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流程及要领
如何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如何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崔峦老师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实施教学过程。
下面就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
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
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
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二、文路、教路的和谐统一一直以来很喜欢朱自清,喜欢他笔下的诗意流淌;当《匆匆》作为课文放在案头时,彷徨之情便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奇怪的心境,但又那么真实:八十多年前的文章,那个时代的处境,朱自清的朦胧笔触,现在的学生如何读懂,我又该如何引导;许多名家对《匆匆》都有过不同的处理,如何找到一条新路子?数遍研读,终不得其法;闲置数日,不禁想出一个既笨但又很管用的办法(至少对我是这样),何不通篇背诵,也许在这一过程中,或许能得到些许灵感。
数十遍的背读,终于一字不落地将课文全盘拿下。
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生发这种情感的?他思考问题时是什么样子?经典名篇该学什么?……一边背一边想,这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有了如下的设想:1.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生发这种情感的课文开篇便有一段景色描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第一步:整体把握
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把握整个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阅读
时可以通过浏览全文,了解文本的主题和基本思路。
可以留意文本的标题、段落结构,以及各个段落的主旨句。
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对文本的大致意
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逐段解读
在对整体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可以开始逐段进行深入解读。
逐段解
读的目的是找出每个段落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并分析其意义和背后的逻辑
关系。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的主旨句来找出其主要论点,再通过分析段落中
的细节和例证来找出其论据。
在逐段解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要观察段落之间的
过渡词语和句子,了解各个段落的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理清整个文本的结
构和思路。
第三步:分析语言运用
第四步:解读隐含信息
在解读隐含信息时,要注意遵循证据和逻辑的原则。
不要凭空臆断,
要以文本中的明确信息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推断。
第五步:归纳总结
总结时要注意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不要过于主观臆断,要依据文
本中的明确信息和逻辑推理进行总结。
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

2023073【文本解读】一语立骨法文本解读中的一语立骨法,指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或者作者意图的“一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迅速理解文本的方法。
一、一字立骨法——写作与文本解读的通用技法(-)写作一字立骨法的“一字”指凝结着文本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字。
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本结构的聚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
1立意: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
2.结构:一个文本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
(1)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其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供人反复揣摩;(2)作者常在较长的情节链中设置并确定一些关节之处,使立意明而意脉通。
(二)文本解读1 .“一字”会在文本中时隐时现,似隐似现。
解读文本则需由这“一字”,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一字”来“立骨”,但只要是一个优秀的文本,我们一定可以归纳出“立骨,,之“一字【批注】一种是显性的,可以看的出的“一字”;一种是隐形的,需要归纳、概括出来。
二、一字立骨法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1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从”来概括《兼葭》中的对象、时间、路径、艰难、结果。
3 .把握文本意图:文本意图主要包括文本主旨、人物形象、意蕴空间。
如《出师表》中的“忠”、《愚公移山》中的“城”。
4 .通过一字立骨法,往往可以非常迅速地把握文本整体结构,特别是行文构思的线索。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批注】文本内容、文本意图、文本结构三个方面。
具有聚焦的作用,尤其适合长文短教,快速进入文章的主体。
三、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1 .提升教学高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则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高度概括文本的内涵;还可以非常迅速地整体把握文本。
这样集中精力理解“一字”,用这"一字”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对于训练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文本解读的步骤优秀范文

文本解读的步骤优秀范文
一、定义
文本(Text)主要指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种结构体能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
文本由特定的人制作而成,其语义必然会反映出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而文本分析法指的是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
作为探讨讯息内容性质的一种有力的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也是文化研究学者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研究中,文本分析法更多从修辞、叙事等方面入手研究文本,由表及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
二、理论基础
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来自阐释学和人文主义,存在几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比如滥觞于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批评”法、以罗兰巴尔特代表的符号学分析法、着重于故事分析与叙述视角分析的叙述学分析法、兼顾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文本结构的互文、对话理论分析法、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本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英国文化研究等。
文本分析就像“庖丁解牛”,把文章的一字一句“解开”来看,
细细解读品味它的含义。
从其理论资源可以看出,文本分析更多适用于偏向于文学、叙事
类的研究。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水平。
”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1. 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
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
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实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
所以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增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2. 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 ,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1、第一步:三读。
分别以读者、老师、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
2、第二步:三问。
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三问”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
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还必须进行“三抓”,即∶抓题眼、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能让学生领词会句,感悟熏陶﹐品尝“语文味”。
4、第四步:三定。
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学目标、定训练点、定生发点。
从而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扩展资料
文本解读注意事项
一、要抓语言,这是核心;
语言是核心。
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
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
解读文本是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悟,达到和作者视界交会的状况。
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关注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既要讲整体感悟,又要咀嚼细部。
抓住细节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师的个性。
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教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那就很难感动学生。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对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通过以下有效路径进行:
第一步,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
在进行小说解读之前,需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对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步,分析小说的结构。
小说通常由不同的章节和段落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可以了解到每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第三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变化,从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第四步,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意图。
第五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有助于理解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通过小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有效路径,可以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

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一、文本解读的两个方面:语言和结构。
林斤澜《论短篇小说》:小说道上的基本功,少说也有两事,语言和结构。
文本的作者,无不在语言上下功夫。
贾平凹《关于语言》:文本语言分为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
语言是情绪的反应,需要适当的修饰:要会用形容词,要多用些动词,要将成语还原,要立于善于用闲话。
沈从文:贴。
仿佛贴在描写对象身上,要贴得上,贴得住,贴得严。
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
二、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表层(第一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
一望可知;里层(第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
一望无知;深层(第三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
不得其入。
三、教学解读的六种方法:1、提领法。
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掰碎了讲,完美的课文就变得七零八落。
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诗歌就抓住诗眼,文章就抓住文眼。
如老舍的《猫》和《母鸡》,其文眼就是“可是”。
丰子恺的《白鹅》:比较与衬托。
2、还原法。
孙绍振:还原法。
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还原,就能看到矛盾之处。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事实上莺啼之声,十里之外都听不到,更何况千里?要在这里还原,你就能看到矛盾之处,就能揣摩诗人的用意。
莺啼明明十里都听不到,为何要用千里莺啼呢?显然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晴日里江南的春光之壮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如果实事求是的写,那诗意是荡然无存,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
还原法就是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作一个比较,并且置换到诗文之中,造成极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幡然醒悟,解读到诗文的妙处,揣摩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3、原型法。
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故事结构。
创作小说可以用这样的故事结构,阅读小说和写作小说是互逆的过程,就是要穿过文本故事内容,揣摩作者故事的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的流程及要领
摘要语文课程富含大量有价值意义的读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序列,建构文本实施方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价值梳理序列实施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千年古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准备;有准备的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它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得到多次的验证,继而被人们默认、接受,并融于思想行为当中。
作为承载文化发展的教育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实践。
那么,我们的教学到底要“预”什么?怎么“预”?我想,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剖析,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序列,建构文本实施方案,从而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把握文本价值的取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富含大量的人文读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精神塑造。
”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个文本,同样一个价值取向,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解读视角,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众多的解读文本中,有的是偏离文本实际意图,更有的为迎合学生、迎合观众、迎合某种理论而肆意曲解文本,扭曲文本中的价值取向,从而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失去发展的正确轨道。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应抓准文本中的价值取向,提炼文本中的价值元素,寻找文本价值与学生成长过程共通的契合点,从而让文本的价值得以彰显。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价值定位: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叶绍翁在春天里到友人那里游玩的所见、所感,写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学意蕴。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诗人拜访友人因主人不在家而无法进入园子观赏园内景色的事由,但诗人在这里写得非常含蓄婉转——“猜想”主人恐因怕鞋印弄坏了青苔,才不开“柴扉”。
由于有了“应怜”青苔的猜想,才引出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
乍一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游玩春景的诗,但我们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诗人是想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来再现春景无限、春光盎然、春色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命题。
这样这首诗的价值取向就豁然出现: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当我们确定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文本的真正价值得以彰显。
二、梳理文本“类”的序列
长期以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常常因“教教材”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无形之中形成了“点状思维”和“割裂式思维”的模式。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会将思维的触角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点”,试图通过这个“点”将文本中的
所有的知识都给挖掘出来,试图通过这个“点”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然而,当我们对这个“点”进行“深耕细作”时,打破了这个“点”所固有的平衡,从而让学生深陷其中,而不辨方向。
因此当教师对具体文本进行剖析后,还要对文本进行“结构化”的梳理,理清文本在教材体系中的序列,摸清文本在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从而让这个“个”与这一“类”有机统一起来。
《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价值梳理。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儿童和富有生命力的花儿,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如果仅从此课文的角度来分析,就会从“儿童”“花儿”两个方面来再现作者的心境,就会出现文本的价值与教材编排价值的出入。
当我们跳出这个文本,从这一单元来分析,就会发现编者在编排这一单元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春光无限”。
因为这一单元共有5篇文章,分别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
它们的主题分别是:植树后所呈现的春意、伟人看望的暖意、像花一样的儿童、做事如腊梅一样的早和富有生命力的红杏。
当我们从单元“类”的角度再来分析文本时,我们的文本剖析就会因主题明确而淡定自若,就会出现张庆老师所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
三、建构文本实施方案
“如记得一位ceo在一次商讨公司新的突破点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果我们只想到突破点,而没想如何实现这个突破点的话,那么这样的会议是无效的。
”同样,无论我们如何剖析文本,无论我们从什么视角来整合教材,如果不能建构起文本实施的具体方案,那么这样的剖析也是无效的。
因此,当教师通过剖析、梳理掌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后,还要建构起文本价值实施的具体方案。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价值实现。
当我们剖析了此诗的价值取向后,并梳理出这一单元的编排意向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春光无限”这一大的主题,以及在这一大的主题下整合“新生事物具有无限生命力”这一具体价值理念。
这样既可以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又可以实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定位,如选择清晰的教法,安排有效的教学流程,形成可行的学法指导——让文本价值真正与学生零距离。
文本解读犹如战争中的粮草,只有做到先行、有序、有可操作性,方能在教育教学这块战场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