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选修6

1.1 人类与环境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关系所经历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开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2、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与[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与[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与P8思考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图表应用]与[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展知识回忆与强化稳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

(重点)2.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难点)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控制与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与盲目崇拜心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什么是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我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思考探究: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大自然吗?提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于大自然.-——————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重点难点掌握好——————-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 “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 “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

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

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 “思考”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环境的发展性:在时间上,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在空间上,它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形成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重要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依据环境因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一、判断题1.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3.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类环境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差。

( )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

( )5.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1)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考自然环境是否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纯自然的环境?答案不是。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那些受人类影响轻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探究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

从1984年到199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

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⑬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⑭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⑮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⑯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 人类与环境学案 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1。

3 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知识清单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__________、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________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________于人类.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____________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⑤______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⑦______自然、敬畏自然⑧______自然⑨______自然⑩______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谋求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原因:自然生态具有多种________。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人类与环境【考点精讲】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1。

环境的概念(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 环境的分类类型天然环境人工环境良性恶性区别人类的影响程度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因人类不合理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实例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等联系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

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⑬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⑭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⑮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⑯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思考3.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问题?答案环境伦理观的含义:环境伦理观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探究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2)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____阶段( )A.①B.②C.③D.④(3)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该观点反映的是哪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4)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A (2)C (3)③或工业文明阶段。

无视自然、征服自然。

(4)D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

如下表:阶段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人地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阶段低下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影响很小,局部地区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第二阶段提高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从区域蔓延到全球第三阶段很高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问题开始改善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农业生产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解析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

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探究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怎样的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伦理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答案(1)土地荒漠化。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伦理观(或征服论发展观)。

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关于“正确环境伦理观”的理解(1)环境伦理的含义环境伦理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伦理是不一样的。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核心思想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尊重与善待自然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源,容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取决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

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说明理由。

(1)为促进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答案(1)不符合。

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符合。

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3)符合。

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4)符合。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不符合。

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

1.下列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的搭配,错误的是( )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过“天人合一”的思想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答案 B解析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理智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的文明时期是( )A.后工业文明B.农业文明C.采猎文明D.工业文明答案 D解析18世纪至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核心,破坏自然,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全球。

该时期,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3.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答案 D解析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种植范围的扩大,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A.征服自然B.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答案 A解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或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

5.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_时代。

此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_发展的结果。

答案(1)A点以前此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工业化人类征服自然(3)B点以后可持续解析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