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合集下载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摘要:目的:探讨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要的实际使用情况、评估用药合理性结果。

方法:从我院信息系统内调取2020年1-8月份的99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病例,统计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应用合理性情况。

结果:23份存在欠合理用药现象,占全部病例的23.23%。

结论:我院在临床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需要做好专项评估,及时总结用药不合理、持续完善改进,有针对性地改进不合理用药情况。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性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菌药之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抗菌活性十分强,能够用于有效治疗危重细菌感染及耐普通抗生素之类的患者[1-2]。

但是,据《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8)》中规定,自2011年以来各级医院均在持续增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量及强度。

而阴性革兰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病菌的检出率则在日渐上升。

总体上看,伴随这种抗菌药的进一步推广运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表现出多重耐药性,非常不利于细菌感染的诊治工作。

为此,本研究就我院2020年1-8月份诊治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展开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从我院信息系统内调取2020年1-8月份的99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病例,统计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应用合理性情况。

纳入标准:均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病历完整性好,依从性佳;都是住院病人。

排除标准:存在非细菌感染情况;严重器质性疾病;不适宜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

1.2方法为了规范管理本院临床上具体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有效遏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病原菌的产生,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调取2020年1-8月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全部出院病历(共99份),进行合理应用分析并整理,找出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因素,确定后续监控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改善碳青霉烯类药整体使用的合理性。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引发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菌非抗生素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可进一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

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效果显著。

2. 抗菌药物的常见临床使用情况(1)抗生素的常见使用场景:-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等。

(2)抗菌药物的常见使用目的:- 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杀菌或抑制菌体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 预防细菌感染:手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些患者或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如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抗菌药物。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合理:某些场景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而不选择狭谱抗生素,导致多种菌株产生抗药性。

(3)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容易滋生耐药菌株。

4.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1)导致药物耐药性的提高:滥用抗菌药物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出现耐药菌株。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困扰,增加治疗难度。

(2)增加医疗成本:当大量的抗菌药物被滥用时,不仅会使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扰乱人体内健康的菌群平衡,容易引发其他传染病和肠胃问题。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近期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新型“超级细菌”的出现,为滥用抗菌药物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我院2010年1月1日至3月31日住院患者的病历。

运用电子病例系统,采取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我院病历内科200份、外科200份。

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方案”填写相关项目。

内科填写项目有:患者性别、年龄、诊断、有无感染性疾病、有无手术、有无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目的、疗效,抗菌药物通用名称、使用时间,有无病原学检查,有无药物敏感试验等。

外科填写项目有:除内科填写项外有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等级、手术时间、术前中后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等。

2结果2.1基本信息男192例、女208例;年龄29天~81岁。

2.2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2.2.1基本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194份,使用率为48.5%;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76份,用于预防感染118份;其中,内科有应用抗菌药明确指征57份,无明确指征19份;外科有预防用药指征98份,无预防用药指征21份。

使用特殊抗菌药51份,使用非特殊抗菌药143份。

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22份,送检阴性19份,未送细菌学检查35份。

2.2.2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单一用药10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54.64%;二联用药58例,占29.90%;三联用药18例,占9.29%;四联及以上用药12例,占6.19%。

2.2.3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24例;25~48小时58例;49~72小时70例;74小时及以上42例。

3讨论近年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使致病菌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许多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敏感性不足20%。

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告,全球耐抗菌药物感染发病率上升,使一度可以治疗的疾病难以治愈,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目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接受治疗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

常规组在治疗中由主治医生根据个人的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实验组由主治医生和药师结合制定详细的计划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性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服药后的感染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97.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感染率15.00%低于常规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用药中根据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医学标准严格控制给药时间,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整体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引言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抗菌药物能够对疾病的感染进行预防,保证一定浓度下对于病原体以及其活性杀伤的抑制作用。

当前,各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不同药物的菌种不同临床的应用效果也呈现差异化,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抗菌后效应(PAE)将药物分为长效抑菌类型、浓度依赖型以及时间依赖型等,根据现代药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类型在体内的分布、利用及血药浓度等药理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化,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物的效果发挥也有所差异。

因此,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接受治疗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

常规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1±1.5)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0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30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5±2.4)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71±1.94)kg/m2;实验组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65.5±1.6)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25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0±2.0)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51±1.7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七条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who/msh1998)证实,适当的给药间隔与用药时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

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抗菌后效应(pae)、pk/pd参数,通常能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即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半衰期(t1/2)较长并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确定给药时间,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的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时间接触后,在药物浓度消除或是降至最低抑菌浓度(mic)后,仍然会持续抑制细菌生长的效应。

pae理论认为,抗菌药物给要间隔的确定应该为药物浓度超过mbc或mic的时间与pae的持续时间之和,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能够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延长给药间隔。

随着临床上对于pae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很多抗菌药物都具有pae。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给药时间这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因为不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和体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无法确定统一的pk/pd特征。

该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法应为保持组织中药物浓度大于mic,在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上,可按照pae持续时间与血药浓度超出mic的时间之和来确定。

对于乙酰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等pae和t1/2较短的药物,可依据推荐的t1/2时间来确定给药间隔,也就是用药3~4次/d,以保证药物浓度大于mic。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新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浓度由峰值降至低值与mic能够形成叠加的pae,在受到感染的组织中会产生较长的pae作用。

所以,对于pae和t1/2较长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通常用药1次/d。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时间氟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该药物的主要特征在于药物浓度越高,其病原菌清除效果越好,细菌耐药性发生率越低。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摘要】本文就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预防用药、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使用疗程、联用指征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处方用药也越来越复杂,联合用药极为普遍。

由于临床医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各类药物的特点,以至于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药品浪费,更严重的还可发生药源性疾病。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更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难题。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是当前最严重的不合理用药之一,我国目前很多外科手术切口都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现象也比较普遍。

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使其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应有明确指征,通常不宜'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

病例一患者,男,68岁,从高处坠落后活动受阻2小时,入院就诊。

脊柱正侧位片显示第一、二、三腰椎呈前窄后宽改变。

初步诊断:腰椎单纯性压缩性骨折。

处方 5%葡萄糖 500ml头孢哌酮舒巴坦 2.0 ivgtt bid分析:本例为腰椎骨折患者,未合并感染,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应用高档抗生素更是不妥。

可增加机会性感染,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处置::本例不需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临床主要表现在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病例二患者,男,5岁,急性扁桃体炎处方 5%葡萄糖 500ml头孢呋辛 2.0 ivgtt q.d分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用药剂量应分两至四次给药,以保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临床用药合理性情况。

方法:病例选自在2020.03-2021.04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药物给药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中,大部分每日给药次数超过1次以上;在用药类型中,患者应用氟喹诺酮药物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其次为大环内酯(t1/2短)3.75%、B-内酰胺(t1/2短)2.50%)。

结论: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在临床治疗当中,抗菌药物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在多种疾病治疗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价格低、疗效显著、起效快等特点[1]。

近年来,基于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背景下,抗菌类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对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常常出现不合理应用情况,不仅提高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药物资源出现浪费现象[2]。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以此来确保临床用药合理,现展开具体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与方法本组对象是8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年龄区间在20-58岁,均龄是(35.7±6.0)岁,包括呼吸道疾病者34例,消化道疾病者29例,外科疾病者17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在给予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合理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合理控制其用药时间,方法具体为: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规定时间,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除此之外,还需向患者讲解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频率及间隔情况等;其次合理设置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了解及控制抗菌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最后,提升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评估力度,目的是为了评估给药时间与给药方案,减少用药不准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万忠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医院随着时间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已认识到随着人身体中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程度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患者对于药物的利用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周期也会随之伴有节律变化,因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既能保证药物疗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中通常将抗菌药物按照不同的PK与PD比值或抑菌效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浓度依赖型、作用时间依赖型以及长效抑菌药物。

依据分类可采用不同的用药时间和间隔,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间隔,现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对于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等药物,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长,血药浓度在体内下降的过程中又可产生附加效应,临床每日用药一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β内酰胺类药物是典型的时间依赖型药物,处于饱和抗菌状态时,血药浓度仅为最低抗菌浓度的5~6倍。

因此保证抗菌疗效的重点在于保证血药浓度高于最低药物抗菌浓度,有效抗菌时间在用药后的24 h内可维持8~12 h。

对于青霉素或多数头孢类药物,由于其药物半衰期短,可间隔6~8 h用药一次,即用药3~4次/d,单次用药效果不佳。

头孢西尼和头孢曲松两种药物的半衰期分别为55 h和56 h,有效作用时间可达到13 h,因此对于此类药物每日用药一次即可收到满意疗效。

比较特殊的药物如碳氢霉稀类,虽然药物半衰期短,但对处于静止期的细胞具有特殊杀伤作用,且抗菌后效应较长,因此可适当增加用药间隔,1~2次/d为最佳[2]。

4 喹诺酮累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喹诺酮累药物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具有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成正比的特点,因作用迅速不易引起耐药菌种的出现。

大部分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效应和药物浓度成正相关特性,并且药物和细菌作用时间延长也会对抗菌后效应有轻度增加作用,若大量使用虽可增强抗菌效果,但同时也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不宜大剂量使用。

依据药物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多数此类药物的给药间隔约为12 h。

常见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可每日用药一次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每日用药两次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使用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时,宜采用每日用药一次的用药方案。

5 抗真菌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常见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胞嘧啶类、多烯类和唑类,其中氟胞嘧啶类和唑类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多烯类为浓度依赖型药物。

唑类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如氟康唑的半衰期为28~38 h,临床用药时应保证药物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高于20,又因药物口服利用率高,因此可采用经静脉或口服每日用药一次的方案。

参照《临床用药指南》,氟胞嘧啶若采用静脉给药,应用药2~3次/d,若通过口服给药应用药4次/d。

两性霉素B可经静脉给药1次/d,或间隔一日后经静脉用药一次。

6 联合用药时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联合用药时,可参考药敏实验结果或依据联合抗菌后效应评估联合用药的有效性。

正确的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抗菌后效应呈叠加或协同作用,较使用单一药物可增加抗菌后效应,因此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用量,适当增加用药间隔时间。

例如磷霉素对于杀灭大肠杆菌呈浓度依赖型,对于致病性金葡菌具有显著的抗菌后效应,若联合使用环丙沙星,血药浓度在3~4倍最低抗菌浓度时,已具备显著抗菌效果[3],因此当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适当减少单一药物用量或增加用药间隔时间。

临床工作中对于抗菌作用显著但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既可减少用药量,又能增加用药间隔,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368.
[2] 王美芳常用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中外健康文摘,2008,5(8):155.
[3] 刘学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