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学实验

合集下载

养猪催肥增重实验报告范文

养猪催肥增重实验报告范文

养猪催肥增重实验报告范文
1. 实验目的
探究营养调控对增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养猪场提供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选择60头健康大约体重在70公斤左右的仔猪。

(2) 饲料处理:将实验仔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

对照组:标准日粮,不添加任何饲料添加剂。

试验组1:在日粮中添加5%蛋白质浓缩饲料。

试验组2:在日粮中添加10%能量浓缩饲料。

(3) 测定指标:起始体重,每月体重,饲料转化率。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体重变化
三组猪只在整个试验周期内,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添加营养添加剂对猪只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

(2) 饲料转化率
对照组饲料转化率最高,试验组2最低,说明添加能量浓缩饲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达到节粮增重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添加营养添加剂对猪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建议养猪场根据成本效
益,适当添加营养添加剂,提高生产效率。

养猪实践教学报告总结(3篇)

养猪实践教学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养猪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目的1. 熟悉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掌握养猪场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认识。

3. 学会养猪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养猪场参观学习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了解了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

从猪舍的设计、通风、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我们对养猪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养猪品种识别通过养猪场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学习了不同品种猪的特点,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了解了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市场需求。

3. 养猪技术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以下养猪技术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掌握猪舍清洁、消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猪只健康生长。

(2)饲料配制与喂食: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学会配制饲料和喂食方法。

(3)疫病防治:学习常见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4)猪只屠宰加工:了解猪只屠宰加工流程,掌握屠宰加工技术。

4. 实践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分组进行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饲料配制与喂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配制饲料并进行喂食。

(3)疫病防治:观察猪只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技术人员。

(4)猪只屠宰加工:参与猪只屠宰加工过程,了解屠宰加工技术。

四、实践总结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各项工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虚拟猪养殖实验报告

虚拟猪养殖实验报告

虚拟猪养殖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虚拟猪养殖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虚拟养殖系统,了解和研究猪养殖的全过程,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养殖管理对猪生长和效益的影响。

2. 实验步骤步骤1:登录虚拟猪养殖系统。

步骤2:选择养殖场地和猪种类。

步骤3:设置初始条件,包括养殖环境、饲料、养殖方案等。

步骤4:根据设定条件进行养殖管理,包括饲料配给、疫病防控、环境调节等。

步骤5:观察和记录猪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饲料消耗、疫病发生等。

步骤6: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3. 实验结果通过虚拟猪养殖系统,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3.1 猪的生长情况观察到猪的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养殖方案和环境条件对猪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饲料的配给和种类、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率。

3.2 饲料消耗情况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猪的饲料消耗与其体重增长密切相关。

合理的饲料配给可以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而过量或不足的饲料供给都会影响猪的生长效益。

3.3 疫病防控情况在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非常重要。

通过虚拟养殖系统,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以及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

4. 结论通过虚拟猪养殖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4.1 养殖管理对猪的生长和效益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饲料配给、疫病防控和环境调节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2 饲料消耗与猪的体重增长密切相关,合理的饲料供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4.3 疫病防控对养殖效益至关重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疫病发生率。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虚拟猪养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猪养殖的全过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虚拟猪养殖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养殖场的环境,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养殖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

动科093班《猪生产学实验指导书》

动科093班《猪生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猪的体尺测量及仔猪编号技术一.实验目的:根据外形选择必须首先识别猪体各部位名称熟悉猪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掌握测量方法,从而为猪的选种工作、猪种普查及发育鉴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猪的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及测量方法;2.仔猪编号的部位及方法。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测杖、钢卷(软)尺(长2米)、磅称(500Kg)、耳标钳、耳号钳、酒精、碘酒及猪群。

四.实验步骤:1.猪的各部位名称和要求:图2-1 猪体外形部位1.头部2.下鹗3.头顶4.颈部5. 胸部(在两前肢之间)6.鬐甲部7.肩胛部8.臂部9.前肢 10.前系 11.背部 12.胸侧 13.腰部14.肷部 15.腹部 16.包皮 17. 臀部 18.大腿 19.臀端 20.飞节21.后系 22.后肢 23.前肋 24.后肋种猪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健康良好,各部份结构匀称、协调。

毛色、体形符合品种要求。

根据外形选种应着重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部位,如泌乳器官、背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并具有不同性别特征。

2.体尺测量:种用后备母猪5、8月龄时测体长、胸围;10、12月龄、2岁、3岁时至少测体长、体高、胸围三项,有的加上胸深,胸宽等项目;体测以厘米为单位。

母猪体测应在怀孕50-60天或产后10-15天,膘度适中时进行。

(1) 体高(鬐甲高):由鬐甲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3之高度。

(2) 体长:从枕骨脊沿背中线紧贴体表至尾根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1之长度。

(3) 胸围:切于肩胛后角绕胸背一周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2之长度。

(4) 胸深: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6之长度。

(5) 胸宽:切于两肩胛后角的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7之长度。

(6) 管围:左前肢管部最细部分的周长,用卷(软)尺测量。

(7) 荐高:从荐骨的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分娩母猪的养殖实验报告

分娩母猪的养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优化母猪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对分娩母猪进行养殖实验,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母猪:选择年龄在2-5岁、体重在130-180kg的母猪作为实验对象。

(2)饲料:选用全价饲料,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

(3)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自然交配等方法。

(4)产后护理:包括消毒、保暖、观察仔猪生长发育等。

2. 实验方法(1)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温度在16-22℃,湿度在70%-80%,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在配种前20天和配种后10天,增加饲料用量,生产前一周减少饲料量10-20%。

(2)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方法,确保母猪受孕。

(3)妊娠管理:在妊娠早期进行B超检查,确定受孕情况。

在妊娠后期加强营养,确保母猪和胎儿的健康。

(4)分娩管理:观察母猪分娩前的信号,如阴门红肿、频频排尿等。

在分娩前对母猪进行消毒,准备好接产工具。

分娩后,对仔猪进行清理,断脐、消毒,放入保温箱。

(5)产后护理:对母猪进行消毒,观察产后恢复情况。

对仔猪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仔率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实验组母猪产仔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

2. 仔猪成活率实验组仔猪成活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85.7%。

3. 产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母猪产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疾病发生。

对照组母猪产后恢复较差,部分母猪出现乳腺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4. 经济效益实验组每头母猪年产值约为6000元,比对照组的5000元高出20%。

四、结论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分娩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本实验结果,不断优化母猪养殖技术,以提高养殖效益。

五、建议1.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健康。

养猪生产实习报告

养猪生产实习报告
日粮配合的原则:(1)选择饲养标准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并按照猪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水平、气候变化等适当调整;(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利用本地区现有饲料资源;(3)注意饲料的适口性,避免选用发霉、变质或有毒的饲料原料;(4)注意考虑猪的消化生理特点,选用适宜的饲料原料,并力求多样搭配料(5)配合饲料要注意经济的原则,尽量选用营养丰富、质优价廉的饲料原料
实习情况汇报:
(请按实习时间或实习内容顺序进行陈述。要求2000字(包括图表)以上,小4号宋体,行距18~22磅)
实习一工厂化猪场生产工艺的设计
(一)确定繁殖节律
按照猪场的生产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群母猪(包括后备母猪和断奶后的空怀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或组织自然交配,使其受胎后及时组建一定规模的生产群,以便保证分娩后组建起确定规模的哺乳母猪群,并获得规定数量的仔猪,我们把组建哺乳母猪群的时间间隔(日数)叫繁殖节律。该养猪模式称为“母猪批次化生产
猪常用饲料原料的准备猪常用能量饲料一般是玉米和麸皮量5%~70%,小麦、高粱等可代替部分玉米,麸皮用量0-25%。饲白质饲料主要是豆粕,其他杂粕可代替部分豆粕,但种猪最好不用棉籽籽粕,仔猪可使用部分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如鱼粉等。氨基酸不足时可添加人工合成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矿物质饲料中含钙饲料主要是骨粉,用量0.5%~2.0%,含磷、钙的饲料主要是骨粉和磷酸氢钙,用量0.5%2.5%,食盐用量为0.25%~0.5%3.原料的质量控制和主要成分测定配合饲料品质的好坏与原料品质关系很大,所以营养成分参数值最好来自科研部门发表的饲料成分表,对于蛋白质饲料的粗蛋白质及矿物质饲料中的钙、磷应以实测值为宜,还应注意饲料原料的水分、发霉变质等情况
猪群结构
养猪生产工艺是按流水式和有节律的作业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养猪学实习报告

养猪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3年6月15日 - 2023年6月30日实习地点:XX市XX县养猪场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掌握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养猪行业的认识。

实习内容:一、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养猪学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猪的品种、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为实习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习过程1. 猪场参观与学习到达实习地点后,猪场负责人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猪场,包括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和公猪舍等。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猪场的养殖程序、饲料配方、疫病防治措施等。

2. 饲养管理实践我被分配到保育舍进行实习,主要负责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观察仔猪的生长状况,如何进行饲料喂养、清洁卫生、温度控制等操作。

3. 疫病防治学习猪场疫病防治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常见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同时,我还参与了猪场疫病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

4. 实验操作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猪场的一项实验研究,通过观察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饲料成分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将养猪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养猪行业的认识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养猪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猪生长性能和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实习体会本次养猪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与同事们的友谊。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养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养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脂肪评定方法:
● 主观评定-大理石纹(marbling)评定: 取最末胸椎与第一腰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在0-4℃的冰箱中存放24小时,与肉色评分同时 进行。对照大理石纹标准评分图进行评定:
1分---脂肪呈痕迹量分布 2分---脂肪呈微量分布 3分---脂肪呈少量分布 4分---脂肪呈适量分布(理想分布) 5分---脂肪呈过量分布 两分之间允许评0.5分,结果用平均值表示。
5
四肢稍长,站立端正,肢间要宽,飞节健壮,管骨不太粗,很紧
肢、 蹄 凑,系部要短有弹性,蹄质好,左右一致,步态轻盈准确
10
合计
100
附表2 理想瘦肉型种猪的体型与一般肉猪的体型比较
项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想瘦肉型体型
头颈 肩
背腹部 四肢 臀腿 躯体
头颈轻秀,下额整齐 平整 背平或稍拱,腹线整齐 中等长 肌肉丰满,尾根高 长、宽、深都适中
肌肉中水分约占70%,测定方法如下: ◆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1-2腰椎处背最长肌,切 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 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结果 计算: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5)全场饲养存栏猪数为 ……………? ?
53+15.9+4+92.8+125.3=291(头)
五、实验作业
按实验中的计算方法,制定在自然交 配繁殖的情况下,年产1000头肉猪的猪群 结构表。
实验三、猪肉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 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 和意义。
猪,淘汰的种猪或鉴定猪等,前者可分为保育猪 (断乳后约15天内的仔猪),生长猪(约在42 日龄-4月龄的猪)和肥育猪(4月龄至出栏阶段 的猪)。
3、猪群结构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确定猪群结构时,一般以基础母猪为基础,其它 猪群均按一定的比值,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制定,这 种方法既简便又实用。
具体制定步骤见例题
种猪个体号(ID)
(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
●第1~2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LL、 YY、
HH, 二元母猪=父+母,如LY)
●第3~6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农业部统一认定) ●第7位用数字表示场内分场号(先用1至9, 后用A至
Z,无分场用1)
●第8~9位用数字表示个体出生年度 ●第10~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 ●第14~15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
1、剪耳号法:
即利用耳号钳(剪)在猪耳上打出缺口或园孔,每个缺 口或园孔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把几个数字相加,即得出猪 的耳号。
编号方法: ● 用棉球上碘酒(或酒精)涂擦仔猪的耳背 ● 用消毒的耳号剪,在耳缘剪下不同的缺口或耳中间
打上不同的园孔,以此来代表不同的数字。
多采用“左大右小,上三下一”的剪耳法,
(2)育成猪组: 指从断乳到四月龄的生长猪,一般为35日龄-4月 龄的猪。
(3)后备猪组: 指从出生后4月龄到配种前作种用或繁殖用猪, 公猪叫后备公猪,母猪叫后备母猪,年龄一般 在4月龄到10月龄以内的猪。
(4)鉴定公猪组:指一周岁左右,开始参加配种的小公猪。 (5)鉴定母猪组:指一周岁左右产仔一胎的小母猪。 (6)基础母猪: 指从2胎以上经生产性能鉴定合格的母猪群。 (7)育肥猪组: 指专门用于生产肉猪的猪,一般包括专门育肥
判为DFD肉
4、肌肉脂肪(intramuscular fat)
脂肪是影响嫩度,多汁性及香味主要原因,其含量 及分布因品种、年龄及肌群部位等因素而异。
●肌间脂肪:主要成分甘油三脂,与肌纤维及其周 围结缔组织形成大理石纹。 嫩度,多汁性及香味
●肌内脂肪:主要成分磷脂,因富含不饱和脂肪 酸而易氧化,其氧化产物直接影响 肉的风味。
◆ 滴水损失法:在宰后2-3小时,取1-2腰椎处背最长肌,顺肉 样肌纤维方向切成2cm厚的肉片,修成长5cm、宽3cm的长条称重, 用细铁丝钩住肉条的一端,使肌纤维垂直向下,悬吊于塑料袋中 (肉样不得于戴壁接触),扎好袋口后吊挂于4℃左右的冰箱条件 下保持24小时,取出肉样称重计算。
滴水损失(%)=(吊挂前肉条重—吊挂后肉条重)÷吊挂前肉条重×100
仔猪编号:
“上1下3”法 右耳上缘一个缺刻代表1,下 缘一个缺刻代表3,耳尖一个缺刻代表100,耳中 部一个圆洞代表400。左耳相应部位为10、30、 200、800。顺看,左大右小。
NY/T 820-2004 种猪登记技术规范
正对猪头左耳打孔表示场内窝号4000,右耳打 孔表示场内窝号2000
猪群结构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确定猪群结构时,一般以基础母猪为基础,其它猪群 均按一定的比值,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制定,这种方法既简便 又实用。具体制定步骤如下:(下面以年出售1000头种用仔 猪的良种繁殖场为例)
(1)根据年生产任务和猪的有关生产性能等技术参数, 确定基础母猪的头数:
在猪群中能生产仔猪的有鉴定母猪和基础母猪,但鉴 定母猪生产的仔猪不宜作种用,因此这1000头仔猪只能由 基础母猪生产。按目前生产水平基础母猪年产2.2胎,每胎 产仔10头,仔猪哺乳期为28天,仔猪成活率为90 %;保育期 为42天,仔猪成活率为95%计算;肥育期为110天。则 1000 头仔猪需饲养基础母猪头数为: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器械:不同型号的耳号钳(剪),耳号牌, 记号笔,镊子、棉球、碘酒等其它材料:养猪场的 生产猪群的记录,猪群结构分析表,计算器等
三、实验内容 (一)猪的编号 猪的编号时间一般是在仔猪出生后
12小时内进行称重和编号,编号顺序一般是按每年 窝号顺序进行,公猪采用单号1、3、5、7……,母 猪采用双号2、4、6、8……,养猪场对猪编号通常 采用在猪耳上剪耳号或用耳号牌等方法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1、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挂图、幻灯片和模型等,幻
灯机。
三、实验内容 (一)观看猪的品种幻灯和图片 (二)种猪的外貌鉴定
四、实验作业 1、简述我省饲养的主要引进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及 生产性能的特点。 2、我国地方品种和外国引进品种猪的差别。
附表1
长白猪种猪的外貌评分表
类别
标准
说明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 血红蛋白(Hb)
O2
肌红蛋白(Mb) PH值
血红蛋白(Hb)
肉色的评定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评定: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 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 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
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 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 为按褐色(DFD肉色)。
评分
一般 外貌
头颈轻、身体伸长,后躯很发达,体要高,背线稍呈弓壮,腹线 大致平直,各部位匀称,身体紧凑,被毛光泽无斑点,滑无皱折, 25 性情温顺有精神,性征表现明显,体质强健,合乎标准
头、 颈
头轻,鼻端宽,下巴正,面颊紧凑,目光温顺有神两耳间距不狭 窄,头颈肩转移平顺。
5
前驱
要轻,紧凑,肩的 附着良好,向前肢和中躯转移良好腰要深、充 实,前胸要宽
一般肉猪体型
颈过短或过长,下额过垂 粗糙 背腹线不整齐 卧系、腿过短或过长 薄的大腿、尾根低、斜尻 体侧深、体躯较薄
实验二、猪的编号及猪群结构检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为了便于进行选种选配及生产计划管理
和建立记录档案资料,繁殖猪场和种猪场都 要对猪群进行编号,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 掌握猪的编号和猪场猪群结构的调查的方法, 并能准确识别猪的编号,熟悉猪场猪群结构 的研究意义和目的,为今后从事猪场生产奠 定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
种猪个体号(ID)
• 建议个体编号用耳标+刺标或耳缺作双重标记 • 耳标编号为个体号第3位至第6位字母,即场号,
加个体号的最后6位 例如,DDXXXX199000101表示XXXX场一分 场1999年第一窝出生的第一头杜洛克纯种猪
2、打耳号牌法
先用记号笔在耳号牌上写出猪的编号数字, 然后,用专用的耳号钳一次性把耳号牌打入猪的 耳朵中间,此法相对比较简单,对猪的应激较小, 但耳号牌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掉号。
15
背腰长,向后躯转移良好,背大体平直强壮,背的宽度不狭窄,
中 躯 肋部开张,腹部深、充实,前胸要宽
20
臀部宽、长,尾根附着高,腿厚、宽,飞节充实、紧凑,整个后
后 躯 躯丰满,尾的长度、粗细适中
20
乳房、 乳房形质良好,正常的乳头有12个以上,排列整齐,乳房无过多
生殖器 脂肪,生殖器发育正常,形质良好
《养猪学实验 》目 录
实验一、猪的品种识别及外貌鉴定 实验二、猪的编号及猪群结构检查 实验三、猪肉品质的测定 实验四、现代化瘦肉型猪的生产(录象) 实验五、 猪场记录图表的认识与使用
实验一 猪的品种识别及外貌鉴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猪的主要品种外貌
特征及生产性能特点,学习优良种猪的外貌鉴定的 程序和方法。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20%的 HNO3溶液,pH试纸,甘油,肉色评分标 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 色值仪,分析天平,肉质压缩仪,水浴炉 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四、实验内容 (一)肉质评定
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常用 的肉质指标:
10×95%×90%×2.2×X=1000 X=53头
猪群结构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2)根据基础母猪数量,确定鉴定母猪数 则 鉴定母猪数为53×30%=15.9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