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药动学与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耐药性旳产生可分为:
染色体介导,垂直传递给子代; 质粒介导,可经过质粒-质粒传播给其他菌,经过 质粒-染色体产生垂直传递。
耐药性产生旳机制:
①药物不能到达靶位:细菌细胞壁旳渗透性变化, 产生屏障作用;细菌内主动外排系统作用增强。
②细菌产生旳酶使药物失活:如β-内酰胺酶和钝化 酶。
③菌体内靶位构造旳变化。 ④其他:如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增长造成磺胺药耐药 性旳产生。
7.加强宣传教育,纠正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取得耐药 性。后者是指细菌屡次接触药物后,对药物旳敏感性降 低或药物失效。
细菌耐药性可在三个水平进行传播:
①经过细菌在人群中从一种人传播给另一种人; ②经过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从一种菌传播到另一种菌, 常由质粒介导; ③经过耐药基因在细菌内遗传元素间旳传播,如质 粒-质粒,质粒-染色体。
4.氯霉素: 严重肝功能不全时防止使用,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障 碍 浓度升高 克制RBC生成
5.红霉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 肝病患者不宜应用酯化红霉素;后两者在肝病时排泄 降低,应慎用。
6.万古霉素: 一般无肝毒性,肝病时可正常应用。
7.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 前两者有肝毒性,利福平还可致高胆红素血症,肝 病时禁用;后者无,可按正常使用。
(5)随日龄增长,新生儿体重和组织器官不断发育成 熟,需按日龄调整用药方案。
2.在老年人中旳应用
(1)老年人感染旳特点:临床体现不经典,往往出 现多种非特异性疾病,如无力、软弱、精神状态旳变化, 常不伴发烧。
(2)用药:①早期诊疗;②最佳用杀菌剂;③监测肝、 肾功能。
3.在孕妇中旳应用
(1)妊娠期药动学旳变化:
四、肝功能损伤时抗菌药物旳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代谢
抗菌药物在体内代谢后有两种结果
1.代谢物可保持原有抗菌活性 2.减弱或消失
4.排泄
①多数抗菌药自肾排出,尿药浓度高达血浓度的数
十至数百倍以上
②胆汁排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
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等
③粪排泄: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利福平等 ④经血液透析清除: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
5.血药浓度一般较低,而痰、皮下组织和胆汁 中药物浓度却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6.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7.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8.毒性低微,静脉给药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为革兰阳性菌 感染、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L-型细菌感 染、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等。
晚霉素类 其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及奎奴 普丁-达福普丁
12.磺胺药与TMP
作用机理: 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 与TMP联合则使细菌的叶酸代谢遭到双重阻 断,对某些细菌有杀菌作用
磺胺药的特点 口服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主 要在肝内代谢灭活
能通过血脑屏障 抗菌谱:具广谱抗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 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菌属 等有良好抗菌作用,对卡氏肺孢菌病有特效
1.各种需氧和厌氧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阴性菌;
2.对螺旋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立克次体具 良好作用;
3.对金葡菌和某些肠杆菌科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 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不动杆菌属等耐药。
6.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
机制: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特膜性肠炎
适应症: 结核病和金葡菌感染 其他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感染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张秀杰【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1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与浓度、时间密切相关。
其中氨基苷类药物抗药性明显,长期服用容易增加耐药性。
此外A1组、B1组、A2组、B2组有效率分别为70.0%(21/30)、70.0%(21/30)、96.7%(29/30)、96.7%(29/30),观察组(A2组、B2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用药科学性。
%ObjectiveTo study significance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drug use.Methods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210 hospitalized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y 2015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The amino glycosides drug resistance was obvious, long-term use easy to increase drug resistance.In addition,group A1,group B1,group A2 and group B2 of effective ratewere 70.0%(21/30),70.0%(21/30),96.7% (29/30),96.7% (29/30)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2 group,B2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Antibacterial drug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use,improve scientific med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作者】张秀杰【作者单位】珲春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吉林珲春 13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随着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和研究,以此为代表的抗菌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有助于避免患者发生感染,促进疾病快速恢复,但是当前抗菌药物滥用、乱用现象突出,导致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提高,疗效也得到了限制[1-2]。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论文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
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
另外,抗菌药的滥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医疗费用上升等社会问题。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抗菌作用,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的合理用药;生理病理情【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0-021 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
对患者患细菌性感染,在临床症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地致病菌,根据其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度与耐药的变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对各种条件标本进行图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试验,在需要时做联合药敏与血清杀菌实验。
故经验治疗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然而,任何实验室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微生物检查更是如此,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完全拒绝,必须结合临床实际。
2 依据药动学/药效学原理指导临床用药2.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与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物抗菌后效应较弱,如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该类抗菌药采用小剂量多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静脉滴注),是延长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重要办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2 浓度依赖性药物即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此类药一般具有首剂效应。
抗菌药物PKPD参数与临床合理用药

(2)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诺酮与氨基糖苷类同属浓度 依赖性抗菌药物,且有较长的后 效应,评价疗效的主要参数为 Cmax/MIC、AUC/MIC研究表明左氧 氟沙星对革兰阴性菌的24小时 AUC/MIC比值应在100以上,对肺 炎链球菌的24小时AUC/MIC比值应 达25~30,Cmax/MIC达8-10较合适. 给药间隔可参考Cmax/ MIC , AUC/MIC T1/2β和PAE ,多为每日 1-2次
Moore RD. et al. J Infectious Diseases.1987,155(1)93-98
•② 降低耐药性发生
体外试验可见细菌与氨基糖苷类首次接触 后,在药物消除数小时再接触时出现适应性 耐药效应(adaptive resistsnce)是抗生 素后效应期(PA phase)药物持续作用的 结果 日剂量单次给药既提供相对高的药物浓度 避免了首剂效应,此时氨基糖苷类杀菌效应 最佳 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通过减少细菌与药物接 触时间.降低产生钝化酶的可能性
60
40
20 0
0 20 40 60 80 100
青霉素 头孢菌素
Time above MIC (%)
肺炎链球菌感染动物的模型
表:Cefedinir 600mg Qd及300mg Bid对 化脓性链球菌的根除率及治愈率的比较 成 人/ 青 少 年 Cefedin Cefedin ir ir 600mg 300mg QD Bid 91% 92% 化脓性链球 菌消除率 95% 96% 临床治愈率 75% 85% T>MIC
(2)β-内酰胺类
•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头 孢菌素、氨曲南等,为时间 依赖性抗菌药物
• T>MIC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 重要参数 • 要达到最大抗菌作用,应使 T>MIC为给药间隔40%~50%以上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合理、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并非易事,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且避免不良反应和耐药产生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阐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明确是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
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果诊断不明确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肺炎患者,如果仅根据临床表现和胸部 X 线片难以明确病原体是细菌、病毒还是支原体等,就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应根据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每种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对于细菌感染,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尽量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避免选择已经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以免治疗失败。
对于真菌感染,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具有不同的疗效。
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通常无效。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理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PG敏感菌
MIC90 T>MIC
0.03
45
0.10
52
0.20
68
0.25
82
0.25
64
0.06
100
PG中度敏感菌
PG耐药菌
MIC90 T>MIC MIC90 T>MIC
8
25
64
0
8
31
64
0
4
55
8
45
2
45
32
26
2
40
32
24
0.5
100
1
80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型
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正
6、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指细菌与高浓度抗生素接触后,菌体发生变形,更 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杀伤,产生了抗生素与吞噬细胞协同 杀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抗菌药物PK/PD研究根本理论
上述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内反映抗菌药 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 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 体内抗菌药物的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表达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T>MIC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 吸收半衰期(T1/2α)、生物利用度(F)、达峰
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等 2、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 3、代谢
肝物经肾脏排泄,局部经肝胆系 统排泄。
血浆去除半衰期(T1/2β)、消除速率常数(Ke)、 药物去除率(CL)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首先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菌药物,并尽量避免使用病原体对该药物耐药或产生交叉耐药的情况。
2.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根据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比如革兰氏阳性菌感染适合使用青霉素等。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根据临床需要和药敏试验结果,尽量选择使用狭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落的破坏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正确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对于治疗感染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和病情进行调整,疗程应按照标准治疗时间进行使用,避免过长或过短的疗程。
5. 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药。
总之,合理用药原则是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使用的范围、剂量和疗程,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PK/PD与合理用药抗菌药物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进展最快的一大类药物。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靶点是致病菌。
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与药效学(pharmacody nemics,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PK/PD 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PK/PD的基本概念PK/PD 反映在相应药代动力学条件下,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疗效,即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变化与杀菌效应及副作用的关系。
在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与抗菌药物临床效应的关联研究中,因抗菌药物的靶位浓度无法测定, 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代替,由此衍生的PK/PD 综合参数有AUC/MIC (AUIC,血清抑菌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Cmax /MIC、AUC> MIC、T> MIC。
T>MIC 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 的持续时间,将该抗菌药物对某特定细菌的M IC 值叠加到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图上,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所对应的时间,通常以占一个给药区间的百分比来表达。
AUC> MIC 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
2.抗菌药物的药代学参数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2.1 吸收(absorption)吸收是药物在体内或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舌下、肌肉、皮下给药等必须经吸收过程。
影响药物经胃肠吸收的因素包括药品制剂、病人状况、胃肠道共存物质、生物利用度等。
与吸收相关的PK 参数有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α)、生物利用度(F)、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等。
药物联用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吸收, 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地尼等与Al3+,Fe2+,Ca2+等阳离子易形成难溶性螯合物,使上述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
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利福平、异烟肼等吸收可为食物所减少。
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 等口服后亦吸收甚少,仅为给药量的0.5%~3%。
2.2 分布(distribution)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 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各组织、间质液或细胞液中的过程。
影响因素有细胞内液pH 、药物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等。
由于细胞内pH(一般为7.0)稍低于细胞外液(pH 7.4),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解离度较高, 药物不易扩散入细胞内,而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药物蛋白结合率影响药物的分布、游离型药物具生物活性并易于分布到组织细胞中去。
大多数弱酸性药物如氯霉素、链霉素等可与白蛋白结合, 弱碱性亲脂性药可与α-酸性脂蛋白、血红蛋白和球蛋白结合。
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可竞争性的。
体内特殊生理屏障影响抗菌药物的分布,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多数抗菌药物表观分布容积(V d)大于血浆容积,药物脂溶性愈低,蛋白结合率愈高,易保留于血浆,V d相对较小,如磺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反之, V d 较大,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体内分布广泛。
2.3 代谢或生物转化(metabolism or biotransformation)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即肝药酶,因遗传多态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疾病、营养), 酶水平或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该酶系统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异烟肼、磺胺类可在肝药酶作用下产生乙酰化代谢产物;利福平在肝内乙酰化后抗菌活性明显降低;头孢噻肟在体内的代谢物去乙酰头孢噻肟抗菌活性降低。
许多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和氟喹诺酮类(如依诺沙星)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 可干扰其他药物(如茶碱等)代谢而产生中毒症状。
2.4 排泄(excretion)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 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尚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痰液、乳汁中。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大多品种、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主要经肾排泄;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非主要经肾排泄, 但也可在尿中达到较高浓度。
肾功能减退时,主要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应适当调整剂量。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主要或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氨基苷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在胆汁中可达一定浓度。
与药物排泄有关的PK参数:血浆消除半衰期(t1/ 2)、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清除率(clearance,Cl)。
3.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参数3.1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MIC,MBC)MIC,MBC是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浓度,是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可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强度。
MBC 与MIC 值比较接近时说明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3.2 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以MIC 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 累积抑菌百分率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 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物效价强度。
3.3 杀菌曲线是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曲线, 是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点细菌计数(lgcfu·ml-1)为纵坐标绘制的时间—菌落数对数曲线(h-lg cfu·ml-1), 一般分3 个时相:延迟期、杀菌期和恢复再生长期。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在较大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 杀菌速度和程度也增大, 并且抗生素后效应倾向于被延长。
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征是一旦其浓度达到一个阈值, 即使再增加浓度, 杀菌速度和程度也保持相对稳定。
这个杀菌活性的饱和状态通常产生于最低抑菌浓度MIC 的低倍数(4~5 倍)处。
3.4 联合药敏指数(fractio nal inhibito ry concentratio n index,FIC)由于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抗菌谱不同, 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时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联合药敏实验通常以棋盘法设计, 采用微量平板稀释法计算FIC 。
FIC 指数=MICA 药联用/ MICA 药单用+MICB 药联用/ MICB 药单用。
当FIC<0 .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 >0.5-1 为相加效应, FIC>1-2 为无关效应, FIC>2 提示拮抗效应。
3.5 抗生素后效应(PAE)PAE 是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PAE 的机理可能因药物清除后, 药物在细菌靶位仍长时间结合,而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恢复再生长时延迟所致。
影响因素主要有细菌的种类和接种量、抗菌药物种类和浓度、细菌与药物接触时间、联合用药等。
由于PAE 存在, 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 IC 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
因而更新了传统的认为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为临床合理设计给药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PAE 较长的抗菌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氨基苷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多肽类等。
而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对G+球菌有一定PAE,对G-杆菌PAE 很短。
目前已将PAE 作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和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3.6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PLAE 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产生非致死性损伤,由于细菌形态改变, 可增加吞噬细胞的识别、趋化和吞噬作用,从而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更延长。
PLAE 是抗生素体内PAE 时间较长的主要机制。
3.7 首剂效应(The first-ex posure effect)和亚MIC 效应如氨基苷类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杀菌活性,但当再次接触或连续接触时,并不显著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抗菌效应。
需间隔相当时间后才能再起作用。
此效应支持氨基苷类药物日剂量单次给药方案。
当细菌暴露于低MIC 水平时, 细菌生长受到暂时抑制的现象称为亚MIC效应。
3.8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 n co ncentration,MPC)是指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细菌耐药突变的自然发生频率为10-7~10-8,在接种菌量为1010CFU 的琼脂平板上测定。
以MPC 为上界,MIC 为下界的这一浓度范围称为突变选择窗。
抗菌药物治疗时,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 不仅可以治疗成功,而且不会出现耐药突变;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 即使临床治疗成功,也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
4.抗菌药物PK/PD分类根据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时间或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的PK/PD 参数,把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者三类。
不同抗菌药物药时曲线与抗菌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
4.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等。
要清除病原菌,治疗药物浓度必须维持在MIC以上,维持的时间即浓度在MIC 以上的时间甚为关键。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浓度,在达到MIC 的4~5倍时杀菌作用最好,这时浓度达到了饱和状态,如果在此基础上盲目加大药物剂量,杀菌效果也不增加,对于治疗毫无意义。
如果血清和药物组织浓度低于了MIC,细菌则又恢复活性,开始继续生长。
这类药物疗效的评价参数为T>MIC。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合理、科学的运用,必须要考虑的关键是:血药浓度高于MIC 的时间的临界值。
在一般情况下,在临床上,当40%~60%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了MIC时,药物的疗效达到最佳。
如果由于方法不当,导致了药物浓度维持在亚致死量,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菌群中某种菌发生耐药性生长,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要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要降低药物的亚致死量时间。
4.2 时间依赖性且PAE较长的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醋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等,其点是对浓度杀菌依赖很小,具有时间依赖性,并表现一定的PAE(抗生素后效应)。
在临床上用药的主要依据指标为AUC/MIC。
该类药物由于PAE 较长,因此在给药时,通过增加药剂量或者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此来提高AUC/MIC。
2.3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此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酮内脂类等。
其特点是具有较长的PAE 和首剂效应(Thefirst-exposureeffect)。
用于评价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作用PK/PD 的参数主要有Cmax/MIC、AUC/MIC。
浓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这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时间关系不密切,而取决于峰浓度:即血药峰浓度越高,其杀菌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