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中庸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科学
2、君主论
3.内阁制
4、掮客政党
5、政治沟通
6、社会资本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简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练习与区别
3、简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4、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6、简述政治家与政客的关系
7、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论述民主和平转变得基本条件及其对我国民主化转型的启示。
论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

论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内容摘要:道家法律学说是我国传统法律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髓部分就在于“法自然”的法思想。
“法自然”的法思想以中国固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为基础,从“道法自然”出发,以“无为”为核心内容,对法律进行了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其他学派的阐释,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学派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无为一、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的产生与流变(一)道家“法自然”的法思想概述道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1]道家学派由老子首创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中的反映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老子》通篇仅五千言,然而其“以‘道’贯通,其博大精深、言简意赅、文字优美、堪称中国古代绝美的大型哲理诗。
”[2]与老子同为先秦道家学派代表的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后人并称其为“老庄”,其著述《庄子》因为其弟子及时的整理而得到流传。
道家学派经过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高压而在秦朝没有得到重视,然而道家学派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因为汉代初期的统治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使得黄老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后道家法律学说并未以单独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而是融入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以及封建帝王的个人修养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法律进程。
道家法律学说尽管并未被道家学派单独提及,但是学术界通常都同意道家法律思想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以道为核心’、‘因任自然’、‘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法’”[3]。
也就是说,道家的论述表面上杂乱无章,事实上却统一于道家学派的最高纲领——“道”,“法自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道的化身,因为在道家的观念中“道”与“自然”往往进行同义转换,而且“道法自然”的含义并非就是说“道”要效法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道法自然”的含义应当是“自己如尔,道更无所取法,道之法就是自己如此”[4]。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源远流长,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以治理国家为核心。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君主应具备仁德和德才兼备的理想,通过行为榜样来引导臣民。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注重追求自然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政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这种和谐。
因此,道家主张少政府,尊重个人自由,并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秩序维护,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法家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与统一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以上三种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
道家思想则在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上,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和秩序维护,塑造了中国古代吏治和行政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政治观念并相互交融。
这些政治思想与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昏乱
‛
2、为无为
•
—— 《 史 记 老 子 韩 非 列 传 》 ·
适 己 , 故 自 王 公 大 人 不 能 器 之 。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免 也 。 其 言 洸 洋 自 恣 以
, 指 事 类 情 , 用 剽 剥 儒 、 墨 , 虽 当 世
之 属 , 皆 空 语 无 事 实 。 然 善 属 书 离 辞
徒 , 以 明 老 子 之 术 。来自畏 累 虚 、 亢 桑 子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 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浅谈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摘要:道家法律思想主要是从“道”出发而引申的“惟道是从,无为而治”,老庄以及后来的黄老学说都在不同的角度上阐明并涉及到这一点,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的法律观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条件下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律思想;法治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既非孔孟的原始儒家,也非商鞅、韩非的法家,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讲究“隆礼重法”的荀子之学。
后经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为核心的治国理论体系。
其中“儒”强调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可僭越的君权;而“法”则倡导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所以从根本上讲还是属于人治,并非真正的法治。
唯独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的“自然法”,即按照人类社会的自身规律办事,不要横加干涉,因此主张“无为而治”。
这与当今法律思想所提倡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所以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不应当忽视道家。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而这正是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向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过渡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伴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越来越多的下级贵族以至中、上级贵族陆续丧失世袭数百年之久的贵族地位和身份,沦落为庶人或成为隐士。
这些人身着布衣,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职业,却固执地以评论时政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尊严。
他们是不满的,因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引以为傲的奢华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从天堂来到地狱的衰落。
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至高无上,被严格遵从的周礼没能挽救他们的命运,而那些出身卑微的暴发户却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面对这一切,他们既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
于是,基于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对社会的全新认知,他们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实行“无为”之治,从而奠定了道家法律思想的基础。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法律思想深受其哲学理念的影响。
道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治理、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独特观点和原则上。
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社会伦理和个体自由等角度分析道家的法律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法律体系的启示与价值。
首先,道家的法律思想与其政治哲学密不可分。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政治与社会管理应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强调无为而道。
他们主张政府应当以柔性的方式治理社会,遵循大道自然的原则,允许事物自然发展,而非以强制手段干预。
道家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容易破坏社会的自由与平衡,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道家的法律思想与社会伦理有着密切关系。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与内心的和谐。
在道家看来,人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社会法律所追求的秩序与和谐。
道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情感的理性运用和礼仪的重视。
在社会伦理方面,道家强调“礼乐无为”,即强调适度行为、内外有别、顺应自然等原则。
这些原则为社会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再次,道家的法律思想对个体自由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道家主张“随天而明,堪与乎上帝”,倡导人们遵循内在的道德准则而非被外力束缚。
他们主张个体的自由和自主选择,反对过度约束和强制,主张尊重个体独立性与自由意志,强调道德自律与自生成长。
这种关注个体自由的观点,在现代法律中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法律体系也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自主选择和尊重,让个体在法律框架下充分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政治哲学、社会伦理和个体自由等角度来看,道家的法律思想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其他法律思想不同的思考方式,为我们理解和构建法律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尊重个体自由、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道家的法律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理解并吸收道家的法律思想,使之成为现代法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弱者道之用
(4)居上谦下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百谷即百川,王即归往)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 • “善用人者为下。”(六十八章)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三十九章) (5)不争 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②争众人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③迂回曲线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老子》、《管子》中的道家,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
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 策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 泛的适应性
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
杨朱和《庄子》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 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
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 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 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④设法使对方不争,满足对方的要求 ,“报怨以德”(六十三章)
2、弱者道之用
(6)知微、治弱(防微杜渐)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管子》中以《 内心》《白心》 《心术》为代表
的道家派
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 2、“静因”之术 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 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
马王堆《老子》
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
乙本卷前古佚书
(三)道家的政治倾向
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
《 史 记 》
。谥姓楚 曰李苦 聃氏县 。,厉 周名乡
老 子 其 人
治 之最 思 中难
守耳曲
想 ,考 史 老证
藏,仁
》 子者
为殆
2、老子其事
• 孔子问礼 • 老子出关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出关
• 鲁迅:《故事新编》
• 写完的时候, 老子是这么 想的:“为了出关,我看 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 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 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 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 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 优待。”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
一、道家概述 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三、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一、道家概述
(一)道家的理论特点 1、内容:道 2、方法论:因道或法自然 《老子》 “法自然” 《庄子》 “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 《管子》 “随天”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 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2、弱者道之用
(1)静观:“静为躁君”(二十六章) (2)守弱用柔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 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六章)
• “物壮则老。”(三十章) • “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二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
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三)反与弱
1、反者道之动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
2、作为社会人生观的“道”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四十一章》) •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
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道”的方法论意义
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与道家 • 老子其人 • 老子其事 • 老子其书 • 老子与道家
1.
•
—— • • •
——
隐 太 老 室字里老
君 史 莱 之伯人子
尤无 甚过 。老先
子秦 萧 与思 公 庄想 权 生大 《 ,家 中 而事 国 二迹 政 者之
子 儋 子 史阳也者
说 说 说 也,。,
面的特点。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
•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 )
(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 •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3、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 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 马王堆帛书
残页
4、老子与道家
• 老子与庄子 • 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术地位 • 老子与道教 • 道教中的老子
(二)天道与道
1、作为宇宙自然观的“道”
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8)以曲求全:“曲则全,枉则直”(二十二章) (9)深藏不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精神满足:“知足者富”;“知足常足矣”;“知足不辱”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
《老子》
杨朱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
1 、最早提出了“无为政治”的模式和框架 2、 对阴、柔、弱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1、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2、牧童放羊的政治理想
自然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展到了极端:人是大自然一部分,自然性与社 会性根本对立,回到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