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 分析燃烧过程中氧气、温度和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和温度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氧气、温度和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木条、火柴、蜡烛、酒精、砂纸、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烧杯、水、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玻璃棒、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1)将一根木条点燃,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抽空,再次将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1)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试管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3. 实验三: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1)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2)用砂纸将木条表面摩擦,使其表面粗糙,点燃木条,放入烧杯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抽空后,木条无法燃烧。

这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2. 实验二:蜡烛在试管中燃烧,当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时,火焰变得更旺。

这说明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

3. 实验三:火柴在烧杯中燃烧,而摩擦后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这说明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

3. 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燃烧越旺。

4. 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可燃物越易燃,燃烧越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
实验活动3 燃烧(ránshāo)的条件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四页,共二十五页。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实验(shíyàn)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实验报告
年级:科目:年月日实验名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分析
实验步骤设计意

实验现象实验结

1.用棉花分别
蘸酒精和水,
放到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片
刻,观察现象。

燃烧与
物质性
质的关

唐宋或更早之
前,针对“经
学”“律学”“算
学”和“书学”
各科目,其相
必须是
阅读活动及
阅读情况及
时传递给家
长,要求孩
子回家向家
长朗诵儿
歌,表演故
事。

我和家
长共同配
合,一道训
练,幼儿的
阅读能力提
高很快。

分别点燃两只
蜡烛,将其中
的一只用烧杯
罩住,观察现
象,说明了什
么?
烧杯内的蜡
烛;
烧杯外的蜡烛。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和。

2019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2019年秋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对不同的火源采取合理的灭火措施。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150文字和图片,用彩笔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

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火”的,我们每位同学也点过火,也玩过火,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我想,同学们一定想亲自来探究一下物质燃烧的条件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棉花、酒精、水、坩埚钳、酒精灯。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1,并观察现象。

【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1。

【提问】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与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燃烧要有可燃物。

【归纳与板书】可燃物。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图7-44的装置,及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2,并观察现象。

【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2。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归纳与板书】温度达到着火点。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支蜡烛,一只烧杯及火柴。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用火柴点燃蜡烛,放在桌面上,用一只烧杯罩住蜡烛。

并观察现象。

(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其他合理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3。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用具:(每个实验台上应有的仪器、药品等)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12个试验台】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需要的条件,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印象,今天我们就动手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针对本节的实验,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教师:肯定、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同学们,你们所提的这些问题很全面,很有探究的价值。

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探究,老师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补充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1)依据试验台上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你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2)按照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提示怎样动手实验呢?应注意哪些问题?二、解疑合探1.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可适当补充实验用品。

2.探究实验:要求:①每个实验小组,组长动手操作,一个同学协助;另一个同学做好记录。

(观察想象和所得结论,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②展示要求:①书写规范,排版整齐;②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①自然大方,声音洪亮;②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实验一:(1)分组操作: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时间:1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2)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时间:2分钟)实验二: (1)分组操作:①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通过对想象的观察,想一想: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吗?(时间:2分钟)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年级:科目:年月日
实验称号
实验活动3 熄灭的条件
实验目的1.加深对熄灭条件的看法,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求的进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求的实验用品: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1.用棉花区分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设计并停止实验实验剖析
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棉花区分蘸
酒精和水,放到酒
精灯火焰上加热
片刻,观察现象。

熄灭与物
质性质的
关系
必需是
2.①取一小块乒乓
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②从乒乓球和滤纸
上各剪下一小片〔异
样大小〕,放在一块
薄铜片两侧,加热铜
片的中部,观察现
象。

熄灭与温
度的关系
区分扑灭两只蜡
烛,将其中的一只
用烧杯罩住,观察
现象,说明了什
么?
烧杯内的蜡
烛;
烧杯外的蜡烛。

实验结论:熄灭的条件是、和
效果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假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作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缘由吗?
2.假设将实验步骤2②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停止实验,
会有什么现象发作?说明了什么?
实验先生指点教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A.可燃物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可燃物和氧气D.氧气(或空气)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此实验不能说明滤纸和乒乓球是可燃物
B.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和防止生成的气体污染空气
C.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如果可燃物没有完全燃烧,说明玻璃管中氧气量不足
5.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MnO2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催化剂。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3)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

6.如图所示装置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真、小善、小美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当人体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末时,其能与黏膜表层、眼、皮肤中的水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五氧化二磷和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和热水反应生成无毒的正磷酸)。

根据图中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应选择小美同学的实验装置,不选择其他实验装置的理由是小真、小善设计的实验装置不够密闭,白烟会逸散出来。

(2)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浸在热水中的白磷却不能燃烧,说明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小美进行的实验中,较大烧杯里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较大烧杯内液面上升。

7.某实验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放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球,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熄灭,然后棉球突然剧烈燃烧起来了。

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1)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与氧气隔绝。

【提出问题】棉球为什么会燃烧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②: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球;
(2)猜想③: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球。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适量过氧化钠,并用手触摸
【反思与交流】(4)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5)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由过氧化钠引起的火灾不能(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