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精选)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二版)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传播学(第二版)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
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 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 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媒介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举例
类型
热媒介 高


照片、象形文字、
无声电影、报刊等
冷媒介 低


漫画、拼音文字、
有声电影、电视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 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 大众传媒的优势 :
大众传媒是专业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拥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并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
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信息时代:麦克卢汉归来
• 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 20世纪90年代初,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 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 • 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连线》杂志(Wired), 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 圣人”(Patron Saint)。“在线” 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机器新娘》 《古登堡星汉 《理解媒介》 璀璨》
讲工业人和广告 讲印刷人 讲电子人
褒扬
• 《纽约先驱论坛报》他是“继牛顿、达尔文、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 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 先知”。 •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 列为风云人物; • 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 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 成为畅销书。
• 电视、网络本身就是人 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 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 望的媒介
(三)网虫和网瘾症
• 网瘾症: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 于网络(设置每天8小时以上)丌能自控;行为乖 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 欲得丌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 有暴力倾向。
小结
• 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 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新型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 有线电视,文字,音像出版物,互联网络等 等。
(一)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互动性 •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有利于传播质量的提高 •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改变大众传媒垄断局面 •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信息?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5、什么是象征行为?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媒介组织_精品文档

媒介组织_精品文档

发行人
总编辑
本市新闻部 版面编辑部 国内/国外部 经济/专刊部 摄影/网络部 星期天部
图书馆
总裁
广告部 发行部 财务部 计划发展部 人事部 印刷厂 公关部
社论主编 社论版 评论版
纽约时报结构图
我国的传媒业要获得巨大的突破,就必 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利用资本 运营的手段筹措资本,加速扩张,将传 媒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纵深处,逐 步增强自身实力。
中国经营报的“第一招商”和商学院等杂志
扁平化:
层峰制和扁平制的冲突,主要涉及两个 问题。首先是管理的幅度问题:一名管 理人员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人员的数量。
其次是管理层次的问题:组织内部纵向 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规模
层峰制:
管理层次多,协调任务重,容易导致产 生相互扯皮等现象;
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前提。
任务: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利用 资源进行的各项工作、活动。它是配置 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媒介组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 社会信息和娱乐需要的社会机构。
媒介组织的发展方向:小型化、扁平化、精干 化。
以更小的、更集中的单元来运作。媒介管理层 在宏观、整体把握之下,必须主动地将权力下 放到更小的操作单元,使团队成为组织结构的 基本要素。敏捷型组织注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 组织决策,并能在平衡各单元关系的基础上, 加强组织间的沟通和联系。
管理主体明确,以频道总监为核心的频道编委 会对本频道全面负责;
运行成本降低,裁撤现有体制中各级办公室和 众多的行政人员、服务人员;
传播效果增强,管理层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频 道整体战略和运营发展上来;
制作效率提高,由于打破了部门界限,可在整 个频道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利于制播分离。

8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课件

8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课件
• 实质: 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 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 稚的。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与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 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 者。 4.专业性
•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 考的习惯”(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 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 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 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郭庆光)
媒介-社会文化演进史:
(1)口传文化:社会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 文化特征亲密性、怀念传统性和狭窄性。
–“热媒介”是那些讯息鲜明度高,不需补充和想象 的参与就可完成接受信息的活动。如广播、电影、 清晰的照片、印刷品、通俗歌曲等。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 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如手稿、电视、电 话、演讲等。
4、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 最初是针对电视而言,后来又经他人的 解释,认为应该针对通讯卫星,有了卫 星,太平洋就象是隔开村东和村西的小 河沟。
(一)“把关人”概念
• 库尔特·卢因1947年发表《群体生活渠道》, 首次提出“把关人” (gatekeeper)概念。
•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该概念引入新闻研究 领域,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 “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 入传播的渠道。
(2)印刷文化:文化特点是独立性、重理性、 重反思。
(3)电子文化:人们“重新部落化”了,重 视快餐式的产品的生产、强调大众性、普及 性、流行性。

2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2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什么是技术?1、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2、技术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什么是传播媒介?传播技术也是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是,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到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成产里发展水平的标志。

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以最方便、最灵活、最快捷、最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问题,它的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梅塞尼: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1、技术善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2、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3、技术中性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主要是使用技术的人创造了善与恶。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

技术塑造人类发展但是不服务于人类,带给人们更多是限制和制约。

2、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需求。

认识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者。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时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处于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中。

1、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推动经济成长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和关系结构。

梅塞尼认为,技术引发社会变革有两个途径,创造新机会和产生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