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货币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的重大冲击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的重大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危机自始至终凸显出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脆弱性和财务体系的不稳定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经济的重大冲击,并探讨其对该地区政治、社会和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
1. 经济冲击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的经济陷入困境,多个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下跌,基础设施投资减少,贸易额锐减。
危机导致了经济活动的瘫痪,许多公司和银行面临破产。
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剧增,通脹问题愈加严重。
2. 政治影响亚洲金融危机还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危机引发了许多社会不满情绪和政治动荡,导致政府的连串倒台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危机的爆发也揭示了东南亚国家在重大经济决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缺陷,使这些国家意识到需要改革和加强其政治体制。
3. 社会后果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福利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失业率上升,大规模裁员导致许多人丧失了经济来源,社会民生状况急剧恶化。
农村地区尤其受到冲击,农民失去了土地和生计,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增加了城市社会问题的负担。
4. 金融体系的漏洞亚洲金融危机深刻揭示了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的薄弱性和漏洞。
大量贷款不良和腐败行为,以及缺乏监管制度,导致金融结构瓦解。
银行系统陷入混乱,金融信心受损,投资者大规模撤资。
这次危机为东南亚国家敲响了警钟,迫使它们采取措施改革金融体系,增强监管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5. 后续措施和复苏努力面对危机的重大冲击,东南亚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恢复经济。
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吸引外国投资和国际援助。
新的金融架构诞生,如东盟1加3合作机制。
经过艰苦努力,东南亚国家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和复苏。
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使得东南亚国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迫使它们加强改革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东南亚金融危机

居安思危以史为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居安思危以史为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摘要: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之中,本文旨在通过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制度机制进行分析,重新认识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
并吸取经验与教训,为加速经济体制与结构的合理调整,防X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字:金融危机汇率制度贬值一、危机再现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泰国货币危机开始。
泰国货币危机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国家,演变为区域性货币危机与银行信用危机、股市危机和期货市场危机相交织,发展成为全面的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投机家在泰国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直接导致了泰国的货币危机。
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家看到泰国经济泡沫严重,外贸有逆差,外债过高,泰株高估,①遂于1997年2月、5月和7月三次袭击泰国金融市场,连续地从泰国银行借出巨额泰株,并持抛售泰株,买进美元,泰国金融市场上美元供给减少,泰株供应增加,市场上对美元需求大于供给,对泰株的需求小于供给,泰株对美元的兑换率下滑,泰国中央银行数次以政府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收购泰株,以图稳定泰株对美元兑换率。
结果,终因外汇储备不足,政府无力支撑已实行了14年之久的泰株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联系汇率制,于7月2日宣布对泰株实行浮动汇率,当天泰株对美元汇率急剧贬值20%,股市下跌。
泰国的金融危机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了东南亚货币危机。
国际投机家在泰国得手后,又用类似的手法攻击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汇市和股市,这些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股市暴跌,金融市场动荡。
东南亚金融风暴还危与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的XX地区和XX特区。
二、危机的成因分析(一)国际收支失衡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普遍维持着相当高的增长率,然而也伴随着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
可以说,经常项目巨额赤字是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引爆点。
10多年来,东南亚诸国工资一直在增长,购买力增强,劳工竞争力削弱。
并且东南亚过早放开了进口管制,以致进口增长过快,而出口又因近两年服装、电子,电讯等产品受中国、XX挑战,重化工又受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的竞争,呈现大幅度滑坡。
金融专业《案例: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泰国,东南亚金融危机》

案例:缺乏足够的储藏——泰国,东南亚保持充足的国际储藏特别是储藏,对维护一国货币或区域性货币的汇率,稳定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7年发端于泰国,后涉及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便是一例。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泰铢汇率动乱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的泰铢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而改行管理式浮动。
消息一公布,泰铢兑美元汇价应声下跌18%,涌动已久的泰国终于外表化。
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已无法经受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允许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在不指明的“更阔〞的范围内波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也即时贬值一成。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新加坡等国的货币亦受此影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汇率纷纷应势而下,东南亚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了。
东南亚各国之所以发生货币危机,原因是多重的。
例如:在泰国,除了国家有关的经济尤其货币失衡〔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为国内外提供大量低息美元贷款〕、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危机爆发前,泰国实际贷给房地产的资金占贷款总额的50%,新加坡占33%,马来西亚占30%,印度尼西亚占2021、银行呆账严重〔金融机构呆账总额近400亿美元〕、外债高筑〔至1997年5月逾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国际收支经常工程逆差过大〔至1997年5月逆差已达1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投机商的无情炒作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储藏相当有限和货币危机爆发后动用储藏的失误。
1996年2月,泰国储藏为387亿美元,这些储藏还是泰国通过高利率〔1996年泰国的优惠利率一直处于%的高水平,是亚太地区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吸引外资流入形成的。
1997年2月至5月,为稳定泰铢,泰国曾动用了储藏中的60亿美元,储藏总额进一步减少。
东南亚其他国家〔除新加坡外〕储藏也十分有限,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拥有的储藏至1997年6月底也仅为亿美元,印度尼西亚至1997年3月储藏仅199亿美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
同期。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
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
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
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
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
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
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
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
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日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相竞贬值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相竞贬值14152322 王茵在九十年代亚洲经济猛虎-香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以及泰国-发展迅猛。
在1992至1996期间,该地区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60--65%,多么惊人的记录。
我们能根据这图表看出这些国家发展之快。
如此奇迹般的发展事实上是由于大规模的投资造成的。
外来投资每年以15-20%增长,这带来了巨幅增长的空间。
这些资金都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
每次资金注入的标准在韩国翻了十番,在泰国翻了五番,在马来西亚翻了四番。
直到1996年,危机来临之前,亚洲吸引了几乎是所有流入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一半,超过了1000亿美金。
"1997年是金融市场收缩肌肉的一年。
" 此次危机开始于7月。
那时泰国已经用尽了外汇储备,却让泰铢的国外兑换值浮动。
泰铢顿时迅速贬值并引发了证券市场的崩潰和其它资产的贬值。
不久金融系统碰到同类问题。
香港股市在十月的一周内狂跌了30%。
尽管币值还算稳定,但这是依靠大量外汇储备及大陆支持。
在1997的11月,危机蔓延到韩国,其货币及证券市场崩溃了。
日本也遭到影响,股市下滑、证券公司和银行大量失败,Yamaichi证券公司和Sanyo证券公司破产。
前日本最大的联合失败。
第十大商业银行Hokkaido Takushaku也同样失败。
有很多原因产生了这次危机。
其中核心原因是债台高筑。
但是这次危机不同于1980的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
后者是由于政府恣意挥霍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造成的,在亚洲是由于私有领域借贷造成的债务问题。
境内外金融机构任意的提供简便的信贷导至了上涨的资产价值。
这样促进了进一步的借贷以致有人可以在市场中投机。
其结果是不仅是严重的负债和超值的资产,而且使国外负债与国内资产失衡。
这些问题被金融系统的结构缺点加重了。
在持续的货币政策中,不稳定的汇率和所谓的"关系资本主义"即对一些政治人物给予优惠待遇。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济后果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济后果自从1997年开始,东南亚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与崩溃。
这场危机的成因极为复杂,包括内外因素的交织与作用。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对该地区经济的后果。
首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如墨西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等。
这些事件导致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挫伤,纷纷撤离风险较大的市场。
东南亚国家由于高度依赖外来资本,特别是短期外债的大量积累,使其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因此,国际资本撤离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东南亚国家自身存在一些内部因素,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首先,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他们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规范程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此外,许多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存在过度放松的问题,过度放宽了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贷款标准,导致了金融体系内部的腐败和失控。
此外,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出口等。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该地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危机导致了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急剧下滑。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重创,出口大幅下降,失业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国家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率飙升,居民的购买力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金融体系的崩溃造成了银行危机,大量的银行倒闭,导致了金融信贷的严重困境。
此外,金融危机还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的安全感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正是通过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与改革,东南亚国家得以重新崛起。
在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开始深化改革,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规范,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
同时,他们还通过促进内需、扩大国内市场等方式,逐渐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东南亚地区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复苏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复苏亚洲金融危机是自1997年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的一场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引发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崩溃,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影响,并探讨该地区是如何实现经济复苏的。
一、经济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东南亚国家正处于高速经济增长的阶段。
然而,随着泰国银行体系的破产和泰铢贬值,危机迅速蔓延至邻国。
不断增长的外债和投资的过度杠杆化使得危机迅速升级,导致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系统几乎瘫痪。
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和股市崩盘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
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和货币,导致资本外流和恶性循环的形成。
经济活动的停滞使得实体经济陷入困境,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失业率暴增。
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完全停滞,亚洲“经济奇迹”一夜之间破碎。
二、复苏之路面对这一巨大的经济危机,东南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经济复苏。
首先,它们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以缓解危机的严重性。
IMF提供了紧急贷款和技术支持,协助国家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其次,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抵御未来的风险。
它们着重加强金融监管和监控,以避免再次出现过度杠杆化的情况。
同时,它们也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和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的复苏和发展。
此外,东南亚国家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他们共同努力推动区域自由贸易的进程,加强经济联系。
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地区性金融合作机制的建设,例如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共同基金,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整合。
三、复苏成果与启示东南亚国家通过上述措施逐渐实现了经济复苏。
他们的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失业率开始回落,企业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此外,东南亚国家还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以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它提醒了国家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以防止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现当时情景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
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 就大幅下趺17%,引发一场席卷东南亚和 东亚的金融风暴.继而,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货币在国内货 币政策的改变和国际炒家的投机双重作 用下相继贬值,影响波及日本,新加坡, 韩国及中国香港.由金融风暴演变成亚 洲金融危机.
背景
由于亚洲“四小”的劳动成本逐年上升,促使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
资企业,逐渐转向工资相对便宜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从而 带动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然而,民间储蓄并没有存入 银行从而转向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促进产业升级,反而大量流入股票市 场和房地产市场。因此,近年来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股票加权指数持续 上扬,高层楼宇在曼谷和吉隆坡鳞次栉比、争相出现,而马来西亚更是 雄心勃勃地兴建世界第一高楼。 早在1988年,美国股市暴跌,尽管很快就恢复正常,但还是导致了华尔街 大证券商们严重亏损,于是他们将眼光从美国市场转向世界其他地区。 他们发现,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马两国经济正在崛起,金融市场也 刚刚开放,牟取暴利的机会较大。自90年代初起,美欧各国大量流动资 金开始涌入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 由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没有抓住外资大量流入的机会,将 一部分资金引向高科技产业,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提高 其国际竞争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出去以后,出口严重滑坡, 外汇短缺,经常项目赤字,房地产不景气,银行呆账高筑,经济增长开始 逐年下降。
第四,对外债和短期资本流入的过度依赖,
80年代后期到危机爆发之时,东南亚四国外债
点GNP总理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同时对 短期债券占总额的比率明显上升.这对东南亚 四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当国内政治 或国际坏境发生突变,便会对这些储备不足的 国家带来很大风险.种种数据显示,东南亚多 国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均高于15%,这 些数据显示出危机的严重性和存在的客观性.
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变化导致货币危机的爆
发,
第二,特定的融资制度安排是金融危机
的制度化原因
第三,汇率制度,宏观政策和金融开发
的矛盾,
第四,对外债和短期资本流入的过度依
赖,
第一,经济基础变化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
洲四小龙从80年代至9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高达
8%,东南亚其他国家也高达6%至7%,这种高增长 率使各国政府不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调整经济结 构,放松金融管制,吸引大量外资,从而这些国家 (地区)都进入长而高的增长速度时期,贸易逆差 和经济过热的景象层出不穷.同时,以出口为导向 的发展战略长期依赖外资的投入,不敷出形成长期 的外国资本净流入这一点并不利于出口增长,由于 一国的资本净流入使得本家货币的实际汇率上涨, 当其高于本国进出口平衡水平时,就会造成经常项 目逆差,从而直接引发货币危机.
第二,特定的融资制度安排是金融危机的制度化原因
紧密的银企关系及两国融资制度实施效
果都影响着货币的使用银行为了获取利 润,向企业大举发放贷款,而一个大企 业经常需要三四家银行的联合放贷,此 间也隐藏亏空,群带关系的不良贷 款.加之融资效率的差异给经济与金融 带来了隐患,自1997年开始大型企业集团 出现相关问题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重 后果,
东南亚货币危机
引发的思考
纲要一,Βιβλιοθήκη 言二,概念三,背景
四,原因
五,启示
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
在53个被研究的国家中就经历了158次货币危机。 而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就发生了五次大的货 币危机,分别为:1990~1993年的欧洲汇率体系(ERM) 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年 的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 机,1998~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发生 以及危机爆发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 冲击,引起了众多经济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第三,汇率制度,宏观政策和金融开发的矛盾,
汇率制的变动与固定与其他政策相配合
是决定国家对货币的控制能力的强弱,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被动买入卖 出外汇,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十分微弱, 为保持本币与美元的利差,在货币政策 调节经济的作用下受到很大限制,中央 银行无力提高或降低利率,从而政府便 失去对利率的控制权.
那么什么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今
天我们就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进行分析学习。
什么是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即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的剧烈动荡和混乱状
态。 主要表现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遭到破坏,生产 相对过剩,商品销售发生困难,商品买卖必须现金交 易,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急剧增加,从而引起支 付手段紧张,现金奇缺,银根吃紧,甚至导致银行倒闭、 信贷业务停顿、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使证券交易 所停市等。
给我国的启示
(一)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出口多元化,保持
进出口基本平衡 (三)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结构失衡问题 (二)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结构,降 低开放风险 (四)正确处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五)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强短期资本流动 管理
谢谢!
小组成员: 黄庆 董慧芝 易宇含 刘倩 李双红 肖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