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合集下载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佛教何以在印度消失
陆梅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印度佛教却逐渐衰落和最终消失.究其根源是佛教取代不了印度的传统的根底--种娃制度.种姓制
度虽然严酷,但是对经常处在动乱和纷争之中的印度次大陆的百姓,最起码给了人的
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也意味着人生的安顿.何况印度教比起婆罗门教而言,它既提出了种种维护种姓差别的办法,也设计了使这种差别免遭破坏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佛
教最终淹没在印度教的洪流之中.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陆梅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351
【相关文献】
1.印度佛教讲座:印度佛教的产生 [J], 方广锠
2.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J], 宫治昭;王云
3.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J], 宫治昭[日];王云(译)
4.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一讲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J], 宫治昭;王云(译)
5.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兼谈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关系 [J], 朱锡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陆,但是经过千年的流转,如今在印度次大陆信奉佛教的人已经寥寥无几,那么佛教是如何在印度诞生而又走向衰落的呢?那要继续接着看。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大体上是我国的商朝前期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过兴都库什山的一些山口来到印度河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是高贵的意思,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

古代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包括今日得印度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

次大陆的北部是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是塔尔沙漠,这使印度次大陆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最早阐述古印度的文献是吠陀文献,这是颂诗、祈祷词、天文信息以及传说的汇编,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也最古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慢慢的接受了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种姓制度最初有两个等级,后来发展成四个,即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婆罗门地位最高,由军事首领和武士组成的刹帝利地位次之,然后是平民组成的吠舍和由奴隶组成的首陀罗。

每个种姓都从事世袭的职业,互不通婚,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会的特征。

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宗教奉《吠陀经典》为神圣,举行大量的祭祀,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最高。

到了公元前8世纪,印度次大陆出现了很多邦国,这些邦国互相争霸兼并,于是出现了很多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天在尼泊尔境内,与我国孔子属于同一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张靠自身的正确行为达到宗教解脱。

佛教和耆那教主要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因为婆罗门教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吠陀天启,一个是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还有一个是屠杀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对婆罗门教这三个特点,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佛教信众并不多。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佛教在印度为何走向衰败?看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发生了啥?
释迦牟尼在印度刚开始创建佛教的时候,在印度有一段时间非常的繁荣,但是在这段时间之后,佛教在印度就开始没落了。

也就是在公元13世纪,从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不是很重要了,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部派分裂,和大小乘佛有关,我们知道佛教分裂影响了很多部落派别的,和其他宗教不一样,刚开始创立,佛教缺乏管理,也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

虽然当时有释迦牟尼,后来他涅槃,很多都分散了。

第二个就是和印度的发展和印度化有关,他涅槃以后,佛教的发展就很难有人像他这样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好的思想都没办法在印度使用到,很多人的思想都已经印度化奴隶化了。

渐渐的就对印度失去了信心。

第三,就是和印度的商业衰落有关。

在传教初期,信徒大部分是信徒,这些商人的发展成了维持信徒本身发展的主要支持。

刹帝利人就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利益。

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的变化,印度对外外贸就开始没落就是,到后面和东罗马的贸易也停止了。

佛教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了,最重要的是佛教中提倡的众人平等,是违反了今天印度的发展,在印度的这些贵族中,他们地位根本不是平等的,更别提会支持佛教了。

看到了这里,小伙伴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哦,别忘了给小编加鸡腿啦。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史汶昕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之后在公元5、6世纪,达到极盛。

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由于印度教的迅速发展,佛教遭到重创。

伊斯兰入侵印度后,佛教受到致命打击。

1203年超行寺被毁,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湮灭的标志。

现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印度(包括尼泊尔)却只剩下遗迹,还有一些艺术上的影响。

一、谈及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就不得不提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其兴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婆罗门教的衰落当时的印度,处于分裂割据时期,面对新的时代,婆罗门教的教义并不能给予信众很好的解释。

战争的频繁发生,加大了社会的经济压力,但婆罗门教却倡导繁重的祭祀,造成很多民众的不满。

加之当时婆罗门教没有严格的戒律,教徒的个人修行,逐渐脱离了普通民众,婆罗门教衰落也成必然。

2、人们对种族划分的不满当时动荡的社会斗争,导致各种族之间无法再保持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

很多原来的“贱民”,通过战争和经商成为社会的实际统治力量,他们反对婆罗门教严格的种族区分,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支持有利于其统治的佛教。

3、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旧的信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佛教的教义更能表达人们的态度和时代的要求,佛教得以兴盛。

佛教的兴盛得益于以上三个条件,而这些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条件逐渐消失,加之其他一些影响原因,便共同导致了佛教的衰落。

二、导致佛教衰落的原因,一是外部影响、二是佛教自身:1、外部影响主要是政治和民众的影响政治,是影响佛教在印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佛教初期是提倡入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各国国都的附近,而且努力迎合王权。

佛教认为,新兴的王权代表的是善法和正义。

其教义满足统治势力的需求,从而也就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

例如,佛教的几次大的结集,都是在国王的支持下完成的。

阿育王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也使得佛教迅速兴盛。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门教,佛教和统治势力结成的“反婆罗门教的统一战线”瓦解。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

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关键词:印度;佛教;兴衰;原因佛教的产生的条件和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由于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地位迥异,而且,在四等级间,实行严格、僵化的隔绝制度。

当时的奴隶主阶级为了强化这种制度,严格规定不同种姓之间的权利和生活方式。

面对这种地位不同,待遇悬殊的不公平规定,除婆罗门外的种姓都对此不满。

可是,维持这种等级制的婆罗门教,却把这种制度加以神化,大肆宣扬种姓制度是神的意志体现。

婆罗门的这种作法,为主张中性平等的佛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开始了资本积累,拥有了大量财富,从而他们的联合势力壮大了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这时,面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种姓制度,他们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以战胜婆罗门教。

佛教就是从由此产生的沙门思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有巨大的特权,专横地统治其他种姓的纲领,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政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一切种姓的维护。

所以,佛教一产生,很快就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使其社会势力大大地超过了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生和发展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他29岁时离家出走,经过在摩揭陀学习“瑜伽法”和在苦行林修行6年后,仍无所获。

在骨瘦如柴,生命垂危时,受牧羊女提供羊乳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盘坐49天,终于大彻大悟,获得解脱。

此后他在古印度传教45年。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_徐兰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_徐兰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12,2010(Serial No.108)收稿日期:2010—09—28作者简介:徐兰(1975-),女,河南开封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佛教。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徐 兰(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摘 要: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却没有在这个国家发扬光大。

其中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而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及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佛教;印度;衰落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12-02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范围广,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从诞生之日起,经过无数的思想家、宗教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知识体系。

佛教的产生,对古代印度本土固有的主流文化婆罗门教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迫使其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

佛教的对外传播,对所到之处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公元12世纪,佛教却在印度消失了。

现在印度佛教的踪迹大多都只保留在艺术和雕刻中间。

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印度在输出佛教之后,自己却不再信仰,这是为什么呢?佛教的诞生、成长与兴衰,都不是偶然、孤立的,也不是统治阶级某些人的个人好恶。

它是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也是宗教内部多种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后消亡的时间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后。

到了11世纪穆斯林统治者的入侵给了佛教致命的打击,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迹了。

对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他的著作《印度史》中作了阐述。

他从佛教本身以及印度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分四点进行了阐述。

(一)从佛教本身说,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拥有土地财宝无数,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推荐下载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推荐下载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

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

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

”(《大唐西域记》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

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

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可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

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

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

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最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

8世纪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罗更是从神学思想到组织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学习,经过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

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

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与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

至此,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

商人始终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

婆罗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

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种姓之外的人从事商业,那些想从商业中大赚一笔的刹帝利当然会反感。

而佛教则与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息息相关,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在北印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极大发展。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

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

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势力进一步下降,对佛教的支持自然也减少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通过外贸从国外输入金银等贵金属,印度的货币减少了,商品经济因此受到抑制,农村自然经济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这当然有利于根植自然经济的印度教的发展(由于人口流动减少,印度教种姓体系也更加稳定),而不利于适应商品经济的佛教的发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纪的长期分裂更有利于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凡是统一程度比较高的大帝国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戒日帝国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国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也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

因为印度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帝国需要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此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完成改革,在思想体系上还很幼稚,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教。

在统一帝国内部,物质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更有利于佛教而非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动,只能给统一帝国带来离心力,加重地方的分离倾向。

尤其是像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只能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下,他们当然无法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种姓制度的影响。

然而自从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连北印度地区也长年处于诸国混战下,封建割据局面异常混乱,全国性的经济联系被严重抑制,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机大行其道。

在分裂局面一直很严重的南印地区,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更证明佛教需要统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剂,印度教却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鱼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

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

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印度教的主流,却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压倒。

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按照传播的范围及宗教的影响力来看,余秋雨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印度教却只停留在了中亚,所以按照影响力应该是佛教的信仰理念更高级些,不然不可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是印度教取代佛教,不能就说是印度文化的倒退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

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

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这是印度教的正面作用,但是当然也有反面的佛教的教义是超越其他宗教的。

印度教传统以来的天神信仰,终究无法解决人类身心的苦恼束缚,获得究竟解脱,反而在恪守严格的种姓制度中,泯灭了众生既有的平等尊严。

而佛教则着重开发自我内心的觉性,这个“觉性”穷究至极,即是佛性的完成。

所以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

这种平等的对待,来自于佛陀觉悟到:宇宙万法都在缘起之中,彼此互为因缘,就像因陀罗网,一一网珠映现无量光彩,无量光彩又同时摄于一网珠中,彼此互相交摄,重重无尽。

所以,没有一法能单独生起,法与法之间是同体而共生的。

此缘起无自性的道理,与印度教“梵我”为永恒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缘起无我之理,则知万物一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进一步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思想,是为佛教真精神所在。

就是因为印度教,才照成印度的万恶的种姓制度当然哪个方面的影响大一些,这还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印度教取代佛教,就是印度文化的倒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