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推荐(研究材料)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
该书收录了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分类,对后世中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补充。
5. 《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收载药物1892 种,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穴位、针法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
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13.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14.明代《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15、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1.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药学巨著,收录了当时已知的1892种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2.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涉及了许多中药的理论和应用。
3. 《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4. 《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5. 《金匮要略》:这是一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以下是一些推荐:
《中药学大辞典》:该书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的分类、中药的药性理论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中华本草》: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研究成果的权威著作,包含了大量的中药资源和民间验方,是了解中药知识的重要参考书。
《中药学基础教程》: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药性、配伍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中药学必备的书籍之一。
《中药学概要》:该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介绍了中药的来源、采制、药性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药学大辞典》(第二版):该书对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今中药文献和资料,是中药学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以上书籍都是关于中药学的通识类书籍,适合对中药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不过,由于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因此建议在阅读这些书籍之前,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牛毛。
对于初学生很难选择那些适合自己。
其实现在想想以前走过很多弯路,收获总是零零总总,因此,我希望通过国学社,相互分享读过比较好的书籍,并加以记录,为后来人也可以做个参考。
希望大家能主动点,抽一点时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梳理下读过感觉比较好的书籍。
以下是我的粗陋的分享,以作抛砖引玉。
1,倪海夏老师的视频与书籍(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入门方式,倪师深入浅出,适合初学,深入学习)
2,研读经典《内经素问篇》,《神龙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与素问篇抽出前几章,反复熟读,伤寒篇的条辨也最好读熟(可惜我现在没时间读了,后继来者希望你们熟读成诵))
3,本草类,唐荣川的《本来问答》(对于药性有独特的见解)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本草篇(对于药性的把握很具有研究价值)
俆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肯地道,对本草经的注解挺不错的)
陈仕铎的《本草新编》(前半部分写的好些,侧重药性辩证五脏六腑)
汪昂的《本草备要》(读的不多,总体感觉还可以)
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对于各家的论述整理的比较全面,方剂部分,就多背方歌可以我最近才知道的),理解方义。
)4,医案类,现代的
刘渡舟医案(经方大师,对于经方的研习很好)
倪海夏内部医案(对于理解倪师的思想比较好,直接的方式)
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极大的增强对中医的信心)
古代的
喻昌的《寓意草》(于对议病式的辩证很好,不过古文读起来多少有点枯燥)
孙曼之《朱丹溪医案评析》(写的挺不错的)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派的大师也不失为熟用经方大师,对于辩证处方很好)
各家专著,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传说用这教学弟子的,李东恒就是他的弟子,对于药性的归经有独到见解)
李东恒的《脾胃论》(补土派的核心著作,对脾胃的论述价值很多,补中益气方,甘温补劳内伤写的很好)
唐荣川的《血症论》(对于血症各病的论述可堪经典)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子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写的挺好的)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会通派,高手中的高手,我很佩服他,对于经典的运用很强,还有对药性的把握很牛,)
中医学院的教材《内科学》,,《诊断学》,(都值得去翻翻,总结各家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知识构架挺好的。
)
某某高人写的《火神派探讨》(对于火神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挺不错)
图书馆有的比较好点的书籍:
《南方医话》,《北方医话》《长江医话》,《黄河医话》,《燕山医话》(这些都是前两辈的老中医精选而汇编成书的,对于增长自己的中医经验很好。
)
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医预测学》(杨力,潜心四十多年埋头苦读,写的东西厚重,翻翻就好了,深入的我也读不懂)
《慈禧光绪医方选集》(翻翻还可以,其中有些秘方可参考,特别是对于外敷的中药写的很好)
《治补两益话-黄芪》(里面收集各类黄芪的各家名医论述,对于全面了解黄芪的药性很不错)
《名医用大黄.》(对于大黄的用法论述比较详细,各家名医注解的,也挺不错)
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都有很好的,深刻,独特的解释,可以翻翻看看)
脉法,赵文魁的《文魁脉学与临症医案》(清朝宫廷的切脉专著,浩铭师兄推荐的,写的很细)
李时珍的《濒湖脉法》(里面论述的比较好,因为编为短句,有利于读诵,所以可以背诵,不过我没背过,只是看看)
最后一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短文的,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大概就这些了,这仅是我的一点粗陋的观点。
鉴于本人读书不会深究,
所以很多书籍都是泛泛而读,因此得到书籍里的精华少之又少,所以我希望后继来者,以专读经典为主,适当地背诵一些经典,这样才是最好的。
书不再多,而在于精读,细读,道理自然会通的。
我还需多加努力,望大家相互勉励。
最后一点想提一下,我们都是中医爱好者,玩弄药材,或偶尔的给自己和身边的人治治小感冒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久病,虚劳,内伤切记不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开方,辩证一旦错误,就是毒害他人,同时也是抹黑中医。
清朝医学大家吴鞠通,著作了中医经典的《温病条辨》,在未出名前,埋头苦读二十年不曾给人开方治病,就是本着对生命的慎重考虑。
请大家要切记,切记!
希望大家都踊跃起来,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发点时间写下,相互分享,不管是儒学,道家,中医,或其他文学,或视频,音乐等等,都好。
这样我们国学社良好学习氛围下相互分享,共同进步,也为国学社的后来者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大家最好以word文档形式,便于记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