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点复习: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球内部或外部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自然灾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本文将针对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壳内的岩石体发生弹性恢复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

2.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提前进行预警和紧急疏散。

3.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掌握逃生和自救技能。

二、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天气过程的异常变化或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龙卷风等。

气象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气象预报和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2.防波堤和海堤的建设,减少台风和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侵袭。

3.合理规划城市,减少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抢险救灾机制,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岩溶灾害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重要建设工程。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四、水旱灾害防治水旱灾害是由水文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洪涝、旱灾等。

水旱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设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减少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2.加强流域管理,合理规划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减少洪涝经济损失。

3.加强林业建设和植被恢复,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包括地震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旱灾害防治。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对于 2025 年的高考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进行全面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气象灾害(一)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涡旋。

它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地转偏向力等。

在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由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引起的。

其形成与气候、地形、水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导致暴雨的发生。

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的水分短缺现象。

它会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对农业、交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地质灾害(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等密切相关。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强。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

(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则是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们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常在山区爆发,给山区的居民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威胁。

三、水文灾害(一)洪水洪水包括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海洋洪水等。

河流洪水通常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超过河岸而引发的。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16小题)冰雹是在厚达6km以上的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过程中,固化增大并降落到地表形成的。

如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会级城市月均降雹日数(黑点越大,降雹日数越多)。

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该年冰雹日数最多的省会级城市为()A.呼和浩特B.西宁C.拉萨D.贵阳2022年末,热带气旋“艾利”登陆澳大利亚西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之后,折向西北,在澳大利亚陆地上停留较长时间,给当地造成严重灾情。

如图示意热带气旋“艾利”的移动路径。

完成下面小题。

2.热带气旋“艾利”完成大角度转向,主要取决于()A.西北季风B.海上高压中心C.东南信风D.陆地低压中心3.监测热带气旋“艾利”对澳大利亚造成的灾情,可以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①估测洪水淹没面积②计算民房停水范围③预估农田减产情况④提供灾情预报预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23年9月,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同时登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如图)。

两个台风靠近时,大气旋转会受到彼此影响,呈现彼此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称为“双台风效应”。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不能代表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活动形式的是()A.B.C.D.5.“双台风效应”加剧了台风的防御难度,主要原因是()A.台风影响范围变大B.台风风力变大C.台风预报难度增大D.台风降水增多6.动态监测台风“苏拉”移动路径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5G通信技术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对流层低层气流汇集到一起时,空气就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辐合。

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低层气流受阻均能形成辐合。

北美佛罗里达半岛是辐合形成的多发区,辐合经常给该地带来暴雨天气,如图示意佛罗里达半岛气流辐合。

据此完成7﹣8题。

7.佛罗里达半岛暴雨最易发生的时间是()A.春季的半夜B.夏季的午后C.秋季的早晨D.冬季的傍晚8.佛罗里达半岛气流辐合的原因有()①地面受热气压变低②高空气流快速辐散③冷暖气团频繁相遇④海陆摩擦力的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其中出现的冻雨主要形成于冬季冷暖锋云系中,高空的雪花从锋面云系的上层落入暖层融化为雨滴,再下落至0℃以下的冷冻层时不冻结并保持过冷却状态。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自然过程中,由地理、气象、水文等因素引发或造成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事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对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理自然灾害一般分为四大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台风、龙卷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山洪、冰雪灾害等;生物灾害则包括疫病、虫灾、鼠患等。

每一类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岩溶地貌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灾害会导致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水源和土壤等。

第四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预防。

首先,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社会应急能力。

其次,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规范土地利用,减少灾害风险。

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自然灾害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有哪些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高考地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灾害的能力,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洪水等原因导致的河水泛滥、淹没陆地的现象。

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1、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

水库可以在雨季储存多余的雨水,在旱季放水灌溉,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堤坝能够阻挡洪水,保护沿岸地区。

2、加强河道整治,定期清理河道淤泥,拓宽河道,保证水流畅通。

3、建设排水系统,城市中完善的排水管网能够迅速排除雨水,减少内涝的发生。

减灾措施主要有:1、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居民做好防范准备,如转移财产、撤离危险区域等。

2、组织救援力量,营救被困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3、洪水过后,进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的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灾害。

预防干旱的措施有: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修建蓄水工程,储存雨水和地下水,以备干旱时期使用。

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

减灾措施包括:1、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向云层播撒催化剂增加降雨量。

2、调配水资源,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向干旱地区调水。

3、对受灾地区提供抗旱物资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预防台风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让居民提前做好防范。

2、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如房屋、桥梁、电线杆等,提高其抗风能力。

3、在沿海地区建设海防林,减弱台风的风力和海浪的冲击。

减灾措施包括:1、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的避难场所。

2、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恢复供电、供水和通信。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重点复习:自然灾害
2019高考地理重点复习: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