异乡找到了继续发展的土壤……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史故土与异乡历史性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的特点是使人对某一种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

由此可见,宗教不仅仅局限于是一种精神文化,也会对物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产生深远影响。

提及宗教,印度佛教是无法避之不谈的。

菩提树下的参悟成为了世界的经典,遵奉正道的阿育王缔造的强盛王国至今仍享誉世界。

众佛教信徒们在各地建造供奉佛像金碧辉煌的庙宇,从西藏到锡兰,从蒙古到日本,从柬埔寨到爪哇。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优秀且影响巨大的宗教,一方面,在它诞生、成长的土地上,经过500余年时间的流驶,宁静而平和地消失了(现在,印度只有1﹪人口信奉佛教),将印巴这片广袤的土地“慷慨”留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另一方面,它收服了几乎整个亚洲,它的思想、文字及艺术南向传播到锡兰和马来半岛,北向到西藏和土耳其斯坦,东向至缅甸、柬埔寨、中国、高丽和日本;于是全部这些地域,除去远东,充分接受了文明,正如同中古时代西欧和俄国之从罗马及拜占庭的僧侣接受了文明。

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巅峰来自佛教的刺激。

如今,站在现在这一点,回望历史,追本溯源,也许能找到一些值得当今宗教借鉴和思考的东西。

一、佛教诞生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亦称佛或佛陀(Buddha)(以下称佛陀)。

关于他创立佛教的过程各家学派观点不一。

据《世界史古代史篇(上)》(吴于廑著)记载,佛陀自出生后就被姨母收养,自幼喜欢独自思考,长大之后关心民间疾苦。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难以复兴缘由研究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难以复兴缘由研究
是 必然 。
围主要是在各 国国都 的附近 , 而且努 力迎 合王权 , 佛教认 为这 些 新兴 的王权代表 的是善法和正义。 其教义满足统治势力 的需求 , 从 而也 就获得了统治者 的支持 。例如佛教 的几次 大的结集 都是 在国王的支持下完成 的,阿育王对佛教 的大力支 持也使得佛教
迅 速兴盛。但 是随着时局 的变化 , 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 门教 , 佛教和统治势力结成 的反婆罗 门教 的统一 战线瓦解。因此婆罗 门教迅 速复兴并 开始 向印度教转变 , 佛 教则发展迟缓 。 岌 多王朝覆 灭之后印度重新 陷入长 期战乱 状态 ,加之公元 7 1 2年之后外族又不断入侵印度 , 因此佛教 “ 非暴力 ” 的理论不再 适应社会 的需求 。 这一时期拉吉普特人成为刹帝利种姓 , 信仰印 度教 . 当时拉其普特人反抗 入侵印度 的穆斯林 , 因此拉其普特人 ’ 和印度 教一并成为印度 的民族 主义 象征 ,加之拉吉普特人好争 斗的性 格也 与佛教思想不符 . 印度教 的兴起使得佛 教开始衰败。 之后穆 斯林 不断入侵并且最 终在印度取得统治地位 ,伊斯兰文 化在印度得 到广泛的传播 , 佛教受到 了更加严重的打击。 伊斯 兰
佛 教在 印度 的衰落和难 以复兴缘 由研 究
史 汶 昕
( 山西 大 学初 民学院 山西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佛教产 生于印度 , 因其他 宗教 的没 落和佛教 自身的 包容性 而得 以兴起和发展 。随 着历 史的发展 . 印度 的社会 环境发 生改 变, 但 佛教 的 自身发展使 其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改 变, 与此 同时其他 宗教在 印度愈加 兴盛 , 最终佛教在 印度 消亡。当今 印度仍 然没有 接 纳佛教 的土壤 , 佛教在 印度 的复 兴任重 而道远 。 关键词 : 佛教 ; 印度 ; 衰 落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释迦牟尼在印度刚开始创建佛教的时候,在印度有一段时间非常的繁荣,但是在这段时间之后,佛教在印度就开始没落了。

也就是在公元13世纪,从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不是很重要了,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部派分裂,和大小乘佛有关,我们知道佛教分裂影响了很多部落派别的,和其他宗教不一样,刚开始创立,佛教缺乏管理,也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

虽然当时有释迦牟尼,后来他涅槃,很多都分散了。

第二个就是和印度的发展和印度化有关,他涅槃以后,佛教的发展就很难有人像他这样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好的思想都没办法在印度使用到,很多人的思想都已经印度化奴隶化了。

渐渐的就对印度失去了信心。

第三,就是和印度的商业衰落有关。

在传教初期,信徒大部分是信徒,这些商人的发展成了维持信徒本身发展的主要支持。

刹帝利人就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利益。

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的变化,印度对外外贸就开始没落就是,到后面和东罗马的贸易也停止了。

佛教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了,最重要的是佛教中提倡的众人平等,是违反了今天印度的发展,在印度的这些贵族中,他们地位根本不是平等的,更别提会支持佛教了。

看到了这里,小伙伴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哦,别忘了给小编加鸡腿啦。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

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原因
佛教的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由于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地位迥异,而且,在四等级间,实行严格、僵化的隔绝制度。

当时的奴隶主阶级为了强化这种制度,严格规定不同种姓之间的权利和生活方式。

面对这种地位不同,待遇悬殊的不公平规定,除婆罗门外的种姓都对此不满。

可是,维持这种等级制的婆罗门教,却把这种制度加以神化,大肆宣扬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体现。

婆罗门的这种作法,为主张中性平等的佛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开始了资本积累,拥有了大量财富,从而他们的联合势力壮大了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这时,面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种姓制度,他们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以战胜婆罗门教。

佛教就是从由此产生的沙门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有巨大的特权,专横地统治其他种姓的纲领,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政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一切种姓的维护。

所以,佛教一产生,很快就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使其社会势力大大地超过了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他29岁时离家出走,经过在摩揭陀学习“瑜伽法”和在苦行林修行6年后,仍无所获。

在骨瘦如柴,生命垂危时,受牧羊女提供羊乳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盘坐49天,终于大彻大悟,获得解脱。

此后他在古印度传教45年。

他不仅收下五百弟子,还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奠定佛教基本教义。

摩揭陀国王因敬佩释迦,极力支持佛教传播。

后来,又得到释迦本族人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佛教势力逐渐扩大。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阿育王用武力扩张版图,佛教也随着战争胜利得到极大发展。

阿育王在战争中体会到光靠杀不行,还要依靠佛法来征服人心才能巩固政权。

因此他大力宣传和推广佛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发展。

他甚至还派人去邻国宣传佛教,使佛教传播到了更远的地区。

另一个推广佛教的功臣,是贵霜王朝的色迦王。

他在中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效法阿育王,在征服别国时,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信仰佛教。

而迦王除在版图扩张外对佛教发展的贡献就是他开始雕刻佛像、菩萨像,而按原来佛教的规定,是不拜偶像和不雕佛像的。

他开了先例,影响到以后偶像崇拜的形成,同时更直观地推广了佛教。

佛教的衰落至溃灭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就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由于印度出现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它们在彼此斗争中,看重武力,淡漠了思想说教,恰好此时的佛教宗派,只宣扬一些空洞的理论,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上佛教的非暴力主张,更不合进行武力兼并的封建统
治者的胃口,他们不仅不支持,还处处窒息佛教的传播。

这样,佛教就进入了它的另一个时期,即密教时期。

神秘化的密教的出现,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象征。

佛教的这种衰落趋势,在十世纪开始时更加加剧了,到了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终于完全溃灭。

溃灭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三点。

①佛教的非暴力理论已不适合封建小国彼此争夺的历史现状。

佛教的非暴力理论只能在统一的王朝中才能得到有效应用。

当公元五世纪以后,外族入侵和封建势力兴起,王朝瓦解,小国出现并陷入不断斗争和兼并的情况,形成了重视武力的风气,促使了强调非暴力的佛教衰落下去。

②由于阶级状况和封建制度下的新的变化,促使了印度教的复兴。

佛教兴起时并没有否定种姓制度,只不过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

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岁月中并没毁灭种姓制度,在客观上还造成了婆罗门与刹帝利矛盾缓和,社会贫富分化,造成利益集团要求种姓隔离,印度教比佛教更符合他们需求。

而且佛教高僧的腐化贪利也使佛教影响力减弱。

到了十世纪,印度教已经超过佛教,在全国占据了优势。

③外族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促使佛教的最后溃灭。

八世纪初,阿拉伯的阿马亚王朝入侵印度。

十世纪末,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又大举入侵,后来的阿富汗苏丹马穆德占领后采取的武力传教方针,强迫印度人民信奉伊斯兰教。

特别是十三世纪,德里苏丹国建立后,伊斯兰信徒把持国家高官显职,更使佛教日益式微。

在这过程中,大量的佛教僧侣被杀,佛寺文化几乎全部遭到毁灭,使本来已趋于衰落的佛教,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因而佛教的溃灭,在十三世纪便成了定局。

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佛教在十三世纪于印度溃灭之后,到了十九世纪,才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佛教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一定作用,因而才得到了复兴。

当时,斯里兰卡的贵族达摩波多,在英国殖民当局的同意下,于1891年在印度创建了“大菩提会”。

该会积极展开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培植僧侣,发展教徒,尤其在一些知识分子中,竟出现了研究佛教的热潮。

特别是1948年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一直把支持和发展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党鉴于印度贱民对于其非人道的低下地位的不满,在贱民中发起了大规模的“改信运动”。

这个运动是由1956年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严密地组织起来的。

他颇有号召力,致使改信的贱民达到四十多万人,现已成立了几十个佛教组织。

正是这样的培植,佛教才能在印度溃灭后得到复兴。

目前,印度佛教的复兴,正随着印度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不断地发生变化。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兴盛、衰落、溃灭、复兴,绝对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大片。

这部大片的上映全赖印度社会以及政权的需求,是成也需求,败也需求。

释迦曾对弟子遗言说:一切万物无常存者。

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正印证了他的话。

不过不知道要是继续让释迦一直领导着佛教,佛教又会怎么样呢?可惜历史的巨轮一直前进,无法逆流,这一切都只能是我们自个的思考,并无答案。

参考文献:《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世界七大宗教》,重庆出版社,1986年8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