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平衡原理(DOC)
动平衡机原理

动平衡机原理第一台平衡机的出现乞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平衡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近四十年的事。
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关联。
我国动平衡理论和装置的研究及新产品的开发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
机械中绕轴线旋转的零部件,称为机器的转子。
如果一个转子的质量分布均匀,制造和安装都合格,则运转是平衡的。
理想情况下,其对轴承的压力,除重力之外别其它的力,即与转子不旋转时一样,只有静压力。
这种旋转与不旋转时对轴承都只有静压力的转子,称为平衡的转子。
如果转子在旋转时对轴承除有静压力外还附加有动压力,则称之为不平衡的转子。
从牛顿运动定律知道,任何物体在匀速旋转时,旋转体内各个质点,都有将产生离心惯性力,简称离心力,如图一所示,盘状转子,转子是以角速度3作匀速转动,则转子体内任一质点都将产生离心力F,则离心力F=mr32,这无数个离心力组成一个惯性力系作用在轴承上,形成转子对轴承的动压力,其大小则决定于转子质量的分布情况。
如果转子的质量对转轴对称分布,则动压力为零,即各质量的离心力互相平衡。
否则将产生动压力,尤其在高速旋转时动压力是很大的。
因此,对旋转体,特别是高速旋转体进行动平衡校正是必须的。
近年来,许多机械制造业都在被迫接受着残酷的市场竞争,特别是WTO 的加入,简直是内忧外患。
价格战、技术战一场接着一场,使得众多企业身心疲累,怨声载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产品质量成为致胜的有力武器,而动平衡校正则是产品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平衡机是一种检测旋转体动平衡的检测设备。
从结构上讲,主要是由机械振动系统、驱动系统和电气测量系统等三大部件组成。
机械振动系统主要功能是支承转子,并允许转子在旋转时产生有规则的振动。
振动的物理量经传感器检测后转换成电信号送入测量系统进行处理。
平衡机的种类很多,就其机械振动系统的工作状态分类,目前所见的不外乎两大类:硬支承平衡机和软支承平衡机。
硬支承平衡机是指平衡转速远低于参振系统共振频率的平衡机。
动平衡的原理

动平衡的原理
平衡是指物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不会随意移动或倾倒。
动平衡是指物体在施加力或外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
动平衡的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受到一个与外力大小和方向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被称为反作用力。
在动平衡的情况下,物体上所有力的合力为零。
如果物体的合力不为零,则物体将发生加速度,失去平衡。
为了达到动平衡,物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合力为零: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合力必须为零,这意味着物体所受的力必须平衡。
2. 合力矩为零:物体上所有力矩的合力必须为零,这意味着物体所受的力矩必须平衡。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使用力矩平衡和力平衡的原理来解决动平衡问题。
力矩平衡是指物体对于一个旋转轴的力矩和为零,力平衡是指物体上所有力的合力为零。
总而言之,动平衡的原理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需要满足合力为零和合力矩为零的条件。
这一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通过力平衡和力矩平衡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动平衡仪原理

动平衡仪原理
动平衡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平衡旋转机械部件的设备。
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和设备自身重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和调整。
动平衡仪通过将待检测的旋转部件(例如风扇、轴承等)安装在仪器上,然后启动旋转部件使其达到工作转速。
在旋转过程中,旋转部件会产生离心力,使得其轴线发生偏移。
这样就会引起设备的振动、噪音和损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动平衡仪开始工作。
首先,仪器通过传感器测量旋转部件的振动情况,包括振幅、频率和相位等。
然后,仪器会将这些数据与设定的平衡标准进行比较。
如果发现振动超过标准范围,仪器就会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调整过程中,动平衡仪会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需要增加或减少的质量来实现平衡。
这些质量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添加到旋转部件上,例如在特定位置加入铅块。
调整完毕后,仪器会再次测量振动情况,以确保平衡达到预定要求。
通过运用动平衡仪进行旋转部件的平衡调整,可以显著减少振动、噪音和损坏等问题。
同时,也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因此,动平衡仪在工业生产和机械维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机动平衡原理

电机动平衡原理
动平衡是电机设计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电机旋转部分(如转子)的质量分布均匀,不会引起振动和噪音。
电机动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在电机旋转部分上加入适当的质量来实现,通常可以采用增加或减少质量的办法。
电机动平衡的基本原理是将电机旋转部分的质量与转子的轴线上的中性面对称。
为了实现动平衡,可以采用静平衡和动平衡两种方法。
静平衡指的是将电机旋转部分的质量分布均匀,使静止时不受力矩作用;动平衡则是在电机运行时,减小或消除由于质量不平衡而引起的振动力矩。
实现电机动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质量补偿和试重法。
质量补偿是通过在转子上增加或减少适当的质量来实现动平衡,通常可以使用铜圆片、铝圆片等材料来进行质量的调整。
试重法则是通过在转子上试扣附加质量,逐步调整位置和大小,使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达到动平衡。
在电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动平衡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如果电机的动平衡不合理,将会引起严重的振动和噪音问题,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
因此,对于电机制造商来说,动平衡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技术环节,需要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调整来确保电机在运行时的平衡性。
总而言之,电机动平衡原理是通过在电机旋转部分上调整质量分布,使之达到动平衡的状态。
动平衡是电机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减小电机的振动和噪音,提高电机的运行
效率和寿命。
对于电机制造商和用户来说,动平衡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单缸柴油机动平衡机的原理

单缸柴油机动平衡机的原理单缸柴油机是一种内燃机,通过燃烧柴油产生高压气体,使活塞在汽缸内做往复运动,从而驱动曲轴旋转,产生动力。
在单缸柴油机运转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稳定的工作,需要对其进行平衡。
单缸柴油机的平衡机构包括平衡轴、配重块和平衡重锤等部分。
其平衡原理主要是通过引入一定的质量偏心,在活塞和曲轴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与主体部分相反的力矩,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平衡机构的设计是为了减小或消除由于惯性力而引起的振动和不平衡力,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在单缸柴油机中,活塞的运动是通过连杆传动到曲轴上,而曲轴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不平衡力矩。
这是因为柴油机活塞在运动过程中,其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导致了惯性力的变化,进而产生了不平衡力矩。
这种不平衡力矩会引起引擎的振动和震动,影响机器的稳定性和寿命。
为了减小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力矩,需要引入平衡机构。
平衡机构的设计通常是基于几个原则:1. 力矩平衡原则:平衡机构应该产生一个力矩,与不平衡力矩相反,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2. 质量平衡原则:平衡机构中的质量应该与不平衡力矩成比例,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3. 角度平衡原则:平衡机构中的质量应该根据曲轴的旋转角度进行调整,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在实际的设计中,常见的平衡机构包括平衡轴、配重块和平衡重锤等。
平衡轴是一个与曲轴平行的轴,可以通过传动装置与曲轴连接。
它的作用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与曲轴不平衡力矩相反的力矩,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配重块和平衡重锤是通过在曲轴或连杆上增加一定的质量偏心,以减小或消除由于活塞和连杆的运动产生的不平衡力矩。
平衡机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活塞质量、连杆长度、曲轴半径等。
这些因素与柴油机的排量、功率和转速密切相关。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柴油机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通过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确定最佳的平衡机构参数。
总之,单缸柴油机动平衡机的原理是通过引入一定的质量偏心,产生一个与不平衡力矩相反的力矩,从而减小或消除由于活塞和连杆运动所产生的不平衡力矩。
动平衡的原理和作用

动平衡的原理和作用动平衡是指力的平衡状态,即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动平衡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动平衡的作用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力学、电路、流体力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平衡原理和作用。
一、动平衡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也就是动平衡原理的基本原理。
在力学中,动平衡原理可以应用于各种平衡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受外力和外力矩的影响。
静态平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合力为零意味着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之和为零。
当物体的总外力为零时,物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受力平衡,不存在加速度。
合力矩为零表明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矩之和为零。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不会发生旋转,其各个部分合力矩相等。
2.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总受力为零。
在动态平衡中,物体保持了一定的速度和方向,受力合力为零。
二、动平衡的作用动平衡在力学、电路和流体力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1.力学中的作用在力学中,动平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机械平衡:机械平衡是指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下,受力合力为零。
机械平衡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机械设备的设计、桥梁的建设等。
只有在机械平衡的情况下,物体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不会倾斜或摆动。
(2)力学系统的设计:力学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各个部件的力学平衡情况,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汽车的悬挂系统需要保持平衡,以保持车身稳定;摩托车的转向系统需要动平衡设计,以确保行驶的平稳。
2.电路中的作用在电路中,动平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电路平衡:在电路中,动平衡可以用于分析和设计平衡电路。
平衡电路是指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相等,从而达到合适的工作状态。
动平衡机工作原理

动平衡机工作原理
动平衡机是一种用于修正旋转机械设备的不平衡问题的工具。
其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检测:首先,动平衡机会通过传感器或仪表测量待修正设备的振动情况,以确定其不平衡状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2. 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动平衡机会使用计算机或其他分析装置对振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该分析过程通常包括计算设备的不平衡量、不平衡位置以及需要施加的校正物量。
3. 权衡:在确定了不平衡量和位置之后,动平衡机会计算出校正物量的大小和位置。
这需要对设备的质量进行分析,并结合设备的旋转速度和其他参数来确定。
4. 施加校正物量:动平衡机通过相应的装置将校正物量施加到待修正设备上。
常用的校正物量包括质量块、设备轴向上的钻孔或切割等。
施加校正物量的位置和数量必须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确调整。
5. 重新测量:在施加校正物量后,动平衡机会再次测量待修正设备的振动情况,以验证修正效果。
如果振动量得到显著的减少,则说明修正是有效的。
如果振动量仍然存在或减少量不足,则可能需要调整校正物量的位置或数量。
通过以上步骤,动平衡机能够实现对旋转机械设备的精确不平
衡修正。
这种修正可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降低振动和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动平衡测量原理

刚性转子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校正回转体的不平衡——-回转体的惯性主轴与回转轴不相一致;刚性转子的不平衡振动,是由于质量分布的不均衡,使转子上受到的所有离心惯性力的合力及所有惯性力偶矩之和不等于零引起的。
如果设法修正转子的质量分布,保证转子旋转时的惯性主轴和旋转轴相一致,转子重心偏移重新回到转轴中心上来,消除由于质量偏心而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使转子的惯性力系达到平衡校正或叫做动平衡试验。
动平衡试验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动平衡试验机是用来测量转子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角位置的精密设备。
一般由机座部套,左右支承架,圈带驱动装置,计算机显示系统,传感器限位支架,光电头等部套组成。
当刚性转子转动时,若转子存在不平衡质量,将产生惯性力,其水平分量将在左右两个支撑上分别产生振动,只要拾取左右两个支撑上的水平振动信号,经过一定的转换,就可以获得转子左右两个校正平面上应增加或减少的质量大小与相位。
在动平衡以前,必须首先解决两校正平面不平衡的相互影响是通过两个校正平面间距b,校正平面到左,右支承间距a,c,而a,b, c 几何参数可以很方便地由被平衡转子确定。
F1,F2:左右支承上的动压力;P1,P2 :左右校正平面上不平衡质量的离心力。
m1,m2 :左右校正平面上的不平衡量;a, c : 左右校正平面至支承间的距离b : 左右校正平面之间距离;R1 R2:左右校正平面的校正半径ω:旋转角速度单缸曲柄连杆机构惯性力测量方法活塞的速度为..1(sin sin 2)2v x r wt wt λ==-+ 活塞的加速度为..2(cos cos 2)a x rw wt wt λ==+我的论文中的对应表达式与以上两个式子不同: )2sin 2(sin αλαω+-=r v p)2cos (cos 2αλαω+-=r a p测量系统机械结构惯性力测量机的机械系统主要包括驱动机构、摆架。
驱动机构通过联轴节带动曲轴达到额定测量转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动平衡原理§-1 基本概念1、单面平衡一般来说,当转子直径比其长度大7~10倍时,通常将其当作单面转子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偏离轴心的转子质心恢复到轴心位置,只需在质心所处直径的反向任意位置上安放一个同等力矩的校正质量即可。
这个过程称之为“单面平衡”。
2、双面平衡对于直径小于长度7~10倍的转子,通常将其当作双面转子对待。
在双面转子上,若有两块相等的质量配置在轴线两端且轴心对称的位置上,此时转子不存在质心偏离转轴问题,即静态平衡。
然而,一旦转动起来,这两块质量各自产生的离心力构成一个力偶,惯性轴与转动轴不再重合,导致轴承受到猛烈振动;或者惯性轴与转动轴相倾斜,并且两块质量也不对称,造成质心偏离轴线,这是双面转子实际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必须通过转动时的振动测量并且至少在两个平面上安放校正质量才能消除。
这个过程称为“双面平衡”。
§-2 平衡校正原理为了确定待平衡转子校正质量的大小和位置,现场动平衡情况下,利用安放试探质量的方法,临时性地改变转子的质量分布,测量由此引起的振动幅值和相位的变化,由试探质量的影响效果确定出真正需要的校正质量的大小和安放位置。
轴承上任意一点都以与转速相同的频率,周期性地经历转子不平衡产生的离心力。
所以,在振动信号频谱上,不平衡表现在转动频率处振动信号增大。
一般在转子轴承外壳上安置一个振动传感器,测量不平衡引起的振动。
转频处的振动信号正比于不平衡质量产生的作用力。
为了测量相位及转频,还要使用转速传感器。
本仪器使用激光光电转速传感器,以反光条位置作为振动信号相位参考点,从而确定出转子的不平衡角度。
综上所述,利用不平衡振动的幅值和相位可分别确定平衡校正力矩和相对于试重质心位置的校正角度。
校正半径选定后,即可依校正力矩和角度计算出校正质量的大小和安置位置。
§-3 平衡步骤1、平衡前提(1)确定转子为刚性转子(2)确定转子存在不平衡故障不平衡属于低频故障,当5Hz~1KHz的通频振动(位移峰峰值或速度有效值)较正常值有明显增大时,说明设备有低频类故障在发展。
欲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不平衡故障,需进行频谱分析。
不平衡故障表现在转子径向转频上的振幅增大,而在轴向和其他倍频分量上振幅增大相对不明显。
若轴向或其他倍频分量上的振幅与径向转频处的振幅同时明显增大,甚至增大速率超过径向转频处的振动幅值的增大速率,则应考虑弯曲、不对中或松动等其他故障。
2、平衡准备(1) 确定转子的平衡类型和平衡方法根据转子直径与其长度的关系确定其需做单面平衡或双面平衡,并决定使用试重法或影响系数法对其进行动平衡。
若使用影响系数法须预先从上位PC机中下载该转子的影响系数,或记录下该转子的影响系数,以备需要时手动输入。
(2) 选择测点位置根据转子的平衡类型在该转子设备上选择相应的测量平面和测点位置,以便安置振动传感器。
测量平面应选在转子的轴承座或附近刚性较高、较为平坦的金属表面上。
测点应布置在测量平面内径向振动量最大位置或规定位置上,一般选择转子两边轴承座为测量平面,测点以水平方向为好。
单面平衡只需安置一个测点,双面平衡需安置两个测点。
测点位置需做上标记,以便以后测量。
(3) 选择校正面和加试重位置若使用试重法,考虑到转子的结构特点,选择转子上方便安装试探质量和校正质量的平面作为校正面。
以同样的原则在校正面上选择以转轴为圆心、Rc为半径的校正圆。
在校正圆上做好试重位置标记。
校正半径应尽量大,以提高角度定位精度,减小试探质量。
单面平衡只需在一个平面内进行校正,选择一个试重位置即可。
双面平衡需在两个平面上进行校正,应使两个校正面之间的距离尽大,两个试重位置角度相差0º。
若使用影响系数法,则要求仍采用取得该影响系数时的测量条件:相同的负载、转速,相同的振动和转速测量位置,相同的反光条粘贴位置,且能辨认出取得该系数时的试重位置。
故上述第(2)、(3)步和下述第(6)步均可省略。
(4) 粘贴反光条在转轴或转子表面上,沿与转子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反光条。
需保证反光条附近有一定的空间可安装用以固定转速传感器的工具,且反光条与转轴柱面的反光性能有足够的反差。
(5) 固定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需安装在磁性表座上,然后将表座吸附在一刚性金属表面,使传感器发出的激光束切割反光条通过的位置上。
转速传感器安装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相位精度。
(6) 选择试探质量试探质量用以暂时改变一下转子的质量分布,以便找出试探质量与转子振动之间的关系。
试探质量太大,机器有可能达不到设定转速;试探质量太小,则振动变化不明显,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注意积累经验以便于正确选择试探质量。
单面平衡用一块试探质量即可。
双面平衡可使用两块不同的试探质量,也可使用同一块试探质量。
试探质量的选择可参考以下公式:式中: M t ------试探质量,KgM-------转子质量,Kgn-------平衡转速,r/minD 0-------初始振幅,μmr--------转子半径,m3、单面试重法平衡步骤做完平衡准备工作后,单面试重法平衡步骤如下:(1) 将振动传感器吸附在选好的测点上,转速传感器固定在对着反光条通过的位置上。
(2) 将振动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连接到动平衡仪上,注意理顺导线,防止被绞进转子;开启动平衡仪。
(3) 启动机器至设定转速,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初始振动烈度和相位。
(4) 停止机器,把选定的试探质量安置在选好的试重位置上,并在仪器中输入所加试重的质量。
(5) 重新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加试重后的振动烈度和相位。
(6) 用仪器进行平衡结算得到所需安置的校正质量大小和位置角度。
(7) 停止机器转动,除去试探质量。
将解算出的校正质量安置在校正圆上校正角度指定的位置。
若由于转子结构问题,此位置不可安置校正质量,则可执行现场动平衡仪的矢量分解功能。
将此校正质量分解成两个分量,安置到两个方便安置的位置上。
校正质量的安置角度由试探质量所在位置起沿转子转动方向度量。
若不想去出试探质量,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矢量分量(角度为零度),算出另一个矢量分量,使二者合成结果等效于校正质量,然后按算出的分量的大小和)3000n (r 8)~(42D M M t角度安置在转子上。
(8) 再次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剩余振动烈度,将其与初始振动烈度比较,检查平衡效果如何及是否符合要求。
若剩余振动烈度仍较大,则继续进行平衡解算,得出第二次平衡需用的校正质量大小和位置角度。
(9) 停止机器转动,将第二次平衡解算出的校正质量安置到校正面上。
(10) 再次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第二次平衡后的剩余振动烈度。
(11) 关闭机器,将本次存储的平衡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中。
4、单面影响系数法平衡做完平衡准备工作后,单面影响系数法平衡步骤如下:(1) 检查原转速反光条是否仍存在。
若不存在,且原位置无法辨认,则该影响系数失效,需改用试重法。
若反光条反光性能下降,需要更换反光条,且要保证与原位置重合。
(2) 将振动传感器吸附在旧的测点标记上,转速传感器固定在对着反光条通过的位置上。
(3) 将振动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连接到动平衡仪上,注意理顺导线,防止被绞进转子;开启现场动平衡仪。
(4) 启动机器至设定转速,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初始振动烈度和相位。
(5) 手动输入影响系数或使用下载的影响系数进行平衡解算,得到需用的校正质量大小和位置角度。
(6) 停止机器转动,将解算出的校正质量安置在校正圆上校正角度指定的位置。
若由于转子结构问题,此位置不可安置校正质量,则可执行现场动平衡仪的矢量分解功能。
将此校正质量分解成两个分量,安置到两个方便安置的位置上。
校正质量的安置角度由试探质量所在位置起沿转子转动方向度量。
(7) 再次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剩余振动烈度,将其与初始振动烈度比较,检查平衡效果如何及是否符合要求。
若剩余振动烈度仍较大,则继续进行平衡解算,得出第二次平衡需用的校正质量大小和位置角度。
(8) 停止机器转动,将第二次平衡解算出的校正质量安置到校正面上。
(9) 再次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第二次平衡后的剩余振动烈度。
(10) 关闭机器,将本次存储的平衡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中。
5、双面试重法平衡步骤双面试重法平衡步骤与单面试重法平衡类似,但是必须在两个平面内测量振动,并在两个平面上进行校正。
双面试重法平衡步骤如下(见图2-1):(1)将振动传感器吸附在选好的测点A平面上。
(2)转速传感器固定在对着反光条通过的位置上。
(3)将振动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连接到动平衡仪上,注意理顺导线,防止被绞进转子;开启现场动平衡仪。
(4) 启动机器至设定转速,稳定后测量并存储测点A平面处的初始振动烈度和相位。
(5)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选定的测点B平面处,稳定后测量并存储测点B平面处图2-1双面转子平衡的初始振动烈度和相位。
(6) 停止机器转动,将选定的试探质量1安置在选好的校正平面1内的试重位置标记处。
在仪器中输入所加试探质量1的质量值。
(7)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A平面处,重新启动机器至设定转速,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加试探质量1后测点A平面处的振动烈度和相位。
(8)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B平面处,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加试探质量1后测点B平面处的振动烈度和相位。
(9) 停止机器转动,除去校正平面1内的试探质量1。
将选定的试探质量2(可以仍旧使用试探质量1)安置在选好的校正平面2内的试重位置标记处。
在仪器中输入所加试探质量2的质量值。
(10)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A平面处,再次启动机器至设定转速,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加试探质量2后测点A平面处的振动烈度和相位(11)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B平面处,稳定后测量并存储加试探质量2后测点B平面处的振动烈度和相位。
(12) 用仪器进行平衡结算得到所需安置的校正质量1的大小、角度和校正质量2的大小、角度。
(13) 停止机器转动,除去试探质量2。
将解算出的校正质量1安置在校正面1上,校正质量2安置在校正面2上,每一校正质量的安置半径与其校正面上的试探质量安置半径相同,安置角度由其校正面上的试探质量所在位置起沿转子转动方向度量。
在任一校正面上,若由于转子结构问题,此位置不可安置校正质量,则可执行现场动平衡仪的矢量分解功能。
将该校正面上的校正质量分解成两个分量,安置到两个方便安置的位置上。
(14)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A平面处,重新启动机器,稳定后测量并存储测点A平面处的剩余振动烈度和相位。
(15) 将振动传感器移到测点B平面处,稳定后测量并存储测点B平面处的剩余振动烈度和相位。
(16) 将测点A、B平面处的剩余振动烈度与初始振动烈度比较,检查平衡效果如何及是否符合要求。
若剩余振动烈度仍较大,则继续进行平衡解算,得出第二次平衡需用的校正质量大小和位置角度。