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整理复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历年考题编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A.新闻B.揭帖C.牌报D.进奏院状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汉代B.唐代C.宋代A.诏书B.烽火C.木铎4.直到唐朝才出现的传播工具是()A.语言B.文字C.进奏院状D.京报D.明代D.朝报3.秦、汉时代,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的媒介是()5.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民间抄传的报纸是()A.邸报B.小报C.京报6.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是()A.进奏院状B.朝报C.邸报7.在宋代,“新闻”一词还被用来代称()A.邸报B.小报C.朝报D.状报D.小报D.宫门抄()A.邸报B.小报C.朝报D.京报11.小报产生在()A.北宋B.南宋C.明末D.清初D.电子扫描10.乾隆朝中期以后,朝廷解禁,允许抄印官报内容的报纸在民间出售,这种民间报坊的新闻出版物是1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开始的时期是()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3.唐朝人孙樵所称的“开元杂报”可以归属于()A.露布B.进奏院状C.朝报14.“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15.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7.唐代手写新闻——封建官报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D.观察使牒A.邸报B.朝报C.进奏院状D.小报D.枢密院抽检制度18.在宋代,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称为()。
A.进奏院制度B.“定本”制度C.“承发朝报保头人”制度19.可以称为我国最早新闻检查制度的是()A.书同文制度B.进奏院制度C.定本制度20.南宋时期实行的邸报审稿制度可称为()A.定本制度B.内探制度C.台谏制度21.明、清民间报房翻印的邸报稿件,人们把它称为()A.朝报B.京报C.小报D.邸报22.清代民间报房所出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A.任免、奖赏、奏折等B.章奏、起居注、辕门抄等C.谕旨、小抄、章奏等D.宫门抄、上谕、章奏等23.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A.语言产生之前B.语言产生之后C.文字产生之后24.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的朝代是()A.唐B.宋C.明D.汉D.报纸产生之后D.保头制度D.朝报制度25.清代政府许可、民间报房印行的古代报纸是()A、京报B、露布C、状报D、邸钞26.清朝咸丰年间,向朝廷上奏折请求刻印邸报的官员是()A.张芾B.赵升C.周麟之D.王安石27、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以笔画比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结束了各国文字异形混乱的情况,这项命令就是A.“书同文’’政策B.“画同文”政策C.“笔同文”政策D.“字同文”政策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完整版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简答题及答案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简答题及答案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出现的。
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口头传播、1口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头新闻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2手写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新闻传播。
随着议院和书写工具的诞生,道或新闻报》1609年德意志,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安特卫普新闻》1605年尼德兰;《每周新闻》1621年英国;《各地见闻》1631年巴黎。
日报:最早的日报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新到新闻》1650年莱比锡;《每日新闻》1702年伦敦;《巴黎新闻》1777年法国;《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年美国。
杂志:近代意义上的期刊(杂志),最早出在于1665年。
《学者杂志》1665年巴黎;《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665年阶级的舆论工具。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正常报刊为主的时期。
第五,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社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第六,非正常报刊,一般是民营的商业报刊,其商业化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基本矛盾:将近三年间,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3印刷新闻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竖起了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2、外国最早的公告式新闻和书信式新闻出现在什么年代?答:在古代外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的,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59年。
新闻信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出现在古罗马。
3、古登堡印刷工艺是怎样产生和扩散的?答: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约14世纪90年代-1468年),研]成功适合西文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闻纪要》(即《巴达维亚政治评论》)答:《新闻纪要》是印尼的第一张荷文报纸,161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
当时荷兰本土定期报刊诞生不久,这家报纸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为适应殖民活动需要而创办的,主要转载荷兰报刊的内容,另有少量本地新闻和广告。
报纸办了一个多世纪,于1744年停刊。
2.发展新闻学答:发展新闻学植根于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展新闻学着重探讨新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闻学特质的形成,与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尖锐争辩有很大关系。
3.《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1815年8月5E1发刊于马六甲,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中国刻工梁发协助下创办的月刊,木刻雕版印刷,免费散发,内容大多为阐述基督教义,后期有少量时政评论文章,出版至1822年停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报刊。
二、简答题1.亚、非、拉美地区报业诞生最早的国家是哪些?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进程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点?目前报业的分布状况如何?答: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先后差距很大。
(1)报业最早诞生的国家亚、非、拉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进入20世纪后才有报刊的,但也有一些国家报业发端很早,例如亚洲的印尼、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毛里求斯、埃及等,报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几个明显的共同点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这些殖民者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带到了殖民地,也把近代报纸带到了这里。
从此以后,引发了本地人办的报纸,诞生了各国的近代报业。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本民族的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凡是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得早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国家(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埃及),民族民主报刊也兴办得早、成长得快。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答:(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
《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
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
“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
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
“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通讯社是()A. 国闻通讯社B. 新华社C. 中央通讯社D. 申明通讯社答案:A2.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华社社长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胡乔木D. 陆定一答案:D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范长江所著?()A. 《中国的西北角》B. 《赛金花》C.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D. 《西行漫记》答案:D4.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下哪项不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A. 新闻媒体被大量关闭B. 新闻内容受到严格控制C. 新闻工作者被批斗D. 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答案:D5.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B.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化C. 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D. 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A. 党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多样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答案:A B C7.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包括()A. 传播信息B. 引导舆论C. 监督政府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8.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事件?()A.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闻报道B.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改革D.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控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国家建设的成就,团结人民,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的任务。
10.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出现了更多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深度;三是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四是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中国新闻事业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A.汉B.唐C.宋D.明2.在我国出版的第—份外文报纸是A.《中国丛报》B.《广州周报》c.《广州记录报》D.《蜜蜂华报》3.最终发展成为英美诸国在华总的言论机关的是A.《上海新报》B.《字林西报》C.《申报》D.《新闻报》4.《申报》创刊于A.1882年4月B.1893年2月C.1868年9月D.1872年4月5.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潍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的创刊是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唐才常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王韬D.严复7.《新民丛报》的宗旨是A.“开民智”、“造新民”B.“主持清议,开发民智”C.“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D.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压8.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是A.《中国女报》B.《中国日报》C.《神州日报》D.《大江报》9.1905年11月,由东经创刊的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是A.《大公报》B.《时报》C.《大江报》D.《民报》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新闻出版的专门法规是A.《报章应守法规》B.《报馆暂行条规》C.《大清报律》D.《大清印刷物专律》1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刘少少D.徐凌霄12.创办并长期担任《新青年》主编的是A.胡适B.陈独秀C.李大钊D.蔡元培13.五四时期,毛泽东创办的革命学生报刊是A.《天津学生联合会报》B.《新湖南》C.《湘江评论》D.《少年中国》14.最早以《劳动歌》为题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的是A.《劳动界》B.《劳动音》C.《劳动者》D.《劳动与妇女》15.连续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作家的大量作品的是A.《觉悟》B.《学灯》C.《晨报》副刊D.《京报》副刊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A.1919年4月B.1918年10月C.1920年12月D.1919年12月17.我国第十个新闻学专业刊物是A.《东方杂志》B.《北京大学月刊》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周刊》18.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是在哪里创刊的?A.北京B.广州C.上海D.浙江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报刊是A.《劳动周刊》B.《工人周刊》C.《真报》D.《中国青年》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个月报是A.《政治周报》B.《热血月报》C.《中国军人》D.《真报》21.1926年9年新征公司《大公报》继刊,由谁担任总编辑?A.吴鼎昌B.胡政之C.张友鸾D.张季鸾22.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的时间是A.1920年B.1922年C.1923年D.1924年2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在哪里开始播音?A.北京B.上海C.南京D.浙江24.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A.红色中华社B.红色中华通讯社C.中央通讯社D.国闻通讯社25.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是A.《红色中华》B.《红星报》C.《斗争》D.《青年实话》26.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什么刊物,大力宣传全面抗战?A.《生活日报》B.《生活》周刊C.《抗战》三日刊D.《全民抗战》27.《新华日报》创刊于A.1939年B.1941年C.1937年D.1938年28.《文汇报》的创办人是爱国人士A.邹韬奋B.史量才C.成舍D.严宝礼29.1947年6月在哪个刊物上发表了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情节,并借用“客里空”作为—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A.《文萃》B.《新民报》C.《晋绥日报》D.《译报》30.1948年4月2日谁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A.陈毅B.周恩来C.毛泽东D.刘少奇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B 6.C 7.A 8.B 9.D 10.D11.B 12.B 13.C 14.C 15.C 16.B 17.D 18.C 19.A 20.B21.D 22.B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C 30.C二、多项选择题1.从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报刊出版法律有A.《大清印刷物专律》B.《报章应守规则》C.《大清报律》D.《报纸条例》2.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的报纸有A.《世界晚报》B.《立报》C.《民生报》D.《世界日报》E.《世界画报》3.下列属于传教士办的报刊有A.《遐迩贯珍》B.《六合丛谈》C.《中外杂志》D.《字林西报》E.《子子刺报》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限制新闻出版,而挑起的一系列事件有A.羊枣事件B.较场口事件C.下关事件D.新生事件E.“诚言”事件5.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报刊有A.《观察》B.《新路》C:《大公报》D.《文萃》E.《大学评论》三、填空题1.____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和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
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
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
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
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
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①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第二,《申报》是较为完备的日报,新闻报道、评论、文艺作品、广告,满足各个阶层的人的需要,《上海新报》以新闻为主,评论少,有宗教色彩,读者有限。
第三,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第四,注重国际新闻报道。
第五,注重社会新闻报道。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中外纪闻》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京师强学会。
《强学报》存在时间最短,影响最大康有为《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刊汪康年(总理)、梁启超(总主笔)等5人联名。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维新派华南地区的喉舌何廷光、康广仁《湘学新报》湖南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唐才常《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谭嗣同《国闻报》于 1897 年在天津创刊,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宣传阵地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③意义:两个突破,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这种“新文体”也成“时务体”、“新民体”。
“新文体”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集成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
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背景:孙中山的伦敦蒙难。
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的需要。
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以积蓄力量为以后斗争做准备。
革命内容: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③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
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同盟会和改良派组织保皇会都已发展成了代表各自利益并以参政或执政为主要目标的政党,《民报》和《新民丛报》也就成了各自的机关报,成为政党报刊,表现出革命党和保皇党各自的党性。
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
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④这次论占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⑤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实现。
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⑦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⑧政论文特别是基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新闻思想: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认为报馆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宣传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8、《大公报》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1902-1916)英敛之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2、第二阶段(1916-1925)王郅隆主持,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9、《时报》的业务革新举措。
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
陈景寒,包天笑,雷奋。
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④最先将以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3、袁世凯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有哪儿怪现象?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现象:①报人,报纸品格低下②报纸言论退化③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5、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变化:⑴新闻报道的加强由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实行高压政策,报人的革命意志衰退,报刊争论的发展陷入低谷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内外形势多变,受众的新闻欲增长,为适应这种需要,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普遍增多,表现为: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④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⑵报纸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白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等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6、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
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1、《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动文字革命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①舆论先导,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②五四爆发后,《每》不仅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③《每》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人民的一个“创举”。
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④五四时期,以《每》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⑤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4、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阶级基础:我国无产阶级自党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4)队伍基础: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编者作者5、五四时代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
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
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