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2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的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去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提出,但前人并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
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有关。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私人劳动必须要经过流通、消费过程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产生了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二重属性。
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消费中实现的过程。
马哲 选择题

第六章选择题1. 使用价值是(C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C 一切社会存在的范畴D 一个历史范畴2. 商品本质的属性是( 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价格3. 商品的二因素是(A )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交换价值4. 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C )A 使用价值B 供求关系C 价值D 交换价值5.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ABCD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 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D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前三点要记住)6. 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BD )A 商品和劳动产品中都凝结有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价值属性B 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 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7. 劳动形成价值,这是(C )A 劳动的自然属性B 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属性C 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属性D 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都有的社会形式8. 劳动具有二重性是(C )A 一切从事生产的劳动都有的B 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C 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D 简单商品生产所特有的9.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 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10.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BCE )A 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B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C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D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降低E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11.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而对价值量的影响是( BD )A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B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提高C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降低D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E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12. “1只羊=2把斧子”这个价值表现形式是( A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3.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4.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D )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15.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劳动力的价值( D )A 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 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决定D 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16.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 A )A G—W—GˊB G—W—GC G—GˊD W—G—Wˊ17.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D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D )A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 劳动成为商品C 资本的原始积累D 劳动力成为商品19.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是( BD )A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人C 劳动能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D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E 必须有成熟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20.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 BDE )A 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个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D 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须的费用E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1. 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 BC )A 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B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C 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D 永远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E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22. 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A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圣才出品】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1.对以下的说法作出辨析:(1)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凡是人类劳动都创造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2)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
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①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②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3)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都是不变的。
答:此观点正确。
具体分析如下: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1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1.资本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形式就是:G-W-G' (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G ’代表增殖的货币,G’= G+G )。
该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适用于各类资本的运动,所以也叫资本总公式。
2.商品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形式是:W-G-W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二者的起点、媒介、终点(目的)都不相同;后者反映着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关系,前者则反映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不平等关系。
3.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区别表现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二是流通目的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是以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
三是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进行交换的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数量有所增多。
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起媒介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值。
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因此,而是已经转化成了资本。
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增值的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1.劳动力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的用来买卖的劳动力。
在劳动力买卖当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两权分离),并且是按照劳动时间来出卖的。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l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从而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这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可能性。
(2 )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为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讲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
可概括为三方面:垄断、全球化、地位。
即要掌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特别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掌握经济全球化及其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难点是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方法本章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注意对难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的理解,一般的知识点可结合适当数量的练习掌握。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出现。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没有变。
本章主要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的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弊端也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
自由竞争都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
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学习目的和要求」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
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着重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和范围都很狭小。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就和封建制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发生尖锐的矛盾,要求突破它的重重束缚,建立新的经济制度。
在当时条件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最初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在小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
13世纪以后,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随183着手工作坊规模的扩大,行东逐渐脱离劳动,成为剥削雇工劳动的经营者;而帮工和学徒则沦为雇佣工人。
这样,原来的手工作坊就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经营不善的手工业者,日趋贫困破产,行东以及帮工学徒都变成雇佣劳动者,从而资本主义关系逐步扩大。
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瓦解、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控制和剥削家庭手工业者,使小生产者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成为雇佣工人,商人包买主则变成工业资本家,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在农村中,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少数富裕农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贫困农民则被迫出卖劳动力,于是农村中出现富农经济,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
这些由小生产者分化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最初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小,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大规模的发展,是在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之后。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商品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雇佣劳动大量来自失去土地的农民。
在历史上对农民进行暴力剥夺的典型是英84国的“圈地运动”,它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前后历经300多年。
当时毛纺织业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羊毛,于是贵族地主便用暴力手段强占农民的租地,捣毁农民的住宅,把农民从领地上驱赶出去,把强占的大片土地围圈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或雇工经营,或出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羊吃人”的时代。
大批被剥夺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制定血腥立法,用残酷刑罚迫使他们成为资本主义工厂的雇佣工人。
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新兴资产阶级还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和殖民贸易;在国内利用国家权力掠夺人民,如发行公债、实行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方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采用暴力手段强迫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经济条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指出:“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①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
但是,这并不是说货币本身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
8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 G— 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 W— 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 )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因此,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 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 =G+^ 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
这时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 W 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不仅商业资本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先买后卖的过程,而且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基本过程也是这样,它们不过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
因此,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86r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殖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 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无论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是,劳动力大规模地作为商品买卖,却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存在的现象。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87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道德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不是仅仅指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因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要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另一个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它的根本特征。
为了弄清价值增殖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88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支出的活劳动,而且包括过去已经消耗在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